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武器装备,可为何还是打不过辽、金?

历史一书生


打仗不是拼装备;二十个人打架和二十万人打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宋朝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了,但是两宋三百年间,对外战争却几乎没有什么大胜仗,即便是对西夏这样的小国也是侧重于用金钱换和平。对于强大的辽国,太宗两次惨败,导致整个宋朝“谈辽色变”,宋真宗胆战心惊地亲征,好在最终签订了和平协议。对于强大的金国和蒙古,用钱不管用了,宋朝就亡国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不是因为宋朝的军事装备不行,其主观原因在于制度不行,客观原因在于疆域不完整。

在制度方面,赵匡胤建国之后为了防止五代军阀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便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降低了武将的权利,将全国最重要的部队收归皇家所有,是为禁军。宋朝还有意贬低武将的地位,大将每次出兵必然会有个权利更大的文官监视着,而太宗赵光义甚至直接画阵图遥控千里之外的军队作战,幸亏李继隆等人抗旨不遵才打了胜仗。也就是说,宋朝的武将没有权力,士兵没有地位,战斗力自然弱。

另外,国史君(国史通论)还曾经讲到,宋朝有一项难以评价的政策——每逢灾荒之年,朝廷便会出钱收养那些衣食无着的百信,并且给他们找了点事干——当兵。其主要目的当然是防止流民聚众作乱,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冗兵”啊,士兵战斗力降低啊。冗兵就意味着国家消耗大量经济开支,战斗力降低就意味着打败仗。

从客观上来看,宋朝也确实不容易,相比起强盛的汉朝、唐朝来说,宋朝简直就是白手起家啊。汉之前有秦、唐之前有隋,二者都是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但是宋朝之前是一个持续了百年战争的烂摊子,宋朝接受的是版图不大的后周。说实话,两任皇帝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国内的基本统一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是宋朝最终还是缺少了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两个战略要地。

这两个战略要地既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军事屏障,又是重要的产马地。丢失了这两个地方就意味着宋朝不但没水泡脚,甚至连泡脚盆子都没有。

但是说实在的,赵光义的确不会打仗,他在经历惨败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宋朝的军事策略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整——从主动出击变为被动防御,这才真正发挥了步兵的优势,同时也是宋朝武器装备发达的关键原因。


国史通论


北宋的军队后来干不过辽国和金国,还真不是武器的问题。当时的大宋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像重达六七十斤的重型札甲,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但是古代战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人,如果人不行,你就是再好的刀和弓弩,也很难撕得过敌人。

北宋的军队恰好就处在这个尴尬的局面上。太祖太宗的时候,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还很强,尤其是宋军刚刚灭了北汉之后,其战斗力实际上是要超过辽军的。之所以战败,就只能说太宗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指挥不力,最后让辽军反败为胜。可以说宋太宗的两次攻辽失败,都是因为自己压根不会打仗,还净耽误经耽误人家能征善战的大将指挥。



因为两次失败败的比较惨,所以太宗渐渐地就失去了北伐的意思。也就是从这开始,宋军的战斗力开始直线下滑。首先北宋初年的军队并没有后来的百万之多,其实一共也就20多万,中央禁军10万,地方厢军10万。一直到真宗后期,宋军才涨到中央禁军30万,地方军队30万之多。仁宗时期,宋夏战争频发,然后国家不断招兵,北宋的军队才累积到100万。又是怕失业军人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故而政府选择出钱养着这些军队。在宋徽宗时期,北宋的军队分配已经和先前大不相同。在京城的禁军只有7-8万,西北边境的军队高达近30万,其中最精锐的是常年驻扎在西北历练了几代的7万西军。然后其余军队分散在宋辽边境和宋理边境比较多一些,再就是各地都有一些军队来预防民变。



虽然北宋的军队数量庞大,但是训练是在不敢恭维。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因为大多驻扎在大城市周边,而宋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因此想这些军纪不强的军队经常会有各种娱乐场所,士兵们天天醉生梦死的,反正文官不管,武官又经常被调来调去也管不了,所以禁军的战斗力基本上就这么磨没了。


然后是厢军,按照宋政府的理念,厢军本来就是要比禁军的待遇差,所以从征兵上,厢军多是些难民,压根就不是什么青壮年劳动力。来了之后也不用操练,俨然成了地方工程队,就更没什么战斗力了。

在面对辽国的时候,虽然宋军的战斗力迅速退化,但是军队成分还没有烂成后来的样子,再加上宋辽之间会战了十几年了,宋军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是依城而战也是不弱。


但是金军南下的时候,宋军除了7万西军可以迎敌,其他军队都是打酱油的。而这七万西军却在征方腊和攻辽时分散的过于厉害,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战力,因此在更加善战的金军面前,也就没什么用了。


火器工坊


宋朝军事能力差可以从两方面找到原因:其一,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不合理;其二,国防资源不足,缺乏战略纵深

一、宋代军事制度与兵役制度

宋代军事上的基本方针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提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和军人地位。军事管理体制是在中央政府设立枢密院,掌军政,由文臣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有调兵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分掌禁军,有握兵权。三衙的将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枢密院和三衙互相制约,调兵权和握兵权分离。遇有战事,皇帝临时委派将帅,原来的军队统领没有皇帝的委任是没有指挥权的,还要对军队派遣监军,加强监督。

北宋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两类。

禁军:北宋军队的主力,系招募而来,是由朝廷直接统领的正规军。北宋本着强干弱枝的国策,将全国精锐壮丁都集中在中央所属的禁军之中,隶属于三衙,按照厢、军、指挥、都四级建制编成。禁军人数是逐渐增加的。宋仁宗时的禁军人数是宋太祖时的四倍多,达到82.6万人。

厢军:五代时驻守州的城厢,称“厢兵”,是地方诸州的镇兵,系招募而来。北宋时系由各地藩镇经由禁军不断挑选厢兵精壮士兵之后剩下的驻守地方的老弱残兵。训练很差,主要服杂役和劳役,成为不能作战的役卒。

北宋是按照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的。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采取守势。

北宋为了防止兵为将有现象的出现,制定了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将领不随之更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军队的私人化。

北宋还经常采取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的办法,以防范民众的起义和反抗,这成为一项国策,后果是导致军队数量急剧增加。禁军、厢军士兵都须在脸上刺花字,以防止逃亡,这显示了军人地位的低下。

南宋初年,宋金激战正酣,宋代禁军大部分溃散,各地将帅统领军队屯驻在战区,形成了若干支屯驻大军,护卫着南宋的安全。这时武将地位稍稍有所提高。宋宁宗开禧北伐失败后,南宋恢复以文制武的国策,由文臣担任大军区统兵官,剥夺武将的统兵权和指挥权。南宋军事建设的重点在水军,水军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以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进攻。

二、宋代国防资源及战略纵深

两宋都不是全国性统一政权,北宋是局部统一,南宋是半壁江山。两宋从立国开始,始终就有内忧外患。内忧是农民起义,外患是与之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两宋自始至终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金、蒙古,并立并存,共生共存,两宋都亡于少数民族政权之手。

北宋的国防形势是:北宋立国时,北边的辽政权已经建立几十年了,辽政权还控制着后晋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带,位于农耕经济的北部边缘区,之中有燕山等山脉,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等于北宋北边国门大开,无险可守,随时都会遭到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进攻。北宋定都东京汴梁(今开封),北边是华北大平原,辽的骑兵越过宋辽边界,几天时间兵锋就可抵达汴梁城下。可以说,北宋是没有国防线的。宋太宗时,北宋两次发动对辽的战争,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但都失败了,此后,北宋对辽采取守势。1004年,南下的辽军与宋军战于澶州,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之后保持了百年的和平。

北宋立国几十年后,西北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宋夏相互攻伐,互有胜负,北宋失败居多。1044年,宋夏签订和约,此后双方仍有战争。

北宋的国防资源问题也存在缺憾。一是宋辽边界宋朝一方是华北大平原,无险可守,无固可防。澶渊之盟后,北宋的国防线是拒马河,宋辽既不正式开战,北宋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北宋只奖励河北民间多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的大队骑兵。二是北宋缺乏优良的战马,欠缺优质的骑兵。优良马匹的取得需要具备适宜的养马条件。适宜的养马条件是:北方高寒之地,大草原。此位置在蓟北之野(今内蒙古一带)和甘凉河套(今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一带,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辽占据着,一个属于西夏的疆域范围,都不在北宋控制范围内,所以北宋不具备出产良马的条件。而优良的战马是优质骑兵的先决条件,优质的骑兵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武装力量一决高下的基本条件。可见,北宋的国防资源实在是可怜。

北宋在局部统一完成时,按一般人的想法,是要裁减军队的。但北宋在北边还有强敌虎视眈眈,不仅不能裁减军队,还要增加军队的数量。养了兵,却又不看重他们,轻视他们;养了将帅,却又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他们篡了赵家的天下。兵越养越多,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使得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推行于北边诸路。民户愿养马者,每户养1匹,有能力者可养2匹,马匹由官府拨给,或官府出钱由养马户自行购买。养马户可免除一些赋税负担,但马匹死亡要赔偿。事实证明,农民把养马看作苦差事,保马法变成了一个秕政。

王安石变法时,还提出保甲法。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农村民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二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战时可以编成军队,又可免出养兵之费。

南宋的国防形势更是惨不忍睹。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规定两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只有秦岭—淮河以南的半壁河山。秦岭一线尚有险可守,淮河一线无险可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只要发动进攻,兵锋一指,就达长江。长江就成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天然屏障,只要长江天堑一失,国都临安防御洞开,即刻不保,王朝就面临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窘境。可以说,南宋的国防形势是很悲惨的,更加可怜。

可以这么讲,宋代军事兵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宋代军事兵役制度是用来防内的,不是用来对外的。可以说,宋朝军队镇压农民起义,消弭内乱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在对外战争中是很窝囊的,甚至可以说是丢人现眼,狼狈不堪。

宋代军人地位低下,武将不受重用。宋代是兵多而滥,兵多而不精,兵多而经常打败仗,禁军、厢军士兵都须在脸上刺花字,称为配军。在整个尚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中,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从宋代传下来的。宋代任用文官担任军队统帅,引导整个社会贬低军人、蔑视武将,成为军队丧失战斗力的最致命的祸根。宋代从高层到基层,武人都很难担任主角。宋代武将不受重用,越是有才能的武将,如狄青,因是行伍出身,立了大功也不重用。朝廷还提防他要做赵匡胤第二,结果狄青郁郁而死。

宋代军队数量庞大,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初年,军队数量是23万人,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已达125.9万人。宋代的军事管理体制造成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出征时临时命将,这些都导致危机时刻、缓急之际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打败仗。





浪淘沙niuniu


北宋军队有顶级的装备,却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

一支失去灵魂的军队别说打胜仗,能成功从战场上逃走都是一种奢望。金国反抗辽国的时候,宋朝派出15万大军妄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时辽国的守军已经是一支孤军人也不多,只有4万,但就是这支军队把宋军杀得大败,也让金国看到了宋军战斗力的不堪。

而在金军南下的时候,驻守在黄河边上的14万宋军还没见到金军的人影就吓得连夜逃走了,以至于金军毫不费力的渡过黄河天险。

东京保卫战,宋朝政府竟然派人做法抵抗金军的攻击,结果城门大开的时候成了金军攻城的最佳时机,强悍的金军蜂拥而入,像砍瓜切菜一般杀得宋军人头滚滚,诺大的汴梁城很快速就沦陷了。

这就是北宋末年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说实话,这也不能全怪到军人身上,有宋一代,对军人的打压是极为严重的,在当时当兵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任何一个有脸面的人都会以当兵为耻,所以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碾钉”之说。这样的社会地位,让士兵缺少了荣誉感,再也没有唐朝“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理想,也缺少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

当兵成了一种混吃混喝的职业,就连宋朝政府也是这么认为的: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当兵既然是为了吃饱不饿,那谁还会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呢?

所以,宋军才会在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被辽国残兵打的大败。才会在金军南下的时候,还没见到金军人影就已经做鸟兽散。

但是,当北宋灭亡,金军在中原肆虐的时候,士兵们保护家园,为亲人复仇情怀赋予了宋军缺失已久的灵魂,从而让金军看到了宋朝人应有的战斗力,和尚原之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和尚原之战爆发于1131年,距离北宋灭亡刚刚过去四年,当时金国已经统治黄淮流域,他充分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其的装备并不比宋军差,同样身披重甲,并有神臂弓助战,而且金军还有骑兵的优势。可以说,此时的金军是一支结合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长处的强军,对宋军来说拥有很大优势。


要是北宋末年的宋军遇到这支金军,基本上不用打,光气势就可以把宋军逼退几百里之外。可是,这时候的宋军已经脱胎换骨,早已不是为了吃粮才当兵的废物,而是一群为了保家卫国,不惜和金军拼命的精锐。

所以,在和尚原之战中,金军骑兵多次冲锋都难以攻克宋军方阵,于是派出重甲步兵手持长矛硬怼。严密防护的两军在阵地上不断刺向对方,因为甲胄在身,都很难杀死对方的士兵。

后来吴阶想到一个办法,两人为一组,一人刺金兵双眼,当金兵举枪格挡的时候,另一人刺金兵腋下,这才击退了金军步兵。

当然最能体现宋军决死精神的就是岳家军大破拐子马,金军骑兵人和马都身披重甲,防护力极强,冲锋时金军骑兵如同汹涌的洪水,难以抵挡。

为了击败这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岳飞命士兵手持麻扎刀直面金军重骑兵,他们被要求当拐子马冲到跟前的时候,必须手持麻扎刀上砍敌军,下砍马腿。

可以想象,当数万只马蹄脚踏大地轰然冲锋的时候,岳家军需要多强大的心理素质才不会崩溃。

当金军骑兵像潮水般涌到眼前的时候,岳家军还要正确执行命令,举起麻扎刀砍向敌人,而骑兵在遭到攻击之后,强大的冲击力仍然会砸向岳家军,这是一个同归于尽的打法,只有最勇猛的军队才能胜利。

然后,岳家军赢了。

而金兀术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叹息。

可见,一支有灵魂的军队和没有灵魂的军队有着天壤之别。


历史风暴


北宋最严重的问题,其实是军队系统。

北宋的军队系统主要是以禁军为主,算是国家直属军队,地方厢军作为补充,战斗力有限。而北宋军队有一个很显著的弊病,那就是作为主力的禁军,定期更换驻守泊,屯戍地区和统兵将领的制度产生了兵将互相不熟悉的问题。但这其实在宋神宗时期实行“将兵法”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在笔者看来,北宋军队最大的问题,是军人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军人的地位,在北宋时期最低,南宋都要比北宋好很多,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军事强人动辄叛乱导致政权动荡的情形,给赵宋王朝建国的军事国策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导致从皇帝到文臣,形成了一种对武人矫枉过正的戒备心理。总所周知,在北宋以前,文武之间的分歧其实没有那么大,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对立,并没有北宋时期那么泾渭分明。北宋以前,文人好武,习兵法韬略,在战阵中来往的事情其实很普遍。而这个情形到了唐末藩镇割据及至五代十国大分裂,其间武人们的种种恶劣行为,给文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

于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和文臣们形成了默契,就是着手削弱武人的兵权,其实一开始赵匡胤考虑的大概是收拢兵权于中央,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制衡武将,但是事情发展到后期,文臣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对武人的打压已经到了一种近乎执念的存在,不单单是不放心武人领军,非要搞文臣来监督分权,还要在社会地位上彻底打压武人,形成好男不当兵,贼配军等等社会风气。到宋神宗打算变法整顿,跟契丹,西夏掰掰手腕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纵观北宋一朝,对武将的防备心理,不仅形成制度来制约武人掌握军队,将兵权收拢在枢密院,对于在外征讨的武将,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的同时,还在中央玩遥控指挥。打败了就让武将背黑锅,打胜了,又担心武将居功自傲,或增强武将在军中的威望,哪怕能够继续扩大战果,也要要求武将勒马回朝。北宋的军队简直就是被绑着手脚在外面战斗,也是难为了他们没有输得裤裆都保不住。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北宋用将唯亲,庸人领兵造成了严重后果。大多将领都是文臣的小跟班,或者就是一些被长期圈养的武臣勋贵,又或者直接就是如童贯那种天子家奴,而对于边将,那是相当的防备。

其实北宋建国之初,在宋太祖时期,北宋军队还是有很可观的战斗力的,太祖虽然收了兵权,却没有完全让武将失去社会地位。北宋军队真正开始走下坡路,是从太宗开始的,“虽千里外,上自节制。”,凡一遇到战事,哪怕军队在千里之外作战,遇到用兵决断的时候,还需千里之外的朝廷来决策,就古代那个通讯条件,等决策下达到部队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而到真宗,仁宗朝后,文臣的地位高涨,皇帝都几乎干不过文臣了,而这些个文臣对武将的防备心理,已经不是简单的怕重演五代旧事了,而是涉及到了政治利益,誓要将武人们压制到底。

所以北宋哪怕处于一个冷热兵器开始出现交替的重要时期,制造再先进的武器,也架不住军队指挥机构的崩坏啊。长此以往,军队慢慢也开始腐化堕落了,反正干到死还是要看文臣的嘴脸,还不如去敛财咯。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朝代说


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多方面讲,打仗不能光靠武器。胜败有多个因数造成,最主要的还是靠人。武器靠人操作,胜败指挥官是关键。在战场上,指挥官,指挥有方。整个国家核心层有凝聚力,从皇帝到贫民团结一致,有决心,有亮剑精神。就可以攻克所有的困难,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一切难题。这样就是武器再差,最终也会胜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打日寇,打蒋匪,抗美援朝打联军不就证明了吗?

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宋皇帝来得就不正,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做的皇帝,建的宋朝。杯酒释兵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害怕有本事的人也学他这样,废了他建的江山。赵匡胤留给宋朝统治者的座右铭就是:“宁可要一千个贪污的文官,决不允许有一个武将有权,有一个权臣有造反的资源。”因此宋朝对待本宋朝人,就象防贼一样,防着本国人。始终有宋一朝都是将农民起义,权巨乱政,地方军阀捕杀在萌芽状态为头等大事。对贪腐不严,因此宋朝到处都是贪腐官僚,社会黑暗,良民无以为生。那么对待辽金的战争,朝廷核心层文官,和谈派和投降派压倒主战派。对待辽金打仗自然议和投降是首选。屈辱条件也无所谓,总比自己人篡夺赵家江山好。“岁币”是北宋人民的负担,又不是赵宋皇家的负担。皇家有吃有喝逍遥自在就行,禁军始终贯彻把农民起义,大臣掌权,地方军阀捕杀在摇篮状态之中,就不会出现江山移主,皇帝就可睡大觉。对外战争何必要胜,胜了反而对皇家有害,会出现臣子功高盖主。朝廷核心都害怕自己的指挥官能在前线指挥军队打赢,这样的国家当然打不过辽金。

北宋流行当兵为耻,在北宋就有这么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在北宋任何一个有头有脸的人都会以当兵为耻。那么宋朝的兵都是被政府或地主逼得在家里没吃没穿,才会选择去当兵。还有的兵就是农民起义,土匪被朝廷招安的人。他们对朝廷本来就有抵触情绪,当兵完全是混口饭吃。

宋朝的将呢?北宋重文压武,武将薪水少,没前途,还危险。杨家将虽是虚构的,但是也反应了北宋武将的真实状况。杨业居国李凌牌,大郎替了宋皇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被马踩成了桥梁, 四郎八郎被捉去了辽邦,五郎身负重伤,上山做了和尚。七郎回帅营班兵,却被乱箭窜心。杨家唯一活下来的男丁六郎,又为潘美一案,害得如此下场。在工资,地位低,没前途,还危险的北宋,当然会一句:“北宋缺将”。

北宋现场作战,由文官,太监依据皇帝的阵图进行排兵布阵。皇帝远在京城,对打仗一窍不通。作战指挥官死板,不会灵活应用。而会打仗的遭到蔑视和排挤。军队分配是,实力强的军队留在都成保护皇帝,打內战。实力差的军队放在边疆打外敌。

综合以上内容北宋那怕是有今天的原子弹或者氢弹,仍然打不过辽金。







五十年代井冈山老人


首先,宋朝时候打仗看装备吗?看人数吗?看统帅吗?都看,但不是关键,如果军队多装备好就能取胜,那还打什么仗?

其次,宋朝军事强干弱枝,加强禁军,弱化其他军队。禁军干什么的,护卫京城,n年打不了一次仗,极易腐化。而且宋朝又不是天子守国门,加强禁军为哪般?军费就那么多,禁军占多数,边军自然不行。

最后,从“封侯但凭马上取”到“科举能封王”,宋朝的国家精英全部去科举,东华门外唱状元名的才是好男儿,那还从军干什么


华衣夏服


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多到中后期的时候才出现政治,经济,军事等衰退的情况。但是宋朝却很例外,在开国前期,居然就出现了三冗等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人重文轻武。那么为何宋朝的皇帝重文轻武呢?

这就要从赵匡胤如何得到天下说起了。赵匡胤陈桥兵变,被他的部下强行穿上了黄袍继位称帝。不久之后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自己部下的兵权。因为宋朝的皇帝也担心他们的部下利用军权,被黄袍加身,强迫当上了皇帝。所以宋朝的军队往往兵不认将,将不识兵。军队的将军没有自己长期统领的军队,基本上当一段时间的将军之后就会派去别的军队。那么军队就很难形成战斗力。

其实我们汉族人的军事能力很强。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飞,韩世忠,都有了自己统辖的军队。基本上都是逢战必胜。


丶丶丶落尘


战马+冶金+火药

组合方可称为顶级军事资源配置

而两宋缺乏优质战马

战马,马镫之后 马克沁之前,人类最重要的战略军事资源,了解一下


白马非马1001


不同于宋以前西北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只装备皮甲,宋朝的北方对手辽金的主力都装备了铁甲,女真主力铁浮屠的装备甚至要远胜于宋军,宋朝的武器装备优势其实非常小,再加上战马因素,宋军战力本身就要远弱于辽金,岳家军那种超强意志力是一个异类,这也是岳飞成为民族英雄图腾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