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京劇的愛好者可分兩大類:

  • 一類是隻愛聽愛看的;
  • 另一類是不只愛聽愛看,並且本人業餘進行京劇藝術的實踐活動,歌唱或演奏。
京劇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這種非專業的“活動者”就被稱之為“票友”。他們常常組成一個鬆散的組織共同活動,這種組織就叫票房。從歷史上看,京劇的票友和票房幾乎和京劇同時產生、同時發展又同時衰落的。

最早的一批大約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到同治以後漸多,最著名的是翠峰庵票房。到了民國時,票房已遍佈我國京、津、滬等各大城市,並且有了分化:清唱票房,彩唱票房,家庭票房,街頭票房。這最後一類於清晨、黃昏,在街頭巷尾、公園綠地等處露天活動,是沒有“房”的“票房”。幾乎是天天聚在一起,不認識的不僅可以站在一旁靜聽,而且也可以即興唱唱,來去自便,非常靈活。

京劇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此類“無房之票房”,是當今最具有群眾性的最廣泛的。並且其成員不僅是退休的老年人,也有不少的青年人參與,是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自娛活動。歷史上的票房活動與京劇事業興衰的同步現象已經有變化,如今專業京劇演出雖不太景氣,但票房活動卻蓬勃發展起來。北京的票房就不下50多個。不僅大城市裡有,中小城市甚至農村裡也有;不僅中國大陸上有,港臺和海外的華人中也有。大陸上已經舉辦了全國性的京劇票友節,併成立了“中國京劇戲迷聯誼會”,聯繫全國的戲迷和票房,增進友誼,普及京劇,發現和培養業餘京劇人才,組織全國和地區的戲迷活動,促進京劇藝術在全國和全世界的傳佈。

京劇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與專業的京劇工作者比較,票友最大的特點是他們都對京劇懷有極大的興趣,演員演戲是要“收”錢的,而票友演戲則相反,是自願“付”錢的。多數比較正規的票友還具有兩大特點:

  • 一是文化素質較高,歷史上真正能有一定成就的票友多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經濟地位。典型的例子是俞振飛,他本是大學教師,家學淵源。長期“票戲”,後來下海成為名演員。
  • 二是善於對京劇藝術進行研究,造詣很深,演技達到很高的水平。如名票陳彥衡,著名演員餘叔巖、言菊朋和梅蘭芳等都曾向他學習求教。

票友和票房對京劇的貢獻是很大的。首先是為京劇培養大批的愛好者,他們常常進行“義務”演出,擴大了京劇與群眾的接觸面。其次是向專業劇團培養和輸送優秀演員。著名京劇演員餘叔巖、孟小冬和程硯秋等都曾經在票房中活動過。票友中下海成為名演員者很多。第三是一些票友身份較高,影響較大,有很大的能量促進京劇藝術的發展。如金融鉅子、名票張伯駒邀請眾多名演員與他同臺唱戲,組織京劇研究會,舉辦專題講座和觀摩演出等,對推動京劇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京劇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在票房中活動的多數票友也有其侷限性,如戲路狹窄,基本功差,藝術上比較保守,自我感覺良好等。這些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應該看到,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票房、票友的作用和貢獻是巨大的。

在振興京劇的事業中,他們是專業隊伍的重要的“友軍”,是京劇藝術最廣泛深厚的“沃土”。專業演員應該熱情地到票房中去,與票友交朋友,幫助他們提高技藝,帶他們一同“共舞”。甚至還可以像過去京劇大師那樣,向某些票友請教。專業演員參加票房活動,常常會被票友那種對京劇的熱情所感動和感染,這不僅有利於敬業精神的建立,而且還會發現自己從事的藝術和職業有著廣闊的天地。對藝術流派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專業演員,特別是高水平的演員深入到票友中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放下架子,二是不可“要價”太高。

因為目前多數票友和票房實力並不雄厚,還需要扶持。隨著票友與票房的進一步繁榮,反過來也會更加促進專業演出的發展。可以說,專業隊伍和業餘隊伍是京劇界的兩支生力軍,他們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振興京劇藝術,做出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