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紫砂,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喀左紫砂以紫砂泥料渾樸深厚、透氣性強、不需要添加任何色素便能形成天然水色、環保健康等特點享譽業內。經過加工的喀左紫砂又極具收藏價值,用紫砂壺泡茶既能長久保持香氣,又能使得口感長久不變。

2012年08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喀左紫砂”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紫砂製品是用紫砂礦石為原料經過多個工序製成的一種高溫陶器。礦石外觀具有色澤紫紅,紫褐色,硃紅色等很多種顏色。質地細膩堅硬,顆粒結構緊密。燒成溫度高,燒結溫度已經很接近瓷器,因此是高溫陶器。因為原料含有均勻的砂質顆粒,燒成後外觀仍然顆粒清晰溫潤儒雅。因為紫砂礦石有很多色彩,人們充分利用礦石原有的顏色配製各種不同顏色的紫砂泥。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用途配製出不同用途的泥料,方便製作工藝對泥料的要求。紫砂製品外表適合雕刻,透氣性好,天然色彩,不施釉色,可塑性好。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戰國時期,喀左地區的居民用紅陶和灰陶製作器皿,並開始以紫砂原料為胎製作器皿。這一時期,才可算作喀左“紫陶時代”的發端。

漢代喀左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做茶壺了。在三臺村橋南的地裡,曾出土兩把陶茶壺。這把茶壺是從老爺廟興龍溝出土的,紫砂為胎。此壺做工精細,代表了當時的燒造水平,這兩把漢代的紫砂陶壺保存在喀左博物館。

在此後的歲月裡,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政權如何轉換,喀左的陶器工藝始終沒有停滯,其工藝技術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北宋時期,喀左地區以燒製生活日用品為主,有陶碗、陶罐等。

遼金時期,喀左燒製的磚瓦又大又厚,小營村的北山上有遼代建築,堆積了大面積的磚瓦。遼金時期的喀左陶器多以燒製陶碗、陶罐等生活日用品為主,在喀左南哨鎮梁家營子通往建昌的公路拐彎處,曾發現遼金時期的古窯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這時,已能燒製比陶器更高一級的瓷器了。在高家洞曾出土過石磨和瓦盆,還曾發現過金代墓葬,墓裡出土了鐵花大碗八個、瓦盤四個。

元代,喀左以燒製紅陶和瓷器為主。生產的瓷器有鈞窯的碗、盤、瓶一類的東西。元代末期,還出現了窯變釉。

清代,在白塔子、坤都營子等地都有窯址,這一時期主要生產陶器,青瓷,一般都是碗、盆等生活日用品。

民國時期,唐山人謝革廷來喀左做買賣,發現南哨制大缸的原料非常豐富,便聯繫大城子王貫共建缸窯。王貫投資,謝革廷提供技術,建成了“東興缸窯”。製出產品後,買賣興隆,年產大缸4000件。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東興缸窯”開始籌建下院,第二年投產,起名“日新缸窯”。

1952年,二窯合併,改名為地方國營南哨陶瓷廠。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喀左八十年代老紫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