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坐忘是個怎樣的故事?

ciaoshuang


你們不覺得“顏回坐忘”這個故事很詭異嗎?

孔子的最得意門生呢,顏回,七十二賢人之首,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被稱為“復聖”,孔子都想做他的管家的人……就是這麼一個秉承孔子學問,尊師重道,儒學的忠實的傳承者和學習者,他的故事出現在道家經典《莊子》中!更有趣的是“顏回坐忘”這個故事,字裡行間的都在表達“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真的沒有人覺得這件事情奇怪嗎?


雖說,道家思想是流淌在華夏文明中骨血裡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且儒道本是同根之源,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景色。但是,這不代表,莊生就認同了儒家的仁義禮樂,也不代表顏回又或者孔老夫子也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啊!這則故事中所呈現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立場、思想觀點,和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所以說,顏回坐忘這個故事,應該是道家後人借用了儒家人物,闡述自家觀點,順便提升自家立場的一個充滿心機的“緋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莊子》蹭了孔子和顏回的熱度。當然《莊子》中的故事不見得就是莊子所說所寫,自古流傳下來的經典,很多都是後人編纂修改以後的,就連《道德經》都是百家言大集合,更遑論《莊子》了。

從孔子和顏回的一問一答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這則寓言故事真實的中心思想是在教人忘乎禮樂仁義,與自然大道相同,這樣就能到達聖賢的境界。這個中心思想個儒家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倒是與《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異曲同工。所以說,“顏回坐忘”這則故事是典型的宣傳道家思想的寓言故事,至於孔子、顏回,也就是借用而已。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

其實無論儒道佛,在發展傳播自己的思想、觀點、教義的時候,都會借用比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人或事做載體,這樣比較利於傳播,且有說服力,容易被接受。嗯,這就跟現在拍攝廣告要找明星一樣,利用的就是明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可見,古人早在我們之前就深諳“廣告宣傳”的奧義了。


以下是顏回坐忘故事的具體內容:

顏回興高采烈的對孔子說,師傅,我最近又進步了。孔子就問了,從哪裡看出來的呢?顏回說,我已經忘記仁義了。孔子也為徒弟高興,但是孔子教誨顏回說,還可以,只是還不夠。

又一天,顏回向孔子報告說,師傅,我又有進步了。孔子又問了,這次又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顏回說,我已經忘記禮樂了。孔子教誨顏回說,好呀,但是還不夠。

後來又過了幾天,顏回對孔子說,我師傅,我這次又進步了。孔子問,哪裡進步了?顏回回答說,我“坐忘”了。孔子就問了,“坐忘”是什麼意思。

顏回回答,我已經不拘泥於形體,不限於視覺和聽力,拋開軀體和感知智慧,與大道相同,這就是“坐忘”。 孔子聽了顏回的回答,很是感慨,他說道,與萬物相通沒有偏好,順應變化不滯於常理,你果然聖賢,我也要向你學習了。


魚者佩之


顏回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他是孔子最愛的弟子,沒有“之一”!

顏回在孔子心目中,有不同凡響的地位。細讀《論語》就不難發現,其中直接或間接講到顏回的,大約有近二十處之多,有的則直接以顏回的名字為題。

可惜的是,顏回早於老師孔子而去世。孔子因為顏回的離去,極度悲傷而慟哭不已。並且發出“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老天要亡我)的悲嘆!

孔聖人如此看重的顏回,他的“坐忘”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故事語出《莊子 大宗師》,講的是有一次顏回跑來對孔子說,我進步了,老師。

孔子問,怎麼進步了?顏回說,我忘記仁義了。孔子說,好是好,不過還不夠。

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又跑來跟孔子說,老師,我又進步了。孔子問,怎麼進步了?顏回說,我忘記禮樂了。孔子說,不過還不夠。

又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再次來找孔子,說自己又進步了。孔子問怎麼進步了?顏回說,這次我“坐忘”了。孔子驚歎地問,你是怎麼樣“坐忘”的?

顏回答道,我感覺整個身體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我已把自身的一切完全忘卻,感覺自己與整個世界相通,與清靜融合,我覺得這就是“坐忘”。

孔子感嘆道,與道相通,就不會出現任何紛爭和喜好,與大道一起變化就不會感覺到任何障礙。顏回你真是大賢啊,我也願意跟你一起“坐忘”!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顏回的境界之高,他能夠做到不受約束,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仁義和禮樂等,這些已完全內化成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所以感受不到其約束力,其外在表現也是自然本真、毫無矯揉造作的。

這種聖賢的境界,我只能轉述並仰慕,因為我確定平凡如我,窮盡一生也無法達到不那樣的境地。

文尾我想用《論語》中的一句作結: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這一句是顏回對於老師的讚歎,意思是說,我的老師道行真高,越抬頭仰望越覺高大,越鑽研越覺深奧,老師一步步引導我,用他淵博的知識讓我有文采,用禮儀來約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strong>

我心懷敬意,只為期望窺斑見豹,懷著謙卑的心,仰慕聖賢之道。

這,是我當下能夠做到的。(完)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關注蘭闍讀書,感悟知識的魅力~


蘭闍讀書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雖然生前混的不咋樣,其實說不咋樣那就是客氣,他在生活上簡直就是一團糟,窮困不堪。但孔子喜歡他這種對道義的慾望很高、對生活慾望很低的人,整天就誇他,說他有崇高的道德風範,他總是能舉一反三踐行仁義,他不遷怒,不貳過,做事絕對不會遷怒別人,總是自己反思自己,做錯了事情,絕對不會犯第二次。孔子還稱讚顏回關於快樂的追求。顏回的快樂是道義上的快樂,所以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顏回是個賢人。

鑑於顏回在孔子弟子處於第一大弟子的地位,後來的道家哲學家莊子,就喜歡蹭熱點,把自己的思想就安到顏回身上,當然有的時候也安到孔子身上,意思是說,你看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都崇尚我們道家的養生、無為之術,這說明我們道家思想的正確性和影響的廣泛性。顏回坐忘的故事,就是莊子自己編出來的。因為,坐忘是道家養生的一個方法,作為儒家的忠實弟子顏回是不會這麼做的。

這個故事來自於莊子的《大宗師》:一次顏回跑來對孔子說,我取得很大的進步,老師,孔子很高興說,怎麼進步了?顏回說,我忘記仁義了。孔子說,好是好,不過還不夠。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又跑來跟孔子說,老師,我又進步了。孔子問,怎麼進步了?顏回說,我忘記禮樂了。孔子說,還不夠。又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再次來找孔子還是說自己又進步了,孔子又問是怎麼進步了,顏回說,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驚歎,問,你是怎麼樣“坐忘”的?顏回答道,整個身體感覺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將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卻,感覺到自己與整個世界相通,與清靜融合。我覺得這就是“坐忘”。孔子感嘆道,與道相通就不會出現任何的分別與喜好,與大道一起變化就不會出現任何的障礙,顏回你真是一個大賢啊,我也願意跟你一起“坐忘”。

你看,莊子編的真好,用顏回坐忘的故事,來說明孔子受到了坐忘的影響,也想坐忘了。

這個故事的關鍵是坐忘,那麼什麼是坐忘?這是道家哲學的一個術語,也是道家哲學的一個養生的方法。《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忘卻自己的形體忘掉自己的存在,拋棄自己的耳目等世俗的感覺,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說白了,就是忘記自己,忘記一切,徹底放空身心,徹底放鬆身心,讓自己就像空氣一樣,完美地融合於大自然之中,達到無我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和顏回都是儒家的人,儒家追求的是現實主義,是勇敢進取,絕不會沒事就靜坐,在孔子和顏回看來,那絕對是浪費時間。所以,顏回坐忘絕對是莊子蹭熱點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好玩的國學


顏回坐忘實際上是莊子站在孔子與顏回兩位先代鴻儒的肩膀上替自己的至湛大道搖旗吶喊的一個故事,頗有點莊子黃婆賣瓜的味道。

提到“坐忘”之前,咱們先插兩個小曲助興提味。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想必大家一定看過。裡面令狐沖初學獨孤九劍對付田伯光時,風清揚教他要忘掉獨孤九劍所有招式方為學成,是為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同樣,《倚天屠龍記》大家也一定看過。裡面趙敏帶人圍攻武當時,張三丰給張無忌現炒現賣的太極掌,又是要他學了後忘掉所有招式才算學成,是為以無招勝有招。

之所以翻出上面兩例,當然不是囉嗦話,而是希望從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方面入手解釋“坐忘”的含義。

沒錯,令狐沖與張無忌那種忘,相當於初窺道家莊子“坐忘”思想裡的小成境界。

《莊子.大宗師》寫了這樣一件趣事“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三次樂呵呵去告訴自己老師自己進步了的喜訊。第一次對孔子說自己進步了,忘記了仁義,孔子欣然勉勵說還不夠。第二次對孔子說自己又進步了,忘記了禮樂,孔子又欣然勉勵說還是不夠。最後一次對孔子說自己有了突破性進步,坐而忘我。孔子大喜,表示從此兩人可同轍矣。”


(孔子、顏回)

說完故事,莊子馬上抖了個小機靈,概括道“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忘記自己身體,忽略自己受想行識,忘掉自我,和周遭的融匯細膩到每一粒塵埃,這就是坐忘!)

沒錯,莊子從聖人入手,拋磚引玉就把自己的大道“坐忘”說出來了。

莊子的這個坐忘可不是夢蝶時那種想入非非如夢似幻的坐忘,也不是說讓你刻意去忘掉自我那種忘乎所以的坐忘。他的精髓在於讓大家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然後達到像忘掉自己呼吸一樣習慣性忘掉自我,忘掉世界。實際上卻像呼吸與自我圓融一樣與世界和諧圓融,達到駕輕就熟,心如止水的地步。經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個境界,方達到“坐忘”。


(莊子悟道)

當然,“坐忘”可是個大境界,欲達此道必先達到小境界既他在《莊子.人間世》提出的“心齋”的地步。宋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就是先悟“心齋”。“心齋”既為君子云淡風輕地做到內心有所戒條的素質。

心齋算是“坐忘”之前的小境界,它和令狐沖與張無忌那種忘劍與忘招的境界相當。

而至於說“坐忘”,我們舉佛家禪宗為例最為貼切。


(達摩悟禪)

禪宗修禪大成的標誌便是達到“坐忘”,坐忘之前又須先達“心齋”。為什麼說禪宗是佛教最難修一宗,同時也是思想最大成智慧一宗,不是沒有道理的。古來能達“坐忘”而證佛果者,寥寥無幾,終其一生在“心齋”邊海徘徊高僧不知凡幾。

以上也是佛、道重打坐冥想的根本原因,欲達“心齋”窺探“坐忘”之大境界,必經冥想之道。

以上便是“坐忘”。


不書公子


《顏回坐忘》的故事出自於《莊子·大宗師》。因此首先要知道,《莊子》裡面出現的人物,都單純只是一個角色,是為了配合作者要闡明的思想而設立的。所以《莊子》中的顏回、孔子,不是歷史中的顏回、孔子。


歷史中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根據《論語》和《史記》中的記載,孔子評價顏回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向孔子學習的是仁。《論語》中,顏回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而《莊子》中顏回坐忘的故事是什麼呢?是有一天,顏回對孔子說:“我進步了,我安然相忘於禮樂了。”孔子說:“很好,但是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再見孔子說:“我進步了,這次我安然相忘於仁義了。”過了幾天,顏回又見孔子說:“我進不了,我坐忘了。”孔子問:“如何是坐忘?”


顏回回答:“不著意自己的肢體,不賣弄自己的聰明,超脫形體的拘執,去掉智巧的束縛,和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原文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最後孔子說:“和萬物同一體就沒有偏私了,參與萬物的變化不偏執於固定之理。你果真是賢人啊!我願意追隨在你的後邊”(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莊子用顏回坐忘的故事說明了修道的一個宗旨,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也就是老子《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大宗師》主旨在於寫真人悟道的境界。“大宗師”即是宗大道為師。重在闡述“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生一如”的人生觀。道是無限的,死與生是一體兩面,因此不必為死生之情所束縛,因此也不必拘於儒家的“世俗之禮”。而通過顏回坐忘的故事,點出瞭如何成為“大宗師”的途徑。


但這是道家的“無為”學說,和儒家的“入世有為”有所不同。


百草園書友會


莊子喜歡講故事,喜歡用故事來說明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顏回坐忘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用顏回與孔子的對答來詮釋“坐忘”這個複雜艱深的哲學概念。

《莊子.大宗師》:顏回對孔子說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 孔子說道:“什麼道理?” 顏回回答道:“我已經忘記了仁義。” 孔子說道:“不錯,但做得還不夠。” 第二天,顏回對孔子說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 顏回回答道:“我已經忘記了禮樂。” 第三天,顏回對孔子說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 顏回回答道:“我已經坐忘了。” 孔子一下子站了起來,問道:“什麼是坐忘?” 顏回回答道:“我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完全拋棄了智慧,與大道融為一體,這就是坐忘。” 孔子讚歎道:“懂得萬物齊同的道理則沒有是非好惡的觀念,掌握時時有變化、事事有變化的規律就不會死守一個信念。顏回你真是大賢人,我也要拜你為師啊!”

學過佛學的都知道佛學第一階段是講“破我執”,第二階段是“破法執”,總起來就是講“不執”,凡事不要執著。但“不執著”也是一種執,而且是大過“須彌山”最大的“執”。而真正的“不執”就是忘了這個“不執”。

這就如同一個成人和一個嬰兒被關在一個屋子裡,屋裡有金銀財寶和食物。成人會被金銀財寶所誘惑,但事實上在這個時候金銀財寶是無用的,而嬰兒卻只關心食物,對金銀財寶沒有一點慾望。這種嬰兒般的“本真”狀態就是“坐忘”。

《莊子·逍遙遊》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超越有限而與無限同一,所以“無已”。順物之性,讓萬物自得其樂,所以“無功”。與道合一,而道不可名,所以“無名”。

忘了一切,連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這種狀態,莊子稱之為“坐忘”,也叫“天人合一,”佛家稱之為“涅槃”。


霍大勝



顏回坐忘的故事出自於《莊子-大宗師》: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此後,孔子便拜顏回為師,追隨其左右。

此故事顯然不是史實,而是寓言故事。其主旨是宣揚道家思想: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莊子》一書還有類似的故事——孔子困於陳蔡。卻有兩個不同版本:一種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另一種是孔子起初並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調撥後,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扔掉書籍,撇下弟子,脫光衣服,露著屁屁,挺著JJ,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獸,並與之為伍。

莊子講此故事的目的並非惡搞孔子。而是追求純真自然的質樸本性。

《莊子》一書,藉助聖人孔子,把道家思想演繹的淋漓盡致。

王者榮耀莊周的技能,很好的詮釋了道家思想


楊朱學派


顏回坐忘的故事出自於《莊子 大宗師》。原文為: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用現在的白話文說,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

有一天顏回跟孔子說:老師啊,我進步了!那孔子就說:你進步什麼東西啊?顏回就說:我已經不再想著仁義這個東西了。(去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都能夠不違背仁義了!)孔子就說:可以,但還不夠好。

過了幾天顏回又來見孔子,然後又來說:老師我又進步了耶。那孔子就說:怎麼回事呀?顏回就說:我已經不再想著禮樂這個東西了。(去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都能夠不違背禮樂了!)。孔子繼續說:很不錯,但是還不夠。

然後呢又過了幾天,顏回又來跟老師說:我進步了,那孔子就問他說:怎麼個進步法呢?然後顏回就說:我到達了一個“坐忘”的境界。

於是呢,孔子本來是坐著的,一下子站起來,就問他說:“啥叫坐忘啊?”

顏回就說:“墮肢體,黜聰明,就是我把我的身體丟下了,把我的頭腦呢也撂了,離開了我的肉體丟掉了我的頭腦,就跟這個大宇宙(即大道)連接在一起,這就叫坐忘,即坐在那裡也把自己的身體、頭腦、思想全部都忘掉了,”

那麼孔子就對顏回大大地稱讚了一番,他說:

當一個人的頭腦沒有那種是非的分別心的時候,他就不會認為有什麼東西對我是比較好的、什麼東西對我是比較壞的,沒有這種感覺了,所以對人對事的時候就不會有各種偏心的情緒出現。

那麼化則無常呢,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多多少少都還是有一個自己一直以來做事情的習性,或者講難聽一點的就是模式,就是遇到同樣的類似的事情就會怎麼樣,這樣的固定的模式。但是顏回把這個模式給化除了,他安在每一個當下!面對現在的這個現狀,應該怎麼做?每一個當下就面對每一個當下的情況來處理。也就是佛家所講的“應機度生”。

最後孔子就誇獎他說:“顏回啊,真的是稱得上是賢德啊!那老師從今以後就跟你學了。”

其實,這個故事裡面講的第一、第二個境界,也就是孔子在《論語》裡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個境界裡,他隨便說什麼話、隨便想什麼東西、隨便做什麼事情,隨心所欲,卻能夠不違背仁義道德、禮法樂理等等,整個人就是一個活著的道德標杆,是所有人的榜樣。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就好像魚生活在水裡一樣,自由自在。這樣的境界可以說是完全擺脫了社會層面的束縛!

不過呢,莊子在這裡覺得,光是這樣還不夠,還應該再往上走一步。在這一個境界,不僅擺脫了外在的社會層面的束縛,連這個肉身、甚至於思想的束縛都要擺脫!連“我”這個存在都要完全擺脫!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道之光


顏回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同時,他也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據南懷瑾《論語別裁》中說,孔子的母親是姓顏氏,而顏回大概與孔子的母親是本家。這大概是孔子喜歡他的原因之一。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顏回聰明好學,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與孔子的思想以及人生態度相契合。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論語》有一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天,孔子問他的學生子貢說:“你覺得你與顏回兩人誰更好一些?”子貢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是很有名的。孔子曾說他“汝器也。”也就是說他很成器。他所成的那個“器”是“宗廟瑚璉”。而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也是這樣稱讚自己為國捐軀的侄子的。就是這樣一個子貢(端木賜)面對孔子的提問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能夠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想明白十點,而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聽了子貢的回答之後,居然也說:“是的是的,我也覺得你比他差那麼一點。”你看,孔子對顏回的喜愛是不加掩飾的。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對“吾與汝弗與也”的解釋與通行解釋不同,他解為“我和你(子貢)一樣都不如顏回。”這樣的解釋我雖不態認同,但理上也是通的。更說明了孔子的情感。

論語中關於顏回的有很多處,大都是讚揚他的。比如“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等等,可見,顏回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是極其崇高的。他身上體現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體化。

“顏回坐忘”這個故事,這是出於儒家典籍。而是出於被歸於道家學派的莊子。而“顏回”二字,一般情況下也不直接和“坐忘”聯繫在一起。比如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就有崑崙山坐忘峰。這裡的“坐忘”,正是莊子的《大宗師》。連同其中的人物楊逍、範遙,也是出於莊子的《逍遙遊》。

顏回坐忘的故事,十有八九是莊子編出來的。大概其事與顏回沒有太大關係。顏回只不過是莊子講故事的道具而已。正因此,大家說起“坐忘”之時,一般不會很直接的把他與顏回聯繫起來。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顏回坐忘”的故事在《大宗師》中是怎樣的。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這段對話的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孔子,一個是顏回。顏回對孔說:“老師,我覺得這段時間我進步了。”孔子問:“說說,你哪兒進步了?”顏回說:“我把仁義什麼的都忘了。”孔子說:“不錯。可是,你的進步還不夠啊!”過了幾天之後,顏回又說:“老師,我把禮樂也忘記了。”孔子說:“挺好挺好,但你忘的還不夠。”

看了這個文章,你就會發現,對話的這兩個人雖然名之曰孔子、顏回,其實他們對答時所說的話,根本不是孔子的話。我們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禮樂”,孔子最重視的也是“仁”。假如孔子的學生真的跟孔子說:“仁義禮樂”這些全忘記了。孔子會表揚他說“不錯”嗎?顯然是不會的。這裡所說的觀點,不是孔子的觀點,而是莊子的觀點。不過是拿孔子當個道具罷了。

最後,顏回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已經超越於孔子的境界了。這時,孔子露出驚奇不安的神色問:“到底什麼是坐忘呢?”顏回解釋說:“墮身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意思是說,強健的身體我也不要了,聰明才智也不重視了,離開了身體的羈絆,與道相通,忘卻生死,順其自然。這種境界就是“坐忘”。這種生命的體驗,應該是道家所追求的。

孔子聽了顏回的解釋感嘆說:“人與大道統一,達到大同的境界,那麼就沒有了好惡之分。也就不會去爭執了。懂得了變化的道理,就不會被所謂的常理所困擾。顏回啊,你果然是很厲害,老師都要向你學習啊。”

莊子以虛擬的孔子的讚美,來抬高自己的學術觀點。做法是非常聰明的。我懷疑南懷瑾就是受了這篇文章的影響,才認為孔子對子貢說,自己也不如顏回的。但這裡的觀點,決不是孔子的。孔子的觀點,與此差別是很大的。

比如仁義二字。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一個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這時,一個大人過來把他扶了起來,給他拍拍身上的灰,哄哄他讓他不要哭了。大人把小孩子扶起來,是出於對他的愛,這種愛就是“仁”。去把小孩子扶起來的行為,就是“義”。仁者愛人,義者宜也。義是主動承擔責任。儒家是最提倡仁義的。所以,見到小孩子摔倒了,是要去扶的。

可是道家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如果小孩子摔倒了,就應該自己爬起來。大人不應該去扶他。假如你去扶他,他自己就爬不起來。自己爬起來,是順其自然。是正確的成長過程。如果以仁義的名義去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坐忘”的境界,不是很好理解。金庸在《依天屠龍記》中的詮釋應該是比較到位的。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時,體現出的就是“坐忘”的境界。把所有招式忘了之後,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不得不說,金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坐忘”,一般的解釋是,端坐靜心,物我兩忘。這樣的解釋,還是有點玄妙。其實在莊子的那段文學中,已經表達出來了。一開始,忘的是仁義,忘的是禮樂。最後的時候,難忘的是什麼都忘了。這大概才是真正的物我兩忘,同於大通。但這不是儒家的追求。這是出世的哲學,儒家是入世的。但在入世受挫的情況下,道家思想無疑是安撫心靈最好的藥方。所以,後世的儒家大多是儒釋道三家都通的。話扯遠了。就此打住。

如有理解和解釋不對的地方,請方家指正。


七月流火140400643


無論學習儒釋道那一家,你若有門戶之見,那一家你都不會入門!如果你能融會貫通,其三家根本絕無兩樣!皆修心以至其用,皆修一心,其用不一,與你我亦同一心,其用不一,故凡聖,善惡為其用不一,用其用之心無二!差別在於用!故明心以制用,而成凡聖!

而明心至用,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故有很多教別,眾生根器不一,機緣不同。就如同得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藥!適藥病除,藥無好壞!適宜為益!不明儒家的人只以為只談仁義道德!而不知其修心之法!只是你看不明而已!就如你看道家道德經你明白修法嗎?莊子裡你看到了嗎?

"坐忘"很簡單!只要你放的下一切,很容易達到!其實是無法的,放下就放下嘛!但又很難體會到,因為你放不下,所以就衍生出了很多方法,而千法萬法只是讓你為了讓你放下,你放下達到"坐忘"的境界,並不是因為用方法!才會修習得到的!那都是你本有的!只是藉助於方法,體驗到而已!依然無住!不可得,不應住,無常!佛說我所法如筏喻者!過河用之!到岸棄之!筏非岸,不可用而不放,亦渡河不可不用!岸亦非因筏而有!達岸亦不離筏!

我們平常不是散亂就是昏沉,被慾望所纏!放不下靜不了!所以有些境界體會不到!"坐忘"的境界很有意思!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形如死灰,其覺明明瞭了!那種感覺就像鏡子映物,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什麼都知道!什麼又都不知道!那種境界裡聽到別人說話,只覺其聲不辯其意,聽一字忘一字.視而見其形而不知其物何!剛體會到時,但很難保持,自己會感覺很奇怪,一旦動念便出此定,慢慢能聽聲辯意!但這不是道!也無奇特!這就是"中庸"的"中"(四聲),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你本來真面目?但你能不思嗎?發而皆以"中"節之!此和之!至中和,契而庸之!庸者用也!悟後而用!此一句戒定慧具足!不過成聖之法而已!契道之法!還不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