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稱為百經之首,主要內容是六十四卦,為什麼說“善易者不卜”?

抓貓的魚


《荀子·大略篇》中有一段話:“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其心同也”,這句足以説明矣!



精通詩經的人俯拾皆文章,不會賣弄點墨而強説新辭,因為他有同理心,所以就不會以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情而引起他人情緖的起伏;


精通易經的人萬事皆為象,不會賣弄高明而隨便替人佔算,因為他有同理心,所以就不想幫人佔算岀不好的結果而引起他人擔憂害怕;

精通禮儀之人不會賣弄莊嚴而關注於外在衣飾,因為他有同理,所以就不會重視衣著讓他人感到身份有別。這是聖人的情懷。


“善易者不佔”的另一層的意思是既然易就是道的規律,佔算岀吉漸變也會成兇;佔算岀兇漸變也會成吉,遵循道的規律而行就能平安,何需多此一舉事先佔算?


玄牝中道


善易者不卜!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他有個哥哥,在縣城買來二十四本書,其中就有《周經》,《四柱預測學》,《萬年曆》,《玉匣記》……等,他哥哥特喜玄學,他因好奇也偶爾翻開看看,就這樣他也不知不覺中算起命來,剛開始他們算八字,後來沉迷於《周易》,算天氣,算來人,算丟失,並且經常夜裡相互探討。

舉四個例子:

1,一年夏天,天熱好幾天,哥寫一字,測雨,卦得三日後逢雷雨於未時末,大風起於東北後轉向西北,南北雲聚,雷起之向偏東,雨大時短,不足以解旱。第四日,雲來於北,雨大時長,可去旱情。後皆驗之。

2,他家豬丟,父母急,四處尋之,無果。回家見兩兄弟在看電視,父大怒,罵之,他說,豬在樹林裡,離家數里,丑時自回家,不用找。因已入夜天黑,父母只好作罷,待來日再找。不料天亮時,豬已在豬圈裡酣睡。

3,他在中學,同桌剛買的鋼筆丟失,疑是他偷,他解釋後依然沒能除去周圍同學的異樣眼光,便起一卦,得知同桌鋼筆並沒有丟,藏於金屬內,結合日干支後天可找到。便告知同桌,鋼筆還在他那裡,後天能找到,如果到時找不到我照價賠你新的。第二日,學校宿舍大掃除,同桌的鋼筆從床腿的鋼管裡掉了下來,同桌大喜,把他會算卦的事四處宣傳,後全班同學都圍著他要求算命。後驚動班主任,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訓斥半天。

4,2004年冬,他哥病重,他為他哥起了一卦,得“水火未濟”,火卦封冬遇絕象,無解救,次日巳時氣數盡。果死於次日上午10點半,他哥那年26歲。

知易者,知時數,知運理,知天命不可為,順其自然,逆之則災害生,品人生百態,了世間因果,金錢權力美色俱為鴻毛之福,諸禍附之。實為魔之誘餌,人似魚,因慾望而禍起!

故知易者,尋道求常,無為無妄,慧根明神,方有大德。


雲飛揚9293


善易者不卜,不是說善易的人是不進行預測的。而是善於易經預測的人不需要向一般普通人那樣通過一定的起卦程序來算卦。他完全可以在預測一念初生時,通過即時周圍能量場中出現的外應,以自己意識瞬間產生的感應,即刻捕獲到需要預測的信息結果,並且馬上解讀出來。而且結果是非常精確的!不過這裡的前提是要求預測者必須有長期澱積下來的易學素養,能夠融易於血,使自己的身體自然調理修煉為一個易經預測結構程序的軟件。

為什麼呢?因為易經的64卦僅僅是一個準確的64種場象結構模式,而時空中運動的事物也不會簡單精確到只有64種現象。易經的生命在於運動,它還需要以時空數64→512→4096→262144……等結構遞進全息運動的方式去精確到每一個事物。然而在如此廣闊的天地中達到精確的目的,談何容易!“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也就是說一個預測的準確意向能量一旦產生,輻射向宇宙,相應一個由宇宙意識中心輻射的反饋新能量場就出現預測者的周圍了,而預測者此時所在的時空點出現的信息象就必然是預測的精確結果!故此時此地的善易者會自然的刪除許多卜卦的程序,以自己身體軟件瞬間感應到的信息象,因地適時精確的解讀反饋出來!這就是“善易者不卜”一語的真正涵義!不是說善易者清高到不屑於預測了。



易境2


在古代《易經》被認為是群經之首,儒家經典之一,就連秦始皇焚書也不焚,可見《易經》在我國曆史上享有多麼崇高的地位。為何地位如此崇高?為何說善易者不卜?且聽細細道來……



《易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或者說古人創造易經究竟是出於什麼動機為了什麼目的呢?《易經》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礎上延伸完善出來的。所以要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八卦,《易傳 · 繫辭下》如是說:“古者包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就是最早記載的伏羲氏始做八卦的事,“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句話大意應當是為的是用來表明自然界的根本規律(神明之德),並根據萬事萬物的本質(萬物之情)對其進行分類,這就是古人創造八卦,當然也包括創造《易經》六十四卦的動機和目的,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為了建立一個能解釋宇宙世界的統一理論和模型。

產生這種動機和目的是人的本性,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會思考問題,人類思考的問題,除了那些為了生存發展要解決的各種具體問題,還會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如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它們過去是什麼樣子?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要求建立一個能解釋現存世界的統一理論,然後還能用來進一步解釋現存世界的過去,並預測其未來。如果這個理論能用圖形表示,這個圖形就叫“宇宙模型”,也就是《易經》



所以說,懂得了《易經》,上可以從一個國家的過去 現在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即將走向何方,下可以知道一個人 一件事 的過去現在 並且預測未來會如何,所以荀子在《大略編》說:“善為易者不佔”意思就是精通《易經》的人是不用來占卜算卦的。


春熙八字


孔子本來不大相信鬼神的,年輕的時候,沒有去學《易經》。後來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意思是,“如果能讓我年輕幾歲,從五十歲開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看來孔子對沒有早點學習周易,而感到深深的遺憾。所以,他刻苦學習周易,以至於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

我覺得孔子還說過的話也不一定都是真理,比如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值得學習的。十五歲應該是有目的有志向的自覺學習了。後面的目標也很高遠。但真要做到卻非常難,在知識爆炸的新時代,學習恐怕只能永遠走在大路上。最多隻能稍微駐足欣賞路邊的風景,而後繼續學習刻苦努力才行,否則你就會落伍。而且即便在孔子所處的時代他說的也有點大。三十而立可以的,三十歲是應該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事業,經濟上也應該獨立。但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就很難,特別是知天命,也就是說對於天下發展變化的狀態 ,發展變化的方向,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知道如何應對處理的方法。說真的這隻有特別聰明的天才才能做到。孔子做縣長很不錯,做建築部副部長也做得很好,可是一做大司寇就敗下陣來,只幹了三個月就辭官,周遊列國去了。周遊列國十四年,苦苦求官而不得,那時孔子正值知天命的時候,怎麼還會那麼失敗呢?可見他實際上並沒有達到知天命的程度。到了老年,他也許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那麼失敗,於是就想到了《周易》,認為只要讓他年輕數歲,五十歲時學了《周易》就不會有什麼大的過錯了。孔子學習《周易》非常認真,以至於多次把編聯《周易》的牛皮細繩都翻斷了。但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大的改觀,可見他並沒有從《周易》中學到特別有效的法寶,就退而求其次,專心致志地以教書為業了。從孔子的經歷中,我感覺到,一個人要真正有所作為就必須精通自己的專業,同時又要好學博覽,觸類旁通。從《周易》學一點陰陽正反,多元探測,進退轉換,有序應對的道理,在自己專業精進尋求突破時激發靈感,也許有所幫助。離開了具體專業,把《周易》看作萬能法寶是不可能有什麼成效的。

關於善易者不卜,我以為他的意思是,真精通《周易》的人,他可以直接用周易之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需要運用《周易》之道通過占卜來決定做什麼的。


錢塘漁翁1


《易經》是研究事物的變化、變化的方式、變化的種類、變化的狀態、變化的大小、變化的方向、變化的趨勢、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好壞、變化的解讀、變化的規律和應變的方法的學問。“易”即變化,“易”本身有簡易、變易和不易三種,我的一種理解,就是變化可分為量變、質變和平衡點三種狀態。

所謂“善易者”,應該是對事物變化的方式、種類、狀態、大小、方向、趨勢、過程、好壞、解讀、規律,以及對應變的方法,掌握極好之人。那麼這種“善易者”對“易”本身三種狀況中,重點把握變易,即質變的重點的能力顯然是足備的。

“善易者”對《易經》“萬物類象”、“一分為二”、“八個經卦”、“六十四卦”、“卦爻關係”、“原始返蹤”、“見微知著”、“彰往察來”、“系統對應”、“信息互通”、“萬象全息”等等,應該是深有理解、感悟和體會的,應該完全是可以由一知十、知百、知千、知萬,甚爾由一物而推它物、由一事而測它事,能夠“察一屋而知天下”的。

即“善易者”是對《易經》的理論、原理、方法的學習、理解、應用上,應該是大徹大悟、深切透徹之人。“卜”是“卜變”,“研幾”、“查幾”、“察幾”能夠知變的人,完全可以不用再“卜變”了。因此,特別徹透通悟變化的一切相互關係、趨勢、影響和因果的人,完全可以不用“卜卦”,因為對他而言是不必要的、是多餘的。“疑而未決,乃卜”,“善易者”不存在“疑而未決”需“卜”的問題。故此,《易經》雖有64卦,但“善易者不卜”。

(一已之見,對或與錯,歡迎評論。比較囉嗦,錯或不足之處,我會誠懇接受您的批評。謝謝您的閱讀了!🌷🌷🌷🙏🙏🙏)


沃克特爾


卜筮是需要流程規範的,古代典籍中是有嚴格規制的。

卜是使用龜甲,燒後跟據裂紋做預測。

筮是用蓍草,按規定流程起卦做預測。

總之,過程是很嚴格、繁瑣、莊重的。


善易者不卜,不是指的不做占卜,而是善長易學的人,已經融會貫通易理於生活中,預測的過程,已經無需嚴格按古代的哪些規制來起卦象進行預測,通過長期嚴格的訓練,已經可以隨時隨地,靈活生動的使用易理,通過人的靈性感通,做到《易經》中說的“感而遂通”。


應該這樣理解“善易者不卜”的本來意思。


厚朴易學


《易經》號群經之首。主要內容有河圖、洛書、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後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等。

易經主要闡述宇宙萬物萬事的產生、發展壯大的規律,一切天地人事物都有十二個規律,也即長生、沐浴……死、絕、胎、養。

易經的蒙卦有再三則不告,三者褻瀆也,人心不誠則不夠清淨,心中多貪,貪則不足以感通神明、智周萬物。

易卜在於潔淨精微。易傳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孔子筮法用五十根蓍草,置一不動象北辰,而用四十九。筮法如此複雜的過程就是讓人靜心,讓心中所思之事在天地人中的規律顯現出來。

易卜的核心是讓人心清淨,心就能夠智周萬事萬物,這個是真智慧,許多人天生就有這樣的本事,特別是大領導級別的,天然就有知道下屬所思所想的一種覺察。學易也就是讓人隨時隨地都能安心定意,自然有所得。不必非要假借卜易之法,就可以判斷進退吉凶。當然慎重起見,古人也有專門卜易以確定感覺是否正確的。

善佔者不卜,就是說明白易經道理的人或者是善於占卜之人,不卜卦或很少卜,他們多用一種道法自然的心態去為人處世,並不在乎得失成敗。明信有因就有果,凡事有其規律,心裡一默就知道此事此時達到什麼階段了,凡事心中有數了。學易、參禪、問道雖然下手處不同,但有許多地方是相通的,所謂殊途同歸。三百六十行,也是如此。

六十四卦只是360一周天的六十四個階段,若再細分就有384個爻的小階段。如果再細分,用六、用九,就更復雜了。

學易的根本不在於卜算攪亂了心性,反而是不算、讓人寧靜,自然生起智慧!


古道禪旅


易經,群經之首,主要內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

六十四卦是什麼?其實六十四卦是人生有可能經歷的六十四種狀態,卦辭和爻辭是分析這種狀態的吉凶以及如何處理會趨吉避凶。

卜的目的是為了在迷茫中希望能得到指引,看看自己的未來會是吉是兇。

善易者不卜的意思是,如果你真正理解了易經的六十四卦所表達的意思,你的人生不管在哪個階段,易經都會告訴你何去何從,根本不需要去占卜。

很多朋友問我,學占卜難嗎?其實學占卜很簡單,我最近就準備開視頻講座,每天一個知識點,教你輕鬆學易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易禮文化



《易經》有六十四卦和卦爻辭。孔子為其做傳後,賦予其德理,成為《周易》。《周易》即是群經之首,又是儒家經典。

研讀《周易》者,分為兩派:占卜派和易理派。孔子即屬於占卜派,又屬於易理派。

而荀子是易理派。荀子曰:善為易者不佔。

有一點需要說明,《易經》是一部純粹的占卜之書。孔子為其做傳後,才賦予了大義。也就是說,《易經》只能用來占卜,不存在易理。《周易》即能占卜,又有易理。


先說占卜派。

儒家不信鬼神,卻占卜,但不痴迷。所謂“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在儒家經典《禮記》中,亦有占卜的內容:“娶妻不同姓。買妾不知其名,則卜之。”並且在祭祀等重大社會活動中,占卜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環節。

【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皆信占卜。只有一個學派不信占卜。諸位若想知道,可以關注我,並在評論中提問:唯一不信占卜的學派】

在《左傳》中就有諸多佔卜的內容,且準確率甚高。本文就介紹幾則具有代表性的占卜。  

一、陳厲公為敬仲占卜   

陳厲公生敬仲後,請周太史為其占卜。太史卜得《觀卦》變為《否卦》,曰:觀光之國,利用賓於王。此子代有陳國,但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   

魯莊公二十二年,陳人殺太子禦寇,陳公子完(敬仲)奔齊。齊侯欲立敬仲為卿,敬仲辭之曰:羈旅之臣只求免罪,不敢受卿之職。於是,敬仲擔任工正之職,管理百工。齊國田氏便是陳敬仲的後代。   

至魯昭公八年,楚國初次滅陳時,陳敬仲的五世孫陳桓子在齊國開始強大。魯哀公十六年,楚國再次滅陳之時,敬仲八世孫田常已代齊國之政。   

至此,再回顧敬仲年幼時,太史之占卜:此子代有陳國。但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果不其然。      

二、戰前占卜   

春秋時期,諸侯在發動戰爭之前,大多要占卜。   

1、秦穆公時期,秦晉為姻親,這就是所謂秦晉之好。晉國饑荒,秦贈之以粟;秦國饑荒時,晉國卻拒絕援助。並且,晉侯許諾割讓與秦的河外五城,但不久就反悔。秦穆公欲伐晉,但國力不及之。便占卜決疑,卜官徒父卜之,得《蠱卦》,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蠱》之狐,必其君。吉也,三敗晉師,必獲其君。

在韓原之戰中,晉師三戰三敗,晉惠公被俘。

2、在晉楚鄢陵之戰時占卜。

晉厲公為此占卜,史官得《復卦》,曰:南國窘,射其元王中其一目。   

在此戰中,楚師大敗,楚恭王被射中一目。  

三、魯文公占卜齊懿公之死   

魯文公十八年春,在齊國欲伐魯之時,齊懿公生病。醫生為齊侯診斷病情之後,稱齊侯大限將至,活不過秋天。魯文公聞之,希望齊懿公在伐魯之前就死去。便使卜官楚丘卜之,楚丘曰:“齊侯不及伐魯之期,非疾也。君亦不聞。”   

數月後,齊國大夫閻職在齊侯病重之際,弒齊侯以報奪妻之恨。正如楚丘所言:病重的齊侯尚未伐魯便死。並且,不是死於疾病,而是被弒殺。魯文公更是在齊侯被殺前去世。故不聞齊侯之死!   

楚丘精準的占卜令人折服。  

對占卜的觀點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而是科學。但卻從來不占卜。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闡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國隊與新西蘭隊有場足球比賽。比賽於下午進行,但央視並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賽的實況錄像。在上半場結束後,插播了體育新聞。新聞中稱,在今天下午進行的比賽中,中國隊2:0戰勝了新西蘭隊。之後我立即關掉電視。因為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再看下去已無懸念和樂趣。人生亦是如此。

說完占卜,再說孔子賦予《周易》的易理。

一、一陰一陽之謂道。

狹義:

《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是陰爻和陽爻,即“--”和“—”。又以初、三、五爻位為陽爻位。以二、四、上爻位為陰爻位。《周易》就是通過陰陽兩種符號的組合與變化,來對未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做出預測。

廣義:

事物的本質特徵與變化規律,是由陰陽兩種對立統一的形式構成。如: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等等。此廣義也包含了上一條狹義的概念。

二、懼以始終,其要無咎。

《繫辭》有曰:“懼以始終,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這是《周易》對入世生存之道以及行為準則的高度概括。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人的禍福,社會的治亂不是由天命決定,而是由人決定。故在六十四卦中,除《無妄卦》外,所有卦爻辭的吉凶皆可以轉化,福禍皆由人事決定:

《乾卦》爻辭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頤卦·大象》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繫辭》中,亦有辯證的安危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只有謹言慎行,厚蓄薄發,居上不驕,富貴有節,居安思危。才能趨吉避凶。這便是孔子賦予《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神聖職責。

三、與時俱進,實施變革。

《周易》的社會歷史發展觀和根本的哲學觀,就是與時俱進和適時變革。

《豫卦·彖傳》有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賁卦·彖傳》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革卦·彖傳》有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哉。”【革命一詞,最早由孔子提出】

《繫辭》有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至此,我們再回顧《論語》之言:“毋臆、毋固、毋必、毋我。”

毋固、毋必,即不頑固不化,不絕對肯定。就是承認事物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故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與時俱進,適時變革。這又與《明夷卦·六二象》之言互為印證——“順以,則也。”

知占卜之精準。再明易之理。荀子才會提煉出精闢之論——善為易者不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