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基於什麼判斷小混混劉邦可以出人頭地的?是因為傳說中劉邦身上有72顆痣和隼鼻的特徵嗎?

嘉瑞728


劉邦連自己的前途都無法把握,蕭何又怎麼可能未卜先知呢!如果能夠活下去,誰又願意造反呢!秦二世暴政,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不管百姓生死,繁重的賦稅徭役是激起天下民變的主要原因。

蕭何原為沛縣縣吏,劉邦為泗水亭長,兩個人私交甚密。劉邦雖然有點朝三暮四,但是為人仗義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因此聲望也不錯。

一次劉邦為秦始皇修築驪山陵而押送一批囚徒,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去無回,因此半路上就紛紛逃跑。劉邦也管不了,只好對剩下的人說,想跑就都跑吧。有幾個人覺得劉邦人不錯,深受感動,索性也不跑了,說願意追隨劉邦起事。於是劉邦帶著十幾個人就躲進了芒碭山,等待時機。


不久就暴發了著名的山東大澤鄉起義,而且起義的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地百姓紛紛誅殺縣令官吏響應。此時,蕭何敏銳的感覺到暴秦天下人心盡失,天下大勢風起蒼嵐。

於是,蕭何與曹參一起找到縣令,商量反秦事宜,起初縣令也答應造反,所以蕭何派樊噲去芒碭山叫劉邦回來。可是當劉邦率眾人回來後,縣令又反悔了,並且城門緊閉,不讓眾人進城。後來蕭何與曹參想法進入縣城,將縣令殺死,開謀劃造反事宜。

蕭何和曹參都顧慮重重,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的命運如何,如果造反一旦失敗,帶頭起事者必是重罪。如果就身份和地位來說,蕭何和曹參都比劉邦有號召力和影響力,但是二人互相推諉,都不想這個領頭,於是只能把劉邦架到了風口浪尖。


公元前209年,劉沛以“沛公”的名義率眾造反。眾人先是投奔景駒,失敗後又轉投項梁,項梁死後,懷王派劉邦入關,劉邦自立漢中王。項羽滅趙後,折返關中,改封劉邦為漢王,把劉邦困在蜀中不毛之地。

之後,劉邦趁項羽深陷齊國戰亂之機,派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僅四個月還定三秦。然後韓信一路高歌猛進,滅魏、趙、韓、代,迫降燕國,最終佔領齊國。

劉邦則與項羽大戰彭城、鏖戰滎陽、對峙廣武,然後拉攏彭越、英布,聯合韓信,合圍項羽於垓下。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殺,劉邦定陶稱帝。

以上就是劉邦建漢的大致過程,其中蕭何給劉邦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所以蕭何也被列為建漢第一功臣。如果蕭何知道今天的結果,可能也就不會把“沛公”推讓給劉邦了。如果我們去仔細瞭解劉邦建漢的全部過程,就會發現劉邦之所以成功除了特殊歷史環境的造就,也和他個人的運氣有很大關係。


至於說劉邦身上的七二顆痣史書上也有記載,是長在大腿上,不過蕭何也不見得知道。其實倒底有沒有還存疑,就如他的隼鼻的特徵,還有出生時的種種異像,也不過是司馬遷給劉邦造勢罷了。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古人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以此來形容蕭何是最恰當不過。什麼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腿有72顆痣,常有龍盤遊其上,都不過是鼓譟聲勢罷了,嚇唬嚇唬無知愚民還行,豈能糊弄的了人精一樣的蕭何。再說,一開始蕭何也沒曾想這個混混出身的劉老三真的能出人頭地,建國創業啊~


一:政績卓著的蕭何深諳亂世求生之道

蕭何,豐沛人,起義之前是秦政府的公務員,業務能力很強,“通曉律令,執法公平,沒有別人能比得上,”後來,因為深受視察地方的中央領導器重,而被提拔為泗水郡卒史。之後在年終政績考評中又名列第一,獲得調任中央的機會,但卻被蕭堅定的拒絕了。

話說面對千載難逢的飛黃騰達的機會,蕭何雖然動心,但久處基層的他更清楚此時全國各地暗流湧動,波濤洶湧~淮泗一帶更是風雲激盪,亡命雲集。六國雖滅而嚴刑酷法依舊,原本就對秦國恨之入骨的六國遺民,忍受著頻繁的徭役,輾轉溝壑之間,死傷籍籍,若不是對雄強霸道的秦始皇心存恐懼。只怕熊熊烈火早已將大秦帝國化為一片焦土了。

而他不願意到調任中央的原因也在於此,首先,蕭氏家族在沛縣頗有勢力,自保不是問題,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嘛;此外,自己的好哥們劉邦,在當地一呼百諾,黑白通吃,而且為人義氣,信守承諾。一旦有所異動,自己還能託庇於他。

二:明哲保身推薦劉邦做老大

前209年,壓抑已久的農民起義終於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噴薄而出。同年,沛縣子弟殺郡守而順大勢,蕭何、曹參等人自持身份,不願莫名汙了清白,同時又出於對秦王朝秋後算賬,累及家族的恐懼,在深思熟慮之後,果斷推舉劉邦做了義軍首領,追隨劉邦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大潮之中。

話說就目前看來,蕭何、曹參可謂用心叵測,極不厚道~秦法森嚴,一旦舉事失敗,他們固然可以隱姓埋名,浪跡天涯,但劉邦卻不得不背上族滅的風險。所謂富貴險中求,浪蕩子出身的劉邦生性膽大包天,面黑心細,雖然明知蕭何等人的伎倆,但卻絲毫不以為意,慨然應諾~

三: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劉邦

隨著亡秦之戰的順利推進,貪酒好色的劉邦漸漸顯露出非凡的領導才能,他寬和大度,知人善任,有心計有城府,深藏不漏。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氣概,原本只是出於自保才選擇推薦劉邦的蕭何、曹參也漸漸被劉邦的氣度和魅力所折服,他們越來越相信劉邦能夠帶領他們成就一番事業。

前206年,劉邦突破關中,滅亡秦國,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以示仁義,之後還軍灞上靜待項羽~同年封漢王,都南鄭。

前205年,劉邦命韓信等人率軍出關,與霸王爭天下,蕭何坐鎮關中,安撫百姓,供給糧草,遣送士卒,確保劉邦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經過三年決戰,前202年,劉邦滅掉項羽,在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蕭何封酇侯,世襲罔替,代代不絕~

四:當機會成本過高的時候

個人覺得,在起義之處,蕭何、曹參等人之所以推薦劉邦,並非真心覺得劉邦能夠成就大業,更主要的是在反秦這件事上,成功的概率太小而付出的代價太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精明如蕭何在權衡風險和收益之後,自然甘心退居二線,一旦失敗,還有轉圜的餘地。

現代商戰中有個詞語叫“機會成本和決策”即當為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另一樣東西。機會成本越小而優勢越大。在反秦這件事上,對蕭何、曹參而言,這個成本實在太高昂了,但對劉邦而言卻是反正一無所有,不如放手一搏。況且,能力出眾的蕭何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而對劉邦的瞭解,又使他清楚的認識到劉邦的優點。兩相對照,蕭何自然半真半假,真心實意的推薦劉邦做首領,並且在之後的戰鬥中,劉邦作為領導者的氣質越來越突出,本性踏實的他自然願意為劉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最後,蕭何選擇劉邦,不是他能未卜先知,而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當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相融粹之後,他所作出的最佳的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謝謝,我是以史為鑑。

在這個問題上面,許多人都在解釋蕭何看人極準,在劉邦貧賤之時,就能發覺其不同之處。

誠然,蕭何看人極準這是非常利害的能力,包括後面,推薦了韓信,都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大家都貌似忽略了劉邦本人。

在普通人的影響裡,劉邦就是一個小混混,後來混成了小小的亭長,帶著人往咸陽送過幾次服勞役的人。有一次趕不上期限了,乾脆讓大家跑了算了,有人不願意走,這才跟著劉邦在芒碭山打野玩。等到後面祖龍死,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劉邦這才跑出來在蕭何的幫助下佔據了沛縣。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劉邦其實大不簡單:隱藏的秘密1

劉邦出生時秦始皇才三歲,這時候還在趙國當人質。十三歲的時候才在呂不韋的運作下繼位為秦王。

劉邦這時候還是魏國/楚國人(沛之前屬於魏國,後來被楚國佔據,根據下文劉邦去投奔信陵君來看,劉邦是魏國人的可能性較大),小時候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夥伴盧綰在當地學習文化,學業有成後,劉邦打算去投奔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去一展才華。

結果走到半道上,才發現信陵君已經去世了。於是劉邦聽見信陵君的一個門客張耳打算繼承信陵君的衣缽,於是就去投奔張耳。

據歷史記載,張耳和劉邦一見如故,成為知己。張耳在魏國也算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經常幫助魏國反抗秦國。劉邦沒有記載在這期間做出了哪些貢獻,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邦一直從事著反秦的工作。

等到秦始皇滅亡了魏國,張耳及其門客頓時成為通緝犯。大家看到事不可為,於是張耳解散團隊,讓大家都隱藏起來。劉邦這才回到沛地,悄悄潛伏。


劉邦其實大不簡單:隱藏的秘密2

在沛地,劉邦乾的事情很明顯,還是同信陵君、張耳一脈相承的養士。只不過信陵君和張耳有錢,可以養大量的門客,而劉邦沒錢,只能靠著嫂子養幾個混混吃喝,但就算這樣,劉家也沒多少糧食養閒人,這才導致劉邦嫂子敲鍋趕人,結果讓劉邦記恨了許多年的故事。

其實聯繫之前的故事,我們可以大膽想象,秦始皇雖然滅亡了六國,但是還有大量的六國遺族組成秘密的反秦聯盟。劉邦就是魏國張耳這個秘密聯盟中的一員。

同時經過歷史證明的還存在著張良為首的韓國反秦勢力;項梁為首的楚國反秦勢力等等。

而且可以猜測,這些六國秘密聯盟勢力其實都互相認識,互相掩護。以史為鑑舉三個例子:

1、從歷史記載的多次刺殺秦始皇的行動上看,有一次秦始皇秘密帶著四名武士夜間出行,結果被人圍攻,秦始皇差點死於這次刺殺。

而事後秦始皇調動大秦帝國的力量竟然沒有找到這次刺殺的主謀和餘黨。其組織機密可見一斑。

2、另外張良策劃的博浪沙椎秦王誤中副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事後秦始皇也是殺了好多附近的老百姓,而真兇張良一直逍遙法外。

3、項梁和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竟然一直活的很好。天下大亂時,振臂一呼竟然有八千江東子弟雲集。可見其早有準備。


而劉邦作為沛縣人,和沛縣的主要官吏蕭何,曹參都非常熟悉。據歷史記載,劉邦犯事之後,蕭何還多次替劉邦打掩護。

那麼劉邦都會犯哪些事兒呢?以史為鑑猜測極大概率是從事和反秦有關的活動。

既然蕭何在這種事情上給劉邦打掩護,說明蕭何最起碼知道劉邦所從事的秘密職業是:反秦!


所以綜上所述

蕭何之所以會看中劉邦,除了蕭何眼光毒辣;還有一個可能是,他對劉邦十分了解,十分清楚劉邦背後的六國殘餘勢力有多強大。

更進一步猜測,蕭何是不是在六國聯盟當中的一員呢?

另外一個證據是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之中,張良,張耳都曾是劉邦的重要助手和合作夥伴。

上面這些分析只是以史為鑑根據現有史實,按照邏輯關係歸納的一點解釋。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指出。要是有其他記載也請不吝分享。謝謝大家。

我是文史作者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蕭何與劉邦兩個人的特別關係源遠流長,起在劉邦沛公起義之前的青壯年時代。這不僅因為二人同為沛縣老鄉,更主要的是蕭何對劉邦情有獨鍾。

當時,劉邦只是一個小混混,人到中年才熬上了個泗水亭長,而蕭何則是沛縣精通法律的“主吏掾”,是吃皇糧的國家公務員。論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他們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但是蕭何對劉邦從來不低看,反而超乎尋常的另眼相待,其中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呢?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很多劉邦的奇異之處,比如出生奇異。他母親在大澤岸邊休息,夢中與神校核,當時雷鳴點閃,太公正好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其母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比如相貌奇異,擅長看相的呂公第一次見到劉邦的時候,便“奇其貌”,二話不說把女兒呂雉嫁給了他。而這幅相貌就是題主所言的“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72顆黑子”,以及之後起義時所謂的“斬白蛇起義”,期間種種奇特之處,都使得劉邦這個形象其實並不佳的鄉野小民籠罩著某種神秘色彩。

如果這些傳奇色彩,不是後來劉邦成為皇帝后添加的,而是在其發跡之前就存在的,那麼對於當時的社會,特別是鄉間的百姓而言,這種充滿了迷信色彩的傳聞,是相當具有市場的。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是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

而對於小知識分子蕭何而言,他即便才智再高,也跳不出時代的侷限,當時的社會就這樣。想來劉邦身上的種種奇特之處,必定是給蕭何留下極深的影響,這種影響貫穿了他的一生,即對劉邦深深的敬畏。

但是,這一點並不構成蕭何對劉邦誓死追隨的主因。神話傳說之類的東西,或許能夠讓人敬畏,但卻並不足以讓一個人聰明地人迷信到將全部身家壓在這些虛無縹緲上。先秦時期的人敬鬼神,但卻又遠離之。這些東西能讓他們敬畏,只是因為沒有認知而已,但並不足以為他們靠近而信服。

劉邦真正能夠讓蕭何從在鄉間開始就幫助而又能讓其在起事之後甘心輔佐,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劉邦雖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但其表現出現的卻是一個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的人,似乎天生就具備一種不同凡響的領袖氣質,在當時的沛縣,善於交際的劉邦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小兄弟以他為首,比如曹參、樊噲等。這一點,是蕭何所不具備的能力。劉邦能讓性格不一,能力不一的人都聚攏在身邊形成一個小團體,並且很多事情都能心甘情願以他的意見為主,就這一點便是很多創業團隊領導所不具備的能力。

其二、蕭何應該預見了強大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後必定分崩離析的局面,烈火烹油的秦王朝,其在各種暴政之下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統治,全賴於秦始皇一人而已。但是秦始皇有死的一天,而他死之日,天下必定大亂。而對於蕭何這樣的草根,亂世之中,如何保全自己保全家人,這是一個問題。相對於選擇其他不熟悉,關係不好,以及出身地位不同的豪傑們來說,劉邦這樣的人,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大家是同鄉,來自同一個階級,平日裡又相互關照,已經培養了革命友誼,這樣的創業團隊,才有發揮自己才幹和保全家人的機會。

其三、蕭何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他沒有一個人拉起一直隊伍,能夠獨自統軍的軍事才能,也沒有極強的號召力和作為領袖的精神氣質。他的才智,只能發揮在處理具體事務上,而對於在吸納人才,使人盡其用,並斷絕大事上面,他確實不如劉邦。劉邦並不具備那一方面的專才,打仗不行、治理地方不行,管錢也不行,但他有一樣是劉邦集團中所有人都不具備的,那就是他特別會做領導。

綜上這些才是蕭何為什麼願意跟隨劉邦,並深信以劉邦為首的這個創業團隊能闖出一片天地的緣故。或許一開始蕭何並不覺得自己們最終能夠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但他一定相信,在亂世之中,想要保全自己和家人,只有成為一方勢力,即便這種可能操作性不大,他也會想盡辦法讓其實現,而劉邦是他能夠看到這種可能實現的唯一機會。畢竟他也只是一個小公務員而已,並不是如張良那般名動天下的人,走到哪裡都能成為諸侯的座上賓。


朝代說


首先相貌

史書記載劉邦:隆準龍顏,美鬚髯。

額頭飽滿,鼻子堅挺,鬍子漂亮。我努力去找了找,拿個老外來湊數吧,估計有點像。

雖然現在男人留鬍子的少了,但是在劉邦那個年代,人們對鬍子非常看重,剃掉鬍子,算是一種刑罰。你就看看,一臉漂亮鬍子能給劉邦加好多分的吧。

雖然審美標準不同,但是,人愛美的心那是千年不變。

所以說,從相貌上看劉邦是一表人才的。相貌是劉邦的加分項。

早年劉邦特立獨行

劉邦少年時上過學,有點文化。而且史記記載,劉邦結交當地豪族王陵,雖然王陵有些看不上劉邦,但是,王陵的母親對劉邦印象很好。事見楚漢相爭時,王陵母親被項羽軟禁,要挾王陵投靠,結果王陵母親以死亡來堅定王陵向漢的決心。可見當時,劉邦雖然是個農民出身,必定在當地能跟大家族說上話,有那麼一號。

更難得的是,劉邦年輕時仰慕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他不但想想而已,他前去拜訪。雖然去的時候,發現信陵君已去世,他也沒有放棄,又去拜訪了信陵君的門客--也是魏國名士的張耳。張耳款待了他幾個月。

為人有大節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產業。成年以後,當官,做了村長,經常跟上級官員開玩笑,取笑他們,好酒及色。

我們僅憑劉邦不事家人生產,和好酒及色,又在身邊圍了一幫地位低的朋友就判定劉邦是混混有失偏頗。

可以說是,他既能結交底層朋友,又能跟豪傑套上交情,跟開領導的玩笑,領導還蠻高興。這麼個人,怎麼說都是個人物。不事家人產業,長大後就謀求做官,只是說明他不安於現狀。

骨頭硬

有一次,劉邦因為開玩笑而誤傷了夏侯嬰,被別人告發到官府。當時劉邦身為亭長,傷了人要從嚴判刑,劉邦申訴本來沒有傷害夏侯嬰,夏侯嬰也證明自己沒有被傷害。後來證詞又被推翻 ,劉邦被關押一年多、受鞭笞刑數百下,終歸還是憑藉(夏侯嬰的證言)幫劉邦免除更嚴重的罪責。

蕭何善識人,喜歡能人

蕭何當時作為縣裡的二把手,參考現在的常務副縣長吧,而且蕭何本身很能幹,曾經收到升調至朝廷的任命,被他拒絕了。可以說是見過的人和事非常多,本身也很優秀。我們都知道,領導如果能做到很好,首先就是識人用人。所以蕭何在識人用人方面當時已經很強了。再看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的識人用人的能力可以從正面驗證。

說蕭何認定劉邦會出人頭地,這些原因就足夠了。至於後來,隨劉邦起事,崔讓劉邦做老大,那是另外的問題。


夜航船水手


蕭何判斷劉邦會出人頭地,當然不全是劉邦的相貌!我為什麼說不全是,是因為面相在一個人成功的過程中佔有一定的份量!通過一個人的面相,能夠看到一個人的未來,當然它的準確率並不高!

通過看相預測一個人的命運似乎沒有道理,其實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一個人高大威猛,孔武有力,雄姿英發,五官端正,至少具備了領導人的素質!那麼將來能不能成為領導人?關鍵還有各種因素造成的,如個人的運氣,自身的努力程度都是息息相關的!

至於說劉邦左腿的七十二顆痣以及高鼻樑,可以看到他的未來,那是不科學的!這都為了營造他的傳奇色彩,與他未來事業的成就關係不大!有一點要指出的,高鼻樑比較顯眼,看上去非常帥氣!可見劉邦當年的風采,肯定是個帥哥!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只要漂亮,就會佔得先機!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集都是從外貌開始的,好的相貌就是給人好的印象,那麼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雖然說外貌美,比不上心靈美,但人往往會先注重人的外表,之後才會看重人的才學與品德!


這是題外話,言歸正傳!蕭何基於什麼判斷劉邦有出息,願意追隨他?那是劉邦的膽量與氣量!起初蕭何在縣城為官,劉邦是泗水亭長,職位比蕭何低,兩人有很多交集的地方!接觸多了,蕭何發現劉邦這個人氣量很大,能夠寬容別人,不吝嗇,是可以交朋友的!

時間一久,蕭何發現劉邦的膽量特別大!劉邦的丈人呂公是沛縣縣令的好朋友,因為躲避仇家,就搬到沛縣居住!因為是縣令的好友,所以好多人前去祝賀!到人家做客少不了送錢!呂公規定送一千錢以上才能坐上正堂的位置,不滿一千錢的人只能坐在堂下!劉邦是個窮困潦倒之徒,那有什麼錢去送禮,於是他靈機一動,虛報一萬錢,欺騙收禮的門吏!門吏就讓他進正堂了!不一會門吏發現不對,就進入正堂,揭穿劉邦的謊言!呂公大吃一驚!這時蕭何也在場,忙起身為劉邦說情“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這是一個比較低劣的評價,並不是蕭何看不起劉邦,而是蕭何在保護劉邦!蕭何知道劉邦沒有錢,不可能進入正堂,但沒有揭穿他,等到有人揭穿時,蕭何為了保護劉邦,就對呂公說“劉邦這個人愛說大話,成不了什麼事!你別跟他計較!”沒想到,呂公看到劉邦一表人才,反而計較了,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後來,劉邦果然分文不花娶到呂后。



從這件事上,蕭何看到劉邦膽量過人,成大事者前怕狼後怕虎,畏畏縮縮,是不可能脫穎而出,取得成功的!因為膽量氣量大,蕭何認為劉邦可能會成就一番偉業,所以死心踏地輔佐他!


晝錦還鄉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有才的人終歸是有才,即使生逢亂世,也能建功立業,並保全自身,蕭何就是這樣的人。


蕭何究竟有何才能而成為漢初三傑之一呢,我試著分析一下。

蕭何有見識,政治敏感度高。在做秦朝縣吏的時候他就隱約感到了秦朝的暴力統治不能長久,因此廣結善緣,用現在的話就是黑白通知,這個有點像《水滸傳》裡的及時雨宋江,結交了劉邦,樊噲,曹參,等人,以備來日方長。在進入秦朝的皇宮後,蕭何沒有拿什麼寶貝,而是把皇宮的藏書保存了起來,這是何等的見識。在戚姬攜趙王如意爭儲的時候,蕭何毅然的站在了呂后這邊,這是何等的政治敏感度。



蕭何善於識人,在做縣吏的時候就經常的幫助和接濟劉邦,知道他日後必有大作為。在軍中識得韓信是大將之才,月下追韓信,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也不負所望。在劉邦數次敗於項羽的時候,蕭何也沒有動搖去轉投項羽門下,因為他知道項羽此人不是帥才。在蕭何臨終的時候,建議漢惠帝啟用曹參當丞相。這些蕭何看上的人,一個都沒看走眼,可見蕭何識人的本領真的很高。


蕭何廣結善緣,並善於保身。在做縣吏的時候結交劉邦,曹參和樊噲。在起義後,退居二線不做領頭人,這樣失敗了起碼還可以保住性命。在以後輔佐劉邦的時候,劉邦曾數次猜忌蕭何,可是每次都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度過危機,替他說話,比如鮑生,關內侯鄂君,召平,王衛尉等人,蕭何也善於聽取意見,不惜自汙來消除劉邦的猜忌,從中可見蕭何平時應該是善於得人的。

正是蕭何的遠見卓識以及超高的識人術讓他在和劉邦的接觸中斷定劉邦能成大事,至於劉邦的面相和七十二個黑痣,以及劉邦藏身之處常有云等事情,以蕭何的才智能不知道劉邦這是在給自己造勢嘛。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


雄觀歷史


漢高帝劉邦於沛縣舉事時,蕭何已經是沛縣的主吏椽了。

按照秦制,一縣的主吏椽是除縣令外最大的官吏了,是該縣的二把手。可以說,劉邦舉事時,蕭何的官已經坐得很大了。

更進一步,蕭何不僅僅是做到了主吏椽的位置,蕭何更在秦中央政府派來的督查組考核中名列第一,得到了到首都咸陽做官的機會,但不知蕭何出於怎樣一種考慮,放棄了這樣一個寶貴的升遷機會,繼續留在沛縣做他的主吏椽。

但是,蕭何這樣一個能臣幹吏,竟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浪潮席捲豐沛時選擇做劉邦的小弟,並把全部身家性命都壓在劉邦身上,甘願做劉邦忠心不二的臣屬,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劉邦隆準而龍顏嗎?是因為劉邦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子嗎?還是因為劉邦身上有什麼不易被察覺的獨到之處呢?

可以肯定的是,龍準而龍顏、左腿有七十二黑子、斬白蛇起義等等宣傳語言,蕭何這個層次的人是不會信的,沒準這些宣傳語言都是蕭何命人編造,拿出去蠱惑人民群眾的。

其實,按照《史記》相關篇章的記述,蕭何之所以死心塌地地成為劉邦的小弟,既有主觀因素在,也有客觀因素在。

從主觀上講,蕭何和劉邦既是工作上的好搭檔,也是人世間的好兄弟。

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椽,劉邦是沛縣泗水亭的亭長,二人雖然官差好幾級,但在工作中卻多有接觸,長時間的工作接觸和搭檔工作,使二人對對方的脾氣、秉性、志趣、能力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劉邦瞭解蕭何,蕭何也瞭解劉邦。

待到陳勝、吳廣的起義浪潮席捲豐沛時,蕭何自然會在頭腦中盤點每一個熟識的舊人,判斷他們中誰是堪當大任者,盤點來盤點去,好兄弟劉邦是最佳人選,所以蕭何才向縣令建議,召回流亡在外的劉邦,藉助劉邦的武力,震懾不服者。

這裡補一句,為什麼說蕭何是劉邦的好兄弟。

你們想一下,如果你們窮到月光,但必須要給一個人上禮,你們會給誰上?肯定是你們最好的那位兄弟吧?如果你結婚了,接到很多紅包,最大的那個紅包會是誰你們的?肯定是你們最好的兄弟吧?

劉邦當年去咸陽送徭役,大家都給劉邦送紅包,其他人給三個錢,唯獨蕭何給五個,基本上是別人的二倍,蕭何和劉邦的情誼,很厚實吧?

從客觀上講,蕭何選擇做劉邦的小弟,也是迫不得已。

陳勝、吳廣起義的浪潮席捲豐沛之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陳勝,但被蕭何、曹參等人給攔住了。

蕭何、曹參當時的說辭是,縣令大人呀,您做了這麼多年的大秦縣令,您魚肉了這麼多年的百姓,百姓對你是敢怒而不敢言,為什麼?因為你背後是大秦。一旦你背叛了大秦,你將失去靠山,你沒了靠山,百姓還會聽您的嗎?

縣令一想,蕭何、曹參說得是呀。

蕭何、曹參又給縣令出主意,如果你真的想背叛大秦,一定要找到一個新的靠山才行,這個靠山是什麼呢?這個靠山就是流亡在外的反大秦政府的人士,有了他們幫你撐腰,百姓還敢反您嗎,還能不聽您的話嗎?

縣令一想,蕭何、曹參說的有道理呀。

於是,縣令讓樊噲出城尋找隱於芒碭山間的劉邦,那時候的劉邦已經有了百八十個死忠,都是豁出性命不要也要追隨劉邦的勇士。

樊噲剛一出城,縣令就反悔了,這萬一劉邦來了後不聽我的指揮,鳩佔鵲巢了,該怎麼辦呢?不行,萬萬不能讓劉邦進城,不但不能讓劉邦進城,還得滅了蕭何、曹參。

蕭何、曹參提前得到訊息,逃出城來,和劉邦匯合了,之後又和劉邦一起拿下了沛縣,擁立劉邦為沛公。

為什麼蕭何、曹參等人不自己做老大呢?這裡邊的道理和二人勸縣令的道理是一樣的,二人都是秦的官吏,一旦反秦,將失去靠山,失去號召力,昔日的榮光反而會成為他們的絆腳石,於是,二人擁立能力出眾的劉邦為老大,並全力輔佐劉邦開疆拓土。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


遙望燕園


蕭何為什麼跟隨劉邦,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相貌,說淺顯一點就是第一印象好,這就跟我們交朋友一樣,第一印象不好,跟你沒有眼緣的人,你願意跟他交往嗎?說深刻一點,就是古人觀人喜看相,即通過一個人的面相貌推斷他以後的成就,史記中記載,劉邦的老丈人,可謂沛縣首富,縣長來提親都不同意,居然把自己的千斤嫁給了窮小子劉邦,憑藉的就是看劉邦的相,以後能成大事。第二,因為劉邦的性格,當時陳勝、吳廣起義人心惶惶,沛縣小吏蕭何、曹參攛掇自己的上司沛縣縣令起義,結果他中途反悔,要殺蕭何、曹參,這兩個文人怕因造反罪被誅滅九族,進而投靠劉邦,而劉邦卻有大決斷,敢於追求天下一統的霸業。這只是劉邦諸多性格優點的一方面,即一個人的成敗跟他的性格,品質有很大關係,即便在劉邦是白身時,這些優點就開始在無形之中感染他周邊的人,讓他的手下甘願為他效力。性格決定命運並不是一句空話。





碧波壹線1


對於這個問題,要從歷史角度考慮。不管是誰成功了,都會被後世所吹捧誇大,如果失敗了最終還是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蕭何能夠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最主要的還是當時形勢所逼。秦國的法律嚴明,一旦觸犯法律不僅僅是個人要受到刑罰,家人族人都要牽連受刑。況且要注意到的是嚴酷的法律體系下,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抗爆秦的起義。沒人願意有太平日子不過,去選擇去和刀尖上行走。蕭何自己也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成不了大氣候,但是輔佐他人卻在行。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就只能找一個相對能有希望的人,這個時候看到了劉邦。是劉邦的幸運也是他自己的幸運。


再來看看劉邦的情況,亂世之下還有一幫出生入死的弟兄,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人多可以橫著走。最主要的一點是劉邦為人處事,他可以把身邊的草莽兄弟聚攏在一起,並且大家相處的相安無事。其個人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在蕭何眼裡也算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小的團隊有一個能夠掌控全局的領導,就需要蕭何這樣的智囊。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邦本人能力不大,陋習也有很多,但是他對人心琢磨的非常透徹,至少身邊人的習性瞭如指掌,這也是他多年在小混混圈子裡摸爬滾打,見到形形色色的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從劉邦對呂雉遺言丞相安排上,和後世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非常圓滑的人,遇到事情不會以自己的權力和利益為中心,(創業期間)這是值得大家所認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