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ciaoshuang


你们不觉得“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很诡异吗?

孔子的最得意门生呢,颜回,七十二贤人之首,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被称为“复圣”,孔子都想做他的管家的人……就是这么一个秉承孔子学问,尊师重道,儒学的忠实的传承者和学习者,他的故事出现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有趣的是“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字里行间的都在表达“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真的没有人觉得这件事情奇怪吗?


虽说,道家思想是流淌在华夏文明中骨血里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且儒道本是同根之源,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景色。但是,这不代表,庄生就认同了儒家的仁义礼乐,也不代表颜回又或者孔老夫子也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啊!这则故事中所呈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所以说,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应该是道家后人借用了儒家人物,阐述自家观点,顺便提升自家立场的一个充满心机的“绯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庄子》蹭了孔子和颜回的热度。当然《庄子》中的故事不见得就是庄子所说所写,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多都是后人编纂修改以后的,就连《道德经》都是百家言大集合,更遑论《庄子》了。

从孔子和颜回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则寓言故事真实的中心思想是在教人忘乎礼乐仁义,与自然大道相同,这样就能到达圣贤的境界。这个中心思想个儒家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倒是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异曲同工。所以说,“颜回坐忘”这则故事是典型的宣传道家思想的寓言故事,至于孔子、颜回,也就是借用而已。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其实无论儒道佛,在发展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教义的时候,都会借用比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人或事做载体,这样比较利于传播,且有说服力,容易被接受。嗯,这就跟现在拍摄广告要找明星一样,利用的就是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见,古人早在我们之前就深谙“广告宣传”的奥义了。


以下是颜回坐忘故事的具体内容:

颜回兴高采烈的对孔子说,师傅,我最近又进步了。孔子就问了,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颜回说,我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也为徒弟高兴,但是孔子教诲颜回说,还可以,只是还不够。

又一天,颜回向孔子报告说,师傅,我又有进步了。孔子又问了,这次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颜回说,我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教诲颜回说,好呀,但是还不够。

后来又过了几天,颜回对孔子说,我师傅,我这次又进步了。孔子问,哪里进步了?颜回回答说,我“坐忘”了。孔子就问了,“坐忘”是什么意思。

颜回回答,我已经不拘泥于形体,不限于视觉和听力,抛开躯体和感知智慧,与大道相同,这就是“坐忘”。 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很是感慨,他说道,与万物相通没有偏好,顺应变化不滞于常理,你果然圣贤,我也要向你学习了。


鱼者佩之


颜回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是孔子最爱的弟子,没有“之一”!

颜回在孔子心目中,有不同凡响的地位。细读《论语》就不难发现,其中直接或间接讲到颜回的,大约有近二十处之多,有的则直接以颜回的名字为题。

可惜的是,颜回早于老师孔子而去世。孔子因为颜回的离去,极度悲伤而恸哭不已。并且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老天要亡我)的悲叹!

孔圣人如此看重的颜回,他的“坐忘”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故事语出《庄子 大宗师》,讲的是有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

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不过还不够。

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惊叹地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

颜回答道,我感觉整个身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已把自身的一切完全忘却,感觉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

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纷争和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感觉到任何障碍。颜回你真是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颜回的境界之高,他能够做到不受约束,不受个人喜好的影响,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仁义和礼乐等,这些已完全内化成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所以感受不到其约束力,其外在表现也是自然本真、毫无矫揉造作的。

这种圣贤的境界,我只能转述并仰慕,因为我确定平凡如我,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不那样的境地。

文尾我想用《论语》中的一句作结: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这一句是颜回对于老师的赞叹,意思是说,我的老师道行真高,越抬头仰望越觉高大,越钻研越觉深奥,老师一步步引导我,用他渊博的知识让我有文采,用礼仪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strong>

我心怀敬意,只为期望窥斑见豹,怀着谦卑的心,仰慕圣贤之道。

这,是我当下能够做到的。(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感悟知识的魅力~


兰阇读书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虽然生前混的不咋样,其实说不咋样那就是客气,他在生活上简直就是一团糟,穷困不堪。但孔子喜欢他这种对道义的欲望很高、对生活欲望很低的人,整天就夸他,说他有崇高的道德风范,他总是能举一反三践行仁义,他不迁怒,不贰过,做事绝对不会迁怒别人,总是自己反思自己,做错了事情,绝对不会犯第二次。孔子还称赞颜回关于快乐的追求。颜回的快乐是道义上的快乐,所以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颜回是个贤人。

鉴于颜回在孔子弟子处于第一大弟子的地位,后来的道家哲学家庄子,就喜欢蹭热点,把自己的思想就安到颜回身上,当然有的时候也安到孔子身上,意思是说,你看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都崇尚我们道家的养生、无为之术,这说明我们道家思想的正确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颜回坐忘的故事,就是庄子自己编出来的。因为,坐忘是道家养生的一个方法,作为儒家的忠实弟子颜回是不会这么做的。

这个故事来自于庄子的《大宗师》: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取得很大的进步,老师,孔子很高兴说,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你看,庄子编的真好,用颜回坐忘的故事,来说明孔子受到了坐忘的影响,也想坐忘了。

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坐忘,那么什么是坐忘?这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术语,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养生的方法。《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忘却自己的形体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自己的耳目等世俗的感觉,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说白了,就是忘记自己,忘记一切,彻底放空身心,彻底放松身心,让自己就像空气一样,完美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达到无我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和颜回都是儒家的人,儒家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是勇敢进取,绝不会没事就静坐,在孔子和颜回看来,那绝对是浪费时间。所以,颜回坐忘绝对是庄子蹭热点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好玩的国学


颜回坐忘实际上是庄子站在孔子与颜回两位先代鸿儒的肩膀上替自己的至湛大道摇旗呐喊的一个故事,颇有点庄子黄婆卖瓜的味道。

提到“坐忘”之前,咱们先插两个小曲助兴提味。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想必大家一定看过。里面令狐冲初学独孤九剑对付田伯光时,风清扬教他要忘掉独孤九剑所有招式方为学成,是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同样,《倚天屠龙记》大家也一定看过。里面赵敏带人围攻武当时,张三丰给张无忌现炒现卖的太极掌,又是要他学了后忘掉所有招式才算学成,是为以无招胜有招。

之所以翻出上面两例,当然不是啰嗦话,而是希望从大家最喜闻乐见的方面入手解释“坐忘”的含义。

没错,令狐冲与张无忌那种忘,相当于初窥道家庄子“坐忘”思想里的小成境界。

《庄子.大宗师》写了这样一件趣事“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三次乐呵呵去告诉自己老师自己进步了的喜讯。第一次对孔子说自己进步了,忘记了仁义,孔子欣然勉励说还不够。第二次对孔子说自己又进步了,忘记了礼乐,孔子又欣然勉励说还是不够。最后一次对孔子说自己有了突破性进步,坐而忘我。孔子大喜,表示从此两人可同辙矣。”


(孔子、颜回)

说完故事,庄子马上抖了个小机灵,概括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记自己身体,忽略自己受想行识,忘掉自我,和周遭的融汇细腻到每一粒尘埃,这就是坐忘!)

没错,庄子从圣人入手,抛砖引玉就把自己的大道“坐忘”说出来了。

庄子的这个坐忘可不是梦蝶时那种想入非非如梦似幻的坐忘,也不是说让你刻意去忘掉自我那种忘乎所以的坐忘。他的精髓在于让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然后达到像忘掉自己呼吸一样习惯性忘掉自我,忘掉世界。实际上却像呼吸与自我圆融一样与世界和谐圆融,达到驾轻就熟,心如止水的地步。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方达到“坐忘”。


(庄子悟道)

当然,“坐忘”可是个大境界,欲达此道必先达到小境界既他在《庄子.人间世》提出的“心斋”的地步。宋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就是先悟“心斋”。“心斋”既为君子云淡风轻地做到内心有所戒条的素质。

心斋算是“坐忘”之前的小境界,它和令狐冲与张无忌那种忘剑与忘招的境界相当。

而至于说“坐忘”,我们举佛家禅宗为例最为贴切。


(达摩悟禅)

禅宗修禅大成的标志便是达到“坐忘”,坐忘之前又须先达“心斋”。为什么说禅宗是佛教最难修一宗,同时也是思想最大成智慧一宗,不是没有道理的。古来能达“坐忘”而证佛果者,寥寥无几,终其一生在“心斋”边海徘徊高僧不知凡几。

以上也是佛、道重打坐冥想的根本原因,欲达“心斋”窥探“坐忘”之大境界,必经冥想之道。

以上便是“坐忘”。


不书公子


《颜回坐忘》的故事出自于《庄子·大宗师》。因此首先要知道,《庄子》里面出现的人物,都单纯只是一个角色,是为了配合作者要阐明的思想而设立的。所以《庄子》中的颜回、孔子,不是历史中的颜回、孔子。


历史中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根据《论语》和《史记》中的记载,孔子评价颜回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向孔子学习的是仁。《论语》中,颜回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庄子》中颜回坐忘的故事是什么呢?是有一天,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我安然相忘于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见孔子说:“我进步了,这次我安然相忘于仁义了。”过了几天,颜回又见孔子说:“我进不了,我坐忘了。”孔子问:“如何是坐忘?”


颜回回答:“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卖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去掉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最后孔子说:“和万物同一体就没有偏私了,参与万物的变化不偏执于固定之理。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庄子用颜回坐忘的故事说明了修道的一个宗旨,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大宗师》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大宗师”即是宗大道为师。重在阐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道是无限的,死与生是一体两面,因此不必为死生之情所束缚,因此也不必拘于儒家的“世俗之礼”。而通过颜回坐忘的故事,点出了如何成为“大宗师”的途径。


但这是道家的“无为”学说,和儒家的“入世有为”有所不同。


百草园书友会


庄子喜欢讲故事,喜欢用故事来说明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用颜回与孔子的对答来诠释“坐忘”这个复杂艰深的哲学概念。

《庄子.大宗师》:颜回对孔子说道:“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孔子说道:“什么道理?” 颜回回答道:“我已经忘记了仁义。” 孔子说道:“不错,但做得还不够。” 第二天,颜回对孔子说道:“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颜回回答道:“我已经忘记了礼乐。” 第三天,颜回对孔子说道:“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颜回回答道:“我已经坐忘了。” 孔子一下子站了起来,问道:“什么是坐忘?” 颜回回答道:“我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完全抛弃了智慧,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是坐忘。” 孔子赞叹道:“懂得万物齐同的道理则没有是非好恶的观念,掌握时时有变化、事事有变化的规律就不会死守一个信念。颜回你真是大贤人,我也要拜你为师啊!”

学过佛学的都知道佛学第一阶段是讲“破我执”,第二阶段是“破法执”,总起来就是讲“不执”,凡事不要执着。但“不执着”也是一种执,而且是大过“须弥山”最大的“执”。而真正的“不执”就是忘了这个“不执”。

这就如同一个成人和一个婴儿被关在一个屋子里,屋里有金银财宝和食物。成人会被金银财宝所诱惑,但事实上在这个时候金银财宝是无用的,而婴儿却只关心食物,对金银财宝没有一点欲望。这种婴儿般的“本真”状态就是“坐忘”。

《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同一,所以“无已”。顺物之性,让万物自得其乐,所以“无功”。与道合一,而道不可名,所以“无名”。

忘了一切,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也叫“天人合一,”佛家称之为“涅槃”。


霍大胜



颜回坐忘的故事出自于《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此后,孔子便拜颜回为师,追随其左右。

此故事显然不是史实,而是寓言故事。其主旨是宣扬道家思想: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一书还有类似的故事——孔子困于陈蔡。却有两个不同版本:一种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另一种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调拨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扔掉书籍,撇下弟子,脱光衣服,露着屁屁,挺着JJ,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并与之为伍。

庄子讲此故事的目的并非恶搞孔子。而是追求纯真自然的质朴本性。

《庄子》一书,借助圣人孔子,把道家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

王者荣耀庄周的技能,很好的诠释了道家思想


杨朱学派


颜回坐忘的故事出自于《庄子 大宗师》。原文为: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用现在的白话文说,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

有一天颜回跟孔子说:老师啊,我进步了!那孔子就说:你进步什么东西啊?颜回就说:我已经不再想着仁义这个东西了。(去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能够不违背仁义了!)孔子就说:可以,但还不够好。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然后又来说:老师我又进步了耶。那孔子就说:怎么回事呀?颜回就说:我已经不再想着礼乐这个东西了。(去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能够不违背礼乐了!)。孔子继续说:很不错,但是还不够。

然后呢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跟老师说:我进步了,那孔子就问他说:怎么个进步法呢?然后颜回就说:我到达了一个“坐忘”的境界。

于是呢,孔子本来是坐着的,一下子站起来,就问他说:“啥叫坐忘啊?”

颜回就说:“堕肢体,黜聪明,就是我把我的身体丢下了,把我的头脑呢也撂了,离开了我的肉体丢掉了我的头脑,就跟这个大宇宙(即大道)连接在一起,这就叫坐忘,即坐在那里也把自己的身体、头脑、思想全部都忘掉了,”

那么孔子就对颜回大大地称赞了一番,他说:

当一个人的头脑没有那种是非的分别心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有什么东西对我是比较好的、什么东西对我是比较坏的,没有这种感觉了,所以对人对事的时候就不会有各种偏心的情绪出现。

那么化则无常呢,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多多少少都还是有一个自己一直以来做事情的习性,或者讲难听一点的就是模式,就是遇到同样的类似的事情就会怎么样,这样的固定的模式。但是颜回把这个模式给化除了,他安在每一个当下!面对现在的这个现状,应该怎么做?每一个当下就面对每一个当下的情况来处理。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应机度生”。

最后孔子就夸奖他说:“颜回啊,真的是称得上是贤德啊!那老师从今以后就跟你学了。”

其实,这个故事里面讲的第一、第二个境界,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里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个境界里,他随便说什么话、随便想什么东西、随便做什么事情,随心所欲,却能够不违背仁义道德、礼法乐理等等,整个人就是一个活着的道德标杆,是所有人的榜样。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完全摆脱了社会层面的束缚!

不过呢,庄子在这里觉得,光是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再往上走一步。在这一个境界,不仅摆脱了外在的社会层面的束缚,连这个肉身、甚至于思想的束缚都要摆脱!连“我”这个存在都要完全摆脱!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道之光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据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说,孔子的母亲是姓颜氏,而颜回大概与孔子的母亲是本家。这大概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颜回聪明好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与孔子的思想以及人生态度相契合。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论语》有一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说:“你觉得你与颜回两人谁更好一些?”子贡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是很有名的。孔子曾说他“汝器也。”也就是说他很成器。他所成的那个“器”是“宗庙瑚琏”。而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也是这样称赞自己为国捐躯的侄子的。就是这样一个子贡(端木赐)面对孔子的提问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想明白十点,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听了子贡的回答之后,居然也说:“是的是的,我也觉得你比他差那么一点。”你看,孔子对颜回的喜爱是不加掩饰的。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吾与汝弗与也”的解释与通行解释不同,他解为“我和你(子贡)一样都不如颜回。”这样的解释我虽不态认同,但理上也是通的。更说明了孔子的情感。

论语中关于颜回的有很多处,大都是赞扬他的。比如“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等,可见,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他身上体现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化。

“颜回坐忘”这个故事,这是出于儒家典籍。而是出于被归于道家学派的庄子。而“颜回”二字,一般情况下也不直接和“坐忘”联系在一起。比如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昆仑山坐忘峰。这里的“坐忘”,正是庄子的《大宗师》。连同其中的人物杨逍、范遥,也是出于庄子的《逍遥游》。

颜回坐忘的故事,十有八九是庄子编出来的。大概其事与颜回没有太大关系。颜回只不过是庄子讲故事的道具而已。正因此,大家说起“坐忘”之时,一般不会很直接的把他与颜回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颜回坐忘”的故事在《大宗师》中是怎样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这段对话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颜回。颜回对孔说:“老师,我觉得这段时间我进步了。”孔子问:“说说,你哪儿进步了?”颜回说:“我把仁义什么的都忘了。”孔子说:“不错。可是,你的进步还不够啊!”过了几天之后,颜回又说:“老师,我把礼乐也忘记了。”孔子说:“挺好挺好,但你忘的还不够。”

看了这个文章,你就会发现,对话的这两个人虽然名之曰孔子、颜回,其实他们对答时所说的话,根本不是孔子的话。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礼乐”,孔子最重视的也是“仁”。假如孔子的学生真的跟孔子说:“仁义礼乐”这些全忘记了。孔子会表扬他说“不错”吗?显然是不会的。这里所说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庄子的观点。不过是拿孔子当个道具罢了。

最后,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于孔子的境界了。这时,孔子露出惊奇不安的神色问:“到底什么是坐忘呢?”颜回解释说:“堕身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意思是说,强健的身体我也不要了,聪明才智也不重视了,离开了身体的羁绊,与道相通,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境界就是“坐忘”。这种生命的体验,应该是道家所追求的。

孔子听了颜回的解释感叹说:“人与大道统一,达到大同的境界,那么就没有了好恶之分。也就不会去争执了。懂得了变化的道理,就不会被所谓的常理所困扰。颜回啊,你果然是很厉害,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啊。”

庄子以虚拟的孔子的赞美,来抬高自己的学术观点。做法是非常聪明的。我怀疑南怀瑾就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才认为孔子对子贡说,自己也不如颜回的。但这里的观点,决不是孔子的。孔子的观点,与此差别是很大的。

比如仁义二字。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个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一个大人过来把他扶了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灰,哄哄他让他不要哭了。大人把小孩子扶起来,是出于对他的爱,这种爱就是“仁”。去把小孩子扶起来的行为,就是“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义是主动承担责任。儒家是最提倡仁义的。所以,见到小孩子摔倒了,是要去扶的。

可是道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如果小孩子摔倒了,就应该自己爬起来。大人不应该去扶他。假如你去扶他,他自己就爬不起来。自己爬起来,是顺其自然。是正确的成长过程。如果以仁义的名义去扶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坐忘”的境界,不是很好理解。金庸在《依天屠龙记》中的诠释应该是比较到位的。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时,体现出的就是“坐忘”的境界。把所有招式忘了之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不得不说,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坐忘”,一般的解释是,端坐静心,物我两忘。这样的解释,还是有点玄妙。其实在庄子的那段文学中,已经表达出来了。一开始,忘的是仁义,忘的是礼乐。最后的时候,难忘的是什么都忘了。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物我两忘,同于大通。但这不是儒家的追求。这是出世的哲学,儒家是入世的。但在入世受挫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无疑是安抚心灵最好的药方。所以,后世的儒家大多是儒释道三家都通的。话扯远了。就此打住。

如有理解和解释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正。


七月流火140400643


无论学习儒释道那一家,你若有门户之见,那一家你都不会入门!如果你能融会贯通,其三家根本绝无两样!皆修心以至其用,皆修一心,其用不一,与你我亦同一心,其用不一,故凡圣,善恶为其用不一,用其用之心无二!差别在于用!故明心以制用,而成凡圣!

而明心至用,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故有很多教别,众生根器不一,机缘不同。就如同得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适药病除,药无好坏!适宜为益!不明儒家的人只以为只谈仁义道德!而不知其修心之法!只是你看不明而已!就如你看道家道德经你明白修法吗?庄子里你看到了吗?

"坐忘"很简单!只要你放的下一切,很容易达到!其实是无法的,放下就放下嘛!但又很难体会到,因为你放不下,所以就衍生出了很多方法,而千法万法只是让你为了让你放下,你放下达到"坐忘"的境界,并不是因为用方法!才会修习得到的!那都是你本有的!只是借助于方法,体验到而已!依然无住!不可得,不应住,无常!佛说我所法如筏喻者!过河用之!到岸弃之!筏非岸,不可用而不放,亦渡河不可不用!岸亦非因筏而有!达岸亦不离筏!

我们平常不是散乱就是昏沉,被欲望所缠!放不下静不了!所以有些境界体会不到!"坐忘"的境界很有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形如死灰,其觉明明了了!那种感觉就像镜子映物,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什么都知道!什么又都不知道!那种境界里听到别人说话,只觉其声不辩其意,听一字忘一字.视而见其形而不知其物何!刚体会到时,但很难保持,自己会感觉很奇怪,一旦动念便出此定,慢慢能听声辩意!但这不是道!也无奇特!这就是"中庸"的"中"(四声),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你本来真面目?但你能不思吗?发而皆以"中"节之!此和之!至中和,契而庸之!庸者用也!悟后而用!此一句戒定慧具足!不过成圣之法而已!契道之法!还不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