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代代有宮鬥,朝朝有黨爭,但是任何朝代都沒有唐朝宮鬥黨爭厲害:秦王李世民弒兄屠弟逼父,最後他的十幾個兒子貶的貶殺的殺,只好讓辣心蔫蘿蔔李治接班,李家皇族又被武則天斬殺殆盡,而武則天之所以上位,也是靠掐死親生女兒而栽贓王皇后,其手段令後來的甄嬛也要自嘆不如。

作為唐朝宮鬥黨爭的開先河者,李世民對身後“子孫大亂鬥”也有預感,並且曾經向自己親信四大臣徵求意見。可惜他沒有聽出四大臣回答中的玄機,為李唐皇族懦弱和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埋下了伏筆、種下了禍根。

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據《唐會要四十六》記載貞觀二年二月十六日,李世民坐穩了皇帝寶座,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功臣也都得到了安置,李世民開始為子孫後代的未來著想了,於是他召集親信大臣開會,並開門見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

尚書右僕射、宋國公蕭瑀率先靠口:“歷朝歷代國祚長久的,都分封諸侯,秦朝廢除分封制,子孫為黔首,所以二世而亡,漢朝大封同姓諸侯王,存續了四百多年,所以陛下您要想子孫長久社稷永安,最好的辦法就是‘封建之法’。”其實蕭瑀這是老生常談,說了等於沒說,你不讓李世民學漢高祖大封同姓諸侯王,還指望他公推皇帝繼承人嗎?

蕭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知道李世民需要的是什麼答案,或者李世民只需要一個大封子孫而制衡異姓功臣國公的臺階而已。李世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忍不住點頭微笑:“那咱們就商量一下怎麼分封吧!”

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一看皇帝開了口,群臣馬上隨聲附和甚至著書立說論證分封子弟的重要性。禮部侍郎李百藥、中書侍郎顏師古紛紛上表,直到四年後(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還在上書參與討論。李世民最信任的這四位大臣的說法如出一轍,那就是給李姓子孫特權,其論點包括“修舊制,建萬國而親諸侯”、“一定此制,萬代永久”、“非有大故,則無黜免”。當然這四位大臣引經據典,也表示了對皇族橫行不法欺壓百姓的擔憂,但是李世民只看見了贊成的一面,對預防措施毫不理會,並在貞觀十一年正式下詔:“設官司以制海內,建藩屏以輔王室……鹹令子孫,世世承襲。”

後來發生的事情讀者諸君都知道了,唐朝強盛,但是好像有名有為的皇帝並不多,李世民之後好像只出了半個有名的好皇帝李隆基,其“玄宗”稱號,就是對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而李姓諸侯王在武則天改唐為周的時候,引頸受戮,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望風披靡,後來藩鎮割據,李姓諸侯王更是大氣都不敢喘。

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為什麼李世民早已未雨綢繆,而李姓子孫還大多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呢?這就要怪李世民沒有聽懂四大臣的弦外之音了。

其實顏師古已經給他提出了具體建議:“畫野分疆,不得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永無傾奪。”這就是說,分封同姓子孫是對的,但是不能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一定要讓同姓諸侯王和功臣封地犬牙交錯互相制約。

馬周的話更是提出了抑制功臣的辦法:“昔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代者,良得其術也。”光武帝劉秀的做法,讀者諸君都知道:跟功臣關係融洽,但是絕不讓一幫赳赳武夫插手地方行政事務,而是把大家聚集起來,沒事兒就喝喝酒開開玩笑,所以功臣都得以善終,劉秀也得到了仁君明君的稱號。馬周這一招不能說不高:功臣武將們在馬上幫劉秀打下江山,但在馬下未必能幫劉秀治國安邦——打架是老本行,殺人不需要眨眼,每天研究怎麼幹掉對手敵人,這樣的人掌握行政大權,除了互掐就是造反,用軍隊那一套來管老百姓,肯定不靈光。

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大臣們還舉例說:“諸呂構難,朱虛奮北軍之謀。九鼎危而復安,諸侯傲而還肅。”這意思很明顯:還是皇帝本家靠得住,要是沒有朱虛侯劉章骨頭硬,讓諸呂有所忌憚,那麼漢家天下早就不姓劉了。

這樣看來,蕭瑀李百藥顏師古馬周等四大臣,已經看出了以殺兄屠弟起家的李世民會對同姓子孫持狐疑態度,甚至可能還從李世民重用功臣軍將的舉措中,預料到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藩鎮割據。只可惜李世民沒有聽出四大臣的弦外之音,而他的繼任者也繼承了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的傳統,總是“大餅卷丸子——掉炮往裡轟”:李世民的兒子互相爭鬥,李世民的孫子都是窩囊廢,好不容易出了個比較有能力的重孫子李隆基,還被安祿山攆出了長安、被兒子拉下了皇位。

李世民詢問如何避免子孫大亂鬥,蕭瑀馬周等四大臣的回答各有玄機

​這樣看來,李唐皇族弱勢以至於節度使尾大不掉,是從李世民分封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而四大臣旁敲側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被李世民選擇性地無視了。其實李世民也有他自己的苦衷:皇族權力大了,要造皇帝的反,功臣地盤大了,也會覬覦皇帝寶座,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李世民面對的這道難題,在有皇帝的時候似乎是無解的。這時候就要請教讀者諸君了:李世民是真的沒有聽出四大臣的弦外之音,還是在無奈之下故意裝聾作啞?在筆者看來,李世民當時也是矛盾糾結得難以言表,就是讀者諸君,也未必能想出如何在做到皇族藩鎮互相制約的有效辦法,如果有哪位讀者想到了,還請不吝賜教。不這可以斷言:能夠想出辦法的讀者,管理一個大公司,一點難度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