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用這句話來形容“中本聰”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中本聰”在我們的眼裡一直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神秘人物。之前倪老師也有給大家介紹過“中本聰”的身份臆想,比較客觀,只是簡單的說了說關於TA身份的猜測。今天,倪老師想從主觀的角度分析一下“中本聰”,給大家說一說“中本聰”對於人性與經濟學的深刻理解。

為什麼說“中本聰”對於人性和經濟學有著深刻理解呢?這要從中本聰為什麼消失開始說起了。

2008年10月31日一個網絡ID為“中本聰”的賬號發表了9頁的比特幣白皮書後,於2011年4月26日“消失”。這裡的“中本聰”要用引號包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到現在為止“中本聰”都只是一個賬號,我們甚至不知道TA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神秘的存在。

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一個觀點:“中本聰深諳人性”。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為什麼這麼說?比特幣誕生過後僅僅兩年的2011年4月26日“中本聰”就消失了,首先從時間點上看,兩年之後的比特幣是有一定規模並且正在為人熟知的狀態,“中本聰”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淡出人們的視野,是不是因為比特幣系統以及處於正向發展的狀態,所以“中本聰”可以功成升退?或者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比特幣是不是已經不需要“中本聰”了,甚至需要“中本聰”消失?

到今年比特幣白皮書問世已滿10年,比特幣網絡安全穩定地運行也近10年,其通證價值超過千億美元。比特幣社區負責人曾說中本聰的“消失”是因為“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我們應該儘量迴避‘神秘創始人’這一話題”。

實際上,中本聰深諳人性,TA必須不能存在,唯有TA的消失,比特幣(和區塊鏈)才有未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心理學現象——正就像我們至今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黃金的價值儲備作用一樣,比特幣的價值不能被某一個人發明,因此才易形成共識,共識是區塊鏈價值的基礎。

換個角度想想,假設我們知道某個人是中本聰,那麼TA一定是最早期“挖礦”的人,而比特幣四年減半的發行決定了TA可能擁有相當大比例的比特幣,這種先天的籌碼分配情況是人類天生厭惡的情況。簡單地說人們天生厭惡“安排好的分紅”的情況。他們會覺得“中本聰”擁有這麼多的比特幣是因為TA知道剛開始的比特幣“挖礦”參與人不多,所以趁著這段時間獲取大量的比特幣,再通過難度遞升的設置使後來者的收益遠遠不如自己。而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挖礦”難度遞增是為了避免通貨膨脹給比特幣帶來的影響。之所以“中本聰”設置“挖礦”難度遞增的機制是因為當比特幣的使用人數越來越多,總量限定為2100萬的比特幣就必須延長生產完畢的時間,不然就會造成比特幣的流通範圍被限定在很小一部分人的手中(這個就像挖掘黃金一樣,越後面越難挖)。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說到底就是嫉妒,這是人性的基本屬性。(你先別急著否認,或許你現在已經不容易嫉妒別人,但是你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子有糖吃,你沒有的時候你不會不開心?)所以,“中本聰”在比特幣到達一定規模的時候必須消失,成為一個即使在早期擁有了大量比特幣,但是誰都不知道身份的人。

再來說說我的第二個觀點:“‘中本聰’深諳經濟學規律”。

這要從TA設置的“挖礦”機制開始說起。

“中本聰”設計了一個總量限定2100萬的比特幣系統,通過“挖礦”的方式產生新生幣。而“挖礦”的過程就像是猜數字,猜對數字的節點(也叫“礦工”)就可以獲得比特幣系統上的記賬權利,而記賬成功的節點就能獲得新生幣的獎勵。人們把這個過程用到的共識機制稱之為工作量證明機制。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挖礦”的過程。

首先,TA把比特幣的總量限定為2100萬,這就像告訴挖掘黃金的礦工一樣,我告訴你黃金的數量是有限的,甚至還是很少的,那你自然而然的就會認為物以稀為貴嘛,既然這玩意越來越難挖,那它肯定就會越來越貴吧?這在經濟學上就是“供小於求”,就造成了物價的上升,當然“物以稀為貴”的“物”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價值才能達到“貴”的效果。

再者TA設計了“挖礦”的新生幣產生的方式,按照這個方式每個人都有機會能獲得新生幣,而不是被壟斷,你的算力(運算能力)越高只能說明你能越快的猜到數字,而不是你就一定能猜到數字,這就給了算力低的人一種期待,因為他們也是有機會能猜到數字拿到獎勵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小概率事件”,而人性是會根本上迷戀小概率事件的,就像彩票,大部分人都知道中獎的概率非常低,甚至低於你走在晴天的大馬路上被雷劈中的概率。但是即使概率這麼低那還是有不是嗎?現在的彩票獎池動輒幾億幾十億,這不就是哪些迷戀小概率事件的人花的兩三塊錢堆積起來的嗎?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再者“記賬人”的選擇通過“猜數字”的方式決定,決定之後,記賬成功還能得到新生幣的獎勵。這整個過程就非常的依賴剛剛說到的算力,因為你的運算能力越強你就越能比較容易的獲得獎勵。這導致了很多人不計成本的瘋狂購買專業的“挖礦”設備。礦業巨頭比特大陸僅去年一年在售賣“挖礦”設備上就盈利了30至40億美元。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挖礦”設備的瘋狂追求。而這種追求正式比特幣系統需要的,因為整個系統的算力越大就越安全,因為屆時要攻擊比特幣系統的黑客要面對的就是全網的算力總和的運算能力。“中本聰”正是通過這種獎勵比特幣的方式促使成百上千萬的“礦工”參與到維護系統安全的過程,而且“礦工”們不可避免的還成為了比特幣系統的忠實用戶,我稱之為“用戶的複利”模式,才滾雪球一樣的使得比特幣系統的參與人數不斷的增加,不斷地被完善。

現如今幾乎人人說起區塊鏈都能說到一個“去中心化”,當然倪老師說過,嚴謹的說應該是“弱中心化”。那作為以“弱中心化”為重中之重的分佈式點對點交易的現金系統,“中本聰”如若還存在的話,TA本身是不是就是一個巨無霸式的中心?

“中本聰”創造的比特幣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新的經濟學模式——通證經濟學,其本質是建立一個有token激勵制度的社群生態,激勵每個人去創造價值,共建生態,從而獲得超額價值回饋及回報,而非交換剩餘價值,而是創造新價值(即挖礦)。通證經濟主要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正是這種經濟學的模式,才讓比特幣達到了人們想要的共識,並且是有收益、有動力的共識,而不是奉獻式的共識。

所以總結全文,倪老師認為“中本聰”之所以消失,是因為TA對人性和經濟學規律的理解已經到達了非常高的程度。換句話說,“中本聰”不得不消失。

2008年一個並不“存在”的中本聰,用僅僅9頁的比特幣白皮書開啟了神奇的平行財富世界,區塊鏈因TA發揚光大繼而成為了行業的代名詞。兩年多後中本聰“消失”,留下一個用自由市場經濟思想規範的去中心化系統日新月異不停轉。

可以說區塊鏈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驗!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領鹿谷區塊鏈:中本聰 人性 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