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称为百经之首,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为什么说“善易者不卜”?

抓猫的鱼


《荀子·大略篇》中有一段话:“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其心同也”,这句足以説明矣!



精通诗经的人俯拾皆文章,不会卖弄点墨而强説新辞,因为他有同理心,所以就不会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引起他人情緖的起伏;


精通易经的人万事皆爲象,不会卖弄高明而随便替人占算,因为他有同理心,所以就不想帮人占算岀不好的结果而引起他人担忧害怕;

精通礼仪之人不会卖弄庄严而关注于外在衣饰,因为他有同理,所以就不会重视衣著让他人感到身份有别。这是圣人的情怀。


“善易者不占”的另一层的意思是既然易就是道的规律,占算岀吉渐变也会成凶;占算岀凶渐变也会成吉,遵循道的规律而行就能平安,何需多此一举事先占算?


玄牝中道


善易者不卜!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人,他有个哥哥,在县城买来二十四本书,其中就有《周经》,《四柱预测学》,《万年历》,《玉匣记》……等,他哥哥特喜玄学,他因好奇也偶尔翻开看看,就这样他也不知不觉中算起命来,刚开始他们算八字,后来沉迷于《周易》,算天气,算来人,算丢失,并且经常夜里相互探讨。

举四个例子:

1,一年夏天,天热好几天,哥写一字,测雨,卦得三日后逢雷雨于未时末,大风起于东北后转向西北,南北云聚,雷起之向偏东,雨大时短,不足以解旱。第四日,云来于北,雨大时长,可去旱情。后皆验之。

2,他家猪丢,父母急,四处寻之,无果。回家见两兄弟在看电视,父大怒,骂之,他说,猪在树林里,离家数里,丑时自回家,不用找。因已入夜天黑,父母只好作罢,待来日再找。不料天亮时,猪已在猪圈里酣睡。

3,他在中学,同桌刚买的钢笔丢失,疑是他偷,他解释后依然没能除去周围同学的异样眼光,便起一卦,得知同桌钢笔并没有丢,藏于金属内,结合日干支后天可找到。便告知同桌,钢笔还在他那里,后天能找到,如果到时找不到我照价赔你新的。第二日,学校宿舍大扫除,同桌的钢笔从床腿的钢管里掉了下来,同桌大喜,把他会算卦的事四处宣传,后全班同学都围着他要求算命。后惊动班主任,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斥半天。

4,2004年冬,他哥病重,他为他哥起了一卦,得“水火未济”,火卦封冬遇绝象,无解救,次日巳时气数尽。果死于次日上午10点半,他哥那年26岁。

知易者,知时数,知运理,知天命不可为,顺其自然,逆之则灾害生,品人生百态,了世间因果,金钱权力美色俱为鸿毛之福,诸祸附之。实为魔之诱饵,人似鱼,因欲望而祸起!

故知易者,寻道求常,无为无妄,慧根明神,方有大德。


云飞扬9293


善易者不卜,不是说善易的人是不进行预测的。而是善于易经预测的人不需要向一般普通人那样通过一定的起卦程序来算卦。他完全可以在预测一念初生时,通过即时周围能量场中出现的外应,以自己意识瞬间产生的感应,即刻捕获到需要预测的信息结果,并且马上解读出来。而且结果是非常精确的!不过这里的前提是要求预测者必须有长期淀积下来的易学素养,能够融易於血,使自己的身体自然调理修炼为一个易经预测结构程序的软件。

为什么呢?因为易经的64卦仅仅是一个准确的64种场象结构模式,而时空中运动的事物也不会简单精确到只有64种现象。易经的生命在於运动,它还需要以时空数64→512→4096→262144……等结构递进全息运动的方式去精确到每一个事物。然而在如此广阔的天地中达到精确的目的,谈何容易!“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也就是说一个预测的准确意向能量一旦产生,辐射向宇宙,相应一个由宇宙意识中心辐射的反馈新能量场就出现预测者的周围了,而预测者此时所在的时空点出现的信息象就必然是预测的精确结果!故此时此地的善易者会自然的删除许多卜卦的程序,以自己身体软件瞬间感应到的信息象,因地适时精确的解读反馈出来!这就是“善易者不卜”一语的真正涵义!不是说善易者清高到不屑于预测了。



易境2


在古代《易经》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儒家经典之一,就连秦始皇焚书也不焚,可见《易经》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为何地位如此崇高?为何说善易者不卜?且听细细道来……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或者说古人创造易经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为了什么目的呢?《易经》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延伸完善出来的。所以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八卦,《易传 · 系辞下》如是说:“古者包戏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最早记载的伏羲氏始做八卦的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大意应当是为的是用来表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神明之德),并根据万事万物的本质(万物之情)对其进行分类,这就是古人创造八卦,当然也包括创造《易经》六十四卦的动机和目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解释宇宙世界的统一理论和模型。

产生这种动机和目的是人的本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会思考问题,人类思考的问题,除了那些为了生存发展要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还会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如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建立一个能解释现存世界的统一理论,然后还能用来进一步解释现存世界的过去,并预测其未来。如果这个理论能用图形表示,这个图形就叫“宇宙模型”,也就是《易经》



所以说,懂得了《易经》,上可以从一个国家的过去 现在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即将走向何方,下可以知道一个人 一件事 的过去现在 并且预测未来会如何,所以荀子在《大略编》说:“善为易者不占”意思就是精通《易经》的人是不用来占卜算卦的。


春熙八字


孔子本来不大相信鬼神的,年轻的时候,没有去学《易经》。后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如果能让我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看来孔子对没有早点学习周易,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所以,他刻苦学习周易,以至于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我觉得孔子还说过的话也不一定都是真理,比如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值得学习的。十五岁应该是有目的有志向的自觉学习了。后面的目标也很高远。但真要做到却非常难,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学习恐怕只能永远走在大路上。最多只能稍微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而后继续学习刻苦努力才行,否则你就会落伍。而且即便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他说的也有点大。三十而立可以的,三十岁是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事业,经济上也应该独立。但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就很难,特别是知天命,也就是说对于天下发展变化的状态 ,发展变化的方向,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知道如何应对处理的方法。说真的这只有特别聪明的天才才能做到。孔子做县长很不错,做建筑部副部长也做得很好,可是一做大司寇就败下阵来,只干了三个月就辞官,周游列国去了。周游列国十四年,苦苦求官而不得,那时孔子正值知天命的时候,怎么还会那么失败呢?可见他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知天命的程度。到了老年,他也许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那么失败,于是就想到了《周易》,认为只要让他年轻数岁,五十岁时学了《周易》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了。孔子学习《周易》非常认真,以至于多次把编联《周易》的牛皮细绳都翻断了。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大的改观,可见他并没有从《周易》中学到特别有效的法宝,就退而求其次,专心致志地以教书为业了。从孔子的经历中,我感觉到,一个人要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同时又要好学博览,触类旁通。从《周易》学一点阴阳正反,多元探測,进退转换,有序应对的道理,在自己专业精进寻求突破时激发灵感,也许有所帮助。离开了具体专业,把《周易》看作万能法宝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效的。

关于善易者不卜,我以为他的意思是,真精通《周易》的人,他可以直接用周易之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需要运用《周易》之道通过占卜来决定做什么的。


钱塘渔翁1


《易经》是研究事物的变化、变化的方式、变化的种类、变化的状态、变化的大小、变化的方向、变化的趋势、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好坏、变化的解读、变化的规律和应变的方法的学问。“易”即变化,“易”本身有简易、变易和不易三种,我的一种理解,就是变化可分为量变、质变和平衡点三种状态。

所谓“善易者”,应该是对事物变化的方式、种类、状态、大小、方向、趋势、过程、好坏、解读、规律,以及对应变的方法,掌握极好之人。那么这种“善易者”对“易”本身三种状况中,重点把握变易,即质变的重点的能力显然是足备的。

“善易者”对《易经》“万物类象”、“一分为二”、“八个经卦”、“六十四卦”、“卦爻关系”、“原始返踪”、“见微知著”、“彰往察来”、“系统对应”、“信息互通”、“万象全息”等等,应该是深有理解、感悟和体会的,应该完全是可以由一知十、知百、知千、知万,甚尔由一物而推它物、由一事而测它事,能够“察一屋而知天下”的。

即“善易者”是对《易经》的理论、原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应用上,应该是大彻大悟、深切透彻之人。“卜”是“卜变”,“研几”、“查几”、“察几”能够知变的人,完全可以不用再“卜变”了。因此,特别彻透通悟变化的一切相互关系、趋势、影响和因果的人,完全可以不用“卜卦”,因为对他而言是不必要的、是多余的。“疑而未决,乃卜”,“善易者”不存在“疑而未决”需“卜”的问题。故此,《易经》虽有64卦,但“善易者不卜”。

(一已之见,对或与错,欢迎评论。比较啰嗦,错或不足之处,我会诚恳接受您的批评。谢谢您的阅读了!🌷🌷🌷🙏🙏🙏)


沃克特尔


卜筮是需要流程规范的,古代典籍中是有严格规制的。

卜是使用龟甲,烧后跟据裂纹做预测。

筮是用蓍草,按规定流程起卦做预测。

总之,过程是很严格、繁琐、庄重的。


善易者不卜,不是指的不做占卜,而是善长易学的人,已经融会贯通易理于生活中,预测的过程,已经无需严格按古代的哪些规制来起卦象进行预测,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已经可以随时随地,灵活生动的使用易理,通过人的灵性感通,做到《易经》中说的“感而遂通”。


应该这样理解“善易者不卜”的本来意思。


厚朴易学


《易经》号群经之首。主要内容有河图、洛书、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后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等。

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万事的产生、发展壮大的规律,一切天地人事物都有十二个规律,也即长生、沐浴……死、绝、胎、养。

易经的蒙卦有再三则不告,三者亵渎也,人心不诚则不够清净,心中多贪,贪则不足以感通神明、智周万物。

易卜在于洁净精微。易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孔子筮法用五十根蓍草,置一不动象北辰,而用四十九。筮法如此复杂的过程就是让人静心,让心中所思之事在天地人中的规律显现出来。

易卜的核心是让人心清净,心就能够智周万事万物,这个是真智慧,许多人天生就有这样的本事,特别是大领导级别的,天然就有知道下属所思所想的一种觉察。学易也就是让人随时随地都能安心定意,自然有所得。不必非要假借卜易之法,就可以判断进退吉凶。当然慎重起见,古人也有专门卜易以确定感觉是否正确的。

善占者不卜,就是说明白易经道理的人或者是善于占卜之人,不卜卦或很少卜,他们多用一种道法自然的心态去为人处世,并不在乎得失成败。明信有因就有果,凡事有其规律,心里一默就知道此事此时达到什么阶段了,凡事心中有数了。学易、参禅、问道虽然下手处不同,但有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所谓殊途同归。三百六十行,也是如此。

六十四卦只是360一周天的六十四个阶段,若再细分就有384个爻的小阶段。如果再细分,用六、用九,就更复杂了。

学易的根本不在于卜算搅乱了心性,反而是不算、让人宁静,自然生起智慧!


古道禅旅


易经,群经之首,主要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

六十四卦是什么?其实六十四卦是人生有可能经历的六十四种状态,卦辞和爻辞是分析这种状态的吉凶以及如何处理会趋吉避凶。

卜的目的是为了在迷茫中希望能得到指引,看看自己的未来会是吉是凶。

善易者不卜的意思是,如果你真正理解了易经的六十四卦所表达的意思,你的人生不管在哪个阶段,易经都会告诉你何去何从,根本不需要去占卜。

很多朋友问我,学占卜难吗?其实学占卜很简单,我最近就准备开视频讲座,每天一个知识点,教你轻松学易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易礼文化



《易经》有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孔子为其做传后,赋予其德理,成为《周易》。《周易》即是群经之首,又是儒家经典。

研读《周易》者,分为两派:占卜派和易理派。孔子即属于占卜派,又属于易理派。

而荀子是易理派。荀子曰:善为易者不占。

有一点需要说明,《易经》是一部纯粹的占卜之书。孔子为其做传后,才赋予了大义。也就是说,《易经》只能用来占卜,不存在易理。《周易》即能占卜,又有易理。


先说占卜派。

儒家不信鬼神,却占卜,但不痴迷。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在儒家经典《礼记》中,亦有占卜的内容:“娶妻不同姓。买妾不知其名,则卜之。”并且在祭祀等重大社会活动中,占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

【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皆信占卜。只有一个学派不信占卜。诸位若想知道,可以关注我,并在评论中提问:唯一不信占卜的学派】

在《左传》中就有诸多占卜的内容,且准确率甚高。本文就介绍几则具有代表性的占卜。  

一、陈厉公为敬仲占卜   

陈厉公生敬仲后,请周太史为其占卜。太史卜得《观卦》变为《否卦》,曰: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此子代有陈国,但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鲁庄公二十二年,陈人杀太子御寇,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侯欲立敬仲为卿,敬仲辞之曰:羁旅之臣只求免罪,不敢受卿之职。于是,敬仲担任工正之职,管理百工。齐国田氏便是陈敬仲的后代。   

至鲁昭公八年,楚国初次灭陈时,陈敬仲的五世孙陈桓子在齐国开始强大。鲁哀公十六年,楚国再次灭陈之时,敬仲八世孙田常已代齐国之政。   

至此,再回顾敬仲年幼时,太史之占卜:此子代有陈国。但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果不其然。      

二、战前占卜   

春秋时期,诸侯在发动战争之前,大多要占卜。   

1、秦穆公时期,秦晋为姻亲,这就是所谓秦晋之好。晋国饥荒,秦赠之以粟;秦国饥荒时,晋国却拒绝援助。并且,晋侯许诺割让与秦的河外五城,但不久就反悔。秦穆公欲伐晋,但国力不及之。便占卜决疑,卜官徒父卜之,得《蛊卦》,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蛊》之狐,必其君。吉也,三败晋师,必获其君。

在韩原之战中,晋师三战三败,晋惠公被俘。

2、在晋楚鄢陵之战时占卜。

晋厉公为此占卜,史官得《复卦》,曰:南国窘,射其元王中其一目。   

在此战中,楚师大败,楚恭王被射中一目。  

三、鲁文公占卜齐懿公之死   

鲁文公十八年春,在齐国欲伐鲁之时,齐懿公生病。医生为齐侯诊断病情之后,称齐侯大限将至,活不过秋天。鲁文公闻之,希望齐懿公在伐鲁之前就死去。便使卜官楚丘卜之,楚丘曰:“齐侯不及伐鲁之期,非疾也。君亦不闻。”   

数月后,齐国大夫阎职在齐侯病重之际,弑齐侯以报夺妻之恨。正如楚丘所言:病重的齐侯尚未伐鲁便死。并且,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被弑杀。鲁文公更是在齐侯被杀前去世。故不闻齐侯之死!   

楚丘精准的占卜令人折服。  

对占卜的观点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但却从来不占卜。下面就举一个例子,来阐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国队与新西兰队有场足球比赛。比赛于下午进行,但央视并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赛的实况录像。在上半场结束后,插播了体育新闻。新闻中称,在今天下午进行的比赛中,中国队2:0战胜了新西兰队。之后我立即关掉电视。因为已经知道了比赛结果,再看下去已无悬念和乐趣。人生亦是如此。

说完占卜,再说孔子赋予《周易》的易理。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狭义:

《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阴爻和阳爻,即“--”和“—”。又以初、三、五爻位为阳爻位。以二、四、上爻位为阴爻位。《周易》就是通过阴阳两种符号的组合与变化,来对未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

广义:

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变化规律,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形式构成。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等等。此广义也包含了上一条狭义的概念。

二、惧以始终,其要无咎。

《系辞》有曰:“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是《周易》对入世生存之道以及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人的祸福,社会的治乱不是由天命决定,而是由人决定。故在六十四卦中,除《无妄卦》外,所有卦爻辞的吉凶皆可以转化,福祸皆由人事决定:

《乾卦》爻辞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颐卦·大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系辞》中,亦有辩证的安危观:“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只有谨言慎行,厚蓄薄发,居上不骄,富贵有节,居安思危。才能趋吉避凶。这便是孔子赋予《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神圣职责。

三、与时俱进,实施变革。

《周易》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和根本的哲学观,就是与时俱进和适时变革。

《豫卦·彖传》有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贲卦·彖传》有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革卦·彖传》有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哉。”【革命一词,最早由孔子提出】

《系辞》有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至此,我们再回顾《论语》之言:“毋臆、毋固、毋必、毋我。”

毋固、毋必,即不顽固不化,不绝对肯定。就是承认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与时俱进,适时变革。这又与《明夷卦·六二象》之言互为印证——“顺以,则也。”

知占卜之精准。再明易之理。荀子才会提炼出精辟之论——善为易者不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