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忠魂杨业

大宋忠魂杨业

杨业,字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杨业少时好骑射,以英勇善战著称,于北汉任节度使,任内与辽国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每战必捷,当时被称作“杨无敌”,宋太宗征伐北汉时多次与宋军交战,太宗感其英勇,之后感于大势所趋,建议其主刘继元归顺于宋,之后杨业也一同归降。太宗大喜过望,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镇守雁门关抵御辽国。

太平兴国(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关,当时杨业以数百骑兵奇袭,大败辽兵,自此,契丹人每同宋军作战,只要一看到杨业的旗帜,就悄然引兵退走,可见辽兵其之畏惧。

大宋忠魂杨业

(杨业像)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二月,宋太宗率兵北伐,主帅潘美攻幽州失利,杨业见辽兵之势远大于宋军,便主张绕道而行,保留战力。他说:“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今山西大同)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今山西应县),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今山西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孰料监军王侁诋毁杨业空有无敌之名,遇敌有意不战,是怀有异志。监军王侁嘲笑他说:“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此话一出,便戳中了杨业的命门。你不是号称“无敌”吗?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今天却不敢与辽军交锋了?难道你有二心?

杨业气愤地说“我杨业不是怕死,只是认为时势不利,不能让士卒白白牺牲,既然你们指责我不去死,我只好先去赴死。”说完就带兵向朔州进发,临行前,杨业老泪纵横对潘美说:“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本是北汉降将,按理早该被处死了,但是皇上不杀我,反而让我带兵,我不是故意放着敌军不去出击,而是想寻找战机,争取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今天诸位指责我有意避敌,我杨业一定先死于敌人手中。”

杨业请求潘美于陈家谷口部属援军夹击,以求最后一点之胜算,之后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阵,以备救援,但之后却又率兵逃跑,让杨业所部独自面对辽国十万大军,杨业见求胜无望,便命官兵们自谋出路,但众将士为杨业的真诚所感动,皆不愿离去,最后力战而亡。

大宋忠魂杨业

(今日的雁门关)

杨业在此绝境独自手刃数百人,直到坐骑受了重伤不能行动,才被辽兵所俘后,辽兵对杨业甚为敬重,以礼待之,但杨业不为所动,绝食三天而死,据闻死时仍正襟危坐,望之如生,辽兵甚至为之跪拜。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宋太宗听说以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

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

大意是说,“拿兵器保卫国家,听到鼓声就想起将帅。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扬忠义刚烈!原云州观察使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军队,誓立战功。正指挥虎狼般的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来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

杨业被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流放到登州。”

朝廷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兵败?尽管一直到被辽军俘虏后,绝食中的杨业,始终念念不忘宋太宗的知遇之恩。可要刨根追底,真正的原因却正是宋太宗亲手设计的军事制度:监军制度!

自从登上皇位后,宋太宗对于北宋军事制度的改革,始终不遗余力,并不断强化对军队将领的职权监督。特别是雍熙北伐这类重大战事,类似王侁这样的监军文官,更是话语权强大,军中的将领,被管的缩手缩脚。焉有不败之理!

大宋忠魂杨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