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美哉,岳西田頭柳家畈

鄉土|美哉,嶽西田頭柳家畈

四面都是高低起伏的大山,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緩緩地自西向東從村莊中間流過,河的兩岸是一座座紅瓦白牆小樓房。群山含繞的村莊猶如五彩的寶石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一條玉帶似的的水泥路從小河的兩岸蜿蜒而過,門前屋後不是滿眼青綠的茶葉,就是綠意逼人的桑園,或是青綠的菜園,一幅天然的風景畫永遠定格在這裡,這就是我的家鄉——柳家畈。

之所以稱作柳家畈,大概是因為這裡姓柳的人居多,全柳畈才三千多號人,其中柳姓就有百分之八十左右。

當初這裡是叫安遠河,據老人們介紹,來這裡破草開荒,安營紮寨的是安氏,後因柳姓人口逐年增多,遠遠超過其他姓氏,就自然而然地易名柳家畈。

說是“畈”,其實還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的範圍,也就巴掌那麼大的田畈。步行一個鐘頭也能走個來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這裡還是一個獨立的鄉,叫柳畈鄉。鄉政府各種機構各種部門一應俱全。當年的初中小學,供銷社、食品站、糧站、衛生院分別建在河邊的兩側,成了一個合面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為了整合自然,按照縣裡的佈局調整,拆區並鄉,92年拆除柳畈鄉,被合併到田頭鄉。原來的上畈、下畈、茶園三個村,後來合併成兩個村——柳畈村和上畈村。

鄉土|美哉,嶽西田頭柳家畈

柳家畈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人傑地靈,底蘊豐厚,人才輩出。

柳家畈是一塊紅色的熱土。革命戰爭年代,這裡的許多仁人志士投身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之中,許許多多的熱血男兒義無反顧地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紅軍湧現出了像柳文傑、柳志傑這樣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革命英烈,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青山埋忠烈,鮮花祭英魂,鐵匠灣烈士墓,19位烈士的墓碑靜靜地矗立在高高的山岡,成了不朽的豐碑

柳家畈人崇尚讀書,他們信奉“窮莫丟書,富莫丟豬”的理念,他們深信,只有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人生,因此,不管條件多麼差的人家,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上學,且不說這裡,古代出過名震一方的侯王柳汝升,內閣中書柳際清,單說恢復高考制度以後,這裡就有上千人考起了大學,十幾名碩士,六名博士。

柳家畈屬於中低山區,境內峰嶺起伏,溝壑交錯,雲霧繚繞,泉水潺潺,百花香溢,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加之工業汙染幾乎為零,具有發展茶業、蠶桑、藥材、板栗經濟作物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的茶葉內質清純,香味綿長,這裡出產的蠶繭繭質厚白繅絲率高,這裡的茶葉、蠶繭成了商家的搶手貨。。是縣級十大蠶桑基地之一,村民們每年摘完春茶又養蠶,才了蠶桑又插田。靠著這些支柱產業,柳家畈由貧窮逐步走向富裕,踏上小康之路。柳畈村去年被定位省級美麗鄉村重點建設村的行列。

鄉土|美哉,嶽西田頭柳家畈

腰包漸鼓的柳畈人不滿足眼前的物質富有,亦不滿足村莊美化,道路硬化,村道亮化這些外部環境的整體提升,他們把眼光抬得更高,放得更遠。今年春天,在一批新鄉賢的帶領下,通過網絡眾籌,購買了六萬元的綠化樹苗,以柳畈河為中心軸,向周邊區域輻射,沿河栽柳,沿路插櫻,村口植樟,田間地頭養烏桕,房前屋後種果樹,使柳家畈成為“春有百花夏有果,秋有紅葉冬有綠,一年四季景不同,鳥語花香勝仙境”的秀美山村。把柳家畈打造成森林村莊,高山賞櫻基地。

今日的柳家畈繁花似錦,未來的柳家畈更是錦上添花!

附田頭鄉五龍寺和程家老屋介紹

鄉土|美哉,嶽西田頭柳家畈

五龍寺位於嶽西縣田頭鄉土庫組四望山下。四望山是著名道教仙山,禪宗勝地,其面積2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97米,西接 “中華禪宗第一山”二祖道場司空山,東臨“古南嶽”三祖道場天柱山,正可謂“接二連三”之福地。四望山古稱“四望仙山”,是古潛陽十景之一,遠望似金鐘倒立,近觀如大佛打坐,山勢雄偉、鍾毓毓秀,極具空靈之氣。登上山頂四顧,極目遠眺:東有南嶽一柱擎天,南有司空七級浮屠,西有英山羊角嵯峨,北有霍山白馬行空,中有妙道山如大佛打坐,萬重山色,千里風光,盡在眼前。使人豁然開朗,飄然欲仙 。有高道費賢(即費公)在此得道昇天,題有詩云 :“踏遍中華地,滄桑雲海間。宛若蓬萊境,就是此仙山”。

鄉土|美哉,嶽西田頭柳家畈

碓臼灣程家老屋坐落在嶽西縣田頭鄉田頭村王灣組境內,因其地形似舊時農村舂米的碓臼而得名。經考證,這裡的古民居建於清光緒年間,其“內雕外素”的手法與皖南民居不同,外表看十分普通,內部雕飾卻極盡精巧,暗合儒家處世哲學。其磚雕、木雕具有江北風格,磚雕採取高浮雕手法,立體感強。斗拱在運用泥道拱、箱拱、華拱、令拱等常規建造手法的基礎上,還運用了楓拱。窗欞格扇的雕刻及圖案地方風格明顯。該古民居佈局完整,繼承古建築傳統,三進兩跨院,抱廂迴廊,明間大於次間,門窗格扇很有特色,雕工精細。古民居功能佈局非常科學,將各戶豬、牛舍、廁所集中建設在宅外一地,一字排開,很好的處理了環境衛生問題。

  碓臼灣古民居精湛的建築手法、高超的裝飾水平是“江西文化”的一個縮影,為諸多家譜、方誌中記載的“大別山區現居民多從江西遷徙而來”這一說法,提供了實物佐證。碓臼灣古民居有江西圍屋特徵。其外實內虛,嚴實高聳的封火牆圍著內部一個個小天井院。內部門廊相通,聯繫十分方便,下雨也不會溼腳,空間組織得相當科學。與如今的住宅相比,除略顯陰暗之外,它冬暖夏涼,沒有灰塵、噪音和視線的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