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張氏分支字輩,快來看看你是哪一支?請張氏宗親尋證補充

全國各地張氏分支字輩,快來看看你是哪一支?請張氏宗親尋證補充

泱泱張氏家族,遍佈世界各地,迄今全球張氏人口有上億人,為我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號自上一篇統計整理了部分安徽張氏分佈情況之後,有眾多張氏宗親留言尋找同支宗親,所以重新蒐集整理了全國其他省份張氏家族分佈情況,希望能幫助大家找到張氏同支宗親,同時也為普及張氏族譜文化,有不完整之處,還請各為長輩宗親補充完續。

安徽

1、安徽蕭縣王寨鎮張老家(張老家祠堂)張氏輩分:毓(十四世) 克 世 永 本, 吉 夢 慶 祖 長, 學 全 功 名 顯 聖 賢, 宏 猷 傳 業 遠, 政 修 乃 清 平;毅 然 樹 勳 念;家 教 尚 樂 善 ;勤 儉 增 貢 獻 良 才 效 偉 哲;安 民 作 典 範;

2、安徽宿州蕭縣趙莊鎮汪屯行政村三座樓自然村張氏字輩:守書元繼世

3、安徽省碭山縣李莊鎮豐屯村、田樓村、卞樓村張氏部分字輩:山 文愛(書)國

4、安徽省碭山縣周寨鎮張屯村、後於樓村張氏部分字輩:明經遵聖訓家法傳繼坤

5、安徽泗縣張氏字輩:成立永懷、佩玉金香、家傳萬世。

6、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李莊村,山前村,大許村,張字輩:天地文明,紹(志)先啟訓,甲勝永生。

7、安徽渦陽縣新興鎮張氏(百忍堂)族譜:廷步全玉德,鳳興欽繼常。民國初後續家譜為:儒來慶萬壽,榮華成吉祥,功業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渦陽新興集及周邊張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縣老鴰巷大槐樹,於明洪武年間遷址龍廟(新興集)北張老家,後世子孫延綿昌盛,分枝分叉星羅棋佈分至周邊,其祖庭在北張老家。

8、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鎮門莊行政村張盤莊村,共六輩人:敬 廣(玉) 國 允 朝 志。

9、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十八里鎮和營村、魏崗鎮張樓寨:雲 昌 繩 祖 慶

10、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老張集一帶字輩:之(奉)、如(學)、兆(懷)、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興、家、永、克)、心(錫、金)、三(傑、立、漢)、敬(俊、建、子)、治(明)、國(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貴(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欽(圖)、開(道)、廣(遠)、尚(繼)、孝(聖)、禮(祖)、義(慶)、光(祥)

11、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張圩村部分字輩:..文傳之獻孝...

12、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顧橋鎮臨淝村八里張莊,亦聞源於源自山西老鴰巷大槐樹,兄弟五人攜五家搬遷於此,老村有老井,有護村溝;分出南邊兩支:勒馬張(音),八斗張(音)。先存族譜備份:金玉鳳學志春,新譜:瑞等。

13、安徽壽縣、長豐縣張氏(百忍堂)主要分佈在壽縣的李山廟,長豐縣的拐集周邊地區,吳山廟周邊地區以及王樓等張氏族人,還有淮南、合肥、安慶等 區域的張氏族人零星分佈,源自於山東省棗莊,於明朝 1435~1572 年間遷址壽 縣(拐集),落戶後生了九個兒子,本族譜是老九成業的後裔,從拐集遷居李 山廟,並在長豐縣張柺子、吳山廟等地區發展,後世子孫延綿昌盛,分枝分叉 星羅棋佈分至周邊,在清光緒年間,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眾,是當時地方 出名的文人,編修了張氏宗譜南譜,其祖庭在長豐縣張拐。 張氏宗派:(百忍堂)族譜南譜:光業宏開壽,意謀信孔長,照錢承祖澤,世本有書香,立志希賢德,為仁發善良,萬年傳繼遠,永久樂安康。(安徽省長豐縣吳山鎮王樓村下郢張立新、又名秋楓、字浩然提供)

14、安徽阜陽潁泉區大鹿村張姓族譜:維文忠賀慶,宗朝建家邦,萬春青紅傑,治國臣鳳良……

15、安徽阜陽阜南前黃莊張姓族譜:文治武功,喜結賢良

16、安徽阜陽阜南縣老觀鄉張大臺子村張氏字輩(已知):金全敬廣振其開。

17、安徽安慶樅陽“連城張氏”字輩:(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紹賢良,復起文士,為國之光......

18、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長風鄉張姓字輩:忠厚傳家 德儀輔國 勳慕益稷 道宗伊洛

19、安徽省桐城姥山張氏(植根堂)派:萬志之雲永,啟世自榮昌,大德應時選,興朝必以良。

20、安徽安慶潛山、嶽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遷入,始遷祖偉和公子齋德公,衍派:齋禮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會亨、英奇超卓、仕慶同登……現共二十二代。

21、安徽安慶潛山、嶽西百忍堂,於宋元之際由江西都昌遷入,始遷祖貴一公三子華卿公,貴四公子均佐。一公房舊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應昌 家文三元啟 宗瑞兆聯芳;四公房舊派:均和煙宏文 慶有儒學啟 應世舉玉嘉 傳國珍基承。新派:祖澤餘福永 一本萃賢良 光榮期遠大 繼述樂延長。

22、安徽安慶太湖新倉茶元張姓字輩:榮懷忠孝本,聲聞裕道全,世澤發加祥,承先有俊良,詩書開甲弟,繼啟慶綿長

23、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輩:文士光學緒,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達,敦仁永發祥;明良思喜啟,福善定榮昌;國泰興萬世,族盛威名揚。

24、安徽省金寨縣麻河張氏宗祠麻河張氏字輩:啟大道,正賢良, 一經傳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訓,繼緒可久,長思祖德,齊敦孝友,尚學自立,光前裕後

25、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丁峰村張郢張姓字輩:之瑞,時兆成平,家傳孝友,永來可久,百世奇昌。

26、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岔路鎮邢樓村下元組:永遠乾坤大傳家世業長。

27、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周集鎮洪臺村,祖上是山東棗林莊,家譜是:乾大傳家永,甲地丙嚴昌,志遠德良久,仁義壽如春.

28、安徽省六安市單王鄉張灣村 部分字輩:賢傳玉繼開文化;

29、安徽天長市張氏清河堂屬於蘇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長街道長亭村和萬壽鎮的張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楊村鎮龍集社區。字輩:寶(保)、有、定、文、開、元、金、玉

30、安徽天長張氏字輩:盛正普世文,治國齊聚恆 堯舜天才廣,後來永茂興;

31、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盛橋鎮宋壩村張氏家譜:選宗炳高厚載權申為

32、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槐林鎮慄樹莊張氏家譜:祖光宗耀,科甲世傳,三文尚可,乾元雲國勝,永泰家道隆,昌敦倫崇德,天錫禎祥。

33、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張氏字輩(南槐堂):河 清 海 晏 ,家 呈 祥 瑞,貴 馥 南 方,子 顯 孫 揚(部分)

34、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眾興鄉、民族鄉、梁園鎮張氏字輩(紹忍堂):紹文繼武,華國傳家,修仁樹德,府世貞幫。(合肥市瑤海區、祖籍眾興鄉張氏後人張浩丹、又名張靈國、字蘭石提供)

35、安徽合肥市肥東縣黃塘村張戶張氏字輩 : 志道家發宏(部分)

36、安徽肥東縣張集張氏(百忍堂)字輩: 正元德孟曾(宗、正)光(廣)大,應道友(有)良盛世昌,謙和勤信英才旺,忠孝仁廉國運祥。

37、合肥市南門一代張氏,始祖明末清初從江西瓦霄霸遷移到合肥地區,字輩:學志本榮,家道興隆。(網友提供)

38、合肥市與壽縣交界一帶,祖上在明末清初從江西瓦礫壩遷移過來張氏一族,清河郡百忍堂,字輩:清道本寬和,世存仁厚多,積善有餘慶,印運發高科。(網友提供)

39、六安窪湖張氏,字輩:孺,從,仁,義,克,繼,先,賢,詩,書,寶,守,,,,,,,,,(網友提供)

40、安徽阜陽紅瓦房張姓輩分:從,永,佔,克,樹,文,志,井,華,鴻(網友提供)

山東

1、濟南市天橋區(原齊河縣)桑梓店鎮張王堂村張氏族譜:清朝中期自棗強遷至齊河以東25裡張家莊,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歲次乙卯孟春續刊,自十三世起依次為:逢曰其景學 樹德傳家永 瑞光照宗明 洪輸繼海清 國憲保文華 中興養吉慶(望後世以此輩分續之)

2、鄆城縣狀元張樓【時思堂】張氏字輩:宗朝啟養民,印存可成志,毓傳習進洪,書效廣學清,肇尊繁榮茂,新純慶善良,慕立漢陽念,延緒承運祥,文華懷德遠,顯達仕綿常。

3、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張莊村輩分:國、培、兆、凡、哲、英、俊、進、朝、輝、光、明、玉、泉、盛、春、景、建、松、魁。支祖:張勉學

4、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張姓輩分:士叔首太運 學正養道忠

5、棗莊市臺兒莊區(能忍堂)張樓村張姓輩分,十二世始有固定班輩:方貽純兆裕,嚴體均承新,所見允其振,德廣傳毓欽,敬愛慶永春。

6、龍口(黃縣)張氏族譜 (清)張允選等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刊本,四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龍口市鄉城鄉東村藏。字行輩分是:基業可久 名望常昭 衍慶為志 肇錫永超。

7、濟寧微山縣留莊鎮北湖村張氏字輩:相景永興寶,開貴玉希賢(晨興張氏)

8、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鎮:承(思)繼(德)傳(同)守,永念先德。孝乃為本,敬以作則。中和在志,信義存思。

9、日照莒縣棋山鎮張家管莊村、茅埠村、埠南頭村字輩:維洪司韶世,文廣奎寶紀,正宗永培遠,學成鳳友際。

10、鄒平縣臺子鎮大張村:敬成會海,中憲榮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鴻福。

11、齊河縣梯門村張氏字輩:令之允傳方聖,永懷修世德。支祖:張子巖

12、濟寧市任城區唐口大張莊村部分字輩:興毓(玉)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13、泰安市肥城張氏部分字輩:同學敬道美嘉修 明平正光華

14、老城鎮百尺彈子山張氏字輩(20輩):錫淑相炳堂 欽衍業照培 金泰東熙增 鈞衡保煥基

15、東平縣單樓、稻屯、張莊、下套、曹營一帶張氏部分字輩:鏡淑型格燦,銓法增懋秋(需相應宗親補充完整)

16、東平縣魏莊、王村等張氏部分字輩:守之步延現,華連幕家同

17、山東省鄆城縣黃崗村張姓張氏部分字輩:起士文朋有養廷逢志廣登永金繼元心進瑞善修鴻玉雲兆龍守海景中效清德慶如安(或耀誠思國際安)

18、大塢鎮大塢張氏部分字輩:學尚廣崇肇(兆)裕(玉)光明貽(宜)本禮念永保慶成

19、平陰縣洪範池鎮南張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書,玉全廣金貴,修德多鴻福,學正傳萬世,凌雲逄新篤,守成敬宗憲,履一信作樹。

20、平陰縣李溝大荊山村張氏部分字輩:天立志現召傳尚元乃齊邦正

21、鄒城市鞏莊村張氏字輩:(原本)川元憲成業,(後續)得祥理智信

22、臨沭縣西后澇枝村張氏字輩:順、永、興、成、計、春、洪、軍、茂、光

23、臨朐縣 張遠德(江西吉安府豐縣人)明弘治到臨朐,三支:臨朐孔家莊、沂水胡莊、臨朐大山。

24、忠恕堂:繼仿* 秉 *化汝於宗景克善作樹傳承瑞良玉慶洪澤(菏澤市鉅野縣老張莊村,中間有缺失,需要相應張氏宗親補充)

25、東明縣東黑崗張氏:青萬全軍紅治邦毅守誠

26、泗水縣柘溝鎮東馬村、山西遷入張氏:三應其萬廷,賢良傳繼廣,方正衍世長,輝基承宗(當代)訓,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從孝友昌,尚需勤學問,似續慶凡祥。

27、成武縣張樓鎮張海村三石張字輩: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興廣,玉佩慶景長。連進懷登殿,福建仍安定,繼世守真善,道德傳正宗。

28、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張海子村字輩:慶君長懷印,忠臣愛賢仁

29、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孫東村張氏字輩:大洪乙松美,廷*維宗介丹,兆繼慶傳文,廣永遠立毓,方振興有德,會史旭年憲陽。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大崖村張氏字輩:洪玉建兆榮,安居振丹庭。興懷傳家夢,轉單上元平。

30、濟南張氏字輩:士傳學汝景兆

31、泰安泰山區邱家店後燕家莊張氏字輩:成玉傳繼廣,兆延慶吉祥;

32、岱嶽區道朗鎮城子寨村張氏字輩: 泰相緒恆秀士學道傳成;

33、天平街道辦事處姜家莊張氏字輩:樹燦清士立,文勝廉登彥。此支脈由山西洪洞縣老鴰窩遷往泰安市東平縣,清朝時期姜家莊張氏始祖帶兩個兒子來泰山之南、金牛山之東的姜家林定居。“樹”字輩為定居後的第四代傳人,現已傳至“勝”字輩。

34、寧陽縣伏山鎮張行村:士寶傳衍慶,恩熙兆瑞洪;張家堂張氏:......來化西樹漢;東疏鎮義和莊張氏:景忠厚傳家遠(網友推薦不完整,需要補充)

35、山東德州臨邑縣張家林村張氏字輩:維尚懷淑德,永承慶新傳,光明清宏化,興學立志公。

36、山東即墨大橋張氏字輩: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詩書承聖澤,孝友振綱常。

37、費縣新莊鎮張家坡村現存輩分:開啟京(金、自)俊兆春(志)

38、山東兗州新驛鎮東二村張氏:文士堂西廣,召書慶元祥,承彥明嘉緒,振國守典長。

39、山東菏澤鄄城舊城鎮三合村:宗孟慶兆留,泰和通亞歐。雲騰翔萬里,華光瑞千秋。

40、山東聊城莘縣張寨鎮後張寨村張氏字輩:德廣傳宗永

41、山東滕州前村張氏字輩:敬,顯,令,宗,後,洪

42、山東蓬萊登州府蘇萊縣老母豬屯三(音)山(音)張家(山東鎮定府蘇魯縣三山張家老母豬屯):壽,禮,會明亮,昇秀福祿禎祥,平金銀財寶富貴榮華耀。清朝年間遷徙至東北吉林等地:成發山林平海年魁,恩寶樓殿義鳳閣慶吉祥。

43、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金莊村張氏字輩:思龍會守文,應奇建世言,尚懷修德峻,夢錫兆新傳,維念為萬善,居之慶同安,道成乃可貴,其法自常宣。

44、山東單縣黃崗鎮張菜園村張氏字輩:力丙登慶瑞,懷德其祥雲,勺光照四海,共發震九州。

45、山東聊城冠縣北陶鎮溝塞寸:法, 林, 生,朝,國

河南

1、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與羅山縣交接一帶高峰寺張氏字輩:之東金天心敬明傳善承先德守斯正道永遺世澤

2、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回郭鎮清西村張氏字輩:恭敬篤實仁智長存,孝友傳家忠厚居心。

3、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漆林沖張氏字輩:文如世發祥,德厚永輝煌,家聲宜善守,恩澤慶延長。

4、河南省信陽市何寨彭家灣張氏字輩:祖 宗 恩 德 厚 綿 遠 世 澤 長 光 明 富 貴 顯 賢 才 耀 華 堂[6]

5、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蔣集鎮張氏,堂號公順堂,字輩:成 登 金 學 玉,先 代 慶 聯 芳,孝 友 家 生 遠,世 澤 詩 書 長;

6、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勒馬鄉張莊張氏家乘:遜志時敏,義修厥德,允懷於茲,綿延家澤

7、河南省鹿邑縣城南王皮溜鎮南張樓張氏字輩:平章延士澤守令振嘉升

8、河南省鹿邑縣城北渦北鎮張氏字輩:中韋思正廣祖德玉善振家興

9、河南鹿邑縣馬鋪鎮張大莊原祖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全村無一外姓,張氏子輩:虛,如,修(利)文,景,金,俊,當地民風淳樸,較有創新意識!

10、河南浮戲山張氏字輩:文布永士 俊其如辰 廣有鴻業 仁義忠信

11、河南商丘(歸德府)張柿園:合鳳學昌運,文耀武威興,盛景開元起,勤奮偉業成,齊心繼祖志,忠孝定作宗。

12、河南封丘張氏字輩:玉公之景國恩家慶

13、河南原陽縣陡門鄉河西張村:曰維元成玉,國正傳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興,中華業鼎盛,浩瀚普大統,祖榮千古繼,萬秋培傑英。

14、河南原陽縣韓董莊鎮大董莊村張氏字輩:自心文志天,孔會慶宗聯,倫常增光華,榮顯萬世傳,仁杰富貴賢,家聲名振遠,忠貞留後繼,先祖本有泉。

15、河南方城博望張氏字輩,清代張玉遷居河南方城縣博望鎮,開始沿用該字輩:玉榮偉龍火,萬(慎德百書)元(春存天琴)文堂成,遠希第克中,輝邦應運廷,家和義澤豐,光明兆亞東,慶景祥齊賢,方正延河青。

16、河南社旗縣晉莊鎮,河南南陽市宛城區紅泥灣鎮柏樹墳、張莊、魏衝一帶張氏字輩:成合中文宗,

17、河南省主要分佈在魏衝、張莊,柏樹墳,燕集、啞叭莊、趙莊,張代莊一帶的張氏宗派:

乾隆35年從七世祖開宗續譜字輩:克宗有大士,人舉自學成,振從弘天上,法清德永興,現在主要是人舉自學成輩分的人在世(一世祖守祥公生二子,景夏、景明,另一分支二世祖承鎮(成振)公、邦振公)老祠堂在魏衝村西,僅存老族譜石碑一通,從一世祖記載到八世族,清末世系現無法考證(人口分佈區域較廣:1 柏樹墳村2 魏衝村3 張代莊4 大趙莊4 張莊5 燕集6 姜營7 啞巴莊8 張高莊9 小郭莊10 李八廟11 浦山王圪壋12 廟后王慶13 十二里河14 馬場15 新店鄉棗莊 下王莊16橋頭鄉 窩李17石橋 西左莊 上曹營村18 河西 陳棚 李相公莊19 博望 大兆19 午陽縣西門外20 南召石門關溝21 北啞巴莊等地)

18、河南鄧州市劉集鎮鄭趙集村張氏字輩:景春耀先祖、清平萬世昌。

19、河南安陽市水冶鎮南固現村張氏字輩:元鳳思天建,萬宗德有生,金凝如寶玉,家道永平清。

PS:河南安陽還有這樣一個關於張氏族譜的故事,相傳我張氏自明初由山西洪桐縣老槐樹下遷來兄弟兩人,即我欽,皇二祖。按當時雖雲手足情深相偕遷來,終生相和。然其子孫理應各立其祖,各續宗。故至今與欽祖之子孫,仍同一宗派。慶弔相通,然至春秋祭祀各認其祖,蕭然兩家,傳聞我皇祖遷此,傳十餘世,其宗譜之軸冊具備,裝訂精緻,敘述清晰,無不盡善盡美。但因新中國成立,反對家族宗派,家族宗譜也隨之失散失落大半,不盡系統。而後改革開放國家政策放鬆,對家族宗派不再幹涉,我張氏後人二十二世張建普又名張二法,由於國家發展經濟政策放寬,搞起了農民企業勞動致富,因其忠厚老實,平日行善積德,廣做善事,日子過的也算稍有富餘,

但日子好了,想到家譜遺失之事就夜不能寢,所以召集張氏後人各門各家之能人共同商議追續家譜之事,在權存殘譜片頁家譜的基礎上,多方調查遍訪同宗,遺憾的是十五世以前續不起來,十五世以後基本追續完善。使我張氏宗族後人知其張氏宗族和家族發展狀況,完成了一項合宗族心,滿宗族意的大事,

20、河南省商水、上蔡部分張氏,(目前主要分佈在商水上蔡兩縣交界:雙河寨、東五張、西五張、邊張、固現、北王張、片宜張等地 相傳我來祖兄弟六人隨父來豫,後五兄弟留豫築寨群居,我族尊稱老五祖。其父帶六祖回河北原籍。據老一輩人講,先祖碑文記載:師出天師府,家在張家口。祖碑於本世紀60年代時文革時期被砸毀無考證。80年代前各村本族人每年都會出錢在祖墳旁請戲班唱三臺大戲來祭祖。因族譜毀於本世紀60年代,目前流傳的只能口口相傳。)本族派語:一大久玉希 ,景宏邦世法。敬慎裕作述,善孝齊家樂。後續派語:敦典傳益緒,培汝乃廉芳。積德永福壽,仁義兆吉祥。

河北

1、 衡水市故城縣鹽廠村張氏字輩:玉華寶守新、孝訪忠良賢。

支祖:張學顏《武安市儒山村張姓家譜》:始祖張從政明初從山西洪洞縣石獅口遷徙而至。從十九世始,字輩為,連桂慶秋光 中庭滿世香 瀛高多子步 新喜煥倫常。

2、邢臺市南宮市垂楊鎮范家寨村張氏字輩:始祖張林(排行老五)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遷徙而至。現字輩為宏潤天昌澤 修德萬世程 志嘉建偉業 忠義士書博(寓意前程錦繡)。

四川

1、湘蜀張氏:朝鶴忠龍秀,輔遂臣必發,福顯永良才,時大友之天,錫爵文明起,賜祿華映先,千年宏聖道,萬世富崇原,家聲綿祖澤,懿德復仙元。(注:“朝鶴忠龍秀”清朝曾用“朝學忠秀夢”,湖南洞口山門水口張氏遷蜀後裔,廣泛分佈於什邡、廣漢、旌陽區、彭州、金堂、郫縣、彭山區等地,南軒後裔)

2、蜀湘張氏:國正天心順,中邦頌治興(或萬芳慶治平),居家安質實,素履守貞誠,裕後垂芳範,光前有懿行,賢良綿世澤,金鑑復鳴盛。居廣漢、中江、武勝、宜賓、瀘州、邵陽等地。(本套字輩為湖南洞口石背張氏老字輩,南軒後裔)

3、廣安張氏:維佑世朝文,洪遠百代榮,紹宗開明順,福祿永康平

4、廣安悅來鎮廖家溝張氏,入川始祖:張希旦。字輩:時希國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鴻宜高選,上邦聲名達,純武貽謀遠,祖功宗德長。(湖南湘潭、祁陽等地遷入,南軒後裔)

5、四川崇州市三江鎮皂角村紅廟子張氏:奉天君令,應運子開。福善光德,壽嗣永忠。先祖自清初“湖廣填四川"來蜀。

6、安嶽縣 永清張氏:仕維正萬文,世孝(代)在朝廷(名),忠臣仁義本,忠德顯明倫

7、嶽池坪灘鎮芭蕉灣村張家壩:盛邦化日長,實學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運克有光

8、青川縣茶壩鄉興龍村張氏字輩:文藝家升遠,才德陽邦國。

9、川東北張氏字輩:廷延著立際佔亨應國瑞啟仁文光前代裕後昆尊遠益世常興

10、廣安張氏字輩:文廷天遇時 尚正世有之,九錫顯其昌,繼承在嗣光,克紹純宗祖,永大可呈祥。(湖南寧遠 遷入)

11、渠縣兔鄉群康村張氏字輩:越朝有先顯禺萬,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壽光華照乾輝,永遠克昌可紹清。渠縣縣誌可查。支祖:張越。

12、顧縣鎮張氏字輩:文應光宗國,士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13、武勝縣飛龍鎮黃連壩張氏字輩:(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遠承光烈,世守繼鼎臺。(後三十代)先朝賢哲聖,輔國表奇功,廣德兆民化,弘儒萬代宗,清雲(明良)慶會合,泰運復開通。(清初由湖南邵陽遷入,入川始祖張才睿,南軒後裔)

14、武勝縣烈面鎮西關鄉七村五香廟張氏祠堂字輩:天子萬國榮,朝廷舉俊英,先澤光遠大,世界永楊明。(據說湖南張家界遷入)

15、川湘張氏: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遠承光列,世澤登帝臺,正啟儒大宗,惟仁德厚從,富貴興清朝,萬國友再朋。(湖南邵陽縣遷入,始祖張才哲等,南軒後裔)

16、四川宜賓牛青山張氏:覲文宗子明 ,祖興如朝國, 一啟大自宏, 永德盛芳榮, 有志承仕道 ,必先正其心(張覲遠後裔.一伏祖次子啟禮公生五子:大貴、大美、大學、 大用 、大勝,大貴和大勝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張大美)

17、涼山張氏,居住在冕寧縣後山鄉,先鋒鄉,……(注:需宗親補充)

18、四川廣元劍閣縣時古張氏:正啟文光,定國安邦,刻承其志,萬年永昌。

29、四川巴中張氏:宗國朝廷繼,世之德維崇;紹述思先治,心傳守正中。

30、四川平昌張氏:明萬茂盛仕其光,兆正宏志惠佑長,國友文元映宗澤,永錫家興朝禎祥。

31、巴中市通江張氏:漢繼正源宗 文武在朝中 承先維友德 克紹顯雲峰 安邦能定國 世代永興隆 。

32、南充市蓬安縣鳳凰壩張氏(清康熙年間湖南永州遷入),入川始祖張亻戎(號魁田)。開列字輩:富幸壬癸,永興文希,一登惟廷,大正(九)仕元,世(洪)繼時尚(盛),後大成祖續字輩:忠良聯成,在朝嘉光,天開明玉,以(善)德恆(必)芳,榮貴(瑞)有志,守定可常。

33、嶽池縣伏龍高坪、朝陽紅豆杉張氏(由湖南零陵白塘張家遷入),字派:富幸壬癸,永興文希,一登惟廷,大正(九)仕元,世(洪)繼時尚(盛),後大成祖續字輩:忠良聯成,在朝嘉光,天開明玉,以(善)德恆(必)芳,榮貴(瑞)有志,守定可常。

34、資陽市樂至縣蟠龍鎮張氏一支:(清順治年間從湖廣省衡州府常寧縣官嶺遷入),入川始祖:張禮勝。字派:仁義禮智信,國正天心(子)開泰運,學富才全耀大廷,湖南孝友家聲遠,蜀北科名祖綬磬。

35、樂至縣蟠龍鎮興隆廟張氏一脈:(由湖南漵浦下龍潭遷入),入川始祖:張高宗,字派:宗、先人道德昌、維望永傳揚、世守邦家義、嗣遠正紀綱、雲程發韌增、重科會翰星。

36、樂至縣人和鄉慶元村一支,開基祖順茂公,字輩:元朝進士祖、芳宗才仁廷、正玄自日世、啟永遠忠順、道德承先續、詩書裕後昆、惠澤深如海、萬代佐清明、為人以心廣、習行義三思、吾子齊治平、天下亦大立

37、樂至縣新中鄉一支,開基祖不詳,字輩:應治(起)庭(連)天世.文幫永秀明、富貴榮華顯、詩書記細心、弘光照祖德、本正覆元清。

38、樂至縣永安鄉一支,開基祖不詳,字輩:現天應泗其、芳永遠遺厥(決)後坤、孝友敦仁義、心田克善昌、詩書培世本、道德盡倫常、品學成英俊、家風正紀綱、安邦懷愛惠、定國佐明良、治化賢堯舜、施澤相禹湯、福祿綿代瑞、富貴佑平康。

39、樂至縣回瀾鎮(倒流鎮)一支,開基祖一鴻公,字輩:一,自家如可繼,懋光先世濟,從來理合昌,(從來顯榮耀),文學啟登宗,定國開大德,福興永發達,孝義萬代紅.(回瀾鎮牛市村張從地提供)(添升後裔)

40、樂至縣.回瀾鎮土橋鋪一支,開基祖不詳。字輩:成國良大友、曾祖貽謀遠、吉家慶澤常.

41、樂至縣.盛池鄉一支:開基祖不詳,字輩:上堯仁義本,富貴有長興、詩書光前代、禮樂裕後昆.

42、樂至縣和興場一支:開基祖不詳;字輩:賢倫宗崇,景運洪光,教學迪啟,正修連方,科目垂生,望尊朝堂。(網友提供暫未聯繫上,化孫公後裔)

43、樂至縣香泉鄉福興村一支:字輩:國應奇朝廷、明洪永長承、宗紹德友開碧先。。。。。

44、樂至縣寶林鎮中和張家灣一支:字輩:慶雲鍾著雨、金玉育林懷、正道通光順,汝新繼丈(文)開,開基祖不詳,從貴州思南府安化縣遷來,現在分佈在寶林、盛池、新華、中和、新建、全勝、良安等地。

重慶

1、雲陽張氏字輩:基從顯肇;甫俸拱昌;廷仕應瑞;永正奇大;世代源遠;定邦朝陽;宗先廣啟;祖必舒光;學成文裕;榮華自長; 新派: 德澤天恩;孟在宇寰;昊開炎夏;益後耀前;百星兆運;壽松鶴延;福佐國泰。

2、萬州白羊張氏字輩:永士從天定,安邦順太清,英才生盛代,明德有達人,孝弟傳家遠,詩書裕後昆,存心能愛國,萬世子孫興。

3、百忍堂張氏字輩(主要分佈在墊江、長壽):思念朝廷忠大德,國家世代永安明。遺傳萬年邦民泰,富貴榮華慶長春。

4、清河堂張氏(分佈於大足、萬縣或江津):系湖南衡陽張萬九郎支,衡陽縣崇光鄉儀城裡太通堂人氏。其後裔善笛康熙二十六年(1688)入川,落重慶巴縣西城裡石門龕厰上。子仕惠後徙大足昌寧裡一甲地名轉龍場蘭家垻小河頭。

5、大足清河張氏字輩(前20個字)原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興隆。成明榮華富,德重應豋先。(1825年)

6、光緒十七年班輩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興隆。久遠成先德,恩榮祿萬鍾。今用班輩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興隆。久耀成登貴,榮華祿萬鍾。宏尤昭上國,偉列延蜀東。 。。。。。。一百個字。

7、銅梁百忍張氏:朝登永元國,文正從明德,仁義光宗遠,孝友長世澤,積善迎天福,全家茂枝葉。其支始於漢雄公。

8、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張氏字輩:正印一支起,元朝永太明,安樂世代興,需由實特信,英傑德超群。

貴州

1、畢節市張氏:華從金才啟,世有玉枝葉。

2、貴州桐梓麻柳灣張氏字輩:神庭紅正永,世鳳啟先賢。

3、貴州遵義桐梓縣坡渡鎮高臺仕祿支派,入蜀始祖統公第五世張公諱仕祿出避辰巳兵戈,於崇禎年間攜家與內兄同行逃往遵義。字派:朝元顯仕林閣,維應玉書文開。任純修於瑞世,光宗正大榮先。這一支由入蜀五世祖接“仕”字,即落業祖仕祿是也。世代沿用,迄今尚存“榮先”二字。為不犯忌諱於祖先,忌週而復始,新增二十字,以昭雍穆。繼二十五代“先”字後,於二十六代啟用新增字派首字“育”。新增字派:育德亨利遠,博學鍵行圖。弘志興邦盛,澤益樹明主。

4、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松煙鎮松煙社區張氏字輩:長輩敘述為我支源自清河郡,族譜以清河郡三字起,32個字輩按先後順序為:文光先祖,行裕俊昆,忠昭幫國,信永乾坤,盛修良義,崇讓名友,周宋望儒,季賢重全。(目前這一支最小一輩為信字輩)

江西

1、清河堂張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義禮智信,恭從明聰睿,肅又哲謀聖。

三修續派:明孝友作則,存忠厚為良,裕德才宏顯,培基澤遠長。

芝麻灣原派:文應光宗國,士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七里礄原派:先賓聯孝國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2、星子清河世家字輩:兆元之善慶 唐漢起聞人 理學傳家寶 鴻文壽世珍 久承金殿詔 長際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階景象新

3、信豐安息闌州張氏字輩: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傳名揚。

5、永修字輩:子國季仕元 昌自良玉耀光宗紹孔孟 一行可維邦 芳名遠近揚 禮儀承先德 應嗣發其祥 忠孝傳家久 詩書創業長 聖朝召左右 佳士樂安康

6、豐城董家張氏字輩:光昌顕祖志佔有可成 良相永升 吉人來集 紹繩光緒 繼述宗漠 嗣英盛發 久遠洪圖

7、豐城社崗張氏字輩: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學應,士登上林春;禮德垂家法,詩書淑後賢;勤修增世業,序爵丹墀前。

8、修水清河堂張氏字輩:修紀本敦倫,禮學團賢士。主要分佈在修水縣杭口鎮墉下村(現叫雷嶺村、白嶺村等地。

9、上饒清河張氏諱行字派:文武成康烈,從周儒雅□,詩書詔令德,孝友啟新獻,華國重良弼,光天欽遠謀,芳聲延祖澤,維與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貞祥,富貴榮華顯,斯慶綿長,棠棣聯芳秀,賢聖倫蒸當,圭璋含輝耀,翰學拜明堂,源流恢先緒,奕翼後厥昌,克昭家聲振,萬古姓名香。

10、景德鎮市 浮樑縣 張氏,化孫公八句詩“清河系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百忍風聲思祖德,千秋金鑑慕宗訪。傳家孝友乘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凜訓,枝分盛姓名香。”化孫公支下世派: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庭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千三公下世派:千念仲 居玉旭志國張 興尚鴻光日文 明振家聲元猷 佐聖治功績冠 群英世繼勤宣 德維新業廣成 孝友立基厚萬 代慶昌榮。

11、清河堂銅鼓張氏輩派:衍系肇青陽,雲礽慶澤長;周時昭孝友,漢代顯劻勷;先德從茲盛,嗣裔自是良;寧馨徵燕夢,聰姿羨鳳翔;能文推本立.聖學美廷祥;道以兩銘著,名因萬選揚;王猷資黼黻,宸眷寵輝煌;淑慎旌珂理,丰儀表曲江;師相公侯職,卿伊疊流芳。目前發衍到先德從茲盛之輩。

全國各地張氏分支字輩,快來看看你是哪一支?請張氏宗親尋證補充

湖北

1、安陸市接官鄉張氏:茲當修譜伊始,謹遵先人已定名派恭錄之,庶族人便於誦焉,名派原十四字,後改十六字,今從之。(字輩需該支張氏宗親補充完續,暫時沒有詳細資料)

2、安陸市洑水鎮白龍村:宗守家法 應運洪昌 明英衛取 世得亨家 光尊麗景 福耀春,據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過來紮根的。

3、棗陽市王城鎮耿灣村張家灣:明從宗之澤,德遠在仕遷,顯升本仁定,自古可同傳。(堂號未知,待指正)

4、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胡家河村 ,正大學士 永守清德 長開書香 光宗耀祖 治國安邦。。。。明洪武二年由江西南昌府遷往湖廣德安府。

5、隨州市環譚鎮武家河村:全 中 運 正 可 學 希 之 家 國 宗 傳 方 萬 年 仁 義 禮 道 德。

6、隨州市萬和鎮張氏:崇高文明,治國齊家。(不完整,其他的不清楚,待相應宗親補充)

7、松滋馬御河張氏:一元繼敘起,萬代嘉(家,加)名傳;江漢滋生遠,詩書世澤長;立德心(公)為本,尊(爭)先後(候)發祥;孝友天良正,永遠在朝廷。(括號內為其他傳承版本)現存道光年間所修家譜僅記載至“詩書世澤長”。"嘉名傳",為族譜記載的家譜,當時為了避諱嘉慶帝,改“嘉名傳”為“加名傳”、“家名傳”或者“加明傳“,因此”嘉“字輩各支傳承並不相同;“滋生遠”也有傳為“滋聲遠”和“滋伸遠”的。一世祖張如初,居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今江西省高安市),二世祖張壽興開基於松滋朱家埠,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四代“傳”字輩。在此家譜創立前,沿用江西老家家譜“如壽必紹,寶玉文宗,應士鳳慶”,從第十五世始,啟用此家譜。清朝時在松滋馬御河建有祠堂。據傳,本族源自"清河堂"張氏一族,未獲考證。

8、荊州松滋張拱鬥後裔:拱國正泰,井亭應大,畢承世德,啟敬家良,志立宏遠,中原恆光......

9、新洲張旗牌(兩銘堂):文之世廷居,元於和同衍,亨吉大有興,利恆光裕泰,貞益永承傳,佑啟昭百代;

11、新洲李集紫竹林(守銘堂):自洪宗德昌,桂秀鳳廷芳,舉世正熙和,逢時美治邦,龍麟鍾海宇,道極煥輝光,太象在乾坤,巨倫萬古康。

12、黃岡張戶嶺納蓭公後裔:自先能以志 維在秉時全

13、咸寧市雙溪村古堤張:廣大昌宏,秉禮守儀

14、陽新排市龍口村張氏,祖籍江西,字輩:天仕庭興用友太久繼元亨利禎克孝家學明先德吉丙成周

15、麻城市順河鎮張氏:明良光再積。(具體資料有待相應分支宗親考證)

16、紅安八里灣鎮張家田村張氏:培鈞治楷耀

17、紅安張家灣字輩:鼎勝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載廷兆國,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賢訓,欽崇祖德良,家聲隆萬世,象笏立朝堂,繼述承宏澤,謨猷裕後昆,千年綿宗紀,品業荷君恩

18、孝感市大悟縣彭店鄉通山村張氏:單方傳家孝友從正忠良

19、鄂西張氏,派行詩:大開張世仕,永應長興宏,發達承天佑,嚴明光祖宗。

20、蘄春縣劉衝村:據網友提供有兩支張姓延續在此,一支字輩:洪達勝賢;另一支字輩:廷文正逢興 ,極大學之道,明新承恩遠,啟佑世澤長,修齊開國運,輔治耀龍光,清俊 建炎順,永輝宗德昌。

21、利川市與石柱縣交界處張姓字輩:大明一登(或等)臣 國正天星順 萬世成典(後改為顯)啟 江漢永朝宗

22、仙桃市西流河鎮竹林村張姓字輩:大庭之德,以緒本長,有賢克繼,萬代崇光。

23、湖北省來鳳縣利正裡一甲地名茅壩坪,孝原裡四甲地名洗踏溪張性派字排列:逹述先思本,福應必逺昌。振開國正啟,世永定太祥。庭瑞延連澤,清河映日長。舉心修士志,光裕德芬芳。

24、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雷家澥康熙壬申年當前定張姓字輩:光明正士 家國永宗 同紹先祖 定爾發祥

25、湖北省 武漢市 江夏區 法泗鎮 雷家澥 乾隆乙亥年後 續定張姓字輩:樹德知心泰 懋修卜世昌 經綸雲漢表 謨烈殿廷揚

26、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張家灣字輩:美於可以興,道學啟文明,世德爭先進,家傳保爾孫。堂號:金鑑堂,由江西豫章遷入,老譜殘本箸有《章孺人傳》。

27、湖北省棗陽市太平鎮五里橋村張姓字輩:大有誠明、田家德崇、恆奉永遠、萬事修行

28、湖北省監利縣汪橋七八甲張姓字輩:道德傳家永,經綸輔國盛。民國五年緒譜:繼述乃為孝,立志克紹前。詩書崇世業,仁義本性天。治平登上理,修齊宜在先。新朝宏建樹,中華慶安全。此支張氏據傳為江西遷移到監利,一支後來去了重慶奉節,後另續族譜。現分佈湖北監利、洪湖、恩施、五峰縣、長陽縣、重慶奉節及湖南石門縣一帶。

湖南

1、湖南漵浦張氏字輩:仁昌安顯,瑞正明良,文才定國,世代永光。祖德禎祥遠,雲梯步月青,孝友傳家美,詩書裕後昆。

2、寧鄉官山張氏通譜字輩: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雲霞。(南軒後裔)

3、 平江敦本堂張氏派語: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積公立派:漢道丹玉單,大本汝興臣。

丙申重修字派:禮樂光昭遠,詩書發澤長,於今登一本,世代顯而昌。己未重修派語:禮樂光青陽,詩書發澤長,兩銘傳道德,百忍肅家常,業以千秋著,名因萬選芳,雲礽綿世德,奕葉自輝煌。己丑重修字派:禮樂光青陽,詩書發澤長,傳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