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曾子後裔從山東嘉祥南武城,直到遍佈全國、落戶世界上許多國家,經過了多次的遷徙。十五代曾據南遷前,曾氏已散居中原五、六個州郡。曾據南遷後,由江西而入福建、湖南,由福建、湖南再遷廣東、四川、湖北各省,明末渡海入臺,而後走向世界。這就是曾子後裔遷徙的大體脈絡。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曾子廣場


遷出武城

曾子子孫,有的居官,有的從事社會活動,從第三代起就有人遷出南武城。曾子次子申,申次子森,遷居陝西扶風(今屬寶雞市)。申長子耕,仕滕為大夫,其長子軒,從滕遷居陝西,五子均衍於西安;其次子連,遷居甘肅,衍於西和;其三子舉,仕楚為令尹,舉子道,襲父職,遂安家湖北,生二子曾和、曾秋,皆衍荊州。曾子長子元,元生西,西三子錫生芬。曾芬為曾子五代孫,在茶州(今湖南茶陵)做官,遂在當地安家,子孫衍於茶州。

此後,遷徙外地的逐漸增多。八代曾慎,官建安(今福建建甌)太守,八傳曾晶定居吳郡(今江蘇蘇州)。九代曾江遷居湖南茶州,後裔衍茶州。十代曾基,官青州刺史,遷居湖南,其子曾艾衍袁州(今江西宜春)。十代曾扶,徙居湖北荊州,後裔衍廣東。曾泰遷居湖北,裔衍襄陽。曾遊官御史大夫,定居豫州(今江西南昌)。十三代曾頊,官車騎侍郎,徙居陝西扶風。其長子曾玉為冀州太守,遂定居冀州(今河北冀縣一帶);次子淐為文學博士,遷居山東青州。十四代曾璟,官穎川太守,裔衍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十五代曾萬,官長沙令,遂遷居長沙,為湖南長沙房祖。

曾氏大舉南遷是在西漢末年,其關鍵人物是曾據。十五代曾據,官封關內侯,恥於在王莽手下為官,於新莽始建國二年(10年)十一月十一日率宗族一千餘人由山東南武城南遷,隱居江西。至此,曾子後裔已遷徙到十五郡,只不過除曾據一派外都是零星分佈。

定居江西


曾據率族人南遷後,定居江西廬陵郡吉陽鄉。

曾據生二子,長子曾闡仍居吉陽。次子曾瑒即遷往贛南,定居虔州(今贛州市西南),子孫在虔州一帶繁衍。曾闡生曾植,曾植次子曾炯即遷居贛東北樂平(今樂平市)。二十六代曾道始,官任車騎將軍,遷居交州(今廣西蒼梧),而後裔也衍虔州。

曾據十七傳裔孫曾丞,從吉陽老屋徙上黎堡,生有三個兒子:珪、舊、略。曾珪守吉陽,生五子:寬、綽、豐、暉、隱。曾寬衍永豐、新淦、寧都、泰和、樂安等地;曾綽衍吉源;曾豐居袁州,衍宜春;曾暉居永豐仁壽鄉,衍吉水。曾舊由江西吉陽徙樂安縣雲蓋鄉,裔衍崇仁、鹹溪、永豐、泰和、松江、興安、羅山、新淦、石城、寧都、秩坡、鳧田、德安、九江、瑞昌、彭澤、贛州、增城等地,為樂安、臨江房祖。曾略由廬陵吉陽遷居撫州西城甘山,為江西撫州、南豐、臨川等地的房祖。

移居福建


曾氏遷入福建,形成較大規模的主要有兩大房系:

一是龍山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珪房的後裔。曾珪第五子曾隱,生一子曾延世,唐光啟二年(886年),奉旨率家族輔佐其內兄王潮、內弟王審知入閩,翦除地方割據勢力,轉戰福、汀、漳、泉諸州,最後定居泉州晉江縣龍山頭一帶。曾延世子孫昌盛,繁衍成大家族,被稱為龍山房。這個家族在晉江縣內遷徙到三、四十個村寨。在福建省內遷徙到泉州、福州、漳州、同安、廈門、南安、惠安、莆田、龍巖、德化、仙遊、連江、南平等十多個市縣。還遷徙到省外,如安徽濠州,河南新鄭,江蘇徐州、鎮州、池州、真州、蘇州,江西臨川,浙江溫州,四川成都,廣東潮州、海豐等。

二是寧化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舊房的後裔。曾舊六傳四十代曾中彥,原隨祖父曾沂居寧都清泰鄉稿源上村,北宋初,徙福建省汀州寧化縣懷德鄉橄欖村。曾中彥的後裔也得到較大發展,形成寧化房系,衍寧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

此外,南豐曾氏五十一代曾惇,也於宋政和二年(1112年)由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下村。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家於湖南


曾氏遷往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的後裔,即四十代崇德房系的人。

曾崇德是曾輝的第三子。曾輝把四個兒子分為四宅,曾崇德為西宅,家住永豐縣永安鄉睦陂村。他生有五個兒子:澄修、敬修、裔修、從修、絢修。從修生一子孟魯。四十二代曾孟魯由睦陂徙湖南茶陵州西陽鄉,被稱為遷湖廣始祖。孟魯生道亨,道亨生定洛,定洛生霸。四十五代曾霸由茶陵徙衡陽府衡西,最後定居唐福(今屬衡陽市鹽田鄉),被稱為遷衡始祖。

曾霸遷唐福後,其後裔繁衍較快,特別是五十六代曾祖仔時,為唐福曾氏繁衍最盛期。祖仔生二子:友遠、友近。友遠生子曾年,遷居祁陽,為祁陽曾氏始祖。友近卜居廟山,其後裔相繼遷居衡陽老木畔、慄山塘、花橋、黃枯衝、大花堰等處。自此,曾氏遍居衡陽。

曾友近五傳曾孟學,為曾氏六十二代,於明清之際移居湖南湘鄉大界,為湘鄉大界房始祖。曾孟學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率家人由衡陽大花堰先遷衡山縣白果,生活十幾年後又遷湘鄉荷塘二十四都(今雙峰縣荷葉鄉),在此得到大發展,湧現出曾國藩等著名人物。

南宗西宅還有一支遷居湖南。曾崇德長子曾澄修,十四傳曾子集。五十五代曾子集,家江西永豐縣,裔衍瓏潭。其長子曾芝,遷居湖南長沙府寧鄉縣麻田,衍為寧鄉麻田房。

衍於廣東


在老三房之前,就有曾氏族人遷居廣東。十八代曾樊早在東漢建安時就移居廣東廣州,又徙韶州(今廣東曲江)。二十二代曾震忽又遷居廣東韶州,生五子,衍為韶州房系。

老三房之後,大體是五路進廣東:

一路是曾氏南宗東宅。曾崇鼎十五代曾應吾(五十五代),由永豐縣遷福建莆田縣。其長子曾通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福建莆田縣徙廣東陸豐縣白藤坑村,後又徙海豐縣沙港鄉,為沙港開基祖。其後裔衍海豐、陸豐、惠東、寶安、深圳、雷州及福建莆田等地。

一路是曾珪第四子曾暉的後裔。曾暉六傳四十一代曾肅,於北宋乾德年間,由江西永豐縣仁壽鄉遷吉水縣蘭溪。曾肅再五傳至四十六代曾植,於北宋宣和年間,從蘭溪移居廣東南雄縣保倡。其長子公說徙廣州市內甜水巷;次子公誼衍番禺平海(今屬市橋)。此後,曾暉的子孫分衍從化、花縣、廣州、番禺、增城、東莞、高要等地,遍及整個珠江三角洲。

一路是龍山房。曾珪第五子曾隱生子延世,為龍山房始祖。龍山房子孫昌盛,有族人衍廣東湖州、海豐。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一路是曾舊後裔。曾舊五傳曾蟾(三十九代),從樂安縣雲蓋鄉遷徙贛州,為贛州西門房祖。曾蟾生五子,其長子曾洪祥由江西贛州西門遷徙廣東南雄縣,後又徙增城縣槎崗村;其四子曾中美,由贛州西門徙廣東南雄府樂昌縣;其五子曾中彥,由贛州寧都縣稿源上村徙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橄欖樹,為寧化房祖。曾中彥十三傳五十三代曾裕振,於南宋末年由福建寧化縣懷德鄉橄欖村徙廣東潮州府程鄉縣石窟都徐溪鄉(今蕉嶺縣徐溪鄉)蓼陂。曾裕振生二子:政、真。曾政生四子:啟源、啟溪、啟滄、啟海;曾真生二子:啟瑞、啟琦。曾啟源衍梅縣等地,曾啟溪衍揭西、揭陽、平遠、陸河等地,曾啟滄衍蕉嶺、梅縣、平遠、臺灣屏東等地,曾啟海衍蕉嶺、福建武平等地,曾啟瑞衍蕉嶺、興寧、平遠等地,曾啟琦衍韶州府。曾中彥十四傳五十四代曾友益,由福建上杭縣勝運裡徙永定縣金豐裡太平寨,為太平寨曾氏始祖。曾友益三子大三郎從福建永定縣太平寨徙廣東大埔富村,裔衍大埔、博羅等縣。

還有一路是南豐房。曾略十七傳五十一代曾惇,由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下村。曾惇生仲輝,仲輝生佑孫。五十三代曾佑孫,宇志誠 。南宋末年因元兵擾壤,不能安居,從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徙廣東嘉應州長樂縣(今五華)高竹園,他就是五華曾氏一世祖。曾佑孫生六子:廣清、廣淵、廣盟、廣新、廣通、廣泰。曾廣清衍興寧、河源等地,曾廣淵衍五華、豐順、陸豐等地,曾廣盟衍程鄉(令蕉嶺),曾廣新衍興寧、梅縣、蕉嶺、龍川、東源、大埔、增城、潮陽、紫金、博羅、和平、長樂、惠陽、深圳、廣州、連平、曲江、英德、新豐、翁源、乳源、蕉嶺、平遠、陸豐等地,曾廣通遷廣西北流,曾廣泰衍蕉嶺。他們以長樂為基地,向西北、西南遷徙,子孫遍及整個粵東和粵北,遠及粵中的廣大地區。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興寧曾氏遷徙線路


遷居四川


曾氏族人遷居四川較早。東漢時,十九代曾煥和二十代曾潤、曾湘兄弟就分別帶領家人遷居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魏晉時,二十三代曾曜又遷四川西部。不過曾氏族人大規模移居四川卻是在清朝前期。

為了開發四川,清朝廷於康熙十年(1671年)出臺“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中墾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紛紛遷入四川,其中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的最多,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

曾氏也在其內,其遷入的情況不可盡述,僅廣東五華房(南豐房支系)就遷往簡州、金堂、成都、崇寧、新津、彭縣、嘉定、華陽、金堂、仁壽、新都、新繁、資陽等地。據什邡縣新縣誌記載,曾姓為該縣44大姓的第八姓。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渡海入臺


據史料記載,曾氏族人遷居臺灣是從明末開始的。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福建漳州府海澄人曾振暘便到臺灣墾荒。清初漸多,《臺灣省通志》就有記載。如康熙年間,曾氏與許姓合墾新竹縣香山鄉(今歸新竹市);康熙末年,曾機祿、曾瑞文入墾深耕堡(今新化縣沙山鄉);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屬泉州)人曾才,開墾大棣榔堡溪南莊;雍正五年(1727年)廣東陸豐人曾國鵠,開墾竹北二堡圓山(今新竹縣紅毛鄉);乾隆六年(1741年)福建漳州人曾合記入墾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店市)項城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福建泉州人曾壁章開墾今臺北縣林口鄉清湖村中湖;咸豐六年(1856年)廣東人曾宣再與錢、詹、黃三姓人,合墾今新竹縣橫山鄉田寮村;光緒二十年(1894年)曾幹運入墾新竹縣寶山鄉,等等。

曾氏族譜對族人入臺也有記載。曾略十九傳五十三代曾佑孫,從福建寧化徙廣東長樂縣,為五華縣曾氏一世祖。佑孫生廣淵,廣淵生強甫,強甫生子崙、子崙生祖義。祖義於明朝嘉靖年間,自長樂縣(五華)洛陽圍徙居陸豐縣西山,為陸豐縣西山開基祖。祖義生木良。木良第四子廷混生伯昌,伯昌生少山,少山生務莊,務莊生繼信,繼信生相玉,相玉生朝寧,朝寧生俊發。六十六代曾俊發於乾隆初年徙臺灣桃園永安村,配徐氏,生四子:順寶、順興、順玉、順貴。他們就是桃園永安村的四個房祖。木良第五子廷清生伯綬,伯綬生少崖,少崖生念莊,念莊生宏程,宏程生孔漠。六十四代曾孔漠生二子:朝永、朝會,他們是臺灣新竹縣竹北鄉泰和村的曾氏祖先。

遷臺曾氏族人以福建、廣東居多,自明至清,新市曾氏遷徙臺灣者就有300餘戶。明萬曆年間,新市六十三代(世)曾宏循、曾宏璧兄弟遷徙臺灣。崇禎年間其侄曾聞政遷臺投親,在臺立業。清乾隆年間,是新市曾氏遷徙最頻繁的時期,六十五代曾貞隆遷徙臺灣竹高;六十六代曾尚封,妻陳氏,夫婦遷徙臺灣;六十七代曾璧琛帶領整房二十三戶,帶著耕牛、農具渡臺徙居大坪村。據族譜記載,遷徙臺灣的新市人分佈於臺灣府、承天府、鹹水港、大坪村、淡水、竹塹、彰化、東螺、石潭裡、澎湖嶼等地。臺南有以祖地命名的新市村,他們都是新市曾氏後裔。晉江新市《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記載康熙到道光年間遷徙臺灣者就達280人之多。主要衍新竹、南投、臺南、臺北、基隆、彰化等地。據統計,臺灣曾姓在全省737個姓中居第十六位。

佈滿全國


北宋之前,就有曾氏族人從江西遷往各地。如十七代曾昶就遷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子孫在那裡繁衍。十八代曾炳遷居湖北,裔衍麻城;曾隹遷往廣西,裔衍桂州(今桂林)。十九代曾圭遷居河內(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其次子曾渭遷往青州(今山東臨淄一帶)。二十代曾潔遷往安州(今北京市密雲一帶);曾因裔衍桂州(廣西桂林);曾盛裔衍漳水(今河北臨漳一帶)。二十八代曾琦遷徙湖北襄陽。

宋、元時代,曾氏族人北遷的較少。有做官遂居於當地的。如南豐曾氏四十二代曾純,北宋初年任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知縣,遂攜其弟曾緯把家由江西吉陽遷居山西洪洞。曾緯生克先,克先生集,集生永泗。四十五代曾永泗徙山東掖縣。北宋末年,南豐曾氏四十三代曾準,官臨江通判,生五子:崇、弼、開、懋、幾。曾弼官提舉京西路學事,遂攜第曾開、曾幾由江西贛州遷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明、清兩代,是曾氏人口大發展,也是大遷徙的一個時期,曾氏族人迅速佈滿全國。從曾氏老三房看,曾珪房系遷徙到山東、河南、廣西、海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曾舊房系遷徙到湖北、雲南等省;曾略房系遷徙到廣西、陝西等省區。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走向世界


從一些曾氏族譜中可以看出,曾氏族人走出國門、旅居海外還是比較早比較多的。

安海《武城曾氏族譜》記載:曾應助,明威將軍。生於順治已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於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國(今越南)。曾衍國,號懷遠。生於雍正丙午年(1626年)八月十八日,卒於乾隆乙酉年(1765年)九月二十九日,歿葬吧地。曾坤觀,字貽地。生於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於乾隆辛亥年(1795年)六月初十日,歿於呂宋(今菲律賓)。

晉江《武城曾氏宗譜》記有340餘人到海外謀生。其中有:曾毓萱,字秉可,號仕受。生於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遊東瀛(今日本)。曾毓應,生於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二十二日,往番邦。曾毓蒲,生於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羅(今泰國)。曾毓寧,生於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羅(今泰國)。

福建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間三十七年重修)載有108名族人移居南洋(東南亞)。其中有:曾傳龍,生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紀爐、紀案、紀壇均在南洋。曾傳挺,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連氏,生於光緒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紀照、紀餞、紀墀均在南洋。曾紀鞏,生於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陳氏,生於宣統二年五月初十日,卒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崙永德公冢山。曾紀烈,生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因匪亂,攜妻徐麗與廣坡、廣闖、廣切、廣苔、廣錫等人往南洋拉美。夫妻卒葬南洋,子孫現在拉美。曾廣聽,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陳氏,生於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九月初五,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崙永德公冢。曾昭美,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黃氏,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卒於民國十八年六月初九日,葬南按榔山與眼唐。

在徙居海外的曾氏族人中上面提到的僅是很小一部分。至今曾氏族人已分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人口已達幾十萬。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山東曾子後裔的遷徙發展和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