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别介绍了竹林七贤中的山涛、阮籍、阮咸、嵇康、吕安和王戎,而今天要讲的向秀又有何过人之处呢?他究竟被剽窃了什么呢?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庄周不死

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变成为了统治阶层所推行的封建正统思想,其他思想均受到排斥。

而到了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口头上推崇儒家仁义道德的政治家们,行为上却大相径庭,导致儒家思想声名狼藉。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道家玄学思潮便重新拥有了一席之地。《老子》、《周易》和《庄子》并成为三玄,成为了这个时期玄学研究的重要经典。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很多对于三玄之一的《庄子》的注释都“莫能究其旨统”。哲学史上公认为庄子知己的嵇康,就认为《庄子》中的玄言妙旨会被注释弄得僵滞,注不好不如不注。可想而知对《庄子》做注难度之大。

而向秀对于《庄子》颇有心得,对《庄子》重新加以注释,一举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认为向秀对于《庄子》的见解,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吕安读注后更是评价道:"

庄周不死矣!"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在朝容迹

向秀早期更加向往归隐山水,不愿出仕做官。但在好友嵇康、吕安先后被司马昭所杀后,向秀担心受到株连,不得已只好顺从为官入仕。

司马昭见到向秀,故作惊诧的问道:“听说你以前有许由、巢父隐居不仕的"箕山之志",怎么今天又来见我了呢?”向秀答道:“许由、巢父拘谨自守,不能变通,并不了解尧帝求贤若渴的用心,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司马昭大喜,让向秀做了散骑侍郎,后来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但无心为官的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闻笛思旧

有一次向秀驱车外出西行,路过嵇康在山阳的故居,此时的场景是: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想起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向秀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写下了传世名作《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年青时读向秀的《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当时已经入仕的向秀,在残酷的政治压力面前,又怎敢淋漓酣畅的做赋呢。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郭象无行

据记载,向秀的《庄子注》还未写完就去世了,当时还差《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做注。而向秀的儿子还很年幼,没有保护好向秀的作品。比向秀小25岁的郭象,也是对《庄子》颇有研究,在得知向秀的《庄子注》不为世人所知,就私下窃取了这部作品,续写上了《秋水》和《至乐》,并把《马蹄》一篇略作修改,便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庄子注》。

当然,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讲郭象只是借鉴了一些向秀的思想,《庄子注》中绝大部分还是由郭象完成的。

那么究竟郭象是否剽窃了向秀的《庄子注》呢?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冯友兰先生主张郭象被冤枉了,正因为郭象才把所谓向秀的作品“述而广之”;而侯外庐先生则认为冯友兰先生有意偏袒同乡郭象,认为郭象就是一个“无迹可间”的“小人”;而毛主席在读《晋书·郭象传》时,批注写到:郭象无行

从上述争论判断,郭象确有剽窃向秀《庄子注》之嫌。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歪读三国103回 被剽窃的向秀

歪读三国

IID:libuddy

最接近真相的三国歪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最近十期文章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