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清代入仕渠道分正途和异途两种情况,科举进士出身的往往会有优先任职的资格。俗话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般的理解是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就会马上授予官职,成为官僚阶层。事实上,考中进士未必就能马上当官,这期间还有一段过程,有时甚至是漫长的。

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历代开国之初,进士们都能马上授予官职,但到了王朝的中、晚期,随着进士人数的不断增多,实授官职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清代同样如此,自乾隆以后,凡是登科第、大挑举人、捐纳保举等出身的,都要见习一定期限后,才能甄别实授,也就是所谓的实习期。

实习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京官的,其官方称谓为“学习行走”。如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出身的费淳被分到刑部学习,直到四年后才实授主事;又如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张诚基,被分到户部学习,三十七年补浙江司主事,实习期是三年。

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另一种实习是针对外官的,称“差委试用”。如乾隆二十八年武进士柴大纪被分发福建试用,直到三十八年才补授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备;又,乾隆二十四年大挑举人荆道乾,被挑为知县,直到十一年后才补麻阳知县,见习期达十一年。

之所以会出现“学习行走”和“差委试用”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坑少萝卜多。据统计,清代文武官员的正式编制大约只有三万人左右,其中文职22000余人,武职8000余人。可是,朝廷每三年就要选拨出数百名进士和人数众多恩荫、世职,况且旗人入仕又拥有特权,如此一来,朝廷的官缺就远远不及后备队伍。

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上面说的还是客观情况,实际上见习人员的时间长短,还要看岗位是否出缺。如果一个机关同时有多个见习官员排队等缺,那么见习时间就长,这就会出现有的人一等就是十几年的情况。

晚清时期,情况更为严峻,官至直隶总督的陈夔龙曾回忆,他考中进士后被分发兵部见习主事。京师惯例,以非富即贵的吏部、户部最称优选;刑部虽然“廋”一点,但补缺尚易;工部有大婚、陵公等工程运作,既有油水,还可望因功劳而得到保举、优先补缺的机会。

算来算去,只有礼部和兵部最苦,幸好礼部任职要求高,没有杂途的见习生来挤兑,好歹也是书生本色。最差的就是兵部,没有十十年不能补缺。陈夔龙在兵部见习时,排在第十八位,即每年出缺一次,亦须十八年才能补得实缺。

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值得说明的是,见习官员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因此也就没有俸禄或俸禄极低,难以维持生计。对于那些等待时间较长且能实心办事的见习官员,上司会设法安排一些“差遣”帮他们增加收入。所谓的“差遣”就是临时性的公务出差,如在刑部见习可以派出去查办案件或巡狱录囚,在户部见习的可以派出去清理漕运盐务,在都察院见习的可以出巡按察。

尽管这些见习官员大多不能行使职权,要跟着老官僚一起,但却是耍官威捞油水的好机会。此外,科考中的各省乡试,需要大批能够阅卷的分房考官,往往也是从在京见习等缺的进士中选取,这更是既收门生又获油水的美差。

考中进士就能当官吗?其实不然,短则三年长则十几年才能实授

​分发到地方上“差委试用”的见习官员,要想尽早获得补缺,那就需要懂得人情世故了。那些头脑灵活又懂得巴结上司的,往往很快就能得到一些临时差事,如果实心办事又能迎合上司,那么短者两年,长者三年就会被授予实缺。至于那些自视清高又不懂人情世故的,那只能听天由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