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必吃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郑伟悦


今天是正月初二,祝愿全国的伙伴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安康!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小时候过年的传统美食,回想这段美食记忆!

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吃的东西不多,但是我们是非常期盼过年的,过年的时候有糖果吃,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红包,可以玩小烟火、擦炮,可以和小伙伴愉快的玩耍。这些都是快乐的回忆。

要说小时候过年吃的传统美食,糖果是小孩子特别喜欢的,我们这里离上海比较近。于是上海带来的大白兔奶糖不要太洋气哟。

除了大白兔奶糖,还有喔喔奶糖、佳佳奶糖,这些奶糖都是非常受欢迎,当时还有很多冒牌的喔喔奶糖,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精,都能很“精明”的分别真伪。

除了奶糖,记忆比较深的还有玉米糖,有软糖、硬糖,形状做成迷你玉米形状,吃起来有玉米的香味,也很受我们的欢迎。

除了小朋友爱吃的糖果,还有很多传统的零食,包括各种炒货,那时候条件没有那么好,吃不到山核桃、碧根果这些比较贵的坚果。自家炒的花生、蚕豆就非常解馋了,最多买一些瓜子,这些炒货就特别适合看电视的时候一起消磨时间。

糕点方面有裹着厚厚白糖的“洋糖金枣”这种现在还有卖,但是吃不出当初的味道了。小的时候觉得很美味的,外表的一层糖甜甜的,里面脆脆的,非常美味。

还有一种类似于现在萨其马的小糕点,但是是硬的、脆的,也是一块一块的,我们这里叫“馓子”

除了这样的糕点,还有一些当地的特产糕点,比如说千层糕、麻糕、脆饼,都是过年的传统美食。

除了糖果和糕点,小时候过年吃的也是有水果的,但是多数是苹果,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热带水果进入内地,冬天能吃上苹果就是非常难得的啦。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必吃的传统美食,伙伴们,你小时候家里都有什么让你特别难忘的美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美食心得哟!


吃货小筑Vivi


我是一名90后,所以下面都是90后小时候过年必吃的美食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准备的各种美食,满满的一大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味美的食物,互相说着祝福的话,那种幸福的滋味只要回想起就觉得过年真好。

小时候过年必须吃的美食,我刚刚回忆了一下,挺多,这几种你肯定也吃:

1.酥糖

酥糖是一种传统的春节应时糕点类美食,长条或者麻将形,块型整齐,用蜡纸包好,酥糖霄中均匀分布着麦芽糖骨子,吃时酥糖入口即化,香甜腻口,还记得那种满口留香的感觉。


2.红瓜子

小时候平日嗑瓜子叫穷嗑,年三十嗑瓜子叫嗑穷,就是赶走贫穷的意思,所以就传下来年三十要嗑瓜子的习俗。红瓜子是小时候过年必备的小零食,一家人坐在一起话家常在嗑一把瓜子,年味十足。

3.花生酥(芝麻酥)


以花生仁和芝麻为原料,把红糖煎成糊状再和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在一起,倒在专用格子里铺平压实,最后切成方块或者小长条块。花生酥和芝麻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

4.油果

油果是小时候过年从来不会缺席的一种食物,因为这是妈妈的拿手绝活,直到今年依然能吃到妈妈做的油果。做油果要先将糯米碾成粉,把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搅拌均匀,再用手搓,搓的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将粉团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食用。

5.腊肉

家里腊肉都是我老妈亲手腌制的,味道独特,色泽鲜美,吃在口中嚼劲十足。


还有腊鱼、腊鸭,过了腊八,基本上家家户户的窗户外都挂着腊鱼和腊鸭。春节前一个月,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买一条8斤左右的草鱼,洗净后沿着鱼的背部将其切开,把炒好的花椒均匀地涂抹在鱼身上。如此腌制后,再把鱼挂起来先熏干,等到过年时,就成了上好的下酒菜,“直接蒸一蒸就可以吃了。

6.自制水饺


过年,怎么能少了水饺呢,不管是小时候还是老时候,水饺都是过年的必备食物。不同的是,这水饺是一家人自己做的,味道、寓意自然不同:

过年的饺子可是规矩多多。每到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砰砰咚咚地便开始剁馅,有时候还会在一锅饺子内挑几个“幸运饺”包上硬币,吃到的人寓意着一年都会有好运,那种美滋滋的感觉还真是让人怀念。

7.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上那肯定是吃汤圆的,一点都不能含糊,而且是必须吃6个或者8个。每年大年初一我老妈一大早就给我们煮好,还有看着我们吃完。汤圆有着团圆吉利的意思,所以是很多地方过年的传统美食。

我暂时就记着这些小时候必吃的美食,你还知道有哪些吗?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小二做美食


您好。我小时候在家乡过年必吃的传统美食有:不知道你们吃过吗?

NO.1 年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最想吃的就是年糕,“吃了年糕,年年高”。

我们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NO.2 糖环

它是小时候,我过年的最爱,放到油锅里炸至熟透后,呈金黄色,亦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NO.3 炒米饼

小时候的我过春节做炒米饼,全家老少齐上阵,和乐融融来做饼。

铁锅炒熟生米,石磨碾研成米粉,粉掺黄糖白糖红糖,再加入花生等配料,压入木饼印中,脱模后由木炭烘焙而成,堪称人间美味~

NO.4 煎堆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过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煎堆呈球形,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爆谷馅甘蜜味浓,其皮酥脆异常,超级好吃!

NO.5 油角

油角是我小时候过年的家常小吃,各个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尽相同。

油角象征的形状像“荷包”,亦即钱包,里为芝麻砂糖或豆沙、薯蓉,取其钱包饱胀的好兆头。

NO.6 汤圆

小时候的正月十五,是一定要吃汤圆的。

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咬在嘴里,软软糯糯,浓郁的芝麻花生香气,吃一碗,由口到胃都好满足!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最想吃的过年美食,每到新年,有这些一如既往的食物陪伴,心就是暖的呀~

尽管长大后的年味似乎有点变了,但那滞于唇齿间的美食味道,总会让人留恋于家里浓浓的年味~

那么,

你们过年最想吃的美食是什么呢?

<strong>

初中数学黄老师


我们家乡是农村,又是少数民族侗族,过年时,美食就没几样,至今仍历历在目的是爆米花;二是粑粑(北方叫年糕);三是血灌肠就这些,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在鼓楼那边,时不时的到“嘭”“嘭”的一声,一大群人围着三五圈观看,只见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转着小锅炉,原来是爆米花(有糯米爆的、玉米爆的,大多数人是爆的是粘米),放点白糖,喷香的米花出炉,味道好好吃。其次,打粑粑,三是用猪血拌糯米饭后,再灌进猪大肠,就成了“血灌肠”,侗族人最爱吃的血灌肠。




苗侗韵味


家乡传统小吃很多,在春节吃的也不少。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花生粘,爆米花,江米棍之类的。

花生粘有时去商店里买有时妈妈在家里做,就是花生米油炸之后又包了糖衣,香甜脆皮可口,是童年的美好记忆啊。

快过年了,街上就来了爆米花的老大爷。孩子们用糖瓷碗盛来玉米或者大米,排队等着热气腾腾的爆米花从黑乎乎的机器里一声"嘣"之后就白花花的倒出来了。加工费是一块钱还是两块,不记得了。记得的只有香喷喷的爆米花,可以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幸福。不过,现在有奶油味的,更好吃。

江米棍,是后来兴起的小吃,开着拖拉机的人用车上的柴油机做动力加工的。只需用五块钱就买一大袋子,也有黄色的是用玉米做的,紫色的用紫薯加工的,吃起来脆脆的,有时候粘牙。反正喜欢这一口。

瓜子之类的就更不用说,全国通吃。





WCH6669


过几天就过年了,要是小时候那是真是太开心了。又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更可以穿漂亮的 新衣服。每到这个时候,年货都摆满了大柜子和大箱子。

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真是物质不丰富,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好吃的好玩的。妈妈就自己做出很多好吃的,炸江米条、炸萝卜丸子,炸蕉叶子,这些油炸食品,每到腊月28日,妈妈就准备好食材,开始炸了,大锅的菜籽油,飘着金黄色的江米条,香甜味飘满房间。大簸箕装着香甜的炸蕉叶子,也是金黄焦香,这些炸完了,妈妈又开始炸萝卜丸子,圆圆鼓鼓的丸子,每年都炸,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些可是小时候的美味,虽然炸的不健康,但在小时候可是我每年必吃的过年美味和零食。

瓜子、花生、大白兔奶糖,黄桃罐头也是小时候的过年必吃的,大白兔奶糖那更是只有过年才能吃的最好的美味。虽然每人只能吃几个,可是舍不得吃,硬是装着口袋里放几天才吃完,黄桃罐头更是平时吃不到,只有过年亲戚送来,或者家里买一瓶,每人分吃一块,再每人喝几口罐头水,这些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过年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是头条号天山可可,美食达人,擅长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新疆美食和风土人情,记得关注我哟!


天山可可


幼时过年,各色炸果是必不可少的。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做炸果。传统的炸果主要有麻叶子(一种形状像叶子的面点)、炸地瓜干、炸江米条、炸萝卜丸子。虽说油炸的不健康,但每逢过年才能吃到的这些小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过年给我最深的印象。


从年三十到十五,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伴着这些传统的点心,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家中往往炸了许多,招待客人、走亲访友都会带上。孩子们最开心,随便到一家都可以吃到,手艺和自家的也不同,吃完了临走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带上一大包。印象中过年那几天我都没怎么好好吃过饭,各种小食就塞饱了。


到了正月十五,家里还会做元宵,那时候的元宵都是自己做,很少买现成的。馅料也是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黑芝麻馅,还有花生馅、红豆馅,无一例外的甜甜蜜蜜。而到了二月二,循例还要吃糖豆,也是自家做。有的是用面粉加上芝麻和糖做成的小粒,有的则是炒熟的黄豆粒裹上糖,一股焦香,脆脆的。只是吃多了会发出不雅的声响,如今想来,都是美好。


食物曰


吃货眼里每个节日都是美食节,小时候过年必吃的传统美食有很多,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些美食吧,他们的排名不分先后,全吃过的朋友一定是东北人,当然可能有些疏漏,欢迎大家补充,猪年春节即将来临,祝大家诸事顺利,阖家幸福。

1、糖果:过年有糖吃,灶糖、硬糖、奶糖都是我的最爱,还有一种带着白砂糖颗粒的桔子糖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记得,这种糖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看见,平时还真找不到,对于它的印象很深,似乎70后都吃过这样的软糖,或许这样的糖果现在也有。

2、 猪蹄:经过整夜焖扒的猪蹄内部油脂慢慢渗出,剩余是满满的肉筋和蛋白,经过长时间的焖制,猪蹄已经扒制开花,胶原蛋白多,脂肪少,口感是软烂适口、唇齿留香,据说前蹄才能挠财,后蹄的骨头比较大,也压称啊。

3、京八件: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之分。 饼图实在没有了,上面应该有几个红点,这种酥饼似乎是正月初一的供品,仪式之后要分给孩子们吃,它也是祛病的神器,萨其玛也算一个糕点,现在几乎没有正经的京八件啦。现在大部分是西式甜品,我想是不是因为口味变了,手艺和味道都流失了。

4、 过小年开始就要准备馒头、饺子、粘豆包、年糕,差不多准备半个月的主食,年糕是最好吃的主食,有些地方的年糕有好多种呢。

5、 苏耗子或是粘豆包:他们都是糯米面的一种面食,里面是豆馅(也都奶奶家自己做的红豆馅)外面再滚苏子叶。蒸熟之后特别香鲜。 有些地方的粘豆包是白菜叶做底部的,防止粘到锅盖帘上。

6、大虾:过年必须算硬菜啊,80后家里过年必备大虾,而且是靠大虾,红色的汤汁格外喜庆。那时候能到大虾的家庭是比较殷实的。

7、笨鸡炖蘑菇,一个散养笨鸡炖一大把榛蘑,泡上点米饭,香喷喷下饭菜啊!最喜欢这道菜,没有之一,记得过年杀鸡场面是特别吓人,搞不好它能飞到仓房屋顶上。

8、烧鸡:小时候过年家家锅里炖着鸡,有闲钱会有烧鸡吃,熏鸡那时候也有,鸡代表吉,所以必须吃鸡,小孩子能吃到鸡腿就是相当幸福啦,长子长孙有资格,其他人得靠边站。

9、白肉酸菜血肠: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要想让锅内每一样食材都展现出最美的味道,一定是需要考验一个人做菜水平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白肉血肠成为传统名菜, 酸菜第一顿不好吃,要第二次热一下才美味。年夜饭没有炖酸菜,一般过小年杀猪菜有它。

10、猪皮冻、猪头焖子、粉肠,他们不仅是下酒好菜,也是养颜美容的必备菜品,年夜饭每一顿都离不开他们。家里有钱吃肉香肠,没钱吃粉肠,再有钱吃松花腿肠,里面是带着松花蛋的大鸡腿。

11、糖醋排骨:这个图是意思一下,肯定有这道菜,而且没几块直溜的骨头,能吃一整根的骨头是幸福的孩子。排骨始终是硬菜,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比赛。

12、五彩大拉皮浇上浓浓芝麻酱,加上少许酱香肉丝,它可是凉菜里的头盘,家家户户过年都有这道菜。那时候谁家有青菜(黄瓜),简直就是土豪啊,五色不容易凑呢,一般都是胡萝卜加上鸡蛋丝。

13、 蚕蛹,生命初始源自蛹,所以寓意也是春之发育,烤蚕蛹让大家都知道东北人重口味了,常见做法就是辣炒蚕蛹,油炸蚕蛹、碳烤蚕蛹、干煸蚕蛹、五香蚕蛹。因为当时气候及保存的原因,它只能春节前后出现,所以它是春节必备。有些朋友不爱吃蚕蛹,因为蚕蛹有怪味。

14、饺子是每逢过节的美食,再没有钱,家里也要吃顿饺子,第二天煎一下更好吃,第一顿不爱吃,第二顿煎饺子才美味。

15、 小时过年是因为特别喜欢吃熟食, 猪身上的四大天王,香扒猪耳、香扒猪心、香扒猪脸、香扒口条。逢年过节饭桌必须有东北熏酱菜。

16、猪头肉:过年二月二才能吃得到,平时真没有啊。

17、 鸡蛋焖子和猪血焖子,你最爱吃哪一种?血肠可能吃过,但是没吃过猪血焖子吧。

18、肘子:一般这菜比较珍贵,技术一般会做酱味的,做扣肘子比较难,其实清水煮更加香,主要因为那时候的猪肉也好吃。

19、五花肉炖干豆角:那时候没啥绿色蔬菜,干豆角是最好的蔬菜,另外炖菜不容易凉,连汤带水带肉的,吃一碗炖菜来两个大饼子一碗米饭就饱饱的,就像吃火锅一样,浑身热乎乎的。

20、红烧狮子头或是炸丸子:狮子头这道菜都是饭店的厨师才做,因为炸大肉丸子很需要技术,所以家里都是素丸子和小肉丸子。

21、东北地瓜每种做法都好吃,拔丝地瓜给小孩都馋哭了。不仅有拔丝地瓜,还有拔丝山药、拔丝香蕉、无所不能的拔丝。

22、冰糖葫芦,那时候能吃个糖葫芦是很容易的事情,到处都是推车老汉弄个糖葫芦自行车,现在想吃还找不到呢。

23、记得那时候黄桃罐头、山楂罐头都是过年才能吃得到,这几年有了草莓罐头,据说新鲜草莓都没有这种草莓罐头好吃,小朋友的最爱。尤其是果味的罐头汤,都别抢,我喝。

24、牛腱子:那时候牛肉贵,腱子更难弄,谁家吃牛腱子肉是家里有矿的。蘸上蒜泥酱油,无比美味。

25、年年有鱼,这是春节最大的期盼,年夜饭的红烧鱼最受欢迎

不论是什么鱼,都不能吃干干净净的,必须要留到初一的时候,再热一下。这里又不能不提一道菜,它叫做折箩,就是年夜饭剩下的菜混合一起热着吃,这道菜没有具体的配方,全看剩下啥菜啦。而且折箩泡饭也非常香的。

26、米肠,把猪血熬制的黏米放入猪大肠里,吃的时候蘸少许调料即可。有些时候你们买到都是猪小肠做得米肠,小肠那种味道与猪大肠的味道差距很大啦。

27、腊肠腊肉是过年饭桌的顶级食材,还有一道类似的徽菜叫做刀板香,也是腊肉。其实它们也是轻度发酵的美食,带着一丝丝的臭味才正宗。中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腌制、干燥与发酵等方法加工贮存肉类的国家。腊肉制品早在周朝即已盛行,中国较早的发酵肉是以金华火腿为代表的各种火腿和风干香肠,属于低酸发酵肉。

28、雪绵豆沙:失传多年的这道菜看似软绵绵,实际是硬菜,现在又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鸡蛋滚着豆沙馅油炸的美食小吃,让多少沈阳人梦牵萦绕,一盘雪绵豆沙承载很多孩子们的童年记忆,起源于满族,后成为清朝宫廷御宴上的风味食品之一。它也叫做雪衣豆沙。

29、铁锅炖鱼,这是东北最常见的吃法,大家围着铁锅,炖上一锅大鱼或是杂拌鱼。蘸着大饼子别提多香了。能与铁锅炖鱼相媲美的硬菜就是铁锅炖大鹅,笨鸡炖蘑菇。鉴于铁锅炖菜只能出现一个,那就选炖鱼吧。

30、锅包肉:东北人也特别喜欢吃锅包肉,说起锅包肉的来源,就必须提起郑兴文,他是清朝光绪年间哈尔滨的道台府厨师,肉片先油炸然后急火快炒汤汁淋到锅里名叫“烹汁锅爆肉”。开会到沈阳,烹汁” 改成了 “熘汁” ,加入了番茄酱,郑兴文在沈阳发明了第二种锅包肉的做法,东北地区就有新式锅包肉和老式锅包肉两种做法。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道菜,那时候一般家里不会做锅包肉,那吃溜肉段也行啊。

即将过年了, 整点硬菜和怀旧菜,喝点小酒叙叙旧,真快活啊,辽沈美食图文原创,侵权必究。


辽沈美食


又是一年春节到,好像满满的全是回忆昂,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年夜饭准备的各种传统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那个很少的老式电视,那种幸福滋味真是现在没有的感觉,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吃的最多的就是江米条了,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裹上芝麻就可以了,到现在还是不能抵挡它的诱惑呢。还有那最美的糖瓜,圆圆胖胖,麦芽糖制成,甜中还粘牙,很是有嚼劲,糖瓜祭灶的说法很是让小朋友期待,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了呢。还有炸麻叶现在也是比较少了,都是儿时的味道呀。


小福藏币


记得小时候,从入年二十就开始准备一些过年的吃食了。这些小时候过年必吃的美食你吃过没?

江米条

江米条是很传统的一种小吃,很多地方都有,不过各地叫法不一,做法也有些不一样。广西、广东那边也叫糖环。

小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恰巧家里种了水稻,就会取现成材料,做一些油炸小吃。我们那的话叫“老蟹子”,就是像螃蟹那样长了好多脚。也会用剩下的边角料做一些江米条。

南方的江米条是糯米粉做的,为了使口感酥脆会加些面粉。我们那做的是有甜的也有咸的,一般都会做许多,能吃到四月耕种,甚至暑假收割时节。

爆米花糕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那个蹬着三轮车拉个小锅炉,走边喊着爆米花糖的小贩。小孩子一听到叫卖声简直就疯了,飞奔回家带了大米或玉米过来。喷香的米花出炉,加了糖稀的酥脆米花糕也随之产生。

爆米花糕味道比较像沙琪玛,更加硬,没什么牙的老太太们会拿来泡水吃,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充饥的小吃。

爆米花也不一定要用小锅炉做,也可以直接把米干油炸,只不过这样做出来的米花糕比较油腻。把爆好的米花、热的麦芽糖拌匀,加入花生、芝麻等。然后放模具里压实,等冷却后切块就可以吃了。

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做法确实比较麻烦,加上很多人都没有再耕田了,以前连麦芽糖都是自己熬的。

年糕

南方很多地方都有过年吃年糕的传统习俗。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既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又取“年高”的长寿之意。

家乡更偏爱黄色的年糕,用的是黄连枝烧成灰后泡水过滤出其中的植物碱染色而成。就跟做灰水粽用的“灰水”差不多。做出的年糕可炒、可煮、可蒸,甜的咸的都适宜。经常在大年初一就吃年糕啦~

炸豆腐

到了年二十八,家家户户便开始磨豆腐、炸豆腐了。虽然豆腐是很常见的东西的,但过年还是会备一些豆腐。

自己做的豆腐,可以切得薄薄的,炸干透,然后塞罐子里撒上一层盐,放阴凉的地方,能放很久。厚的可以做酿豆腐,酒糟豆腐。吃起来很香。

芝麻酥、花生酥

这个制作方法和爆米花糕差不多,不过是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盒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乏的食物。

炸丸子

丸子有素丸子和肉丸子,虽然如今,家里老妈已经不做很多过年小吃了,但炸丸子还是依旧会做。

把肉和白萝卜、蒜苗、冬笋等素菜剁碎,加些胡椒粉,用面粉搅合起来并揉成丸子,然后下到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可干吃可做汤,也是饭后的必备美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