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一把盐,撒到湖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撒到相应的器皿里,却可以调成一杯咸淡适宜的水。同样的资源,进行不一样的配置,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枞阳区划调整的过程,同样是资源合理重置的过程。让我们来感受枞阳区划调整三年来资源合理重置产生的效果。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效果一:美丽乡村建设让枞阳乡村更美丽

漫步在现在的麒麟镇岱鳌中心村,近观处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错落有致的小楼、宽阔的休闲广场、整洁的农家小院、别致的亭台驿站,远看岱鳌山揽灵峰奇石、山色林海于一体,自然风光秀丽,地质奇观灵动。一幅幅美丽乡村的“高颜值”画卷徐徐展开……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看着眼前这一切,岱鳌村姚老板兴高采烈地说,“我常年在外打工,听说枞阳划到了铜陵已是三个年头了,趁这次回家机会,也想看看家乡新变化。刚进村我便惊呆了,这还是我家乡的道路吗?以前回家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辆进出都是困难。而现在华丽变身,村庄美景如公园呢,不仅马路变平坦变宽阔了,而且马路上的路灯也都安装好了,让晚上出行也方便起来。听村里的老人说,现在经常还会有送戏下乡,丰富村民们精神生活。”

麒麟镇岱鳌村姚老板所说的改变,这都得益于枞阳区划调整后,铜陵市加大了枞阳县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仅2016年枞阳县区划调整后的第一年,在枞阳县就安排建设了10个省级中心村、12个市(县)级中心村、10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一批自然村环境整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文化优先,充分展现中心村文化内涵,传承枞阳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彰显中心村特色和品味,先后建设了姚鼐陈列室、吴汝纶陈列室、麒麟发展展示馆、义津桃文化展示馆等,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麒麟镇岱鳌中心村是枞阳区划调整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麒麟镇继2016年阳和村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成后在2017年建设的第二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启动岱鳌中心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工作以来,麒麟镇以2017年3月第四批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荣耀上榜为契机,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放到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为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结合钟灵毓秀岱鳌山,保护朱光潜故居及周围自然山水景观与特色风貌,体现朱光潜故居的选址格局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体现和谐古村落,展现美丽乡村,深度挖掘朱光潜美学文化内涵,营造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的生活美学经典作品意境,结合岱鳌村美丽乡村建设,突显麒麟山水、生态、人文等亮点,精心打造“美学之乡体验美、生态小镇来养生”的旅游品牌。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麒麟农业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深度融合,围绕岱鳌中心村“白茶基地”工程、肉牛养殖基地工程、“光伏发电工程”、“森林长廊”工程、农业产业化龙虾养殖工程、“岱鳌山旅游开发”工程等主导产业的现状特点,精心筛选、编制和包装一批重点农业招商项目,扎实推进岱鳌白茶基地、肉牛养殖基地、龙虾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康养休闲基地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麒麟大地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效果二:文化惠民工程让枞阳群众生活更精彩

“从概念上讲,舞蹈就是肢体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肢体的话语……”近日,枞阳县麒麟镇文化民生工程舞蹈培训活动在新安村乡村大舞台举行,由铜陵市文旅委派驻新安村乡村文化特派员现场教学,来自镇街道、村的3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以2018新编广场舞六套教学为主,学习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为要点,舞蹈老师对每一个动作反复进行示范讲解,让大家切实掌握动作要领,培训现场众多基层文化志愿者齐聚一堂,大家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过程轻松舒畅。经过老师的用心授课和学员们的认真学习,学员们的动作更加到位,舞姿更加柔美,队形更加整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麒麟镇紧抓铜陵市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服务网络,让文化活动随处可见,使文化服务触手可及,老百姓对文化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三年来,该镇先后新建阳和村、新安村文化演出大舞台各1个,新安文化礼堂1个、文化广场1个,新建阳和、麒麟、新安、梅花村党群文化服务中心4个,7个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户户通建设工程,配送户户通设备1770套,实现7 个村全覆盖。结合麒麟、阳和、新安、岱鳌等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村都建有文体广场,体育健身路径工程等,群众就近即可观看电影、运动健身,逐步形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平台。2018年4月麒麟镇荣获安徽省十佳书香之乡。

据悉,在铜陵市文化惠民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枞阳区划调整的快速发展,枞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新月异,“政府主导、财政支撑、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三年来累计投入约10亿元,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枞阳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强力推进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均衡发展。8月8日至11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验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枞阳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义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麒麟镇新安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活动开展情况,与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进行了沟通、交流。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暗访和公众满意度测评。验收组充分肯定枞阳县示范区创建以来,在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枞阳县坚持高标准要求,举全县之力,全面落实创建规划,严格规范创建过程管理,各项创建任务稳步推进。通过示范区创建,打造了全民阅读点建设运行模式、基层文化队伍“三员”制度建设、“城乡文化空间”、城乡舞台建设运营等创新亮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10月30日上午,枞阳方园开园仪式在枞阳县义津镇高升村举行。枞阳方氏名人故里——“方园”应运而生。馆内概述了方氏家族历史渊源、家风家训、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遴选方氏家族中成就和声誉最为显著的方学渐、方维仪、方以智、方苞、方观承、方东美等6人作为代表建馆,根据人物特点分别将其展馆命名为崇实堂、此藏轩、宜田居、清芬阁、抗希堂和东美亭。全面启动“枞阳名人故里游”项目。方园开园既是枞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破题之作,也标志着枞阳在更深层次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从“历史资源”向“静态展览”“活态传承”的发展道路上,初步形成了“文化建设+主题公园+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枞阳文化“既有讲头,更有看头”。

效果三:控违拆违成果转化为更具获得感的民生福祉

区划看变化|枞阳县麒麟镇三年民生新变化

2016年1月4日枞阳县区划调整宣布后,2016年1月5日,铜陵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就是: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划调整期间严格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通告。违法建筑既违反城市规划,又有悖建筑美学。它的存在,就如一颗颗“毒瘤”,不仅严重影响市容,而且挤占城区发展空间,影响群众生活。违法建筑,不仅存量多、体量大、成因复杂,而且是一个容易反复发作的顽疾。拆违难,控违更难,需要的是建立坚强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区划调整后,枞阳县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有效防止区划调整期间违法建设现象发生,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铁腕控违、源头控违,强力推进拆违攻坚,坚决控制增量,加强消化存量。拆违控违行动着力做好“拆”、“控”、“建”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坚持依法“拆”,尽快实现违法建筑“彻底清零”。坚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确保对城区违法建筑依法拆除、“彻底清零”。对隐藏在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的零星违法建筑进行全面排查,精准施策,依法拆除,定点“清零”。 二是更加严格“控”,坚决防止违法建筑“卷土重来”。强化控违的意识,让违法建筑无处落地、无处藏身。强化控违的责任,进一步健全控违的明责、履责、追责体系。强化控违的机制,发现一起就依法拆除一起,尤其对一些隐蔽性比较强的“新型违法建筑”,建立识别机制、管控机制、查处机制,依法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务实高效“建”,让更多拆违控违成果惠及于民。精细规划,制定方案、拿出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落实有方,无论是复绿造绿、建设公共设施,还是实施新的项目,都坚持规划先行、设计到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准施策,实现拆违控违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让县城充满更多绿色、更多美景,让绿色惠及广大市民、提升城市品位品质;从严管起来,建筑垃圾清理好、处置好,拆违场地有人维护、有人管理,已经复绿和建设公共设施的,必须纳入日常监管;加快用起来,将拆违以后的土地用到发展最需、城市最缺、群众最盼的地方。及时精美展示,确保拆除一片、清理一片、美化一片、提质一片,实现由“斑点”变亮点,由“脏乱差”变“靓洁美”,增强市民对拆违控违的获得感。在强化城市治理、升级城市品质中啃下了控违拆违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场攻坚战波澜壮阔、令人感动、令人回味,此次拆违控违行动的最大效应是,拿下了城市治理的“烫手山芋”;最大收获是,锤炼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最大感受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最大启示是,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