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人姓氏中的“字輩”要弄清真的是一門學問

不知道輩分算不算一種文化,然而弄清輩分卻真得算一門學問。

在中國,輩分的起源和歷史,不是才疏學淺的我所能夠考證的,然而從古籍中的記載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閱歷,卻使我觸摸到。輩分是經歷歲月滄桑,朝代更迭而潛移默化變化的河流。

談談中國人姓氏中的“字輩”要弄清真的是一門學問

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當知青的時候就看到,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菸、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查你的族譜。輩就是代的意思,你爺爺是一代,你爸爸你叔叔你伯伯就是二代,你、你哥你堂哥就是三代,你兒子你侄子就是四代,你孫子就是五代……。

有時造成同齡人管你叫爺爺,肯定是你的爸爸或者你爺爺或者你祖上的誰是兄弟中最小的。或者他這個人的祖上爸爸生的先全是女兒,最後生了個兒子。比方說你爸爸比你小叔大三十歲,你大伯如果二十歲生小孩,也就是你大伯的兒子十歲的時候你爸爸才出生,但是你大伯的兒子你叫堂哥,你堂哥管你爸叫叔。這個比方有點誇張,但是道理就是這個道理。造成你同齡人叫你爺爺肯定是很久很久才造成的,可能從五代十代以前你有一個祖上是長房,

中國人的名字由前面的姓和後面的名組成。為了在一個家族內區分輩分前後,名字其中有一個字為字輩字。

在同姓的一族中,為了區別長輩和晚輩,族中要定下一個字輩的規矩。一般用幾句像“詩”一樣的句子,少則20字,多則40字,同一輩人用其中的一個字,依次代代相傳。有錢有勢的宗族甚至跨省聯宗,比如據說冉姓在全國都是不亂輩的。字輩字為族內約定,數字或數十字組成。尤其在家族龐大後分支、遷移,用字輩字段來確認宗族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字輩。

談談中國人姓氏中的“字輩”要弄清真的是一門學問

文化大革命後,人們一般都不再重視家族觀念,取名字也不再講究輩分了,所以你現在覺得很稀奇。

我小時候,一次生病時去區門診部看醫生。五十年代病人的病歷由醫院保管,不是現在由病人自己保管。掛了號在等候好一陣子後,分診護士喊了一個名字,我沒有聽到叫自己的名字,父母確答應著讓我去看病。

我發現那病歷上明明寫的王明遠,後來向父母才知道,最初取名為明遠,與姐明惠明潔哥明禮相似,後來不知為何改為單名了。

弟妹們都是單名,問為什麼時,父答曰,簡單好寫。我在想,可以恆志筆畫並不簡單,要好寫取名一二三最簡單,叫“丁一”可能是中國筆畫最少的名字了。

我對字輩發生興趣由此開始,並萌生了尋根的念頭。

筆者姓王名可字明遠號燭光,晚年自詡“燭光一豆”。父母希望孩子識之深遠,則可故爾取名可,身為人師以燭光為號,則以光照明至遠。一人之力弱,故稱一豆燭光,無數支如豆之燭光,則能為社會帶來光明也。

談談中國人姓氏中的“字輩”要弄清真的是一門學問

現在時興取單名,於是許多常用字被廣泛使用,這使一個班上、一個單位、一個小區、一幢樓內,常常碰到不只是名字相同,甚至是同名同姓。用得最多的字莫過於“偉、強、敏、彬、超、芳、剛、傑、靜、娟、軍、磊、麗、敏、明、娜、平、強、濤、偉、霞、豔、洋、勇、桂、蘭、秀、英、”張偉、李偉、王偉、陳偉、趙偉、王強、李強、張強、趙強、秀英、秀蘭、桂英等比比皆是。

人心向善,起名用吉利的字眼兒寄託美好的希望理所當然,無可厚非,但有三千多個常用字可選,實在沒必要拘泥於幾十個漢字。

人的姓名只是一個代號,它特指一個人。其作用是區別這個人與另—個人不同。然而名字相同則造成誤會和麻煩。尤其是公安辦案,造成不易甄別。抓錯了的事也發生過。名字中字數多,重名的機會就少。

單名也有取名法則,也有按一個字的偏旁來定輩分的。如宋朝文學家蘇軾、蘇轍哥倆,同為“車”字旁;再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賈珍、賈璉...是“玉”字輩,賈政、賈赦、賈敬...是“文”字輩,賈蓉、賈蘭、賈薔...是“草”字輩。“氵”三點水”,“扌”手旁,“月”算肉旁,“辶”,左”“阝”右“卩”,“礻(示)”,“衤(衣)”,”“犭”,“忄”(心),豎心旁等等。

清朝皇帝愛新覺羅氏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一般輩份的字是根據第一代或出名的一代創建。用一首詩詞,或什麼文學之類的作品,反正這是由創建人提出的,隨意性很強,不易琢磨創建人的心思。從第一個字開始一代一個字傳下去。一般多的能夠用幾百年,少的也有20代,但是一般到不了20代就分支解體了。很多家族自然分支,就沒有下文。如果保存有分支前的字輩,就能將譜糸連接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