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從農村到城市的黃梅戲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1926年,黃梅戲從農村唱進安慶古城,黃梅戲逐漸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在安慶發展壯大。黃梅戲能在安慶站穩腳跟,與丁永泉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丁永泉,藝名“丁玉蘭”,因排行老六,人稱“丁老六”,因其演技精湛,故有“南程北丁”之贊。

1926年,丁永泉組班首次進入安慶市區演出,成為黃梅戲進城演出的先行者。後來,由於丁永泉的努力,黃梅戲在安慶站穩了腳跟。

1933年後,丁永泉又兩次帶班到安慶演出,陣容日漸擴大。1936年2月,又帶班首闖上海,在九畝地、陸家浜、太平橋、新北門等地演出近29個月。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在演出過程中,丁永泉大膽地探索革新,虛心汲取滬劇、越劇、評劇等姊妹劇種表演藝術精華,移植了《秦雪梅弔孝》《合同記》等一批劇目,還有連臺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為提高黃梅戲表演藝術和豐富上演劇目做出了卓越貢獻。

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合了京劇和其他姊妹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他如服裝、化妝和舞臺設置,也較農村草臺時有所發展,並且又出現了幾個長年不散的班社,產生了職業藝人。這些戲班中有很多對黃梅戲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貢獻,如良友班。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在1923年,張廷翰率領家鄉藝人赴石牌鎮演出,一舉成功。2年後,同鄉藝友推舉張廷翰出面組班,取名“良友班”。

良友班實力雄厚,行當齊全,尤其是以生、旦更為出色。張廷翰生、旦兼演,能文能武,弟子左四和也是班中臺柱。旦行中王鳳陽、王玉才、鮑金南、王劍宏與生行中汪伯華、賈金堂、王培祥、郝秀球等技藝出眾。

老旦朱昌運,人稱“朱奶奶”。方立堂兼擅老生、花臉、丑角和武行,還能徽、黃串演,有“活包公”“活文王”“活姜雄”之譽。葉其尊與方立堂加入該班豐富了黃梅戲班的表演藝術,使其技高一籌,獨具特色。

由於張廷翰的良友班集嶽西、潛山的梨園精英於一堂,長期巡迴於嶽西、潛山、懷寧、太湖、桐城、霍山、舒城、六安等地演出,故享有“潛嶽第一名班”之譽。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由於黃梅戲的迅速發展,黃梅戲的班社也逐漸走上了正軌,劇目也增多,行當齊全。到了清代末期民國初期,兼收幷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除演二小戲、三小戲外,吸收了青陽腔、楚劇的大本戲。

演大本戲,就要求班社要相對的穩定,要具備表演大戲的表現能力。因此這段時期,相繼出現了固定的職業性的班社。

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為了生計、為了營業、為了保證戲班的收入,劇目要經常翻新,表演也要有更高的質量,人員增加了,行當齊全了,舞臺美術也有了發展。

上演整本大戲後,黃梅戲的角色行當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諸行。後來,角色行當的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主要是正旦、老生、正生、花臉;下四腳則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正旦多扮演莊重、正派的成年婦女,重唱功,表演要求穩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王三女、《羅帕記》中的陳賽金、《漁網會母》的陳氏等。

小旦又稱“花旦”,多扮演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要求其唱做並重,唸白多用小白,聲調脆嫩甜美,表演時常執手帕、扇子之類的道具,多舞動簡單的巾帕花、扇子花。其所扮演的角色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遊春》中的趙翠花、《小辭店》中的劉鳳英等。

演出整本大戲後,小旦行又細分出閨門旦及專演丫鬟的行當——“捧託”。旦行是黃梅戲的主要行當,舊有“一旦挑一班”之說。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時常執摺扇。扮演的角色如《羅帕記》的王科舉、《春香鬧學》的王金榮、《女駙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醜分小丑、老醜、女丑三小行。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為幫助演出,小丑常拿著一根七八寸長的旱菸袋,老醜則拿著一根兩三尺長的長煙袋,插科打諢,調節演出氣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在戲中多為配角。如《蕎麥記》中的王夫人。花臉是黃梅戲中專工戲極少的角色,除在大本戲中扮演包拯之類的角色外,多扮演惡霸、寨主之類的角色,如《賣花記》的草鼎、《二龍山》的於彪等。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正生又稱“掛須”,有黑、白鬚之分,一般黑鬚稱“正生”,白鬚稱“老生”。重唱唸,講究噴口、吐字鏗鏘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徐文進、《告經承》的張朝宗、《桐城奇案》的張柏齡等。這時的黃梅戲行當雖有分工,但很少有人專工一行。

黃梅戲伴奏鑼鼓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被稱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擊樂器並參加幫腔、7人演唱。之後執堂鼓者又兼奏竹根節和鈸,3名伴奏者分別坐在上場門內外側和草臺正中。

到了1930年以後,黃梅戲班社常與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於演出劇目的需要,又出現了刀馬旦、武二花行當,但未固定下來。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黃梅戲裡很少見的刀馬旦(圖片來源網絡)

由於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戲時,常常是一個演員要兼幾個角色,因而在黃梅戲中,戲內角色雖有行當規範,但演員卻沒有嚴格分行。

並且,這一時期因受徽班和京劇影響,伴奏鑼鼓逐漸移至下場的臺側。傳統的鑼鼓點質樸、洗練,常用的有一槌、二槌、三槌、四槌、五槌、六槌、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蛤蟆跳缺、鳳點頭、三條箭、推公車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鑼鼓、十三槌半、七字鑼、叫鑼等。

由於黃梅戲班人員的增加,角色行當和伴奏的規範化,戲班子不那麼鬆散了,組織管理上,有了班主,還有了聯繫演出和管理生活的專職人員,流動性增大。自此,以採茶歌發展來的黃梅戲完全成熟。

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