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1 前言

經過廣泛實踐的技術、經過時間洗禮的思想,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相通之處卻令人豁然開朗,體會到融會貫通的愉悅,這就是人類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2 比較優勢原理

我們先從一個經濟學的概念開始:李嘉圖定理,又被稱為比較優勢原理。舉個例子:有A和B兩個小鎮,兩個鎮的居民辛勤勞作,都以做衣服和做帽子為生計,工作時間如下表: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根據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生產一頂帽子和做一件衣服,A鎮需要300小時,B鎮需要130小時,那麼整個社會在430個小時的時間擁有了2件衣服和2頂帽子。

2.1 成本分析

下面我們針對這個場景進行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做衣服的成本:A小於B

做帽子的成本:B小於A

2.2 分工合作會出現什麼情況

如果讓A專門做衣服,讓B專門做帽子,會發生什麼情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社會財富大幅上升變成了4.3件衣服和8.6頂帽子,這就是分工合作的力量!

2.3 比較優勢原理

薛兆豐老師認為:每個個體把有限的資源(時間和精力),僅僅用來生產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機會成本比較低的產品,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能夠達到最大。若再進行交換,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得到改善。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這與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沒有關係。在上述例子中,僅僅對比單項,無論做帽子還是做衣服,A鎮的機會成本均高於B鎮,但經過分工合作以後,A鎮也可以在分工合作中出一份力,也分一杯羹。


3 亞當斯密怎麼看

薛兆豐老師認為:亞當斯密對分工合作持積極的態度,他認為分工合作有如下三點好處:

(1) 減少工作往返成本

在工作中不停的切換任務,思路就要不停的切換,這種切換是需要成本的,這種切換在多線程中叫做上下文切換,所以說不是線程越多,運行的越快

(2) 促進熟能生巧

通過反覆磨鍊打磨,擅長的技能變得更擅長,專精的技術變的更專精

(3) 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

分工越細,機器替代越容易,《未來簡史》中描述的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4 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互聯網架構由原來的單點,演進到SOA服務化、再到如今的微服務,一步一步將分工合作進行到底,整個演進流程無不體現著比較優勢原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架構的演化歷程

在工程設計開發時,工程與工程之間邊界明確,單一職責,職責清晰,互不越界,各司其職。在劃分部門時,讓擅長中間件的團隊去做消息隊列、緩存、數據庫、zookeeper、elasticsearch、告警平臺、大數據,讓專精業務的團隊去快速發展業務。


5 人類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人類智慧都是相通的,正如同《理性樂觀派》所說,分工和交易是人類沒有由來的衝動,正是這種本能的衝動,竟然將人類帶到了如此的高度。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