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六安市市長葉露中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說,六安不僅是一幅畫,六安還是“一本書”。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山再起、投鞭斷流”都出自於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安徽省原六安市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用葉市長的話說,六安是一座歷史名城,這座城市有好生態,有好風光,有好物產,還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六安這本書,既厚重又經典,其文化思想內涵,可以從六個方面來解讀。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其一,六安讀音的“神奇”。試想,有哪一座城市的名字會因“讀音”引起“爭議”?可以說,不懂“六安”的歷史,就無法準確讀音“ 六安”。幾乎來過六安的“外來人”,都會為“六安”的讀音發生“爭論”。那麼,為什麼“六安”要讀成“陸安(lu an)”呢?其實,六安的“六(lù)”的讀音,早在2100多年前就有了其獨特的發音。這更證明了六安的悠久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六國”通“錄國”甚至有青銅器銘文實物為證。郭沫若在《兩週金辭大系考釋》考證錄伯 簋蓋時曾指出: “錄國殆即《春秋》文公五年‘楚人滅六’之六,舊稱皋陶之後,地望在今安徽六安縣附近”。因此說,六安的“六”字讀“lù”,並非民間流傳的所謂方言,而是帶有六安特有的地域文化,是歷史形成的。

從歷史角度來講,“六”是皋陶後裔的封地,《史記夏本記》記載,帝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這便是古六國的雛形。這裡的“六”,不是數字上的6,而是指“六”這個地方。“六”在古漢語中,通假“陸”字,原意為“四周略高的陸地”,這符合古六國的丘陵地貌特徵,這個讀音在《康熙字典》已有註釋。

其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進行過廣泛的活動,如前所述,“六安”作為地名,則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設都於六安(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歸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為六安。(注:仍定都於六)

其三:人傑地靈精英薈萃。數千年來,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名人,不勝枚舉,良將名相、文苑群英、黨史英傑、政壇名要輝耀古今。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上古有輔佐舜、禹而勞卒的皋陶,春秋有修建"大業陂"等水利設施的孫叔敖,漢有“開巴蜀教化之風”的文翁,三國有“雄姿英發”的名將周瑜,宋有名冠“宋畫第一”的國畫巨擘李公麟(《五馬圖》為李公麟繪畫作品,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明有我國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亨。著名左翼作家蔣光慈,以及未名四傑(1925年8月,在魯迅倡導下,文學社團未名社在北京成立,並編輯出版了《莽原》、《未名》半月刊)未名社的六名成員,除魯迅和曹靖華外,韋素園、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都是六安葉集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湧現了以許繼慎為代表的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先驅,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也是六安人。革命戰爭時期皖西30萬英雄兒女捐軀,走出108位開國將軍,誕生兩大將軍縣(金寨縣、裕安區)和中國第一將軍鎮(獨山鎮),被譽為“將軍之鄉”,洪學智就是六安金寨人。

其四:觸摸六安古城。六安的一物一景無不記錄著歷史的印跡,散發出中華民族文化的芳香,老皖西博物館更是好似一本歷史記憶的寶庫。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有關六安北塔、南塔的建造,在《六安州志》中是有記載的。貞觀16年前後,為表彰李藥師的功績,尉遲恭奉旨在六安州監造“藥師寺塔”。後稱為多寶庵塔或稱北塔。南塔是在唐代武德年間(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緣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重修,改現名觀音寺塔。

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編錄了六安八景圖,現翻刻在老淠河岸邊的文化牆上,是六安最主要的風景名勝。六安八景分別為“鐘樓遠眺”、“桃塢晴霞”、“齊雲擁霧”、“赤壁漁歌”、“九公聳秀”、“龍穴返照”、“嵩寮瀉乳”、“武陟積雪”。由此可見,六安的古八景,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人文景觀。 六安的蘇埠,曾有“小南京”之稱。蘇埠鎮上的老街,始建於元,興於明,繁盛於清,已有千年歷史。

在六安人們至今還能尋覓到,一排排木質結構的商鋪,一條條青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極具歷史研究價值。人們或許都知道,毛坦廠中學,這裡曾被譽為圓農家子弟大學夢的地方。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在毛坦廠還有一條有600年曆史的明清老街,建於元末明初,全長1320米。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其五:中國司法鼻祖。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神獸為“廌”,“廌”自產生之日起,便與法律、司法審判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皋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皋陶,字庭堅,他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是屹立在中華文明的前端,中華民族國家雛形初具時期的巨人。對皋陶的說法各家不同,但對他一生輔佐堯舜禹三帝,終生為士,主持研究制定刑法,實施依法行政,依法治國,

“明五刑、弼五教”。提倡以德服人、依法做人,堪稱是中國司法的鼻祖。在當時原始社會狀態下,部落紛爭不斷,互相殺擄征戰,中原逐鹿初定,中國曙光顯現之際,他能夠向禹(注:“向舜”)提出《皋陶謨》這樣治國理政、選擇人才的宏論,並貫徹於治理國家的全部過程,實屬智者先賢。

其六:六安瓜片的“神奇”。去過安徽省的人,如果不知道“六安瓜片”,那一定是沒有在安徽飲茶。因為只要在安徽喝茶,就不能不品“六安瓜片”。

唐代時,有一個叫李德裕的唐名相,精於茶理。曾有一位官員將出任蘇州牧,李德裕對他說:“您到舒州任上,請給我寄小三袋峰茶。”那位官員為了討好李丞相,獻上了數十斤,李德裕為官清正,拒不接受這份厚禮,便如數退還。第二年,那個舒州刺史即將離任,又一次向李丞相獻茶,這一次,他學乖了,採取少而精的方針,可以搜求了幾小袋,李德裕欣然接受。一次,李德裕對眾人說:“峰茶可以消酒食毒。”於是當場試驗,令人烹了一壺茶,澆到肉食上,放於銀盒之中。第二天早上,打開一看,肉已化為水了。

安徽觀察:葉露中-六安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李德裕所稱的峰茶,正是那六安茶,因恐怕與其藥效有關,所以明代聞龍《茶箋》稱六安精品,入藥“最效”。六安茶形態如瓜籽片,因而稱之為六安瓜片。六安瓜片色澤翠綠,茶香濃烈,味甘美而耐泡,再加上藥效顯著,因此,至今此茶極為搶手暢銷。除了六安瓜片以外,六安霍山石斛、迎駕貢酒、漫水河百合、霍邱柳編、八公山豆腐等特色產品,均已登上全國各地的名優名特產榜單,成為長三角、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遊客最喜愛購買的特產。

如果說,“大美六安”的好山好水,是一幅中國的“山水畫”的話,那麼在這幅山水畫中的“古色古香”的歷史長卷,就是一本神奇的“史書”,也如同一幅油畫,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