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千文萬華:剔紅鏤金裡的中國式審美變遷

2018年年末和2019年年初,上海最引人注目的展覽可能要算正在上海博物館如火如荼展出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相比於人頭攢動的三樓董其昌展館,同時在一樓展出的《千文萬華——中國曆代漆器藝術展》則要顯得冷清了些。其實,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從戰國到當代,在紅、黑之間,似乎也可將中國人審美習慣的演變看出些端倪。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中國是漆器的發源地,早在距今8000年的浙江跨湖橋遺址中就有漆器問世。漆器也可以算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考慮到漆器綿長的歷史以及歷代存世器物的參差不齊,本次展覽選取了281件文物,分六大工藝板塊,展示戰國至近代漆器。品種有彩繪、素髹、雕漆、螺鈿、金飾、建漆等等,展品包括了中國漆器史上兩大高峰時期的多數漆器品種,有些堪稱真正的國寶,從未離開過當地。

第一部分 漆彩飛揚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彩繪漆器是出現時間早而又延續時期長的漆器品種。自新石器時期開始萌芽,經過夏商周時期不斷探索,到戰國興盛,在西漢達到鼎盛,以後歷朝歷代都有製作。這個部分展示的文物以戰國秦漢時期漆器為主。

戰國 彩繪漆鎮墓獸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湖北省荊州市劉家臺25號墓出土

2008年由荊州博物館調撥而來,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尊鎮墓獸被放置在展廳入口處,是參觀者進入展廳後最先看到的展品。無論色彩還是形制,它都和我們印象中的漆器相去甚遠。

鎮墓獸由木座、獸體、一對大鹿角組成。基座與獸體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塊紋,獸體直接插入底座中間的榫孔內。獸頭浮雕,獸眼凸起,獸眉作雲狀,呲牙咧嘴,口吐長舌;獸頸後曲;獸體髹黑漆,並用紅漆描繪雲紋、幾何紋等。一對鹿角插在獸頭兩邊,向外張開的枝杈既顯示威嚴,又寓意繁衍再生。這件鎮墓獸陰森中透著神秘,充分體現了楚文化的特色。

西漢 彩繪雲鳳紋漆圓盤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這件西漢時期的漆器圓盤以朱漆為地,繪出大朵捲雲紋,中間繪紅色小鳥。鳥昂首垂尾,爪部線條柔美簡潔,身姿自然,佇立雲頭。紋飾簡潔,氣勢浩大,彰顯了大漢帝國生機勃勃的景象。

先秦乃至秦漢時期的器物圖文,總給人一種疏朗、飄逸的現代感。這件器物可以說是很好的代表。

戰國漆器以楚地為盛,多為木胎,後期開始出現夾紵胎。紋飾具有楚文化的特色,充滿神秘色彩。西漢時期漆器製作遍及全國,各種器物應運而生,品種應有盡有,中國漆器歷史出現了第一個高潮。這一時期的漆器紋飾豐富,有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神獸紋、人物故事紋等,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二部分 清雅素髹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根據展廳的介紹,素髹漆器是最為簡約也是承襲時間最久的漆器品種,歷代都有製作。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遺址中出土的黑色漆木弓和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朱漆碗都是素髹漆器。後期以宋代出土為多。素髹漆器朱、黑兩色用得最多,另外還有綠漆、褐漆、金漆等。品種既有碗、缽、盤、碟、杯、盒、奩等生活日用品,也有古琴等高雅藝術用品。

南宋 黑漆圓碗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上海市寶山縣月浦公社南塘大隊南宋譚氏夫婦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這一部分的展品並不多。但是這件上海地區宋元墓葬出土的素髹漆器,雖為黑色素髹,但器型優美,漆色深沉,精緻內斂,氣息古樸,體現了宋人簡潔高雅的審美情趣。

第三部分 雕錦鏤華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在宋代,除了簡潔高雅的素漆外,隨著工藝水平的發展,更為繁複的雕漆工藝也開始流行。

宋金元時期,雕漆品種齊全,漆質優良,雕工精細,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雕漆是在器胎上層層髹漆至數十層或百多層,再用刀雕刻出紋飾的漆器,按所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剔犀、剔黑、剔紅、剔黃、剔彩等,是傳世漆器中數量最多的品種。這個部分共展出了96件雕漆實物。

在這個繁複奢華的領域,毫無疑問,乾隆皇帝又贏了!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乾隆 朱漆蓮瓣形盤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乾隆 剔紅勝遊寶盒

其實,小編覺得這些器物也不是那麼難看。怎麼乾小四的審美到了今天就成了全民吐槽的對象呢?

金代 剔犀香草紋長方奩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山西省大同市金代墓葬出土

大同市博物館藏

這件出土于山西(當時金朝統治區域)的奩很特殊,裝飾的紋樣是香草紋。它可能不是雕漆器物的典型,卻是小編非常喜愛的一件器物。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長方形的奩內,出土時口沿還懸扣了一個盤子。楠木胎,盒外整體、以及托盤內,髹黑漆,黑漆中夾兩層較薄的朱漆,漆層厚約0.12釐米。每一面都雕滿纏枝香草紋,多層分枝;托盤中央呈菱形圖案。剔犀圖案紅、黑相映,裝飾效果非常華麗。

據介紹,香草紋的剔犀器比較少見。這件奩的圖案在出土漆器中僅此一件。

第四部分 螺鈿萋斐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螺鈿是用螺、蚌的外殼在漆器表面加以裝飾的工藝,有厚螺鈿和薄螺鈿兩種類型。厚螺鈿鑲嵌開始於西周時期,唐代用得較多。宋元時期螺鈿工藝精進,鈿片逐漸變薄,出現了很多佳作。主要景物所嵌鈿片呈塊狀,並以淺刻表現人物的神態、衣紋等,花草精細密緻,意境如畫。展品中宋元時期“黑漆嵌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黑漆嵌螺鈿人物圖圓盒”均為海外迴流文物,國內罕見,十分珍貴。明代螺鈿名目更多,文彩更繁,還是以大的螺鈿片為裝飾。展品中有幾件清代早期實物,保留了明代螺鈿的風格。清代螺鈿精益求精,鈿片薄如蜂翼,細若秋毫;普遍採用點螺工藝,局部片嵌金花,細填螺錦;其構圖、配色模擬書畫趣味,隨彩而施,光華可賞。

清中期 黑漆螺鈿山水人物圖圓盤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直徑12.6釐米,高1.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螺鈿工藝細膩華彩,卻總給人一種脆弱、纖細的感覺,似乎有些氣血不足。

螺鈿工藝從西周時期就誕生,此後鈿片越來越薄,到了明清達於極致。工藝之昇華與氣度之衰退形成對比,也算是令人感慨。

這件完成於清代中期的漆盤圓盤紵胎,銀扣。盤心用螺鈿、金片裝飾山水人物圖。局部紋理如樹、石、人物衣紋等等,都用陰線淺刻。書生打傘過橋,橋下溪水潺潺,旁邊有雙鴨浮水、楊柳依依。底部螺鈿詩文 “不辭風雨過溪來”,雖非傳世名句,但與畫面內容契合。盤內壁鑲嵌邊飾兩圈,裁金片為絲條狀,曲折相連為內圈。裁螺片為極細的弧形絲條,鑲嵌成六瓣花飾連成外圈,再以菱形金片嵌出六瓣花形填充其間。這種類型的邊飾為清代中期螺鈿漆器所常用。

這套盤子共有四件,都是山水人物圖案,底嵌詩句。製作採用點螺工藝,紋飾極其精細,代表了清代中期螺鈿工藝的水平。

第五部分 金髹彩妝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漆器的金飾工藝由來已久,品種繁多,主要可分為嵌飾與描飾兩大類。唐代最為流行的金銀平脫工藝,也歸入嵌飾類。與金飾相關的漆器工藝最常見的是戧金和描金。

戧金,是在朱漆或黑漆上用針或刀尖刻鏤紋飾,再將金箔粘到上好金膠的紋飾上。

描金,即應用各種手段將紋飾做成金色,包括泥金、上金粉、貼金箔等。描金彩繪的範疇較為寬泛,描漆、描油、描金罩漆、識文描金等都屬此類。

唐 銀平脫花鳥狩獵仙人紋鏡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徑20.4釐米。重1098克

上海博物館藏

金銀平脫是唐代漆器中的主要裝飾手法。平脫鏡的製作方法是在金銀薄片上鏨刻紋樣,粘於鏡背的表面,再反覆髹漆蓋沒紋飾,打磨表層,直到光滑細潔並露出花紋為止。這種銅鏡耗金費工,所以為宮廷所專有。

這面銅鏡主要紋飾是孔雀和鳳凰,嘴裡都銜著花枝作起舞狀。鏡的上方有一仙人騎鶴西去,下面有一奔跳的猛獸,後面的騎士揚鞭催馬在追逐。周圍有假山、花草樹木,和飛鳥、仙鶴等。裝飾茂密華麗,各種銀花鏤刻技巧之高超,極為少見。無論是花鳥、人物均栩栩如生。

第六部分 閩風瑞光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這一部分展示的是當代福州脫胎漆器。

相比於歷朝歷代的漆器,當代福州器物形式更多樣,題材更豐富,裝飾性明顯高於實用性。

不過小編個人感覺,這一部分的內容有些偏商業化,歷史感不強。僅僅作為整個展覽的餘緒觀之吧。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千文萬華——中國曆代漆器藝術展》持續至2月24日。展覽位於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廳。每天9點開館,週一休館。

目前董其昌展的高峰期似乎已經過去。如果是工作日去的話,幾乎不用排隊,在展廳內也可以很愜意、自由地按照個人自己的節奏參觀。

展廳內同時設有多媒體播放,走累了可以坐下欣賞一下視頻,瞭解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漆器出土的盛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