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今年年初,故宮IP又添新爆款,首部文化諜戰國寶劇《國寶奇旅》,恢弘再現了史詩般的文物南遷的故事。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有一個人,臨危受命,力排眾議,堅定地把文物運出故宮,19萬件文物,十餘年奔走在大半個中國上,卻無一損毀,締造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奇蹟!

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他為“捍衛國家寶藏、延續文化命脈而奮鬥一生的守護者”——他就是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中國近代考古學和博物事業的開拓者。早年就讀南洋公學,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故宮。馬衡等人受聘於該委員會,參與故宮物品的清點工作,並於1925年始擔任古器物館副館長,1934年4月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淪陷,華北告急。院長馬衡意識到,北京離東北太近,文物很有可能被戰火波及,於是他力排眾議,開始籌劃故宮文物南遷工作。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在馬衡的帶領下,古物館的同仁總結了穩、準、隔、緊四字要訣:木箱下墊稻草,上鋪棉花,中間放置經捆紮隔離的文物,箱子外刷上字號,貼上封條,每件文物都要登記,非常仔細。

至1933年5月,故宮博物院分五批、共計南遷文物19萬餘件,打包19492箱又72包。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南遷文物打包好,在太和門廣場前集中


文物運抵上海後,暫存法租界天主教堂的倉庫裡。隨後又在南京朝天宮的土山下修建了宏偉浩大的故宮分院地下倉庫。那個時候,馬衡奔波在南京、上海、北平三地,就為對南京倉庫督建工作出一份力。1936年底南京倉庫建成,暫存在上海的文物陸續遷入其中,馬院長這才鬆了一口氣。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的發生,烽煙在更為廣闊的九州大地上燃燒,南京連遭日軍轟炸,國寶轉移迫在眉睫。此時馬衡果斷決定,分南、北、中三路開始文物西遷。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馬衡和兒子馬彥祥,冒著戰火考驗,不顧生命危險,交通環境條件惡劣,毅然奔波在文物疏散的三條線路上。各處文物最後的存放的詳細地點,也是由馬衡親自考察後選定的。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就在這樣的山河破碎,動盪流離中,他身為故宮博物院院長,仍然不忘舉辦各類展覽,攜藏品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赴蘇聯參加莫斯科“中國藝術展覽會”等,每一趟旅程他都以向世界友好國家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為自豪,宣告著中國人決不會放棄的信念。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19萬餘件國寶未曾受損、丟失、被盜,全部安然回到南京。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政府因馬衡戰時保護文物所做的巨大貢獻,邀請馬衡先生繼續出任院長,兼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馬衡是文物的守護者,也是踐行者,他一生樂於收藏,所藏甲骨文,碑拓等文物約400件。1952年,他居住的舊房飄搖欲墜,家人勸他賣幾件藏品,好修修破舊的房子。馬衡則堅持不賣,他說:“文物不是自己的,你們也不要想著留下,我死以後,全部捐給故宮”。

80多年前,故宮文物被迫輾轉各地,最後無一丟失、缺損,多虧有他!

馬衡捐贈的部分文物


1955年3月,馬衡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子女們遵從他的遺願,將家藏金石拓本、圖書、甲骨文等1.4萬餘件(冊)文物全部捐獻給了他工作、生活、摯愛了一生的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