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中华北天柱位于静乐县城南汾河、碾河、洋河交汇处。清嘉庆年间,“龙大人”李銮宣曾登临天柱山,留有“汾碾交汇处,青天一柱悬”的诗句。天柱山与岑山依河守望,西与风神山凝神远眺,东与四棱山相连。《晋乘嵬略》载:“尔朱荣以七千骑破葛荣百万众,遂王太,号天柱;至以封号名山。”《文舆纪要》亦载:“城硐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经此而得名天柱山海拔1463米,山半曾有大寺院(即现观音庙旧址),院西有明惠王祠,即本县历史上县城周围居民所祀之龙王庙。上书“敕封明惠王庙”,肖尔朱荣像。明清时,每岁四月十五,有专司在龙王庙祭祀。后因县内有大施主布施修山,竣工后,拟在六月十五日庆贺;他慷慨施舍,广请邑人。庆贺时,游人满山,热闹非常。于是便相沿成俗,以农历六月十五为天柱山传统庙会日。如遇天旱,人们亦在这天在龙王庙设祭祈雨。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山半有龙泉,为原静乐县八景之首。据《山西通志》载:“山西南半崖一泉,名天柱龙泉,肖尔朱荣象,称明惠王,以荣为天柱大将军也。”据《静乐县志》载:“山半一泉,人颇称异,名天柱龙泉。”其泉甘美凉爽,沁人心脾;久流不涸,人皆称异。即志书中所赞美之“旱不涸,涝不盈;甘而洌,意无尽”。龙泉又名狗舐泉,据《魏书》载:“尔朱荣高祖羽健居北秀容川。会有狗舐地,因而穿之,得甘泉,故名。”龙泉稍东拾级而上有玉皇庙,与观音庙北戏台旁之山门南北呼应,同处古建筑群之中轴线。中轴线东有关帝庙,山巅有“石磴仙床”石刻等。“石磴”俗传为尉迟恭马蹄印,“仙床”俗传是王母娘娘西赴蟠桃盛会途中休憩留下的遗迹。《静乐县志》载:“周赧王8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破义渠,自代至阴山,守楼烦,为都于此,尝练兵县南。”今天柱山西侧山脚有赵王城村,其村错落有致,人丁兴旺。而天柱山西侧山脊顶又有传说之赵武灵王点将台,其遗迹轮廓分明,依稀可觅。山南沟谷处有洞,据传,洞内壁上曾悬有铁(石)棺材,具有考古价值天柱山曾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庙群典雅,风景优美。怡情者若涉足登山,便觉白云英英,香风缭绕。朝下俯视:但见楼厦高耸,烟囱林立,山城屋瓦,鳞次栉比。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佛道名山中华北天柱

汾水自北而来,蜿蜒南下,岑山挺立突兀,犹如鹅头;其尾伏卧汾水之畔,大有飞腾之势。山前碾河似带,由东向西,汇入汾河。举目远眺:荷叶坪、林溪山、鹿径岭,影影绰绰,依稀可辨。回首南望:周洪山、孝文山渺隐天际,颇为壮观。历史上,许多社会贤达,文人墨客,每逢至此,往往情不自禁,吟诗作画,赞叹不已。每岁端午节,周围居民有游山采艾习俗。届时,天刚拂晓,便三三两两相互结伴,登山采艾。下山后,或送家人,或赠友朋。用以祛避灾祸,互祝吉祥。民间传说,青年男女,如若同时捧饮龙泉水,便海誓山盟,永结连理,永无分离。年轻夫妇,如若在端午早上同取龙泉水归家共饮,便露凝胎结,妊娩应时,终得弄璋之喜。大有天柱龙泉灵杰地,月影松荫代代凉之古朴遗风。每身临其境,总不免令人惊叹不已,感慨万千。其眼界之宽阔,胸怀之豁达;激情之抒发,郁懑之渲泄;理想之寄寓,灵感之顿悟……无不纷至沓来,犹如泉涌瀑泻。大有山不恋水水自恋,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悟。正所谓,登天柱,临汾碾,九百里水曲泛银光;面青山,竞穹苍,五千年上下任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