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说起大义灭亲,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因为包拯对于犯了死罪的侄子丝毫没有手软,面对养大自己的嫂子,包拯以嫂娘相称表示自己绝不会徇私枉法的决心以请求嫂子理解。所以一千年来,包拯以铁面无私的形象、大义灭亲的行为被后人称为包青天而美名流传。其实,早在包拯之前的一千多年,也就是公元前719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上大夫石碏设计诛杀亲儿子石厚的一段历史事实才是真正大义灭亲的开始。也正是石碏的杀子壮举,才留下了“大义灭亲”这个成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原来,公元前753年,卫庄公宠妾生下一子名叫州吁,上大夫石碏有一子名叫石厚,与州吁自小要好。卫庄公对州吁百般溺爱,任其胡作非为。石碏曾多次劝谏卫庄公,卫庄公根本听不进去。州吁整天舞枪弄棒、祸害百姓,石厚跟在州吁身边狐假虎威,也没少作恶。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死了,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州吁见桓公懦弱,就与石厚暗地里谋划,准备除掉桓公取而代之。桓公16年(公元前719年),州吁终于抓住卫桓公准备到周室吊唁周平王的机会,假意给桓公饯行而在酒宴之上杀死桓公自立为卫君,并且封石厚为上大夫。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州吁杀死桓公自立,卫人都更加的厌恶州吁。石碏眼见州吁恶行无法约束,索性辞官在家不问朝政。州吁感觉卫国的老百姓都没有从心里顺服他,就与石厚商量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石厚出主意让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共同征伐郑国,意图用一场胜利树立虎威。结果,四国联合出兵的所有开支都由卫国承担,弄得本来就是弱国的卫国国库都空了。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敌方的郑庄公明白州吁的目的,不想与其过多纠缠耗费军力、财力,所以以一场假败的战斗满足了州吁、石厚的愿望。州吁得胜回国,本以为胜利归来卫国百姓会夹道欢迎。但是迎接州吁他们胜利归来的却是家家关门闭户,空巷无人的场面。州吁问石厚,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老百姓认可他这个卫王。石厚便回家向自己的父亲石碏请教。其实石碏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出主意说,要想成为百姓的认可的诸侯,非得有周天子加封才可以。如果愿意到周室觐见,加封诸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石厚担心周天子不同意,就问石碏怎么办才好。石碏就告诉他说,陈桓公最受周天子宠信,而陈国现在与我们卫国亲密,去请求陈桓公出面禀奏天子,事情一定会成功的。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石厚欢天喜地的告诉州吁去了,石碏立刻写了一封书信,派心腹之人快马加鞭送到了他的好友、陈国大夫子碱手中。陈碱说服了陈桓公,准备替卫国除去二人。

州吁、石厚到了陈国,被子碱捉住,分别将二人关在两处,并火速派人通知石碏。石碏入朝,召集卫国所有大臣汇聚朝堂。石碏决意杀掉两人,众人同意杀掉州吁,但都为石厚说情。石碏怒发冲冠,竟然要亲自到陈国去诛杀祸国殃民的逆子。众人力劝石碏年迈不能出行,石碏便派太宰醜与一名心腹家臣出使陈国除掉州吁与石厚。最后,州吁被太宰醜杀死,石厚被自己的家臣砍了脑袋。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这就是历史上石碏大义灭亲的前因后果。石碏大义灭亲、忠心为国的行为,被卫国的老百姓交口称赞,从此他们更加爱戴这位老来丧子的卫国忠臣。

石碏这种大义行为,不但可以感动卫国的老百姓,就是各诸侯国间也对卫国有这样的忠臣表现出了敬重。

自古以来,朝堂、后宫中,父子相残、兄弟互戗、甚至母子、父女之间的互相杀害数不胜数。但是那些都是为了争夺权利和王位导致的一幕又一幕的人性贪婪的宫廷丑剧。而像石碏这样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的利益怒杀其子的忠义行为,才是载入史册的英雄所为。

他比包拯还狠 大义灭亲还有更深的含义

大义灭亲的行为诛灭的是罪而不是人,只是犯罪的的人又分三六九等。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中,刑不过上大夫的官法一体,是一种赤裸裸的践踏民意的罪恶。如果说石碏的杀子之举是灭亲的的壮举,倒不如说是顺应民意的善行。所谓的大义其实就是顺天抚民的公平公正的体现,正义代表民心,罪恶对应的是人。石碏灭的是罪恶,杀掉的是犯了罪的人。只不过,这次犯罪的是他的儿子,大义就更显得凛然。所以不管是石碏还是包拯,他们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之所以被后人传颂至今,原因也在于此。

各位朋友,对于历史上石碏大义灭亲,您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