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

手机用户96449074599


关注李博士和你谈健康,带给你更多更实用的健康知识!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都被推荐用来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以及二级预防,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是首选药物,有些情况下可以选择氯吡格雷或者二者合用。

要说起二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一、二者的分子机构及对血小板的作用位点不同

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它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时,其作用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OX-1的活性部位结合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阻断了血栓烷素A2(TXA2)的形成;由于血栓烷素是起到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则是选择性地抑制腺苷二磷酸(ADP)与其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二、二者的体内代谢途径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在小肠吸收,口服1-2小时后达血药浓度高峰,半衰期是15-20小时,大部分药物从尿液排出;

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经肝脏氧化及水解后,才能形成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活性物。服药后1小时大血药浓度高峰,半衰期为8小时,约50%由尿液排出,约46%由粪便排出。

三、二者的应用适应症有一些差别

二个药物都可以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不过,通常情况下都是首先推荐阿司匹林,它的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多,尽管这两年它的预防作用已经受到挑战,但对于高心脑血管病风险和已经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作用仍未被推翻。

在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可以服用氯吡格雷来对高心脑血管病风险的人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高危的脑梗病人,氯吡格雷的预防效果可能优于阿司匹林,这个需要更多数据来支持。

四、二者的副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尽管二者主要的副作用都是出血风险,不过由于二者是不同的作用机理和化学结构,所以它们的副作用也不同。

有的人会对阿司匹林过敏,有胃溃疡、胃出血病史要慎用,有痛风、哮喘有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18岁以下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

而使用氯吡格雷,则要注意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二者都会引起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皮疹的发生率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高,头痛、头晕的发生率阿司匹林比氯吡格雷高。

不管是哪一个药,是不是需要使用,需要用哪一个,都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对于同为抗血小板的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经常被拿来做比较,这两种药物都可以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做了心脏支架的病人,是必须要使用这两种药物其中之一的。那么,这两种药物究竟哪种好呢?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药物都是非常好的,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有帮助的,具体要知道区别的话,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

阿司匹林是什么?

据数据调查发现,阿司匹林目前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开始是用来镇痛解热的,后面发现对于抗血小板是有作用的,所以又被用来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 COX),使Ser-529 和Ser-516 不可逆的乙酰化,然后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的。

国产的阿司匹林价格是非常便宜的,所以被广泛的应用。

氯吡格雷是什么?

氯吡格雷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班药物,它是噻氯匹啶升级版,它主要可以选择性地不可逆地阻断ADP 和血小板P2Y12 受体结合,从而来达到抑制血小板的作用。


两者还有什么区别?

氯吡格雷的价格相比阿司匹林是要贵一些。

通体来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区别还是有的,但是药用的价值却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药物,在使用过后都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不例外,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才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现在很多医院依旧在用阿司匹林,在他们认为阿司匹林不管是从价格还是药用上都是比氯吡格雷更稳定的,不到一定的情况,是不会用氯吡格雷代替阿司匹林的。

(本文由罗民教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进行删除。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私聊联系,共同探讨。关注本文作者,获取更多医学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共同进步)


罗民教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属于抗血小板,抗凝类的药物。主要通过对抗血小板的凝聚进而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那么这两种药物是否有区别呢,有哪些区别呢?

  1.作用机制不同: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发挥止血作用会分泌一种物质——血栓素A2,而且血小板只有被ADP受体激活后才能具有活性,有活性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才能发挥凝血的作用。这两种药物中,阿司匹林是通过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来阻止血小板聚集,进而发挥抗凝的作用;而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ADP受体来防止血小板被激活,进而发挥抗凝的作用。

  2.临床应用差别:氯吡格雷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心血管问题;而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外,也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级预防。

  3. 阿司匹林对患者的胃粘膜有一定的损伤,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对于胃粘膜没有直接的伤害,但是对于已经有胃粘膜损伤的人群,使用以后会延缓胃黏膜伤口的愈合。所以用阿司匹林期间还需要配合胃粘膜保护剂类的药物一起服用。对于氯吡格雷,不需要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最后,不管是服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在服用两种药物期间,还应注意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问题。如不耐受,应调整用药或停药。用药期间还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避免吸烟喝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重。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阿司匹林(小剂量)、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氯吡格雷是后起之秀。

小剂量阿司匹林除有抗血小板作用外,还有预防大肠癌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等作用;而氯吡格雷仅用于抗血小板。

这两种药物属于不同大类,区别很多,这里仅就抗血小板作用和引发出血的区别说一说。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作用于血小板,抗血小板聚集,只是作用的靶点不同。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花生四烯酸来抑制环氧化酶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这个血栓素A2是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的物质。阿司匹林抑制了血栓素A2,就抑制了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

氯吡格雷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来抑制血小板活化,并进一步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来防止血栓形成。

所以,医生可以通过检测血栓弹力图中的AA(花生四烯酸)抑制率来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通过ADP抑制率来看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一般情况下,抗血小板治疗使用其一即可。阿司匹林历史悠久,经典,价廉,兼有其他作用,医学研究的证据多,疗效确切;但是少数人有胃肠道刺激,可以升高血尿酸,不适于湿性黄斑变性等。氯吡格雷也已经临床广泛应用,对部分患者来说对消化道的刺激小些,不升高血尿酸;但价格偏贵,并且由于氯吡格雷是需要进入人体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的前体药,会因为肝脏药酶P450 2C9的不同基因型而影响抗血小板作用;另外,与其他经过P450酶2C9代谢的药物也会相互影响。因此,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时,首选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耐受者选用氯吡格雷。

如果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栓的风险很大,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或冠脉支架术后,需要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就要双抗,双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两种药物作用于血小板的不同靶点,共同抑制血小板活性。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是作用机制和防治也有不同。

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在胃内崩解可以刺激损伤胃黏膜,也可以损伤肠黏膜;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影响胃肠道血流和黏膜的功能,这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阿司匹林的损伤与剂量有关,所以防治心脑血管病都用小剂量。

氯吡格雷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影响新生血管生成、影响溃疡愈合,加重已经存在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的消化道损伤等。

对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常常合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或者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氯吡格雷与一些药物合用会减弱抗血小板作用,因此应避免与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或西咪替丁等合用。


心血管内科侯晓平


在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咨询是不是氯比格雷疗效比阿司匹林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贵很多,一般的认知是贵的东西肯定是好,所以认定氯比格雷比阿司匹林疗效好,至于好在哪里,他也说不清,所以来问医生,并要求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下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作用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很多都需要抗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治疗,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其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所以两者可以联合治疗,以加强疗效,他们中的一种用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通常被叫做“单抗”,而他们联合在一起治疗,就叫“双抗”,其中阿司匹林通常被称为“一抗”,氯吡给雷被称为“二抗”,当然,“双抗”也可以是其它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2 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的疗效那个更优?

阿司匹林在临床使用超100年,早年的阿司匹林是用来抗风湿和解热镇痛,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英国医生从自己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自身试验受益开始,后面众多的临床试验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减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缺血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率,延长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

氯比格雷在临床使用约20年, 由于抗血小板功能强,而副作用相对小,在本世纪初替代西洛他唑而成为“双抗”之“二抗“的热门选择。众多的临床试验证实:氯比格雷单抗具有与阿司匹林单抗相似的功效;当氯吡格雷作为双抗药物之一,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事件的再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减少住院率和提高生存率;能明显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明显减少支架后缺血事件的发生。

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哪个更优的问题?也有众多的临床实验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指南也给明确的回答:没有证据证实氯吡给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获益比阿司匹林更好,但由于阿司匹林开发早,氯比格雷是近20年前开发的药品,且原料成本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氯吡格雷的价格比阿司匹林价格高出许多倍,但这不意味着氯比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比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疗效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指南推荐单抗首选小剂量阿司匹林,当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胃肠道的副作用,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者H2受体拮抗剂保护胃,而不是马上选择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从产生副作用的角度,临床医生更愿意使用氯吡格雷,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损伤胃黏膜的副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确具有一定的损伤,尽管阿司匹林已经做成了肠溶阿司匹林,明显减少了它对胃黏膜的损伤,但当胃本身存在疾病的时候,例如存在胃溃疡的时候,特别是原来有过上消化道出血的时候,在没有查清楚潜在的出血风险之前,往往用氯吡给雷来替代阿司匹林,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在使用阿司匹林产生胃不适的过程中,医生也往往用氯吡给雷直接替代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都是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由于其抗血小板的机制不同,可以联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抗血小板的疗效,单用抗血小板药物先选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如果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胃肠道部不适,在查清楚胃肠道病变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者H2受体阻断剂保护胃,如果以上方法不能解决胃肠道的问题,可以用氯比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盲目认为氯比格雷的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疗效比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更强是没有依据的。



用户5973035836


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致命的重要原因,而血小板又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抗血小板作用的原理不同:大约40多年以前,科学家观察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环氧酶-1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实现的,而血栓素A2则决定了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活力;而氯吡格雷则是二磷酸腺苷的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形成血栓时是需要激活二磷酸腺苷受体的,当氯吡格雷这类药物拮抗住二磷酸腺苷受体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活性就被减弱了;

2.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地位不同: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不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均是首选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氯吡格雷则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患者不耐受阿司匹林,才选择的替代药物(例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等),又或者是需要与阿司匹林一起联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时的选择(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等);

3.在导致消化道损伤和出血风险方面的机制和程度不同:其实消化道损伤和出血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抗血小板治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进入消化道以后是可以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其保护屏障的,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抑制胃黏膜的环氧酶活性导致前列腺素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而从机制上看,氯吡格雷并不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而只是会影响黏膜的修复和愈合过程,因而氯吡格雷理论上并不直接导致消化道损伤,当对于已有消化道损伤的患者可以加重这种损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由阿司匹林所致的消化道溃疡或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并不建议用氯吡格雷直接替代阿司匹林,而是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联合PPI治疗。


家有好医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属于同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对抗血小板的凝集,从而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

这两个药物是同类药物,但又不相同,今天就来对比一下。

作用机理不同: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抑制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活性;介导血小板抑制的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来对抗血小板的凝集。

氯吡格雷是腺苷二磷酸ADP P2Y12受体拮抗剂,ADP可以增强或放大及其他血栓激活剂的作用,因此ADP受体拮抗药物可以抑制ADP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起效:抑制ADP受体的表达,还可以抑制ADP受体的结合,降低ADP受体的活性。

临床应用不完全相同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的二级预防及治疗,即已有心血管问题患者的应用。

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ASCVD的二级预防外,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也是首选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术后,也常会采用两种药物双抗防血栓的疗法。

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是否需要阿司匹林,需要经过心血管医生的严格评估,不要私自服用药物。

一般一级预防,从产品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性价比来讲,首选阿司匹林,如阿司匹林身体不耐受,可考虑氯吡格雷。

大家都说氯吡格雷太贵,一般是指进口的原研药物。可以考虑国内的刚刚通过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药物,这类药物经过与原研药的严格对比,疗效较有保证,性价比更高。

注意事项相同又不同

两个药物长期服用期间,由于其对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都应注意出血倾向,但注意的问题点应该有所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导致消化道损伤,药物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同时还会抑制PG生成,影响消化道粘膜的健康,因此,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尽量选择肠溶制剂,还要更多的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

氯吡格雷本身对消化道无直接损伤,但可能会引起已有消化道损伤的进一步出血,如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同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情况,都应注意。

除了消化道出血问题,在服用两种药物期间,还应注意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问题的出现,如不耐受,应调整用药或停药。

对于有消化道问题,又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一般服药初期推荐给予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问题。

阿司匹林一般推荐服药前6个月给予PPI胃黏膜保护剂(拉唑类),后六个月给予H2受体拮抗剂或间隔服用PPI药物。

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氯吡格雷,不推荐服用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保护胃黏膜,会影响药效,其他PPI一般不限制。

这两个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有其他疑问,欢迎关注李药师谈健康,并继续留言探讨。


李药师谈健康


段医生讲科普☞带你一起涨知识!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防止血栓形成。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么如何选择?



一、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上

你只需要知道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点不同,但是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行。

二、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上来看

两者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相当。

阿司匹林在不同的人群中,效果差别小。因此,阿司匹林长期小剂量应用,能达到很好效果。

氯吡格雷在人体内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成活性物质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氯吡格雷在不同的人群中差别大。所以,氯吡格雷短期维持治疗。

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疾病上的选择

(1)长期阿司匹林75~150mg,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和再复发。当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应用阿司匹林时(比如过敏)才考虑应用氯吡格雷。

(2)在长期阿司匹林维持的基础上时,当出现急性血栓堵塞血管时,需尽早联合氯吡格雷强力抗血小板聚集,维持一段时间后,停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继续长期维持。氯吡格雷使用的时间根据不同的疾病而不同。

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房颤、冠脉支架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等。



四、从在出血风险上考虑

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发生出血的风险更大。两药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可盲目乱用,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更不可自行停药。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段医生答疑在线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为抗血小板药物,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异,有时候单用,有时候却需要联合使用。

首先来看一下它们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


1.阿司匹林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与血管内皮上的环氧化酶(COX-1)结合,从而可以抑制血小板和血小板内膜TXA2合成;另外阿司匹林对胶原、二磷酸腺苷(ADP)、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2.氯吡格雷

它是一个前体药物,需要在体内经过肝药酶CYP450酶代谢,生成一种活性物质,它可以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ADP能够介导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黏附)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单独使用的适应症

1.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冠心病以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它可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心梗、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造成的卒中发生率。

2.氯吡格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近期心梗患者(小于35天)、近期缺血性卒中(7天到6个月)或外周动脉疾病。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

主要是用于冠脉PCI术后,防止支架内血栓以及再次狭窄。一般来说这种“双抗方案”的疗程要根据放入支架类型以及患者出血风险,如果是置入药物涂层的支架,一般需要至少12个月,如果置入的是金属裸支架,可能需要至少一个月。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低,血栓风险较高,还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这两种药物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出血,比如皮下出血、胃肠道出血。双抗风险相对更高,一般使用早期风险较高,所以使用期间应该密切监测。


我是无名药师,点击关注,我会与您分享更多的药物知识。

无名药师


对于所有放过支架的朋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肯定不会陌生,因为支架术后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服用一年!



这两种药物都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药物,为什么要吃两种一样的药物呢?

那是因为支架术后,为了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预防支架再次狭窄。

既然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虽然都是抗血小板聚集,但途径不同:

阿司匹林是老牌的药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活性。

氯吡格雷是比较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是腺苷二磷酸ADP P2Y12受体拮抗剂,ADP可以增强或放大及其他血栓激活剂的作用,因此ADP受体拮抗药物可以抑制ADP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说这些对于朋友们来说没有太多用处,因为老百姓更想看到哪个药好!

第二、价钱不同

同等剂量阿司匹林国产的大概1毛5一片,进口的阿司匹林5毛钱一片。

同等剂量氯吡格雷几块钱,进口氯吡格雷需要十几块钱。

明显氯吡格雷要比阿司匹林贵的多。

第三、氯吡格雷并不是没有副作用

氯吡格雷并不是很多人想象那样,没有副作用。

氯吡格雷不良反应:

1、常见:血管水肿、鼻出血、胃肠道出血、淤伤、腹部不适、腹泻、消化不良等。

2、不常见:血小板减少、头痛头晕、眼出血、胃溃疡、便秘、皮疹、血尿等。

氯吡格雷禁用:对严重肝损、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颅内出血以及对氯吡格雷过敏患者禁用。 所以,并不是说氯吡格雷副作用小,更重要的是,除非需要双保险时要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第四、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副作用

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的基础用药,不但用于冠心病、脑梗死、支架术后、搭桥术后等等,还用于高危因素的人都预防。

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甚至消化道出血; 肾毒性 3、血液系统损害; 4、过敏反应。



只需要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时候,在临床我们首先选择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的用药经验丰富,且抗血小板、预防血栓的证据更充分。我们不建议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的老大地位暂时无人撼动。 只有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