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遺址發現日軍罐頭,1944年出產仍可食用,為何可以這麼久不變質?

憧靈


日本廣島在二戰時受到原子彈的破壞,70多年過後,有人居然在這裡的一間日本海軍秘密倉庫裡找到了幾箱罐頭,罐頭上的生產日期居然是1944年,後來專家用熱水將罐頭加熱,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紅豆糯米飯,紅豆和米粒都保存完好,經過進一步檢查,專家發現糯米飯仍可食用。罐頭放了那麼久居然不變質,難道是加了防腐劑?

其實日本罐頭不變質,是因為他們密封和消毒做的非常好,跟防腐劑無關。19世紀中後期,人們知道了食物腐爛就由微生物繁殖和食物發生化學反應所致,故而要想讓食物在短期內不變質,就必須將其與外界隔絕。

日本在製作罐頭的時候經過了高溫滅菌處理,製作結束後又經過密封,再加上這些罐頭都是軍用品,非常重視這兩項加工,這樣才使得罐頭內部長期處於無菌環境,所以罐頭至今完好,日本這種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軍用罐頭體積小,便於運輸和攜帶,又有良好的營養結構,在軍用食品領域有著重要地位。二戰期間美國的罐頭製作技術相當成熟,再加上他們畜牧業發達,士兵們都能吃到最好的肉罐頭,而日本雖然有罐頭製作技術,但其畜牧業落後,魚類資源豐富,只能自產魚罐頭,肉罐頭只能依賴進口,日美開戰後,日本也進口不了高質量的肉罐頭了,取而代之的是粗糧和豬血。


兵說


罐頭幾乎是軍隊中必備的一個物資,不光日本,美國也有,後來美國給國軍也提供不少罐頭。

罐頭這個東西,易於攜帶,開蓋就可以吃,裡面的東西談不上多好吃,但是就是可以保存。對於作戰中的士兵來說,吃飽肚子是很重要的,然而,惡劣的戰場環境不可能隨時隨地做飯。罐頭,就成了非常好的一個物資了。

二戰時期的日軍,罐頭供給還是比較充足的,水準還是比較高。日本很多博物館裡都陳列著日本戰爭期間的軍用罐頭,日本人表示可以吃,沒問題,放心大膽的吃。

會不會變質,主要看密封和消毒

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就是微生物汙染,只要溫度適宜,培養基充足,微生物就會迅速繁殖,食物就是這麼變質的。

罐頭在製作時總共五個環節:原料預處理-裝罐和預封-排氣-密封-殺菌和冷卻。

罐頭這個東西,在製作的時候就有高溫消毒殺菌的環節,這個是必備的一項。所有食物,都有這個環節,只不過,標準不一樣。自己做飯一個標準,外面的加工品又是一個標準,到了軍隊,則是更嚴格的要求。

製作結束後就是密封,罐頭的密封效果幾乎是最好的,外面的空氣都進不去,那些微生物同樣進不去。也就是說,罐頭自身不會出現微生物,不會有微生物進入,也就不會被汙染。

只要罐頭裡面不會出現什麼化學反應,密封不出問題,一般情況下不會變質。


軍武文齋


關於1944年廣島聯合罐頭有限公司出產,存放在日本海軍軍需物資倉庫裡的一箱罐頭,經過原子彈的洗禮,依然還可以食用,2016年開始在國內網絡上流傳開來,有視頻也有自媒體推送的文章。

70餘年前製作的紅小豆糯米罐頭,不僅完好無損,甚至沒有變質,其顏色也是正常的鮮紅色,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發生變化,看起來貌似都能食用,真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聯想到當下的罐頭實物,保質期最長的也就18個月,也即一年半時間,因為時間太長的食物,人們都是不敢也不願食用的,畢竟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都非常寶貴。

日本廣島聯合罐頭有限公司製作的罐頭,包裝完全阻隔了空氣,讓其中的食物免受細菌侵襲,才能完好無損,一直保存到當下,紅小豆糯米罐頭雖然貌似新鮮,但畢竟是70餘年前的食物,沒有人敢去試吃。

罐頭的發明,最初就是為戰爭服務的,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罐頭製作的技術越精良,食物保存的時間就越長,巴氏滅菌法制作的罐頭,能讓食物保存的時間越久。

二戰時期,日本人就能將糯米飯罐頭做得如此精密,70餘年以後還不腐爛變質,真的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也讓人驚歎不已,日本人對技術的專心致志和精益求精,才能讓戰後的日本成為發達國家,日本人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但是,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日本人為什麼要將罐頭的保質期搞那麼長時間,而不易腐爛變質,顯然日本人是花了大心思,製作保質期如此之長罐頭的目的,只能是儘可能地吃足夠長的時間。

1944年的日本,其實,早就聞到了戰敗的氣息,但依然不死心,決定苟延殘喘,期盼出現轉機。

日本自然災害頻發,本土資源匱乏,就將掠奪來的物資,儘可能長久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紅小豆糯米飯罐頭,就是很好的實證,日本在本土極有可能儲備了大量的罐頭物資,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國平軍史


大家可能覺得70多年前的罐頭還可以食用有些誇張,不過去年有個新聞,有個美國軍迷小夥勇敢的嘗試了1899年布爾戰爭時期出產的一個罐頭,雖然這玩意已經有了118年的歷史,小夥還是勇敢的吃了下去,表示味道像劣質的牛肉和豆子,大概因為時間太長,吃起來已經有啃木屑和泥土的感覺。說起來,1944年出產的罐頭相比這位美國小夥所吃的要晚生產45年,生產技術也有進步,那麼可食用也就不奇怪了,當然味道可能不大好。

罐頭食品發明於拿破崙時期,當時拿破崙為了解決軍隊長期在外作戰的伙食問題而頒佈了懸賞,最後有人就發明了罐頭食品。罐頭食品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先將食物高溫消毒,然後加以密封,避免食物和空氣接觸。這樣罐子內的食物因為不與外界細菌接觸,保質時間自然就長了。

而且軍用罐頭在製作時因為考慮士兵體力消耗一般要比常人大,所以通常高油高鹽,而高油高鹽的食物本身就可以抑制細菌的滋生。二戰時也沒有什麼食品健康概念,防腐劑之類的東西添加要比現在寬鬆的多,加上軍用食品一般存放環境也要比家庭條件更好,所以保質時期相應也會長一些。

當然,罐頭食品保質時期雖然長,但是也有一定的期限,並不是說可以無限期保存,時間久了一樣會變質,或者只剩下理論上可食用的可能,但是真心不建議去嘗試。


不沉的經遠


在《亮劍》中,張大彪為了炫耀自己繳獲的物資多,吹噓自己天天能夠吃日本牛肉罐頭。罐頭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中的主要食物之一,由於戰場上補給比較困難,攜帶新鮮的肉又容易腐敗變質,因此日本軍隊才會大量的儲備罐頭。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有很多地方因為輻射的原因被廢棄了,其中就包扣一個儲備罐頭的物資倉庫,到了上世紀末的時候,一些日本人來到了當年的物資倉庫,發現裡面還有很多密封的罐頭。當日本人打開罐頭的時候發現,罐頭裡面的肉竟然仍然新鮮,化驗過後發現,這些肉根本沒有變質,依然還可食用。



這些日本罐頭是1944年生產的,距離現在已經70多年的時間了。經過這麼多年還依然沒有變質,主要是因為罐頭的製造原理決定的。現在的罐頭都是先進行真空處理,然後再進行高溫滅菌,最後才投入市場的。當時的科技水平沒有現在發達,罐頭只能進行密封包裝和高溫滅菌兩項工序。高溫滅菌的作用是殺死罐頭裡面的細菌,密封處理讓罐頭不能和外面的細菌接觸,這樣就讓罐頭內部形成了無菌環境,不會接觸到讓食物腐敗的細菌。


其實這兩項工序只要做的完美,對於防備細菌也已經足夠了。有人要問,現在的罐頭已經能夠達到真空技術為什麼還會出現腐敗的現象呢?這主要還是密封的工藝差距,現在的罐頭保質期都比較短,對於密封的技術要求比較低。當時的罐頭在戰場上需要長期攜帶,甚至可能使用一兩年的時間,密封的時候要求非常高。


不僅日本本土發現的罐頭這樣,在國內曾經出土過日本1942年的罐頭,打開之後依然還是新鮮如初。由於長期在地底下掩埋,罐頭的外殼已經損毀嚴重,卻依然保持極好的密封性。一些專家也表示,這些罐頭裡面的肉,依然還是能夠正常食用的。不過對於這種來自於七十多年前的美味,大部分朋友還是不能接受的。


軍武小咖


這個消息哪來的?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70多年還能吃,還新鮮如初,居然沒有人懷疑。密閉再好,沒有細菌促成腐敗,本身也會變質。可能能吃,絕不會新鮮如初。舉一例。1990年代,從石家莊保定附近一條大河河沙裡撈出一輛日本小豆坦克(94式還是97式?應是2個乘員,裝備1挺機槍),車內已無乘員遺駭,但所有物品保存完好,有紙質的行車檔案等。其中有一未打開的鐵皮罐頭,打開后里面基本上看不出什麼食品,只有蛋花一樣的濃水樣物質。離抗戰才50年。自己獨立判斷這個問題吧。


大小王攬天下


對於一些網文,我們不妨先看出處。我特意去搜了一下這個題目,按照時間排序來說,44年出產,並且依舊可以食用的說法最早出自2018年3月的自媒體文章:

《二戰時期,日本軍用罐頭70多年仍然可以食用!原因讓人驚訝!》

這個標題可以說是很標準的“吃驚體”了

然後他文中的配圖

這個圖是2015年7月31日發佈於twitter上的一則推文,推文內容來自日本產經新聞,但是原鏈接已經失效。

我直接用自帶的翻譯機翻譯了一下,他並沒有說被人吃掉....(這裡說的紅米應該是赤豆飯)

然後這則被自媒體誇大的標題,傳到現在變成了

講道理我見過人家吃二戰的餅乾糖果罐頭的...但沒見過別人吃這種二戰熟食罐頭的。


所以...結論是這個日本二戰罐頭壓根沒人敢吃,雖然說當時的新聞中表示還能聞到些許香味。但並不能得出他還能吃的結論。


瘋狗的輕武


提到罐頭,我心裡就有一種美滋滋的感覺。記得小時候經濟比較落後,物資也比較缺乏,最盼望的就是自己能生一場病,因為生病了父母通常會給買瓶罐頭補充營養。在我的童年記憶裡,罐頭裡那美味的食物成了我內心深處最珍貴、最美好的一分回憶。

由於物資匱乏的原因,日軍士兵的伙食也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為了保證士兵營養,日軍就將新鮮蔬菜肉類等食材做成了各種形式的罐頭。罐頭攜帶方便,還能長時間保存,食用也便捷,取出罐頭後只需簡單加熱便可以食用,這不僅免去了生火做飯的步驟,還減少了暴露目標的危險。另一方面,罐頭的營養相對豐富,能快速補充能量,是一款絕佳的軍需物資。

日軍為了讓士兵吃好,曾生產了不同種類的罐頭。第一種就是牛肉罐頭,牛肉含有豐富氨基酸,能快速補充體力。第二種就是純米飯類,比如各種米飯和炒飯等,其中以一種“紅小豆糯米飯”的罐頭最為出名。近幾年,日本一個紀念館曾經展出了一個日軍於1944年生產的“紅小豆糯米飯”罐頭,這個罐頭經過簡單加熱,打開后里面的紅小豆還呈現著鮮豔的顏色,甚至還能聞到了米飯的香味。日本專家檢測後還表示,罐頭保存完好,依然可以食用。第三種就是後期生產的魚類罐頭。在戰爭後期,隨著美軍封鎖加劇,日軍的後勤供應越來越差,迫不得已日軍開始使用魚肉或其他肉類(甚至牛血)代替牛肉生產了一種特殊的罐頭。

為了罐頭能夠長久保存罐頭內的食材,日軍使用了很多方法。食物之所以會腐壞變質,主要是因為正常環境中細菌微生物會在食材表面大量繁殖,進而導致食物腐壞變質。基於這個原因,日軍在生產罐頭時,採取了先高溫殺菌,再將罐頭抽真空的方式,達到了殺菌滅菌、隔絕空氣的目的,進而阻止了細菌的繁殖,於是這種罐頭也就可以長期保存。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任何食用的物品都有一定的保鮮保質的儲存期限。而食物保存不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外界溫度適宜微生物繁殖,微生物繁殖變異的同時,同食物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導致食物變質。也就是說把食物與外界隔絕就能最大程度的延遲食物的保質期限!



二戰遺址發現日本罐頭,1944年出產仍可食用,說明當時的日本的保鮮保質水平就非常牛逼了,也就間接說明食品的保質期限沒有最久,只有更久!隨著時代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食品能永久保存或許都不是夢想!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侵略他國,實行的長期作戰政策,妄想建立法西斯共榮圈!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本就需要保證軍隊的後勤補給,而日本就把罐頭儲存工藝做到了極致!軍用罐頭高油高鹽,與士兵高耗體能完美搭配,採用大豆牛肉作為原料,真空包裝,行軍必備!



我們再細摳一下!以當時日軍無惡不作的尿性,對待老百姓都那麼殘忍,對自己亦好不到哪裡去吧!高層哪管士兵死活,可能一罐罐頭裡,防腐劑的含量嚴重超標都有可能,能保存長久解決士兵的一時飢餓即可!罐頭口味也就那樣,吃過壓縮餅乾的人應該知道其口感吧,軍用罐頭也就是那樣,唯一的好處就是在戰爭時的惡劣狀態下,軍用罐頭可是肉製品!



再則,就事論事,保質期那麼久的食品你能下得去口嗎?相信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拆開蓋子雖說罐頭仍秀色可餐,轉念想一想,這個罐頭存在的時間可能比你的年齡還要大上兩三倍,你還有吃下去的慾望嗎?嘿嘿,沒有!

所以說,食品保質期無需太久,二戰的這個保存這麼久的軍用罐頭也僅僅是一個噱頭,譁眾取寵,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瀚海說史


因為從理論上來說罐頭食品放多久都不會變質。

食物變質無非兩種途徑,一是腐爛說簡單點就是食物被細菌搶先吃了,二是氧化即有機物在氧氣作用下緩慢的發生化學反應。但這兩種途徑對於罐頭來說都不純在,首先罐頭在製備的時候往往會將固體食物泡在液體之中(可能是油也可能是水),這就逼走了大量的空氣,即使還殘留一點氧氣這種程度的氧化也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罐頭食品在密封之後往往會做殺菌處理,比較傳統的方式是用開水煮,現在先進點的方式使用紫外線照射玻璃罐頭,在這個過程之中罐頭內部的細菌也都被殺死,這就使得食物失去了腐敗的途徑。

所以製作好的罐頭只要保證密封,不引入外界新的細菌和氧氣,內部儲存的食物就永遠不會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