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清代入仕渠道分正途和異途兩種情況,科舉進士出身的往往會有優先任職的資格。俗話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般的理解是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就會馬上授予官職,成為官僚階層。事實上,考中進士未必就能馬上當官,這期間還有一段過程,有時甚至是漫長的。

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歷代開國之初,進士們都能馬上授予官職,但到了王朝的中、晚期,隨著進士人數的不斷增多,實授官職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清代同樣如此,自乾隆以後,凡是登科第、大挑舉人、捐納保舉等出身的,都要見習一定期限後,才能甄別實授,也就是所謂的實習期。

實習的情況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京官的,其官方稱謂為“學習行走”。如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出身的費淳被分到刑部學習,直到四年後才實授主事;又如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張誠基,被分到戶部學習,三十七年補浙江司主事,實習期是三年。

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另一種實習是針對外官的,稱“差委試用”。如乾隆二十八年武進士柴大紀被分發福建試用,直到三十八年才補授福建水師提標左營守備;又,乾隆二十四年大挑舉人荊道乾,被挑為知縣,直到十一年後才補麻陽知縣,見習期達十一年。

之所以會出現“學習行走”和“差委試用”的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坑少蘿蔔多。據統計,清代文武官員的正式編制大約只有三萬人左右,其中文職22000餘人,武職8000餘人。可是,朝廷每三年就要選撥出數百名進士和人數眾多恩蔭、世職,況且旗人入仕又擁有特權,如此一來,朝廷的官缺就遠遠不及後備隊伍。

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上面說的還是客觀情況,實際上見習人員的時間長短,還要看崗位是否出缺。如果一個機關同時有多個見習官員排隊等缺,那麼見習時間就長,這就會出現有的人一等就是十幾年的情況。

晚清時期,情況更為嚴峻,官至直隸總督的陳夔龍曾回憶,他考中進士後被分發兵部見習主事。京師慣例,以非富即貴的吏部、戶部最稱優選;刑部雖然“廋”一點,但補缺尚易;工部有大婚、陵公等工程運作,既有油水,還可望因功勞而得到保舉、優先補缺的機會。

算來算去,只有禮部和兵部最苦,幸好禮部任職要求高,沒有雜途的見習生來擠兌,好歹也是書生本色。最差的就是兵部,沒有十十年不能補缺。陳夔龍在兵部見習時,排在第十八位,即每年出缺一次,亦須十八年才能補得實缺。

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值得說明的是,見習官員不屬於國家正式編制,因此也就沒有俸祿或俸祿極低,難以維持生計。對於那些等待時間較長且能實心辦事的見習官員,上司會設法安排一些“差遣”幫他們增加收入。所謂的“差遣”就是臨時性的公務出差,如在刑部見習可以派出去查辦案件或巡獄錄囚,在戶部見習的可以派出去清理漕運鹽務,在都察院見習的可以出巡按察。

儘管這些見習官員大多不能行使職權,要跟著老官僚一起,但卻是耍官威撈油水的好機會。此外,科考中的各省鄉試,需要大批能夠閱卷的分房考官,往往也是從在京見習等缺的進士中選取,這更是既收門生又獲油水的美差。

考中進士就能當官嗎?其實不然,短則三年長則十幾年才能實授

​分發到地方上“差委試用”的見習官員,要想盡早獲得補缺,那就需要懂得人情世故了。那些頭腦靈活又懂得巴結上司的,往往很快就能得到一些臨時差事,如果實心辦事又能迎合上司,那麼短者兩年,長者三年就會被授予實缺。至於那些自視清高又不懂人情世故的,那隻能聽天由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