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從何來

屯溪簡稱“昱”,雅稱“昱城”。關於“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昱嶺而得名,這一說法毫無說服力,昱嶺位於歙縣最東端,屯溪與歙縣最西端的草市(今屬屯溪區)相鄰,兩地相距80公里,並且從無隸屬關係。另一種是說屯溪處於休屯盆地之中,日照充足,所以取簡稱“昱”,這一說法毫無文化底蘊可言,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面前顯得格外膚淺。況且這兩種說法均不見於經傳,不足以採信。

屯溪簡稱“昱”來自太陽山,太陽山之名與太陽菩薩有關,而太陽菩薩之名源於汪王崇拜。這尊太陽菩薩實有其人,他就是歙縣華陽鎮登源瀛洲汪村(766年劃入績溪縣)人越國公汪華(586—649),是徽州人心目中的太陽,被尊奉為徽州地方保護神,不僅是徽州土主,而且是國家正神。汪華之所以被尊奉為太陽菩薩,有種說法是“汪王廟人稱大王廟,慢慢地叫成太陽廟”,大王訛稱“太陽”未免有些牽強,況且汪王崇拜中並無大王廟的叫法,只有“汪王廟、汪公廟、汪公大廟、忠烈廟、忠烈王廟”等名稱。據南宋羅願《新安志》卷1《姓氏》稱“汪氏,古諸侯汪芒氏之裔”,加上汪芒氏圖騰就是太陽,並且汪華威震華夷,功揭天地,與日爭輝,光照千秋,所以自然而然被尊崇為“太陽菩薩”,如此命名天經地義。太陽菩薩威靈顯赫,有求必應,深得徽州人信奉,也有人稱之為“花朝菩薩”、“花朝老爺”、“汪公老爺”、“汪公大帝”。2005年5月,桐城市新安中學汪興吾老師撰有《徽州的太陽——汪華》一文,再次表明汪華是徽州的太陽,是名符其實的。

太陽山,位於屯溪區尤溪(古稱由溪)村後,屯溪市區觸目可及,山上舊有孫王廟,故別稱孫王山,今山頂建有孫王閣。太陽山海拔262米,山不在高,有神則靈,這尊大神就是太陽菩薩,屯溪簡稱“昱”就是因為此山而來的。金太陽傢俱城,就是因為與太陽山隔漸江相對而命名的。太陽山西邊較為寬闊的江面稱為“陽湖”,後來又用作村落、城鎮名稱。湖邊村就是因為坐落於陽湖之畔而得名的,一些歙縣古建築今已移建於此。

將汪王崇拜有機地融入地名,不止屯溪一地,不止太陽一名,不止汪王一人,如歙縣汪王山(烏聊山別稱)、汪墓祠村、豐瑞裡汪公山(鳳凰山別稱)、街口鎮八老(爺)廟村、唐越(今稱棠樾)、唐模(今屬徽州區)、績溪縣七塔(七相公墓)等。不僅在徽州本土,而且汪王崇拜輻射周邊,如黃山區太平湖鎮汪王嶺、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瓷都大道汪王廟等。汪王崇拜有機融入地名,這種現象足證汪王文化巨大的影響力。這些地名堪稱汪王崇拜的活化石,不僅創造了獨特的地名文化形式,而且提升了非凡的地名文化價值。

汪王崇拜雖然名稱多有所異,但是主題不約而同,如祁門縣社景、蓮花、黟縣漁亭遊太陽(祭太陽)、歙縣藍田、汪滿田、溪頭、大谷運、豐瑞裡、績溪縣餘川抬汪公(迎汪公)等。遊太陽這一極富徽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已經載入《中國民間歌舞集成》。汪王崇拜,不僅僅在徽州本土普遍存在,而且隨著徽州移民傳入異鄉,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吳山、安徽省嶽西縣無愁畈、廬江縣萬豐村、太湖縣趙河村、江西省浮樑縣高嶺、貴州省安順市南門內青龍山、西秀區九溪村(屯堡第一村)、鮑家屯、吉昌屯等地均有汪公廟,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雲山屯、鮑家屯、吉昌屯等地均有抬汪公。

由是觀之,太陽菩薩、太陽山、昱城雖然司空見慣,但是三者之間的派生關


“昱”從何來


系卻隨著歷史變遷而被後人淡忘,以至於昱城由來湮沒無聞,不能不說是徽州文化傳承上的一大憾事。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無關的,而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

綜上所述,因汪王崇拜而有太陽菩薩之號,因太陽菩薩而有太陽山之稱,因太陽山而有昱城之名。昱城之昱,不僅是汪王崇拜的歷史見證、汪王崇拜的文化延續,而且是汪王崇拜的真實寫照、汪王崇拜的鮮活載體。屯溪以“昱”作為簡稱,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傳奇色彩濃郁,而且傳統魅力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