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安徽天柱山,或许,很多人都没有真正走进,但或多或少,曾经闻其名。它伫立于神奇的北纬30°线,奇峰怪石、名崖异洞是它的注解;它是汉武帝南巡登临,筑坛祭岳的“南岳”;它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坐落于此;它是中国古代许多诗人期盼安家的终老地,李白曾对它说,“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轼曾对它他说,“青山抵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王安石曾对它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而空归”,黄庭坚曾对世人说,“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然而,许是因为安徽的名山太多,尽管有着奇特的山水、厚重的历史、浓郁的宗教、传诵的诗篇,天柱山在辉煌了数千年之后,却逐渐走向寂寞,在时空中叹息。在天柱山的叹息中,学者乌以风先生曾以毕生精力,历经艰辛,数易其稿,一部《天柱山志》,填补了“中国名山皆有志,而天柱独无志书”的尴尬境地;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为天柱山留下了一片天地,一篇《寂寞天柱山》,带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走进现在的天柱山。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来到天柱山,拾阶而上,登高望远。在山间三日,用脚步丈量,却看不尽眼前的美景。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对于眼前的奇峰怪石,我的词汇是匮乏的,只是用相机忠实的记录着它的存在。然后,借由千百年的诗篇,感受它更深刻的美。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唐代诗人李白望见孤峰突起的天柱峰时,曾写下诗篇,“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也曾咏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明李庚也曾用心感慨,“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天柱山流传着千古的诗篇,也铭记着厚重的历史。天柱山自古便是名山,春秋时,天柱山称皖山、皖公山,“皖”的本义是指“屋内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即“晨曦”之意,“皖”系五帝时代名臣皋陶(音yao)之后裔的一个支族,是一个奉晨光为图腾、崇拜自然的部落方国。皖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诸侯国,位于今潜山、怀宁、岳西、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和安庆市区,春秋时被楚国所灭。皖国的诸侯王皖伯大夫以仁政治理皖国,后人尊称为皖公。天柱山被称为皖公山,又叫皖山,并在天柱山上建有皖公庙。流经天柱山下的大河称为皖水,皖水注入长江后在安徽境内的800里被称为皖江,安徽省的简称“皖”,便来源于此。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天柱山有“古南岳”之称。中国五岳之封始于三皇伏羲之前的无怀氏,距今已五千余年,那时天柱山已被封为南岳,名列五岳第二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临天柱山,筑坛祭岳。同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这次南巡活动:“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到公元589年,隋文帝为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自此天柱山与“南岳”失之交臂,以“古南岳”之名传之后世。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相对于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像是繁华落幕,有些寂寥。没有人再为它写一首诗,没有人再执着于在这里安家,只是,偶尔有游人来到,惊叹于它的美与它名气的不匹配。隐于山间,在庆幸游人稀少的同时,也免不了为天柱山唏嘘一番,而天柱山,却恍若未闻。炼丹湖的湖水,波澜不惊;天柱峰,依旧是孤峰突起,伫立成永恒;青龙背的日出,遵循着自己的规则,不会因为我们3点半夜爬的虔诚,便特意为我们散发绚烂的光彩。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在天柱山的三日,像是看到了它数千年的模样,名人志士辗转而来,登高望远,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佛道两教依旧在争山论战,却合力写下了天柱山和谐的宗教历史;汉武帝筑坛祭岳,会不会豪迈的说一声,“看,这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只是,曾经辉煌的天柱山,与如今寂寞的天柱山,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一样,山依旧是那山,变的,只是山外之物。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古南岳天柱山,在诗篇中长存,在时空中叹息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