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171」拓跋焘:主角光环的转移

拓跋焘决定征夏,最大的麻烦不在于胡夏如何难打,而在于内部人的激烈反对。

以长孙嵩为首的老臣认为胡夏不能伐,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统万城坚固无比,完全就是一个无处下嘴的钢铁堡垒,如果胡夏人闭门不出,以逸待劳的话,北魏军拿它没有任何办法。如果正打得带劲的时候,北边的柔然蠢蠢欲动,挤出一些兵力再南下做客的话,北魏的大本营就非常危险了,算一算投入产出比,这个险不值得冒。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有些过于阴暗,所以老臣们并没有说出口,只是心照不宣的放在肚子里,但历史阴戳戳的记录了一些蛛丝马迹。

第二个原因就是:崔浩是支持征夏的。

崔浩是汉人,五胡三大谋士,一水的都是汉人。论起眼光、谋略以及耍阴谋诡计,拥有千年丰富经验的汉人,当然不是一百年前还只会放羊和砍人的胡人能比得了的。但胡人并不甘心将谋断的权力让出来,尤其长孙嵩也是有几分治才的,并不是完全不堪一战,所以他给自己制定的为官策略就是:凡是崔浩支持的,他就反对,凡是崔浩反对的,他就支持。

长孙嵩并不孤独,他身后站着成群的鲜卑老臣,这是一股庞大的势力。但这些人其实都不算什么,关键还有一个巨型重量级人物,也是站长孙嵩这一边的,虽然这个人站得并不坚决,时不时也会犹犹豫豫的把脚收回去,但大部分时候,他也愿意支持鲜卑老臣,毕竟这些人是他的同宗。

拓跋焘,他虽然非常倚仗崔浩的才华,但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个汉臣仍然有所防备。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汉臣实在太过出众,不能不防着他。

拓跋焘的这个心理,其实在之前就有所表露。

那是在第一次成功阻击了柔然大军的南下侵犯之后,拓跋焘其实做过一次民意调查,关于先打胡夏还是先打柔然,他让文武公卿都尽情发表意见。崔浩的意见很明确:柔然人男女老少都善骑马,苗头一不对,他们就跑得飞快,根本打不绝的。而胡夏人有城池,跑不动,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先灭胡夏,然后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柔然了。

鲜卑老臣们的意见更明确,既然崔浩支持打胡夏,那他们就旗帜鲜明的认为,应该先打柔然。

最后,拓跋焘选择了老臣们的意见,再次出兵大漠。但结果也完全如崔浩所料,拓跋焘连一根柔然人的马毛都没抓到,只带领大军巡游了一圈,无功而返。

五胡三大谋士,崔浩是唯一没有得到主公毫无保留信任的一个。石勒精得像鬼,但张宾在阴过他一次之后,让他明白了术业有专攻,运筹帷幄这种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谋士来;苻坚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己本身就是中人之资,遇上了王猛这样千年才出一个的顶级老狐狸,根本没有任何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好不容易趁王猛死了以后违背他的遗言,任性一把进攻东晋,结果这一把就输光了全部身家,让他和王猛倾尽一生的事业化为流水。

这两个人所说的话,都能让老板言听计从。但崔浩不行,他有超群的才华,但并不是特别会做人,为人过于刚猛,嘴巴还很贱,在朝中给自己树敌很多,甚至连拓跋焘都隐隐对他有些防备,对他提出来的建议,总要打个折扣再采纳。

这也是崔浩最后悲剧下场的根源。

但是这一次,情况有些不一样,拓跋焘自己急切的想要去殴打一下胡夏。柔然已经败了,刘宋一时打不到,整个中原只剩下胡夏可堪一战,只要灭了胡夏,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原大地到手。

更何况,赫连勃勃死了。这么好的机会不抓住,难道要等赫连氏的小皇帝锻炼出来之后,再来跟他过招吗?

拓跋焘是天生的战场生物,顶级战术高手,他不愿意给敌人创造时机。

跟崔浩相比,长孙嵩确实要迟钝很多,他并不懂得皇帝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思,仍然在死命的坚持反对崔浩的一贯原则,在朝堂上跟崔浩争得不可开交,就是不肯松口。

暴跳如雷的拓跋焘,决定给长孙嵩一点明示。他命令武士上殿,当着全部朝臣的面殴打长孙嵩,按着他的头触地,以示侮辱。

这下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人了,于是征夏全票通过。

大方向达成共识了,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在这件事情上,拓跋焘又展示了自己一贯的勇敢。

他将兵马分成两路,一路五万五千人去打长安,另外一路两万人,去进攻统万城。

他选择亲自统帅这两万人,进军长安的那一路,则交给将军周几。

进攻统万城,是灭国之战,这种荣誉,拓跋焘认为当然只能属于自己,并且他迫不及待的要得到这份荣誉,所以他只给自己分配了两万轻骑兵,轻装上阵,跑得非常快,以便尽早拿下统万城。

这个人做事,一贯就是这么的毛躁和粗糙,按照惯例,其实史书应该给他一个“轻浮可笑”的评价的。

他只有一点可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逃过了这个评价,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声还不错。

这一点就是:他总能打赢。

拓跋焘来到统万城下的这一天,正是冬至。而就在前几天,胡夏刚刚在跟西秦的摩擦中获得大胜,掳掠回来数万户人口,所以新夏皇赫连昌非常开心,在这一天里大宴群臣过节。

刚刚登基,就有开疆拓土之功,赫连昌也有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已经隐隐露出了一代雄主的气象。志得意满的他,必然不会把外面的这群侵略者放在眼里。

敌人数量不多,只有两万,而且装备简陋,都是轻装骑兵,又是远征而来,师老兵疲,士气也不会比得上我以逸待劳的军队。

这是一场结果摆在明面上的战斗,赫连昌很随意的派自己刚刚大胜回国的军队出城,去给这些不知好歹的北魏人一个教训,然后,就坐在城内等着好消息传回来。

如同他的预料,消息回来得很快,城外的战斗瞬间就分出了胜负;但也出乎他的意料,因为赢的是北魏。

当年在赫连勃勃手里,鬼魅一般的胡夏骑兵从来没有输过,现在士兵还是那些士兵,只是换了个主人,战斗力立刻就不一样了。创始人果然是一个组织最大的实力来源。

胡夏骑兵如疾风一般出城,又如疾风一般败退回来。因为逃跑得太慌张,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身后就紧咬着一支北魏小队伍,就这么惊惶失措的带着条尾巴窜进了统万城。

这只北魏小部队的统帅叫豆代田,名字取得很乡土,但做事非常的有激情,在砍赢了对手之后,他完全没有管身后的大部队,而是毫不犹豫的带着自己的一支兵马,立刻去追跑路的胡夏兵。他追得是如此的激情四射,以至于根本没看一下自己的人数是不是够打,就不管不顾的冲进了统万城内。

主帅的风格会影响全军,拓跋焘从来不考虑死亡的超凡勇气,也很好的体现在了他部下的身上。

只不过,光有勇气也不能改变事实,豆代田进城的人马实在太少,在胡夏人关闭了城门之后,就变成了在瓮中待捉的那只鳖,看起来是要为自己不顾一切的勇敢付出代价了。

但作为这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北魏总是能创造奇迹,拓跋焘的主角气运似乎扩散到了自己的部下身上。豆代田进城之后发现情况不对,立刻清醒过来,在城门口放了一把火,然后开始翻墙逃跑。

他居然还成功了,就在胡夏人的包围圈中爬上了城墙,然后大摇大摆的回归本阵。

他这个如入无人之境的举动,大大的挫伤了胡夏军的信心。赫连昌从此紧闭城门,固守不出,再也不敢跟北魏军打野战了,而是企图用坚固的统万城来磨掉北魏人的锐气。

当年赫连勃勃起家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守城,甚至根本就不夺取城池,而是带着军队飘忽如风,四处出击,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盖世无双的攻击力。但他的这份本事没有传给儿子,胡夏骑兵原本以攻击能力见长,但在赫连昌手里,居然打起了守城战。

幸好赫连勃勃留下了一个坚若磐石的统万城,既然赫连昌打定主意只守不攻,那北魏人拿这块大石头也毫无办法,只能在城外大肆劫掠一番之后,耀武扬威的撤走。拓跋焘这一路军队,战绩斐然,但没能对敌人有什么实质性的打击,他的主角光环,没有在这里发挥作用。

这或许是因为,主角光环暂时转移到了另外一路魏军那里去了。那一支征伐长安的魏军,所取得的战果极其惊人,而方式简直是匪夷所思。

他们根本什么都没干,但敌人就硬送给他们大片的领土。

「五胡灾171」拓跋焘:主角光环的转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