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2018年年末和2019年年初,上海最引人注目的展览可能要算正在上海博物馆如火如荼展出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相比于人头攒动的三楼董其昌展馆,同时在一楼展出的《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则要显得冷清了些。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览。从战国到当代,在红、黑之间,似乎也可将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演变看出些端倪。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早在距今8000年的浙江跨湖桥遗址中就有漆器问世。漆器也可以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考虑到漆器绵长的历史以及历代存世器物的参差不齐,本次展览选取了281件文物,分六大工艺板块,展示战国至近代漆器。品种有彩绘、素髹、雕漆、螺钿、金饰、建漆等等,展品包括了中国漆器史上两大高峰时期的多数漆器品种,有些堪称真正的国宝,从未离开过当地。

第一部分 漆彩飞扬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彩绘漆器是出现时间早而又延续时期长的漆器品种。自新石器时期开始萌芽,经过夏商周时期不断探索,到战国兴盛,在西汉达到鼎盛,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制作。这个部分展示的文物以战国秦汉时期漆器为主。

战国 彩绘漆镇墓兽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墓出土

2008年由荆州博物馆调拨而来,现藏上海博物馆

这尊镇墓兽被放置在展厅入口处,是参观者进入展厅后最先看到的展品。无论色彩还是形制,它都和我们印象中的漆器相去甚远。

镇墓兽由木座、兽体、一对大鹿角组成。基座与兽体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块纹,兽体直接插入底座中间的榫孔内。兽头浮雕,兽眼凸起,兽眉作云状,呲牙咧嘴,口吐长舌;兽颈后曲;兽体髹黑漆,并用红漆描绘云纹、几何纹等。一对鹿角插在兽头两边,向外张开的枝杈既显示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这件镇墓兽阴森中透着神秘,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

西汉 彩绘云凤纹漆圆盘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这件西汉时期的漆器圆盘以朱漆为地,绘出大朵卷云纹,中间绘红色小鸟。鸟昂首垂尾,爪部线条柔美简洁,身姿自然,伫立云头。纹饰简洁,气势浩大,彰显了大汉帝国生机勃勃的景象。

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器物图文,总给人一种疏朗、飘逸的现代感。这件器物可以说是很好的代表。

战国漆器以楚地为盛,多为木胎,后期开始出现夹纻胎。纹饰具有楚文化的特色,充满神秘色彩。西汉时期漆器制作遍及全国,各种器物应运而生,品种应有尽有,中国漆器历史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漆器纹饰丰富,有云气纹、动物纹、植物纹、神兽纹、人物故事纹等,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部分 清雅素髹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根据展厅的介绍,素髹漆器是最为简约也是承袭时间最久的漆器品种,历代都有制作。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黑色漆木弓和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碗都是素髹漆器。后期以宋代出土为多。素髹漆器朱、黑两色用得最多,另外还有绿漆、褐漆、金漆等。品种既有碗、钵、盘、碟、杯、盒、奁等生活日用品,也有古琴等高雅艺术用品。

南宋 黑漆圆碗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上海市宝山县月浦公社南塘大队南宋谭氏夫妇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这一部分的展品并不多。但是这件上海地区宋元墓葬出土的素髹漆器,虽为黑色素髹,但器型优美,漆色深沉,精致内敛,气息古朴,体现了宋人简洁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 雕锦镂华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在宋代,除了简洁高雅的素漆外,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更为繁复的雕漆工艺也开始流行。

宋金元时期,雕漆品种齐全,漆质优良,雕工精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雕漆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至数十层或百多层,再用刀雕刻出纹饰的漆器,按所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剔犀、剔黑、剔红、剔黄、剔彩等,是传世漆器中数量最多的品种。这个部分共展出了96件雕漆实物。

在这个繁复奢华的领域,毫无疑问,乾隆皇帝又赢了!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乾隆 朱漆莲瓣形盘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乾隆 剔红胜游宝盒

其实,小编觉得这些器物也不是那么难看。怎么乾小四的审美到了今天就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呢?

金代 剔犀香草纹长方奁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山西省大同市金代墓葬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这件出土于山西(当时金朝统治区域)的奁很特殊,装饰的纹样是香草纹。它可能不是雕漆器物的典型,却是小编非常喜爱的一件器物。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长方形的奁内,出土时口沿还悬扣了一个盘子。楠木胎,盒外整体、以及托盘内,髹黑漆,黑漆中夹两层较薄的朱漆,漆层厚约0.12厘米。每一面都雕满缠枝香草纹,多层分枝;托盘中央呈菱形图案。剔犀图案红、黑相映,装饰效果非常华丽。

据介绍,香草纹的剔犀器比较少见。这件奁的图案在出土漆器中仅此一件。

第四部分 螺钿萋斐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螺钿是用螺、蚌的外壳在漆器表面加以装饰的工艺,有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类型。厚螺钿镶嵌开始于西周时期,唐代用得较多。宋元时期螺钿工艺精进,钿片逐渐变薄,出现了很多佳作。主要景物所嵌钿片呈块状,并以浅刻表现人物的神态、衣纹等,花草精细密致,意境如画。展品中宋元时期“黑漆嵌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黑漆嵌螺钿人物图圆盒”均为海外回流文物,国内罕见,十分珍贵。明代螺钿名目更多,文彩更繁,还是以大的螺钿片为装饰。展品中有几件清代早期实物,保留了明代螺钿的风格。清代螺钿精益求精,钿片薄如蜂翼,细若秋毫;普遍采用点螺工艺,局部片嵌金花,细填螺锦;其构图、配色模拟书画趣味,随彩而施,光华可赏。

清中期 黑漆螺钿山水人物图圆盘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直径12.6厘米,高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螺钿工艺细腻华彩,却总给人一种脆弱、纤细的感觉,似乎有些气血不足。

螺钿工艺从西周时期就诞生,此后钿片越来越薄,到了明清达于极致。工艺之升华与气度之衰退形成对比,也算是令人感慨。

这件完成于清代中期的漆盘圆盘纻胎,银扣。盘心用螺钿、金片装饰山水人物图。局部纹理如树、石、人物衣纹等等,都用阴线浅刻。书生打伞过桥,桥下溪水潺潺,旁边有双鸭浮水、杨柳依依。底部螺钿诗文 “不辞风雨过溪来”,虽非传世名句,但与画面内容契合。盘内壁镶嵌边饰两圈,裁金片为丝条状,曲折相连为内圈。裁螺片为极细的弧形丝条,镶嵌成六瓣花饰连成外圈,再以菱形金片嵌出六瓣花形填充其间。这种类型的边饰为清代中期螺钿漆器所常用。

这套盘子共有四件,都是山水人物图案,底嵌诗句。制作采用点螺工艺,纹饰极其精细,代表了清代中期螺钿工艺的水平。

第五部分 金髹彩妆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漆器的金饰工艺由来已久,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嵌饰与描饰两大类。唐代最为流行的金银平脱工艺,也归入嵌饰类。与金饰相关的漆器工艺最常见的是戗金和描金。

戗金,是在朱漆或黑漆上用针或刀尖刻镂纹饰,再将金箔粘到上好金胶的纹饰上。

描金,即应用各种手段将纹饰做成金色,包括泥金、上金粉、贴金箔等。描金彩绘的范畴较为宽泛,描漆、描油、描金罩漆、识文描金等都属此类。

唐 银平脱花鸟狩猎仙人纹镜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径20.4厘米。重1098克

上海博物馆藏

金银平脱是唐代漆器中的主要装饰手法。平脱镜的制作方法是在金银薄片上錾刻纹样,粘于镜背的表面,再反复髹漆盖没纹饰,打磨表层,直到光滑细洁并露出花纹为止。这种铜镜耗金费工,所以为宫廷所专有。

这面铜镜主要纹饰是孔雀和凤凰,嘴里都衔着花枝作起舞状。镜的上方有一仙人骑鹤西去,下面有一奔跳的猛兽,后面的骑士扬鞭催马在追逐。周围有假山、花草树木,和飞鸟、仙鹤等。装饰茂密华丽,各种银花镂刻技巧之高超,极为少见。无论是花鸟、人物均栩栩如生。

第六部分 闽风瑞光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这一部分展示的是当代福州脱胎漆器。

相比于历朝历代的漆器,当代福州器物形式更多样,题材更丰富,装饰性明显高于实用性。

不过小编个人感觉,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些偏商业化,历史感不强。仅仅作为整个展览的余绪观之吧。

观展|千文万华:剔红镂金里的中国式审美变迁

《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持续至2月24日。展览位于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每天9点开馆,周一休馆。

目前董其昌展的高峰期似乎已经过去。如果是工作日去的话,几乎不用排队,在展厅内也可以很惬意、自由地按照个人自己的节奏参观。

展厅内同时设有多媒体播放,走累了可以坐下欣赏一下视频,了解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漆器出土的盛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