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祕》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哲學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易經的奧秘》,作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古人云:“不學《詩經》不會說話,不學《易經》不會卜卦”,好像自古以來,《易經》就是一本占卜的書,但是這麼認為你就大錯特錯了。《易經》有象、數、理、佔四大功能,我們很多歷史故事都記載了大量《易經》占卜的相關內容,卻忽視了其它三項重要作用。在姜太公的時代,他就說,“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龜殼,人不靠自己的腦筋去想,而去相信這些龜殼和蓍草,那不很奇怪嗎”,後來漢代以後,《易經》分成了兩派,一派講易理,就是把《易經》哲學化,因為取道自然,又稱自然哲學,另一派講相術,就是專門用來算卦或者占卜的。只是平民老百姓大多接觸不到哲學的層面,而生活中更多的接觸的是占卜,故而《易經》占卜知道的人更多,哲學方面漸漸弱化。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象、數

第一個功能象,我們國人都很愛看象,比如看天我們看天象,看地我們看地象,看人也有人相。相由心生就是由此而來,所有人的相貌都在時時刻刻變化,心裡想的很多都會反映在臉上。第二個功能數,這裡的數不是數學,而是一種定數。要說一切都有定數,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持反對意見,我們現在都是科學社會了還什麼定數。這裡的定數是指最後的結果,不如考試考了59分,這個結果就是定數,誰也改變不了。所以定數講的是最後的結果,不是過程。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理、佔

第三個功能理,這是推理的意思,和今天的科學實驗很相似,都是根據現象去推理最後的結果。我們是按照自然的發展,去了解其中的現象,進而提前獲得最後的結論,順著道理走下去,結果自然而然。第四個功能佔,很多人認為《易經》主張命定論,就因為占卜。其實他其中很多如果這樣,你會怎麼樣,如果那樣,你會怎麼樣,是有條件的,是隨時變動的,而不會蓋棺定論。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查詢工具

我們中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關公就是最好的證明,關公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我們大家都拜他,我們崇尚有價值的人。關公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忠義的楷模,我們拜關公是拜他的忠義,不是什麼豐功偉績,我們拜關公和用我們自己的忠義和關公的忠義互動,我們只不過是借關公的忠義來激發自己的忠義,讓自己向忠義的方向去努力。我們文化中最大的奧秘就是“度”的把握,不管你信什麼,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這個度把握不好,只會適得其反。《易經》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劃分成六十四種情境,也就是我麼常說的六十四卦,當我們知道自己現在正處在什麼情境中時,再去查那個對應的卦,他就會告訴你,在這種情境下你需要注意什麼,然後你照著做了,自然趨利避害。所以《易經》是用來查的,而不是預測未來。這就像是我們現在電腦中的百科全書,你不知道什麼都可以來這裡查詢,找到事情的解決方案和注意事項後,照此去做必然事半功倍。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百科全書

我們前面的章節中也說了,孔子讀完《易經》後肅然起敬,然後寫了《十翼》,後被稱為《易傳》。那麼孔子他老人家對占卜是什麼態度呢?很明顯孔子是後來的哲學派的,孔子使《易經》變成一本非常嚴肅的哲學。孔子常說“不佔而已矣”,可見他不佔不代表他不會佔,反而是常常佔,因為一個人你不會佔,你沒有佔過,你又怎麼去否定占卜呢?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回到《易經》的初衷,它是解釋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的書,可以說《易經》就是古時候的百科全書。這就是當時人們能接觸到的最全、最好的寶庫了,所以大家都常常用它來指到自己做事的方式。就像今天的我們離不開電腦一樣,電腦給與我們了太多的方便,讓我們隨時隨地的幾乎免費的擁有N+套解決方案。這樣理解你還會認為《易經》是占卜之書嗎?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古人的百科全書,國人的哲學源頭

讀書分享需要毅力,感謝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