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單雄信有四支號令天下好漢的令箭,袁天罡留下的命數詩揭曉

小說:單雄信有四支號令天下好漢的令箭,袁天罡留下的命數詩揭曉

卻說綠林中的莊子,稱二賢莊是為頭號。而這十三省三十六路豪傑,唯單雄信馬首是瞻。

早年,燕三爺提出制上四支令箭,以便於號令江湖,急傳消息,眾綠林好漢附議。

便尋著上好的天然涼月眼黑曜石,生一爐燙夜真火,待鐵可熔後,將涼月眼黑曜石輕覆於上,曜石蘸鐵而緩成形,使其渾然天成。令上好手藝的工匠將這涼月眼曜石鐵淬火淹冰,七七四十九日後,方得成鏃,名為涼月眼曜鏃。

百年良樺木為笴,蘸金為漆,流銀為貼,翡翠傍體,皎玉環身。另摘幾叢丹陽紅泥鶴尾,饒與後部。箭笴尾鑲一枚罕見的烏龍灼沙棕寶石。

箭成之日,綠林好漢皆聚於二賢莊,摩拳擦掌,亮眼屏息。初現時,寒光逼月,生燦照夜。眾好漢無不驚歎一聲:“好一個涼月眼曜矢!”

矢共四支,分別叫作:

蕩雲鐵馬流夜箭。刻馬首,尋人差事,傳呼道令。

常松華鶴錦簾箭。刻鶴翅,紅白生壽,鋪席設宴。

跳澗烈虎揚刀箭,刻虎爪,聚首劫掠,替天行道。

蘸月金龍覆日箭,刻整條龍,環於整支箭桿,頂天事,至今未用過。

後,因事有輕重緩急大小,便令復造四支全身烏金鐵製的“涼月眼曜矢”,以作常事用,那四支原本的涼月眼曜矢因及其寶貴,名號也已叫開,便存入暗閣,不至於大事便不拿出。

接上回說道,這單冰冰牽了莊中寶馬,偷摸溜出門去,尋殺兄仇人李淵。

單雄信聽聞,胸口一陣墜痛,忙叫燕三爺將涼月眼曜矢之中的蕩雲鐵馬流夜箭從暗閣取出,便就是俗稱金標的蕩雲鐵馬箭,廣發十三省綠林三十六路豪傑,定要找到單冰冰,攔將住她,帶回二賢莊。

消息一日間便傳遍整個綠林,各路各莊的綠林好漢們,有的丟下用食的飯碗,有的棄了到嘴邊的財寶,紛紛令綠林兄弟們盡力尋找。一時間,煙塵四起,八路烏泱,有些與綠林交好的官府衙門,竟也參與到找尋單冰冰的行列中。

按理說,如此地毯式的找尋,怎能找尋不到單冰冰?但也許這群叔叔伯伯還真的低估了這位聰明伶俐的單家大小姐的能力。單冰冰既能從二賢莊跑出,又何曾考慮不到單雄信對她的“追捕”,行事考慮周全,大計謀小伶俐頻出,真就躲過了整個綠林。

當然,這是後話了,我們扭回頭先講單雄信。

自單冰冰出走,單雄信也開始進入了茶飯不思的狀態,面無血色卻又內蘊著火發不出來。給大哥單雄忠發了喪,本應一支令箭使綠林好漢們前來弔喪,但因單冰冰的出走,暫且擱置,或是順延。

五日後,徐茂公匆匆趕回,已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已識不出本來面目,全然不是之前的那般公子風度。

王伯當將其迎進門來,驚詫道:“賢弟不是追尋袁道長進問那詩的含義,怎時日如此之長,還弄得這般模樣?二哥廣派莊人也尋不到賢弟半點消息。”

徐茂公見到王伯當,如數載未見的故友一般,眼眶些許溼潤,卻目光堅毅道:“伯當兄,此事說來話長。一路雖艱難,卻透徹了茂公的心志。待我洗漱乾淨,換一身整潔衣裳,好見單二哥,到時咱們三人再細細說來。”

王伯當隨即安排莊人引徐茂公前往沐堂。

待徐茂公清洗乾淨,束髮齊衣,便又是那個風度翩翩的俊俏郎,進堂拜與單雄信。

單雄信已等候多時,見徐茂公進來,一把撫住他的臂膀,感激道:“數日不見賢弟音信,可擔心死二哥了!前日之事,伯當已盡數告知與我,我單雄信的性命乃是賢弟所救,這一拜,拜的是救命之恩,賢弟切不可推辭!”說罷,雙手合拳,單膝跪與徐茂公。

徐茂公被單雄信這一舉動嚇得不輕,趕忙也單膝回禮,“二哥快起,折煞小弟了。袁道長之行,乃是舉手之勞,小弟無甚功勞!”見單雄信還未動彈,便喊道:“二哥不起,小弟便也無法起身,只是這數日在外,身體染疾,恐堅持不住,若倒下,還請二哥相請醫士與我診治!”

王伯當在一旁瞧的歡暢,輕咳了一聲,扶著二人的手臂道:“二哥,茂公,快起吧!莫不是要伯當也行個禮,還個恩情?”

單雄信遂起身大笑道:“伯當說笑了!你還的恩情莫不是折樹之恩?”

折樹之恩,乃是少年時,三人爬樹摘果,王伯當在樹杈之上,腳下一滑,後背的衣裳便掛到了樹枝之上,王伯當懸在空中,是單雄信與徐茂公大笑了半個時辰,才折了樹枝,將王伯當救下。

王伯當聽聞單雄信又舊事重提,輕笑道:“何時等二哥與茂公忘了此事,伯當才能活的暢快啊!”

三人皆大笑。

入坐後,單雄信對徐茂公說:“剛才聽見賢弟說這些時日染了疾病,是何病患,可嚴重?”

徐茂公雖是為了讓單雄信起身而說自己染疾,但確實這些時日裡自己遭受了不少苦難。正要與二人一訴衷腸,突然想起袁天罡留的短詩,這才是要事,便說道:“倒也無甚大礙。二哥,伯當兄,前幾日袁道長留下的短詩才是正事,你們看一看!”

說罷,將懷中的錦帕展開,短詩映入眼簾:

江水傾碣,山林環蟬。大雁沉首,朔風一寒。

逢李而茂,落貴為蔭。得於顯道,終在愚心。

揚於戰世,安因澈清。得遇良棲,留享太平。

此時八千里外的一處無名山上,袁天罡打坐完畢,凝神匯氣,提木箭在石崖上落下一行字:

朗夜識得三英,個個神通本領。

大道二翻三覆,唯剩一人留名。

後人不知何人所鑿,便以詩為名,叫此山為“朗夜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