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吳軍·硅谷來信(第001-006封)

第001封信|不做偽工作者(吳軍,2016年10月9日於硅谷)

★要點:1.偽工作,雖然很忙,但是(對公司發展)不產生(重大)效果。在Google,把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稱為Pseudo Worker。

2.站在對公司業務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做(最)重要的工作,並優先完成它們。

★集思:偽工作者的四因子模型:體制(市場)、規模、工資(價值)、流動(動量)。

第002封信|也談10000小時(吳軍,2016年10月10日於硅谷)

★要點:1.格拉德威爾《異類》的10000小時理論,智商、10000小時、運氣和家庭環境(積極的生活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都不是充分條件(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更直接地說(羅輯思維),思維方式、周圍環境、境界等因素比笨功夫更重要。

2.四個誤區:

(1)簡單的工作重複10000小時(偽工作,低層次)。

(2)習慣性失敗(不學習、不總結,臉皮薄、不請教)(簡單地重複失敗是走不出失敗的怪圈)。

(3)林黛玉式的困境(對內精進,對外排斥,適應性差)(內涵越寬,外延越窄)。

(4)狗熊掰棒子(完整與零散,疊加與孤立,西方科學體系與東方知識傳承)(積累效應)。

★集思: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人很容易對自我產生認知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會過於高估自己、低估成功。

第003封信|再談10000小時,三板斧破四困境(吳軍,2016年10月11日於硅谷)

★要點:1.第一板斧:願景(方向)--目標(戰略,階段性)--道路(戰術,方法)--(行動—總結)。以避免簡單的工作重複(偽工作)。

2.第二板斧:即使遇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萬幫儒先生)。三層意思:

(1)換位思考。

(2)凡事回過頭來三思(是否他胡說八道;是否我錯了,他對的;是否我的境界不夠,不能理解他)。以避免習慣性失敗。

(3)即便對方真的胡說八道,他為什麼那麼說,找出其中合理性。

如果我們總能從不中聽的話中找到合理性,那麼將不僅進步快,而且眼界、氣度會大很多。以避免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3.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積累效應)。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集思:同樣的道理(話),不同的人,說出來的效果大不同。

第004封信|用大數據分析大眾情緒,靠譜嗎?(吳軍,2016年10月12日於硅谷)

★要點:1.用大數據分析大眾情緒的意義:瞭解民意(包括大眾對政治事件和政策的看法)和產品意見(用戶對產品好壞的評價,即用戶情緒分析)。

2.如何用大數據分析大眾情緒?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自動分類的問題,即把人的情緒分為若干類,然後把網絡數據根據內容確定為其中的一類(或幾類)。具體實施的方法有兩種:

(1)第一種是有監督的機器學習:人工設定(標籤)樣本情緒,找出每類情緒特徵(即人工設定初始值);然後把大量收集來的網絡數據拿來,從中抽取特徵,和每類情緒特徵比對,以大致確定出反映的情緒(即添加訓練數據,獲取學習結果)。(人工介入,工作量大)

(2)第二種是無監督的機器學習:隨機設定(標籤)樣本情緒,採用自適應學習方法,迭代修正樣本錯誤(即自動完善情緒設定)。(自動設定,計算量大)

3.用大數據分析大眾情緒,(比傳統方式)靠譜。

★集思: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萊昂納德·科恩)。

第005封信|為什麼治療癌症需要大數據?(吳軍,2016年10月13日於硅谷)

★要點:1.美國醫學界的主流觀點(包括李文森博士):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可以幫助延長人類壽命,技術和醫學的結合可以治癒很多頑疾,包括癌症。

2.為什麼癌症那麼難治癒?

首先,癌症的發病和人有關。癌細胞不像其它的細菌那樣來自外部(同一種細菌感染的疾病,致病的細菌通常是相同的,比如肺結核由結核桿菌引起),癌細胞是人體內正常細胞在複製時基因出錯產生的,至於怎麼錯,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同一種癌症,在不同患者身上基因複製錯誤可能不同(這一類和基因相關的病,被認為是由多基因影響的,比較難找出原因,而且每個人都不同;相比之下,像色盲這種疾病是由單基因引起的,比較容易找到原因,而且大部分患者的原因相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抗癌藥對一些人比較靈,對另一些人卻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們的癌變其實不同。另外,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也不同,同樣的抗癌藥,有些人的副作用比較小,效果就比較好;但有些人的副作用非常大,很容易破壞他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因此使用後效果並不好。實際上,大部分醫生在給患者用抗癌藥時,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比對,以確定能否用某抗癌藥。

其次,更要命的是,癌細胞本身也是變化的,既然細胞在複製時,基因會出一次錯,那麼就有可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對一個患者,即便一開始為他找到一種有效的抗癌藥,但是如果癌細胞基因再發生突變,曾經管用的藥也會變得不管用。所以,有些患者得了癌症後,一直控制得很好,病情穩定;而一些患者甚至看上去已經痊癒,但是突然有一天,病復發,病情無法控制,很快過世。這是因為癌細胞本身變化所造成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患者即便真的痊癒了(體內一個癌細胞也沒有),也不等於今後不會再得癌症,因為他們的體質本身可能容易產生病變,所以這些人依然是高危群體。

由於上述原因,要想徹底治癒癌症(或者說讓患者和癌細胞長期共存),就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設計特定的抗癌藥,而且根據這個患者癌細胞每一次新的變化研製新藥,只要新藥研製的速度趕得上癌細胞的變化,即便不能徹底殺死所有的癌細胞,也能控制癌症,讓患者長期健康地生活。

3.那麼出路在哪呢?需要將基因技術和IT技術(尤其是大數據)相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在這一百來種癌症的上百萬種組合中找到各種真正導致癌變的組合,並對每一種組合找到相應的藥,那麼所有人可能的病變都能夠治療。未來,不僅僅是治療癌症,治療各種疾病都應該可以做到針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藥,哪怕是對感冒或者嗓子痛等小毛病,即個性化醫療。不過,即便癌症能夠治癒,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只能增加3.5歲,人類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老年痴呆等衰老問題。

★集思:生命的質量可能比長度更重要。

第006封信|破解上帝的密碼(吳軍,2016年10月14日於硅谷)

★要點:1.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極具權威的基因公司)研究發現,衰老才是導致癌變的最主要原因,遺傳因素(DNA)缺陷只佔到5%,遠比人們過去想象的要小很多(過去一般認為遺傳、環境、運氣(突變)是主要原因)。因此,他們提出防治癌症的關鍵在於抗衰老。

2.人類長壽公司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利用基因技術進行個性化醫療,另一個(更長遠的目標)是找到導致衰老化的基因。這兩個目標都需要將DNA和相應的功能配對,比如說對於基因缺陷(不論是先天的,還是變異的)導致的疾病,找到那一段相應的DNA。這非常難,因為人類的基因有超過30億個鹼基對(核酸鹼基,生物的基因是由A、G、T、C四種鹼基對構成的,可以看成是這四種符號的編碼),找到對應某個功能的基因如同大海撈針。

3.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當時的目標是花15年時間將人體細胞常染色體中的基因(佔基因總數的90%左右)都讀出來。(方法:先把人類的基因都讀出來,即基因測序,然後再去確定每一個基因的功能)。1990年,美國政府批准了這項高達30億美元的計劃(這個項目是美國繼阿波羅計劃之後最重要的政府資助科研計劃)。1999年,中國加入該計劃,承擔1%的基因測序工作(人第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對)。2006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宣佈全部24條染色體的測序工作完成。2015年,高準確率全圖譜的人類基因測序成本已經降到了5000美元左右。

4.基因測序(人類基因圖譜的繪製和DNA序列的測定)只是第一步,而且是相對容易的一步,接下來需要為每一個基因找對應——每一個基因的作用是什麼,控制什麼功能,或者用醫學家的話講,“它們產生的結果(outcomes)”。基因測序類似對一本書進行印刷體的文字識別(俗稱OCR),但不知道每一個字的含義,要讀懂這本書,需要一本字典,把文字符號和它們的含義對應起來。編寫字典遠比識別文字難,不過字典一旦編成,人類就破解了自身的秘密,或者說破解了上帝創造生命的密碼。

★集思:我們,一路狂奔,只為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