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世民?

歷史一書生


最近一首歌《生僻字》很火,幫助我們認識了不少少用而又難寫,難記的字。題主所問的這個酷刑“菹醢”二字(音:租海),是一種起源於夏桀,商紂時期的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相傳歷史上第一名相龍逢善於直諫,在93歲的時候勸夏桀勤政,被處以“菹醢”之刑罰。商朝時期的比干,梅伯也有被以“菹醢”刑罰處死的記載。一說梅伯被炮烙,比干被挖心。

“菹”本來意思是水草沼澤之地,後來與醃菜聯繫。後來古人將自己田獵之地叫做“菹”。“菹”與田獵,肉食狀態相聯繫起來慢慢有了肉醬的意思。“醢”本意就是醃肉,肉醬,就是一個用手在瓶子醃肉的形象。古代“菹醢”指將人剁成肉醬,這個刑罰名字也叫“醢刑”。到了後來的記載中這個刑罰逐漸消失在記載中,隨著聞名的提高,這種酷刑實在太殘忍。


在《封神演義》中妲己傾慕西伯侯長子伯邑考的美貌 。但是伯邑考為人正直,不被妲己魅惑。妲己一氣之下建議紂王將其剁成肉醬,製作成肉丸給西伯侯吃。西伯侯吃下肉丸,回到西岐成後,將吃下的兒子的肉吐出,變成了兔子,相傳這就是月宮中嫦娥的兔子。最後伯邑考被姜子牙封神,為紫薇大帝。伯邑考所遭受的酷刑就是“菹醢”。

漢魏以前歷史上也有名人被處以“菹醢”孔門十哲中,政事科有子路。子路就是仲由在衛國官居要職。子路為人耿直,曾經瞧不起孔子,多次給孔子找麻煩,後來在孔子的引導下成為門生,追隨孔子周遊列國,保護孔子安全。衛國內亂,父子爭權,子路最後被衛靈公之子殺害,剁成“肉醬”。漢朝時,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漢初三大將淮陰王韓信,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都被劉邦殺害。其中梁王彭越記載中有說被梟首,有說劉邦將其處以“菹醢”。《漢書》記載說劉邦把彭越剁成肉醬,將其送往各個諸侯王處,給諸侯王警示,尤其是九江王英布。



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實在令人髮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嚴酷刑法,讓人不寒而慄,讓人唾棄。



紅雨說歷史


歷史上的刑罰各種各樣,“凌遲”、“腰斬”、“車裂”我們都是經常在書上看到過的,或在一些講座裡聽見過。但有些刑罰,我們聽都沒聽過,見也絲毫沒見過。

比如,“菹醢”這個刑罰?是不是沒見過?

“菹醢”這個刑罰很殘酷,孔子的一個學生被處以這種刑罰

“菹醢”念“zū hǎi”,是一個及其殘酷的刑罰,但不是一般犯人能“受到”的,只有相關機構認為是罪大惡極之人,才有可能被處以這種刑罰。

“菹醢”這個刑罰,是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想想,這個當事人多招人恨啊!

《論語》裡,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個名字,那就是子路,這是孔子“很有名氣的一個學生”。因為子路走的是仕途,晚年在衛國當官。當得是什麼官呢?大夫孔俚的大總管。

有一天,孔俚的母親伯姬等人準備廢了衛出公,扶持蒯聵(伯姬之弟)為君。於是,強行安排孔俚去殺衛出公。孔俚人還沒到,不知道消息怎麼洩露了,衛出公提前跑了。這可氣壞了蒯聵,準備收拾孔俚。子路聽到這個消息後,趕快跑了去。自己的“主人”要被處理了,說啥都要去救啊!

見到蒯聵後,子路義正辭嚴地為自己的“主人”辯解,希望能夠從輕處理。但是篡位者蒯聵正火著呢,於是叫人一把將子路的帽子打到了地下。子路拿起地上的帽子,戴好之後,大聲說道:“頭可斷,帽子不能丟。”

這下,把蒯聵徹底激怒了,讓你裝,上“菹醢”刑罰,剁成肉醬。

嗚呼!就這樣,子路被剁成了肉醬,估計都可以包包子了。據說,子路是有武功的,但在這裡沒看出來有任何的反抗,也許是老了的緣故吧!(63歲了)

子路死後,孔子讓人把肉醬用布蓋住了,畢竟是“孔門十哲”,放一堆肉在那裡,實在難看。

“菹醢”其實就是統治階級威懾百姓的“刑罰工具”

“菹醢”是個殘酷的刑罰,它不僅讓受刑的人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它讓活著的人們對“統治階級”產生恐懼,進而老實聽話。

這是一種對人性的漠視,也是社會文明的墮落。有時候如果真是罪大惡極,還情有可原。但,像子路一樣,只是因為多說了幾句話,就被君主施以“菹醢”,這是絕對的濫用刑罰,用自己的一時情緒決定了他人的生命。

換一個角度來講,子路死得也有一點虧,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名氣的人,切忌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過高,無畏的死亡並不可取,為了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獻身的人,才是一種“崇高”。

這個刑罰在漢朝以後,基本就取締了,除了三國時期偶爾出現這種刑罰外,再往後,沒有“施行這種刑罰”的任何記載了。

有時間想來,生活在這個社會,還是我們的幸運。但,我們需要時刻告訴自己,珍惜當下。


藍風破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這就是將人斬成肉醬的意思。

菹醢zū hǎi,主要是漢代之前的事情。

春秋戰國和秦代,還是封建王朝的雛形,國家保留很多野蠻時代的刑罰。

所謂菹醢,就是將人殺死後,將屍體斬成肉醬示眾。

大家都看過電視劇封神榜吧。風騷的妲己勾引英俊帥哥伯邑考,但沒有成功(薩沙個人認為伯邑考可能是基佬)。

惱羞成怒下,妲己向紂王誣告,說伯邑考試圖強姦她。

這還了得?紂王大怒,用最殘酷的刑罰處決了伯邑考。

伯邑考被亂刀剁成肉醬!

這還不算,紂王下令將伯邑考的肉醬做成湯,送給他的父親周文王吃。

這就是菹醢了。

菹醢主要是示眾的意思,類似於明代剝皮酷刑。

漢代之前,菹醢主要用於犯有大罪的人,比如謀反之類。

死於菹醢的人,還真不少。

據《禮記·檀弓》,孔子的愛徒子路,就在衛國被殺,刑罰就是菹醢。

為啥?子路參加了衛國君主的政變活動,但失敗了。

這種人,當然都不得好死。

子路被斬成肉醬後,扔在大路上示眾。

孔子得知消息後,馬上派弟子將肉醬掩埋。

菹醢這種酷刑,到了漢代初期就被呂后廢除,因為這玩意過於殘忍。

但呂后之前,劉邦卻多次使用。

比如有人控告梁王彭越謀反,劉邦不但誅了他的3族,還將彭越殺死,首級懸掛始終,屍體斬成肉醬。

劉邦為了恐嚇其他軍頭,將彭越的肉醬四處傳閱。

肉醬傳到淮南王英布,久經戰爭的英布也極為驚恐。他認為自己遲早也是成為肉醬的下場,開始集結軍隊,隨後發動叛亂。

漢代以後,表面上菹醢是廢除了,但戰亂時期卻頻繁出現。


薩沙


這兩個字的正確讀音:zu hai,是一種古代酷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發明者是暴君桀和紂,一般都是對反叛者施以的酷刑,手段殘忍,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史書記載被施以此刑的有孔子的學生子路、劉邦時期的猛將彭越。因此刑過於殘忍,到了唐朝基本就廢止了,除非出現罪大惡極者也會臨時的施以此刑。

到了唐太宗貞觀時期,李世民懷柔天下,廢除了很多傷害肉體的刑罰,"說普天下皆為朕之子民,非罪大惡極者,朕不忍傷其體膚",慢慢這些很殘酷的傷害人肢體的刑罰也都逐步取消了。這也是人文精神的提現,司法進步的體現。


星耀古今


先說一下“菹醢”讀音為[zū hǎi],我國古代酷刑之一,又稱醢刑。相傳由商紂王發明創造,用來對付當時不聽商王室號令的諸侯。




商周以前,很多酷刑的基本原則都離不開燒、烤、蒸、煮,大部分都是都圍繞著口腹之慾展開。比如炮烙;在炭火之上放銅柱,銅柱之上抹油,讓犯人在上行走,等同於燒烤。再有烹殺;把犯人投入大鍋中煮熟。另外還有脯刑,殺死犯人後,曬足多少天,變成肉乾兒。

既然同為商朝時期發明的酷刑,菹醢同樣也離不開口腹之慾的原則。行刑方式是將犯人剁成肉醬,有的甚至還煮成肉羹。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封神演義》中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



演義中,周文王被紂王囚禁,當時伯邑考在朝歌做人質。伯邑考為了營救父親,帶了很多奇珍異寶獻給紂王,結果當時妲己在場,看中了伯邑考的美貌,所以想勾引伯邑考。伯邑考當時誓死不從,並且嚴厲斥責妲己。

妲己受辱後,向紂王誣告伯邑考對自己圖謀不軌。於是紂王大怒,下令對伯邑考施菹醢之刑,隨即伯邑考被剁成肉醬。後來妲己還是不解氣,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讓周文王吃下去,另有一種說法是做成了肉丸子。



史料中有真實記載的受菹醢刑罰的人非常多。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就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彭越。

彭越出身不高,而且曾經還做過強盜,不過隨著秦末農民起義,彭越也逐漸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勢力。後來彭越在楚漢之爭中協助劉邦抗衡項羽,在垓下之戰結束後,被劉邦封為梁王。

公元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命令彭越出兵援助,當時彭越抱病在身,所以派了其他將領帶兵援助劉邦。劉邦感覺彭越在敷衍自己,所以派人責備彭越。



此時的劉邦已經開始了清除異姓王的戰爭,所以彭越非常害怕。後來手下有人建議彭越謀反,拼一次,結果彭越並沒有同意,並且認為留下這個人遲早會惹禍上身,打算殺掉他。後來此人找到劉邦,誣告彭越謀反,劉邦將彭越流放蜀地。

彭越被流放的路上碰到了呂雉,向呂雉哭訴絕對沒有造反之心,呂雉又將彭越帶回都城。並且對劉邦說,流放彭越去蜀地是放虎歸山,遲早召來禍患。最終劉邦下令將彭越剁成了肉醬,並且把彭越的肉醬分給各個諸侯。傳到了九江王英布處,英布因為害怕,所以起兵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