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溫和醇厚杜、善、旗

“杜、善、旗”,即壽山石中的杜陵、善伯和旗降。

三者都屬山坑名品,均以石性穩定、質地堅實、色彩、光澤經久不變而著稱。尤其杜陵號稱山坑之首,獨特的質感冠絕壽山。石質上而言,杜陵石的石質微堅,刀過處,石屑起卷,兩石相擊聲若金屬鏗鏘如玉,打磨拋光後光水極好,幾有玻璃之光感,都是與它石迥異之處。

與杜陵相比,善伯洞石色彩溫和內斂,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點,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稱“花生糕”,純淨者不易得。若比較色彩和石質,“杜、善、旗”中杜陵質色首屈一指,善伯偶有美豔通透者,旗降多不透明,卻以石質老結“韌性”最強而聞名,以之雕鑿打坯最是考校藝人功夫。

陳子奮《壽山印石小志·杜陵坑》


杜陵坑又名都靈坑,都成坑,都丞坑。《壽山印石小志》稱其“為山坑之冠,田石几不能專美。”這被奉為山坑之冠的杜陵坑石,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小志》記,此石“明末清初發現。道光後開採漸多。

石產於坑洞,半透明而有異光,閃爍奪目。色黃或稍暗如赭者,名黃杜陵。淡如洋參者,俗號洋參黃。純紅及濃如橘皮者,名紅杜陵。白非純白,略帶蜜黃者,名白杜陵。蘭似天蘭凍而帶暗綠者,名蘭杜陵、綠杜陵。黃紅純者甚鮮,輒相雜成章,其質溫潤幽雅,皆美妙可愛,其通靈瑰麗處,雖瑪瑙、珊瑚不讓。”


壽山石——溫和醇厚杜、善、旗


這一段詳記了杜陵坑溫潤優雅、通靈瑰麗的質地和五彩繽紛的色彩。如今傳世的杜陵坑石,惟藍、綠少見,其餘紅黃白灰等俱多。石質堅結緻密,故光澤亦勝於其他山坑諸石。然而杜陵之美卻還不止於此。《小志》中說,杜陵坑“偶有紅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於土者,亦有蘿蔔紋,故石工恆以贗下坂田,雖久於玩石者,幾不能辨。

然其紋曲而細,非若田黃之紋直而綿密;且晶瑩晃朗,與田石不同;其性堅脆,刀過處,石屑捲起,亦與田石之韌性有別。”這裡的“掘於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從礦體上崩落埋於土中者,為獨立石塊,其質色與田黃極其相似,以其冒充田黃者頗眾,而杜陵之美,由此亦可見一斑。

壽山石——溫和醇厚杜、善、旗


陳子奮《壽山印石小志·善伯洞》


善伯洞位於杜陵坑之北,二者之間還有尼姑寮、蛇匏等杜陵同系礦脈。關於善伯洞,一直有一個悲慘的傳說。《小志》中也記載了這件事:“清鹹同間,有石工善伯者,採石於此洞,洞陷,身沒其中,於是鄉人相戎弗敢往,此後八十年,壽山之佳石殆罄,遂稍稍有問津者,因名其石曰善伯洞,俗又呼仙八洞。”


壽山石——溫和醇厚杜、善、旗

善伯洞質地晶瑩脂潤,蠟型較強,外觀有些近似內蒙巴林石,半透明或微透明。《小志》記:善伯洞“所出之石,質結如尼姑樓、迷翠寮,蓋亦杜陵坑之餘脈也。色極多,紅如桃花,黃如蜜蠟,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雞冠,紫如茄皮,種種具備。內隱粉白塊,似花生糕。紅紫點似丹砂,間多金銀砂,閃爍其光。其明翠溫純者,則直入杜陵坑之堂奧。其次者諸色相間,雖砂丁錯之,皆新巧妙絕。”


壽山石——溫和醇厚杜、善、旗



陳子奮《壽山印石小志·旗降石》


以今日的石種劃分法來計,壽山石分為3大礦系:高山礦系、月洋礦系以及旗山礦系。高山礦系品種最豐,包括田坑、水坑、杜陵、善伯以及高山石等諸多品種。月洋礦系以芙蓉石為首,涵蓋同礦系諸多石種。而旗山礦系品種亦雖不少,然多粗石,惟旗降石一枝獨秀,可與高山、月洋鼎足為三。

《壽山印石小志》記:“旗降,又名奇艮,奇崗。產旗降山。色多黃、紅、白。質雖堅而易攻,受刀特良。石中多不透明,而富光澤。佳者稍經磨礪,即光彩煥發,且表裡如一。久不變色,品格貴於高山。”

旗降石顏色雖不豐富,卻也罕見純色者。《小志》記:“惟色純者少,多紅白、黃白或紅黃白諸色相同,其白皮黃心者亦稱銀包金。其掘於土者,異於巖產,白似高山凍,黃似田黃,亦外濃內淡,溫潤可愛,然皆有白點以別之。至半透明結凍者,其堅潔華滋,在杜陵之上。旗降近無出產,更見罕貴。”金裹銀、銀裹金幾乎已成旗降最鮮明的特徵,黃白色層分明,特別適合做巧雕擺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