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安徽天柱山,或許,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走進,但或多或少,曾經聞其名。它佇立於神奇的北緯30°線,奇峰怪石、名崖異洞是它的註解;它是漢武帝南巡登臨,築壇祭嶽的“南嶽”;它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禪宗三祖祖庭坐落於此;它是中國古代許多詩人期盼安家的終老地,李白曾對它說,“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軾曾對它他說,“青山抵在古城隅,萬里歸來卜築居”,王安石曾對它說,“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而空歸”,黃庭堅曾對世人說,“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然而,許是因為安徽的名山太多,儘管有著奇特的山水、厚重的歷史、濃郁的宗教、傳誦的詩篇,天柱山在輝煌了數千年之後,卻逐漸走向寂寞,在時空中嘆息。在天柱山的嘆息中,學者烏以風先生曾以畢生精力,歷經艱辛,數易其稿,一部《天柱山志》,填補了“中國名山皆有志,而天柱獨無志書”的尷尬境地;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為天柱山留下了一片天地,一篇《寂寞天柱山》,帶我們循著前人的足跡,走進現在的天柱山。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來到天柱山,拾階而上,登高望遠。在山間三日,用腳步丈量,卻看不盡眼前的美景。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佈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志》稱其“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對於眼前的奇峰怪石,我的詞彙是匱乏的,只是用相機忠實的記錄著它的存在。然後,藉由千百年的詩篇,感受它更深刻的美。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唐代詩人李白望見孤峰突起的天柱峰時,曾寫下詩篇,“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白居易也曾詠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明李庚也曾用心感慨,“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天柱山流傳著千古的詩篇,也銘記著厚重的歷史。天柱山自古便是名山,春秋時,天柱山稱皖山、皖公山,“皖”的本義是指“屋內有黑色,屋外已見白光”,即“晨曦”之意,“皖”系五帝時代名臣皋陶(音yao)之後裔的一個支族,是一個奉晨光為圖騰、崇拜自然的部落方國。皖國是一個面積不大的諸侯國,位於今潛山、懷寧、嶽西、太湖、宿松、望江六縣和安慶市區,春秋時被楚國所滅。皖國的諸侯王皖伯大夫以仁政治理皖國,後人尊稱為皖公。天柱山被稱為皖公山,又叫皖山,並在天柱山上建有皖公廟。流經天柱山下的大河稱為皖水,皖水注入長江後在安徽境內的800裡被稱為皖江,安徽省的簡稱“皖”,便來源於此。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天柱山有“古南嶽”之稱。中國五嶽之封始於三皇伏羲之前的無懷氏,距今已五千餘年,那時天柱山已被封為南嶽,名列五嶽第二位。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南巡登臨天柱山,築壇祭嶽。同行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漢武帝這次南巡活動:“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為開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為南嶽,自此天柱山與“南嶽”失之交臂,以“古南嶽”之名傳之後世。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相對於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像是繁華落幕,有些寂寥。沒有人再為它寫一首詩,沒有人再執著於在這裡安家,只是,偶爾有遊人來到,驚歎於它的美與它名氣的不匹配。隱於山間,在慶幸遊人稀少的同時,也免不了為天柱山唏噓一番,而天柱山,卻恍若未聞。煉丹湖的湖水,波瀾不驚;天柱峰,依舊是孤峰突起,佇立成永恆;青龍背的日出,遵循著自己的規則,不會因為我們3點半夜爬的虔誠,便特意為我們散發絢爛的光彩。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在天柱山的三日,像是看到了它數千年的模樣,名人志士輾轉而來,登高望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佛道兩教依舊在爭山論戰,卻合力寫下了天柱山和諧的宗教歷史;漢武帝築壇祭嶽,會不會豪邁的說一聲,“看,這是朕為你打下的江山”。只是,曾經輝煌的天柱山,與如今寂寞的天柱山,似乎並沒有太多的不一樣,山依舊是那山,變的,只是山外之物。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古南嶽天柱山,在詩篇中長存,在時空中嘆息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旅遊體驗師,旅遊攝影師,各平臺旅行家。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