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团体,此名的来由似乎以两晋时期阴澹的《魏纪》所记为最早:“譙郡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后来陶潜在《群辅录》中也曾提及:“魏嘉平中并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之后的记载则有孙盛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关于这七位名士的个性,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末,何晏他们以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看来这七个人在一起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喝酒,但鲁迅认为他们的喝酒并不单纯,更多的是一种反对礼教的方式。

因为号称“竹林七贤”,所以后世大多本能地认为这七贤就是在竹林下喝酒谈天,这种本能的认定受到了陈寅恪的质疑,其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之地是山阳,而山阳是今天河南的焦作,那个地方是北方,故而不可能有竹林,故而陈寅恪认为这“七贤”是出自《论语》中的“作者七人”,而“竹林”则是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而后将其加在“七贤”之上,构成了“竹林七贤”这个特有词。

但陈寅恪的这个观点也有人不同意,比如王晓毅结合史料及实地考察,认为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有竹林存在。而程峰在《竹林七贤游历地调查研究》一书中则认定:“古代的河内,早在商代就存在有大片的竹林。春秋至战国时代,仍然如此。”程峰引用了《诗经·卫风·淇奥》上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接着又引用了《山海经·北山经第三》上的说法:“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而后得出的结论为:“这说明至战国时期,太行山下、丹水河畔,已有繁茂竹林。两汉之际,寇恂为河内太守,利用著名的淇园竹林曾造箭百余万(博爱柏山镇皂角树村北现有寇恂墓),从而证明了汉代河内竹林的存在。”

由此看来,古代焦作这一带确实有竹林存在,这样说来,竹林七贤恐怕真是坐在竹林子里面喝酒聊天。然而可惜的是,竹林中的这七位贤者而今只有两位有遗迹可探寻。那我也就只好寻找此两处,以此作为对竹林七贤的纪念了。

山涛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西南12公里大虹桥乡西小虹桥村,距焦作市区24公里。出焦作市南行,沿235省道行驶30余公里,到达大虹桥村,由此东转驶上县道027,两公里后再北转,即进入了小虹桥村,在村中很容易地找到了小学校。寻访两年来,最怕的就是寻访之点在某个学校内,所遇到的情形大多是被拒绝入内,很少有人会体谅我跑了如此遥远的路途而走到了门前,到其门而不得入内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有多难受。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隔着学校的栅栏向内探望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在正中的位置看到了文保牌

昨夜因为拉肚子折腾了一夜,今日走路两腿发软,但还是咬牙来到了此处,看到的结果是校门紧闭,从铁栅栏门向内张望,看到一位男士正在修理摩托车,隔着远远的操场向其喊话,他听到了我的叫喊声,走到了大门前。我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因为站在大门口我已清楚地看到立在花坛前的文物保护牌,上面写着“山涛墓祠石刻及古墓群”,虽然还看不到这些墓丘,但可以肯定就在此校之内。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学校名称

果真如我所料,这位走来的男士拒绝了我入校的要求,他客气地说按规定学校不准外人入校,我只好指天画地的向他解释,自己不是坏人,寻访的伟大意义等等等等,总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没再坚持,从兜里掏出钥匙,给我打开了校门。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山涛墓介绍牌

文保牌的背面是一个花池,花池的正中央立着旗杆,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我疑惑地围着这个花坛转悠,开门的男士告诉我这不是山涛墓,墓在校园的后操场里。学校很小,仅一字排开两溜平房,房屋已很是破旧,应当是几十年前所盖,在两溜房的中间,立着一块新做的影壁,上面绘着毛泽东的立像,走到影壁的背面,即是所说的操场。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院的中心位置

操场的面积也不大,在右手的位置有一个古建,仅一座小庙,门楣写着“隆寿寺”,此寺的右手门前立着一块碑,碑额写着“重建隆寿寺记”,余外的文字全部磨泐不清。从寺内转头回望才注意到,彩绘着毛泽东画像的影壁背面却嵌着四块古碑,古碑已没入墙内,用水泥跟墙体抹成了一个平面,上面的字迹已无法辨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年“文革”中保护古碑者的良苦用心,但我现在看到的结果是这些碑毕竟完好地留存了下来。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侧旁有一个小庙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庙旁的碑记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影壁墙背面嵌着四块碑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在操场上找到了山涛墓

在操场的左侧看到了一个很小的墓丘,墓的四围用青砖垒起,高不过半米,墓顶上裸露着些沙土,墓前有一块不足两米高的石碑,此墓用水泥做成碑券,正中的碑文写着“晋侍中吏部尚书山公墓”。这就是我要找的山涛之墓,没想到其竟如此之小,我再四处寻找也没有看到其他的古墓,此墓的四周矗立着一些简易的运动器械,余外全是平地,完全没有文保牌上写着的古墓群,可能经历了浩劫,全部已荡然无存。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山涛墓墓碑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山涛墓旁的运动器械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小小的墓丘

在山涛墓的另一侧有两幢未修过的老房屋,其中一幢门口用红纸贴着横幅,上面写着:隆重纪念山涛1808周年华诞,这个横幅的下面还粘着一块小纸,上书:心诚则灵,这句话应当是门口的对联的横批,对联写着:浑金璞玉位列竹林七贤;甄拔贤才共仰山公启示。我怎么读似乎都跟心诚则灵难以匹配。此间屋上着锁,不知里面的究竟,这间屋的侧门上用粉笔写着一溜字:圆瓦400个,云瓦100个,滴水105个,毛头105个,扒砖50个,合计865个。细读之下我觉得这应当是维修盖屋所用的材料,然而这扇门的侧墙上却写着“远离危房”四个大字。既然用了这么多料,维修完了怎么能是危房呢,我难解其意。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这里曾开过纪念会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捐款碑记

拍照完毕后,我在学校内寻找那位给我开门的好心摩托车修理工,以便向他道谢并请他锁门。在电教室的门口看到了立在窗户上的一块石匾,上书“捐给山涛故里的孩子们伍仟元整”,落款儿则为: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刘强,二零一零年十一月。房屋和教室大多锁着门,仅有校长室敞开着,我向内张望,看到里面简陋地摆着一些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屋顶的房梁裸露着,在桁架上挂着一个吊扇,修摩托车的正在里面洗手:“原来你是校长,真谢谢你了。”他对我的感谢不置可否,没有言语,跟着我走到校门口锁上了门。

山涛、向秀: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上)韦力撰

校长办公室内的情形

从学校出来,开车向村外驶去,在村路上有两个小孩玩大人的摩托车,迎着我们的车就开了过来,司机立即把车停住,距离那两个小孩还有十米远,旁边有四五位妇女马上将我们的车围住,说撞到孩子了,司机也不急,摇下窗子跟她们说,你看清楚的,我离他们还有几房远,这些妇女才悻悻地散去。这种光天化日就想讹人的姿态,让我刚刚对村内小学产生的好感受到了一些影响。

相比较而言,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结局最好的一位,按照《晋书·本传》上的记载:“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他在40岁时依然位处下僚,然而他却有预见性,他认定天下要大变,于是就隐居了起来。

但收拳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本传上接着说他:“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帝曰:‘吕望欲仕邪?’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原来这山涛竟然跟司马懿夫人宣穆张皇后是亲戚,通过这层关系,他见到了景帝司马师,皇帝马上点出了他的心思,而后他就一路升迁飞黄腾达,不但官越做越大,同时还有大量的赏赐。因为他人事关系处理得好,所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迁大将军从事中郎。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山涛的这些经历大受后世指责,比如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注》中称:“涛一见司马师,便以吕望比之,尤见赏于昭,委以腹心之任,摇尾于奸雄之前,为之功狗。是固能以柔媚处世者,宜其自以为度量胜嵇、阮,必当作三公也……夫钟会之为人,嵇康所不齿,而涛与之款昵,又处会与裴秀交哄之际,能并得其欢心,岂非以会为司马氏之子房,而秀亦参谋略,皆昭之宠臣,故曲意交结,相与比周,以希诡遇之获欤?”

其实平心而论,在那个时代只有出仕才是文人唯一的出路,山涛的做法也并不为过。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等对司马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而后嵇康被杀,阮籍佯狂避世,刘伶则沉醉于酒乡,向秀被迫任职,只有王戎和山涛得到了好的结果,故而嵇康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不喜欢山涛与当局合作,故写此信与之断交。但山涛却是个很有肚量的人,《晋书·本传》中的第一段话是:“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这段话说山涛自小就有不凡的气度,但他却懂得保护自己的韬略。当年嵇康被杀,临刑之前嘱咐儿子:只要有山涛在,他就会照顾你。看来嵇康虽然痛恨山涛的所为,但却认为他是个靠得住的朋友,到死的时候都会把后事托付给他。而山涛又绝不负友人之托,二十年后,他帮助嵇康的儿子当上了官员,因此顾恺之评价他说:“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迹,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