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张飞骂"三姓家奴",刘备脸一红:"你骂谁?″。

东汉末年,最为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当为汝南许劭,以识人见长。他所作的月旦评,名扬天下,人人都以能上此榜为荣,曹操自然也不例外。

许劭为曹操作的评语: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闻言,大喜而去。

然而再读《三国志》,数遍三国人物,真正能当得起"英雄"二字的,陈寿说,唯有刘备。

再读《三国》,张飞骂


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却自小以贩履织席为生。家境清贫,无依无靠,起点之低,在三国诸多人主之中可谓之最。

由此我们可见他创业之艰辛,特别是父亲的早亡,让他的生计都成问题。在这样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让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喜怒皆不形于色,心计之深,远胜常人。

在他家庭院的东南角上有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枝叶茂密,远远望去,形如车盖一般。来往行人皆引为奇,都道此树之下必出贵人。于是刘备每每与宗族中的小孩嬉戏,总是站在树下道:"我长大了一定坐上这样的羽盖华车巡游天下"。

族人惊惧的同时,不免对他另眼相看。十五岁时,身无分文的他却在同族长辈刘元起的资助下出外游学,师从同郡人卢植,并因此结识了辽西人公孙瓒。

在当时的士子眼里,是非常看重师生之情,同门之谊的,这种关系往往会在今后仕途上起到相互提携的作用。这对于没有士族豪门背景的刘备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潜心读书上,而是用别人资助的钱去走马跑狗,把玩音乐,竭力投人所好,认识了不少江湖朋友。等到回乡之后,乡里的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其中不乏如张飞关羽这等一等一的盖世高手。

少年的刘备,仿效的是汉高祖当年的成功之路。不过他比刘邦幸运得多,当时中山巨商张世平、苏双常常往返于涿郡一带,专营贩马,生意做得很大,《三国志》言: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生由是得用合徒众。这话说得隐讳,明面上说,是见到刘备之后,以为乃非凡之人,于是馈赠他大笔钱财,刘备靠这笔钱起家,得以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商人在商言商,在商言利,又不是算卦相面之术士,凭什么仅以一面之缘,便以巨金相赠。这背后显然另有隐情,我们不妨剥茧抽丝,一探究竟。

我们己知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那么就应能推算出此时的刘备,在涿郡一带隐隐然自成一方势力。身为巨商的张世平,苏双等人要想在这条道上平安出入,和气求财,就唯有蚀财免灾,以求庇护。因此这馈赠的巨资更像是向涿郡的黑社会老大刘备上交的一笔保护费,这样似乎更为合情合理。

就算在"抑曹扬刘"的《三国演义》中,关于这段情节,也因刘备的一句话而暴露出人性中本来的丑陋。

当时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

这就奇了。你刘备连人家姓甚名谁都未可知也,你又怎知人家会既送良马,又赠金银的呢?听你这口气,既然是天佑于你,那你是势在必得呀!如若别人不以良马重金相送,莫非你还要强抢不成?

答案当然是不辩自明的。只是罗贯中要刻意标榜玄德公的仁义,也就点到为此,不及细说。

再读《三国》,张飞骂


总而言之,刘备是靠着这笔巨资拉起了队伍。恰在此时,黄巾军起,天下大乱,刘备幸而未沦落成为涿郡一带的野寇草莽,反而追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义军有功,一战成名,被授安喜县尉。

官职虽小,却从此让他走上了正途。鞭打督邮之后,他又在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等低等职事上混迹数年,直到高唐城破他投奔到中郎将公孙瓒的麾下。

旧友重逢,自是格外亲近,从公孙瓒的角度出发,也需要像刘备这样知根知底的同学为我所用,因此在公孙瓒的举荐下,刘备得授别部司马一职,率部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袁绍之敌。

其时黄巾义军早被剿灭,各地诸雄并起,己成军阀割据之势。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向田楷求援,田楷遂派刘备领本部军马赶往徐州。

当时刘备的兵马只有一千多人,另有数千饥民和小众的乌丸铁骑,战力薄弱,难当重任。陶谦便从麾下支出四千丹扬兵供他调配。自此,刘备脱离田楷青州阵营,归附在陶谦门下。

陶谦上表朝廷,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驻扎小沛。期间陶谦病重,三让徐州于刘备,刘备知徐州乃四战之地,得之容易失之易,因此坚辞不受,等到陶谦病逝,又有陈登孔融的劝说,这才勉为其难,成为徐州之主。

事态的发展正如刘备所料。他甫一接管徐州,便与袁术军在盱眙、淮阴一线相持不下,吕布乘其后防空虚,连夺下邳、徐州。刘备兵败,只能归附于曹操。

曹操厚待刘备,资助军粮,增补兵马,并和刘备一道东征徐州,生擒吕布。回到许县之后,曹操与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益发敬重。可刘备却乘被派出征之机,杀掉徐州刺史车冑,再夺徐州,并与袁绍结盟,企图共抗曹魏。

建安五年,曹操亲征,刘备大败,孤身一人来投袁绍。袁绍对他礼遇有加,出邺城二百里来和他相会。而他却趁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列阵相持之机,收集旧部,转投荆州刘表。

再读《三国》,张飞骂


至此,刘备自起事之初,到栖身于刘表帐下,六易其主,都始终没有得到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地盘,其创业之难,用遍布荆棘来形容毫不为过。然而,刘备的"六易其主"和吕布的"三姓家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他夙有大志,气度恢宏,至始至终不甘于屈居他人之下,自然也就难于被他人所容忍。

有人因此骂他辜恩背主,忘恩负义,孰不知他每一次出走,未必是出自他的本心,只不过是他敏锐地洞察到这些人主对他容忍的限度,在危机来临前的一刻,远走高飞,避免灾祸。

都说"英雄不怕出身低",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和痛苦。唯有百折不挠之志,才使得贩履织席的小儿,终成三分天下的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