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安康人求神拜佛,当然是要佛神保佑自己无病无灾乃至大富大贵的,即使神不保佑,只要把鬼吓住不找自己麻烦也是好的;修仙求长生即使做不到,能强身健体也是好的。正是这种无可不可,似信非信的独特心态和全一已之身的功利观念,使安康人特别是低层次文化结构群,很容易在信神回题上一哄而起,甚至聚而成会。白莲教起义时是如此,80年代末的门徒会更是如此。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什么宗教也不懂的门徒会会众连自己信的是什么也搞不清居然也就加入了这个非法组织。表表面上荒唐,但也是有其深刻文化心理背景的。安康历史上一直是庙会盛行。宗教活动,在安康这块独特文化背景的土地上,成为集宗教、贸易、游游乐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形式,人们在庙会上看戏,买卖卖物品,自然也少不了拜佛烧香。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6)《天柱山整饬庙规碑》的记载中还能看到庙会朝香者之多,“先年进香,每人发给一包茶,后改用包谷面肉馍一个……每年用肉式什三四百(斤),仅给香客每人肉包四两……”,天柱山远离安康城区,而这里每年办庙会仅给香客发肉包子就需用肉两千多斤,加上赴会游乐而不朝香者,人数当在过万。

旧时安康各种神会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由于典籍洇没,加上这些神会的成分、来源复杂,有的是行业公会,有的是宗教组织,有的简直就是因梦而成,目前还缺少详细资料来推导出它们各自的形成轨迹。仅仅能从一些庙宇残碑上的捐资名单中发现明清时代安康存在过的一些神会,有的尚能从其名称中

推想其成会由来。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目前存世的安康石碑中记载神会名最多的当属汉阴县青崖寺诸会碑(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立石),该碑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尝思地之灵者神所栖,神之灵者人所依。我青崖寺夙称名山胜迹,神灵赫濯,久已噴噴人口。第选(叠)嶂重峦,欲修火房,苦无余地,是以众同同心竭力开挖悬崖,昒就地基。诸神胜会援出钱文以支大厦,于同治五年功成告竣,兹谨勒碑记

以志不朽云。

太阳虫王会援出钱三十七串文

祖师会援出钱五千文

菩萨会援出钱十千文

灯火花援出钱十千文

路坎会援出钱三十二千六百文

毛谷子会接出钱六十入千文

新谷子会接出钱四十七千文

包谷会援出钱十二千文

以上各会共出钱贰伯(佰)せ一千六百文,砍修房费用。........."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以上会名中,太阳虫王会、灯花会比较费解,尚待识者。路坎会可能是一修路补坎的公益组织,老谷子会、新谷子会、包谷会可能是行业公会类的自助组织,种谷子的、种包谷的各自立会自助并共同议价以对付粮商压价收购。引人注意的是谷子(安康人称水稻为谷子)会有新老之分。这可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新谷子会系引进新谷种的农户组成,相对于仍使用本地谷种的农户组成的谷子会而言;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新迁移来的农户组成的谷子会相对于本地老户的谷子会而言。无论是哪种可能性,它都说明安康文化中曾广泛存在着以功利为目的结社成会的习俗。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