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諸葛亮的《出師表》在文筆上並沒有什麼獨到之處,為何會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

志超0210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我要強調一下,這個問題的邏輯完全是錯誤的。

什麼所謂的“千古第一奇文”,什麼“文筆沒有獨到之處”,作為曾經教過語文的老師,我都快被這種無知的問題氣死了。



首先,《出師表》並不是所謂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開給蜀漢皇帝上書的表文,何來民間獵奇心理的奇文一說?

其次,自從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上書劉禪以來,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出師表》都是文人寫作文章的典範,忠臣上書勸諫的典範,大臣自述心志的典範。

無論從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筆,《出師表》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精品,這也是兩千年後依然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題主何來文筆沒有獨到之處的說法?


看看陸游、文天祥這些人是怎麼評價《出師表》的?


一、文以載道

《出師表》可以說通篇就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道。

三國之後,這八個字甚至成為各個朝代文臣武將行為的典範。哪怕是敵對勢力,在這一點上也都沒人說一句諸葛亮的不是。

《出師表》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不厭其煩的教導劉禪要用怎樣的人,遠離怎樣的人?


蜀漢大臣中誰的才能可以負責哪一方面?

諸葛亮要北伐的意義何在?

是個人讀完《出師表》都會為諸葛亮這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復漢室的忠心而感動。

二、情真意切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追溯當日劉備和自己探討天下大勢,追究漢朝天下大亂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漢桓帝、漢靈帝的昏庸無道上。諸葛亮此時提出,就是希望能為後來者戒,希望劉禪可以繼承劉備的雄風,而不是成為桓靈二帝這樣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樣樸實無華,卻又充滿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讀懂一點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諸葛亮的真實感情。這樣的文章從古至今能有幾篇?


要是尋找辭藻華麗的千古奇文,我貼一段以辭藻華麗著稱的千古名篇在這裡,請問有幾個人看得懂?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未察,仰以殊觀。 睹一麗人,於巖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

我最看不得,不讀史書的人在亂黑諸葛亮,言辭激烈之處還請讀者見諒。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現在一些人吶,真的是大言不慚,前有蘇軾不如方文山,曹雪芹文筆不行,李清照不知所云,這又出現了《出師表》文筆不好。

在這個看《海賊王》都會被草帽海賊團的偉大理想感動的時代,《出師表》的偉大理想竟然只能出現在中學課本上,我也不知道該怒還是該哭。

讀《出師表》不哭者為不忠,《出師表》言辭懇切,情深意長,丞相為報先帝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惜,這一切在沒經歷或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看來,內心毫無波瀾。有心的人可能會一聲嘆息,別有用心的人就只會diss了。

文筆

不說多了,就這一篇文章,創造出了20多個成語,還不足以說明其人文筆之好麼?

總結起來,《出師表》全文只講了一個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多難啊,你連保證明天早上7點鐘起床好好吃早餐這麼點事都不到,人諸葛亮從27歲出茅廬,到54歲病逝五丈原,幾十年如一日,為的是什麼?

他本是一介布衣,隱居於在南陽,耕田種地,閒來沒事唱唱歌、讀讀書,順便幫鄉里鄉親搞點發明創造,提升一下生產力,輕鬆自在,為何要讓自己投身亂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就是原因,是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願意做牛做馬,即使處於危難,即使大廈將傾,也絕不推脫搪塞,至今足足21年。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年紀了。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篇《出師表》,為後主構建了一幅藍圖,包括君臣之道、宮中制度、對外政策等。


君臣之道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這段話,是諸葛亮對賢臣和小人的預言,是整個三國時期的縮影,更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影。你縱觀上下幾千年,哪一朝的興起不是因為親賢臣,又有哪一朝的滅亡不是因為親小人?

不僅用於歷史,即使用於當今也非常合適,上至上市企業,每個企業都有努力幹事的賢人、也有偷奸耍滑的小人;下至普通家庭,誰家又沒有幾個奇葩親戚了?

宮中制度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賞罰分明,不偏私。這樣,既能讓陛下顯得英明,又能真正做到維持內部穩定。

偉大理想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如果說報答先帝知遇之恩是原因,那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就是理想。是先帝的理想,也是丞相的理想。

定南方,聯東吳,養精兵,他都做到了,現在要做的是北伐,定中原,這裡最讓他擔心的不是個人的安慰,卻是“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太多了,十萬字也說不夠,就到此為止吧。



也可自話


《前出師表》諸葛亮不臣之心躍然紙上。完全以攝政皇的口吻教訓兒皇帝。稱為千古第一奇文並不為過。請讀者以後主劉禪的心態來體味。劉禪畢竟是君,而諸葛是臣。諸葛文中幾乎處處訓斥劉禪。『』內為原文,“”內為翻譯。再加點評分析。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劉禪啊!你)要打開耳朵多聽話,不能妄自菲薄,言論不當,堵塞了忠良的進諫言路。”

這難道不是批評劉禪閉目塞聽,排斥忠臣良諫嗎?“忠諫”大概是諸葛亮比喻自己吧!臣子有這麼和皇帝說話的嗎?臣子對皇帝正常進諫是:聖明莫過於皇上。您如果想繼承先帝的功業、完成先帝的遺願,應當學習先帝廣開言路,多聽善辨啊!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朝廷和丞相府應該一體;賞罰褒貶、提拔罷免,不應該不一致。”

這句話直接說你皇帝的朝廷應該和我丞相府保持高度一致,賞罰、任免不應該和我丞相府相反。完全沒有臣子應有的身份,君臣顛倒。正常說法應該是:皇上聖明獨斷,微臣輔佐執行;微臣所說都是肺腑之言,如有忤逆皇上,罪該萬死,惶恐,惶恐,頓首,頓首(磕頭)。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如果有作奸犯科和善良忠心的人,應該交給相關官員去處理賞罰的問題,陛下您就不應該有所偏私,使得朝廷(內)和丞相府(外)的賞罰不一致。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忠良之人,是先帝提拔的,我認為宮中事無大小,你都應該諮詢他們,然後實行,就不會犯錯。”

這段明示劉禪應該怎麼做,諸葛亮已經在劉禪身邊安排好了人,郭攸之、費禕、董允都是諸葛亮的人,無論大小事務都要聽他們的,當然他們都聽諸葛亮的,只是沒說出口而已。古今一大奇葩,臣子在皇帝身邊安插自己的人還說得這麼明目張膽。

如果真是推薦賢良應該說: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臣觀察已久,都是賢良之人,也許對陛下有所裨益。請陛下試用,如果行,那是陛下善用人才;如果不行,那是微臣舉察失職,請陛下治罪。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試用時,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舉薦他做督(軍)。我認為軍中事無大小,都應諮詢他,必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明辨優劣,各安其所。”

不但要把劉禪的行政權力架空,還要把劉禪的軍權也架空,軍營中事無大小都要聽向寵的,還用先帝的名義來壓劉禪,先帝說向寵有能力,反正先帝就是大,先帝說的都對。兵權是皇帝的權力核心,安排提拔什麼人都是皇帝說了算,臣子是不能置喙的,否則等同謀反。最多皇帝諮詢你,你才能推薦,還要小心翼翼。先帝也是稱讚了向寵有才能,群臣才敢推薦的。哪有臣子直接指派,還軍中事無大小都要聽他的?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甞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使大漢興盛;而親近小人,遠離賢臣,使漢朝衰落。先帝在時,每每與我談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二帝(的昏庸)啊!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忠貞亮節之臣,願陛下親近信任,那麼漢室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能力和忠心是兩碼事,只要對皇帝忠心就是忠臣,如果能力大而對皇帝不忠心,那皇帝就危險。漢獻帝不就被能臣曹操當成傀儡來操控嗎?皇帝用人首先看忠心,然後看能力。賢臣小人對皇帝都不是那麼重要。還把桓、靈二帝拿出來,教訓劉禪不要成為昏君。這不是臣子該說的話,大不敬!而應該說:陛下富有春秋(年輕),如果能學習先帝和前世優秀帝王,親近賢臣,採納良諫,必定能成為堯舜那樣的聖君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臣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於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求聞名顯達於諸侯之間。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屈尊降貴,三顧茅廬拜訪我,徵詢時局大事,我感激萬分,願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在兵敗之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之際奉行使命,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三顧茅廬有爭議,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引用《魏略》說:劉備在襄樊屯兵之時,是諸葛亮去見了劉備。並且《九州春秋》記載一樣。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見備……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當時兵荒馬亂,劉備忙著招兵買馬和打仗,哪有閒功夫“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只是一介書生,沒有實際經驗,不會真以為他像《三國演義》所寫,智近於妖,神機妙算,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吧?受命兵敗之際也是錯的,裴松之指出:諸葛亮在劉備兵敗的前一年相遇!從兵敗到出師表,整整二十年。諸葛亮為了抬高自己,連履歷都篡改了。

「臣松之案: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奉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嘆,懼怕先帝託付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竭盡全力,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室,光復舊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又拿先帝出來壓人,請問是先帝重要還是當今皇帝重要?沒有什麼先帝的意識形態是不能改的,漢初崇尚黃老,劉邦不喜儒生,但是到了漢武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不是忘記祖宗啊?而尊儒成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定製。劉邦定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封王,呂后掌權就大封呂氏為王,翻臉比翻書還快。當時蜀最弱,人口最少,少數民族也多,不好管理,經不起耗費,就算要光復漢室也要等國家充沛,魏、吳發生危機,然後出兵才能有勝算。諸葛亮等不急了,不知道成功不必在我。而違背劉禪的意願,刻意急功進取,結果勞財傷命地出師,沒有獲得半點好處,反而身死軍中。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至於酌情處理事務,盡忠獻策,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不成功,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同樣也要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和過失。陛下也應思考、徵求治國良方,觀察、採納善言,遵循先帝臨終遺命。”

文章臨近結尾,再次強調劉禪要聽從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意見。言下之意不聽你就是昏君,聽了就是明君。請問朝中除了這三個人就沒有賢臣了嗎?皇帝應該廣納意見,而不能有所偏私。這是要劉禪以三個人當朝廷。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我因受到恩賜而非常感動。今天將要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最後這個尾巴有意思。諸葛亮被自己的奏摺感動得流涕,而不是當面對劉禪感激得痛哭流涕。可能覺得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了吧,這是文人才有的自戀,對待自己的大作才會感動流涕。“不知所云”表面是自謙,但從諸葛亮說話的口吻,和給劉禪安排的行政、軍政人事任命來看,確實是古今臣子未曾有的囂張,因為諸葛亮手掌行政軍政大權。所以說這篇文章是“千古第一奇文”並不為過。


豬豬大師


我這麼說吧,這個本身有誇大的成分,至於誇大多少,我不好說。

首先,這個千古第一奇文是哪裡提出來的,我才疏學淺,還真不知道這個說法,也就是讀詩的時候,有讀到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樣的詩句而已,《出師表》本身並不像《離騷》、《史記》、《滕王閣序》或者《春江花月夜》這些作品,有人給出類似於板上釘釘的評價,所以第一件事,你得先確定,誰說的《出師表》是千古第一奇文。

其次,我並不否認《出師表》好,但是最多,也就限於表、疏這類文體,如果是放在古代散文的文體裡,比出師表評價高的文章多的是——《陳情表》,《祭十二郎文》,《討武氏檄》,《諫太宗十思疏》,《過秦論》,《阿房宮賦》,這些文章的歷史評價都不低,而且給出評論的,基本都是現在認可的名人,所以說“文無第一”,《出師表》真未必算得上“第一”這個名號。

另外,既然號稱“奇”文,奇在哪裡,這點恐怕很多人都說不出來,所以你要說“千古第一表”,我還能理解,這個“千古第一奇文”,我就有點接受不了了。

第三,至於為什麼有人抬高《出師表》,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本人及特定的時代背景,後人談及諸葛亮基本都是談到他的忠誠和智慧,《出師表》也就水漲船高了,而經常引用《出師表》的陸游,是因為他那個時候想要北伐,《出師表》正好符合這種背景:諸葛亮伐魏,從方向上說,是向北,從政治上說是扶漢,所以陸游才會頻繁談到《出師表》。

第四,很多人都在談《出師表》感情豐富如何如何,這點並不公允,以情見長的文章多的是,例如剛才說的《陳情表》,古人評價“讀諸葛亮《出師表》不落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至少從情的角度來講,《陳情表》和《出師表》是同一高度的,至於其他方面,例如文章文筆、行文結構等等,《出師表》未必佔優勢。

文章,自己喜歡就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更好,沒必要跟著別人的評論,去附庸風雅,說哪個文章到底有多好。


語文老師28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五首·其一》有這樣一句詩詞!意思是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可見《出師表》的精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古往至今的影響力有多深?

題主說《出師表》文筆沒有獨到之處,那我問一句什麼樣的文筆符合出《出師表》?我們知道出師表可以用八個字就概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讀過之後是一種感動,有種油然淚下的感覺和心酸。文章每一句讀過後可以在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個情景和影像,整篇讀完,彷彿自己也身臨其境的體會了諸葛孔明的一生。試問有哪些文章能這樣的?



至於《出師表》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這沒有任何依據,有點胡扯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出師表》這一篇表文,裡面的君臣之道和孔明為報先帝興復漢室的夙願讓人感動難忘!

君臣上體現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每一次讀,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孔明那種磅礴的氣勢和堅定偉大的理想!不禁讓人佩服



電視劇《三國》中角色是刻畫的最好的,特別是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大家覺得呢,歡迎一起探討。


我之雙手緊握毀滅


讓大壯來回答吧!

好的文章,文筆固然重要,但最根本還是要做到情感豐富,表達真實!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文筆華麗,詞藻優美,堪稱“千古美文”,自古寫江天月色無處其右,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但是情感方面的表達則略為欠缺,這是太過注重詞藻堆砌的結果。不服的話,試問能有幾人背下此篇,而又有多少人可以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呢?!



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將這位託孤之臣的對蜀漢中興的願景,對後主劉禪的期望,對先主劉備的提攜、報恩之情躍然紙上,真正體現了他對劉備的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肝腦塗地輔佐幼主完成霸業!明知不可無而為之的決絕與勇氣,是後世良臣的楷模!


然而天不遂人願,諸葛亮雖然六出祁山,無奈造化弄人,“失街亭、斬馬謖”,碰到頭號勁敵司馬懿,蜀漢自身實力過於弱小等客觀因素決定了諸葛亮的最後的無奈結局,讓後人無限感慨!

在這種背景下,出師表也就作為一篇千古絕唱,永遠讓人銘記傳頌!表達了對這位蜀漢託孤大臣的無限敬仰和感慨!


大壯筆談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後的第一次北伐之前寫給後主劉禪的一個“上表”。諸葛亮的《出師表》能夠被後世稱讚的其實並不是文采如何,這篇文章打動人的是文章的“情懷”,是滿篇洋溢出的“情真意切”。

從這個角度來講,《出師表》算是一篇極品文章,但是“奇文”的定義似乎是略顯偏頗。因為這篇文章肯定不是因為“奇”才出眾的,這篇文章出眾的地方,在於“情”。

從文章的文采來看,同時期的包括“三曹”在內的“建安八子”的很多文章都要比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更加文采飛揚,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篇《洛神賦》的文采,讓多少文人騷客既羨慕又絕望。

如果說“奇文”,袁紹手下的陳琳為袁紹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討賊檄文》)倒算得上是一篇奇文,這篇文章對曹操的刨墳掘墓式的謾罵卻能讓曹操欣賞其文采,可謂是一奇。

諸葛亮的《出師表》不是純粹的文人墨客的“寄託山水”或“感慨抒情”,它實際上相當於諸葛亮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一封“親筆信”——長輩寫給晚輩的“家信”。當然作為臣下,諸葛亮的這封親筆信是以“上表”的方式對劉禪“諄諄教導”的。除了“諄諄教導”還有就是表達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和決心,這種忠心既是為了感謝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是為了信守“託孤之重”的“一諾千金”。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把他的兒子劉禪完全託付給了諸葛亮,劉備託孤,不僅僅是“政治託孤”,更是“情感託孤”。劉禪一口一個“相父”可不是白叫的,而諸葛亮對待劉禪,真的不僅僅是以臣事之,更重要的應該是以長輩教導之,以乾爹的擔當輔佐之。在《出師表》的字裡行間都可以讀到“諄諄教導”這四個字。

在《出師表》的一開始,諸葛亮告訴劉禪:你繼承的是你爹的“創業未半”的事業,你要認清當前“益州疲弊”的形勢,不能“妄自菲薄”,要奮發圖強。

諸葛亮告訴劉禪:現在的文臣武將都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其實都是為了報答你爹才全心全意的輔佐你的,這裡麵包括你“相父”我在內。

接下來諸葛亮例舉了幾個“忠臣”,告訴劉禪:像這些人是可以依靠的。你要開放視聽,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諸葛亮告訴劉禪:北伐的事就交給我,我辦不好,甘願受罰。如果朝中的那些大臣們胡說八道,你也要旗幟鮮明的收拾。

最後,諸葛亮深情地告訴劉禪:臨行前感慨頗多,囉嗦了這麼多,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縱觀全文,《出師表》沒有像其他的很多文章那樣“引經據典”,宏篇大論。整篇文章沒有引用一句經典,但是卻創造了諸如“妄自菲薄”這樣的成語。

總的來講,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文法樸實,以規勸,教導為主,並無太多的論述。說是一篇表述“拳拳之心”的“絕唱”並不為過。

但是“奇文”就罷了。


步武堂


蘇軾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出師表》一文,通俗曉暢,就像一封父輩給子侄的家書。既有情真意切的教誨,又有披肝瀝膽的表白。

文中多釆用排比對偶和四字短語的句式,如“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厥漏,有所廣益。"“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等。諸葛亮的《出師表》通篇讀來情真意切,朗朗上口。曾入選《古文觀止》一書,是歷代文人墨客傳誦的古文經典之一。諸葛亮的《出師表》流傳到當代,亦為中學生通篇必背的課文之一。

不知以上解讀,兄臺是否對《出師表》有了新的認識呢?


弈海飄流


記得當年初中學林覺民的《與妻書》,裡面有許多表達他愛妻子的話,如: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每當老師講解這些話時,臺下的我們都是一陣笑聲,老師卻罕見的發火說到他的拳拳之心,絕筆之書字裡行間滿是悲傷哀痛,你們不悲傷也就算了,笑什麼笑,真是……

許多年過去了,也許我們也能體會到自己的滿腔熱忱一心所願在別人看來確是一個笑話的淒涼悲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聽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即將消失於課本,或許這些經典不在適用於當下浮躁的社會。可能也是文筆跟不上時代的變遷吧。


青鋒84953128


請容許我貼一篇相近的文章,作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相信很多人都熟悉“推敲”的故事,它是中小學語文老師的保留項目。出自唐朝詩人賈島作詩《題李凝幽居》時候,對“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中,究竟“敲”好還是“推”好把握不住,走路時候還在苦思冥想,沒注意迎面來了韓愈,韓愈是大官,一大隊儀仗,行人要回避的,賈島就被護衛抓到韓愈面前問罪。


賈島老實回答。


韓愈一聽,來勁了,不僅沒治罪,還告訴他用“敲”。大略韓愈以為,“敲”更顯有禮節,會發出聲音,生動些。賈島就用“敲”了。


真要分析起來,這個故事有很多破綻。


既然是《題李凝幽居》,要麼是李凝新建了房子,請賈島給寫一首詩,顯擺顯擺也不為過。要麼,賈島和李凝要好,到李凝家做客,見到李凝的幽居很有感觸,寫一首詩抒發抒發。不管哪一種情況,總之是為李凝的幽居而題。從詩句看,有池,有樹,有僧,賈島似乎很熟悉李凝家的周邊環境。


如果僧人是天黑了回住處,僧人單獨住或者與其他僧人同住,用不著敲門,推門進去就是了。如果僧人敲門,那就意味著不是回自己住處,而是串門。平常人天黑串門很正常,僧人是修行的,天黑串門屬於違規行為,要是男主人不在家,家裡只有女人孩子,就很不好了。


所以,韓愈說用“敲”好,也許出於無意,卻相當於黑了僧人一把,騙了賈島,也騙了千多年來喜歡“敲”的人們。


再說了,究竟是“推”還是“敲”,眼見為實,甭管是大文豪還是習作者,胡說八道都不應該。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推敲文字,暗地裡則反應著不同的文章主張:寫詩作文表達的究竟是真實的認識和感受還是胡編亂造?選擇文字詞彙究竟是以真情實意為標準還是脫離真實內容的文字遊戲?更進一步,文字詞彙的美感究竟是脫離實際內容的存在還是依附實際內容的存在? 這些問題,可以說已經在漢語世界糾纏不清了2000多年,就像賈島韓愈一樣,非常簡單的問題,編造得神秘莫測,讓人們無端崇拜,說穿了,不過一個很少技術含量的騙局故事。

賈島為什麼對使用哪個字感到頭疼?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字上,他不是真實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而是自己假想出來的一種情景,由於他對僧侶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夠,他的假想就出現了偏差,把僧侶生活假想成了自己一樣的生活方式,也就搞不清楚他天黑回家是推門還是敲門了。


長期以來,我們都不在乎文章的真假,甚至堂而皇之地以文章不真為榮耀,其實也沒錯,當它們作為娛樂和遊戲的時候,博得一笑未嘗不可。可是,文章全都是娛樂和遊戲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