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九龙夺嫡”,为何八爷党四人却输给四爷党两人呢?

张光久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平准葛尔,收复台湾,一生也是雄才伟略。和他的雄才伟略匹配的,还有康熙的后代的繁盛,康熙一生留有24子11女在世。这么多的子女在康熙在世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夺嫡”之战,其中八爷党和四爷党是最有实力的两拨人,尤其是八爷党,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却是四爷党,这是为什么呢?



八爷输就输在他争的太厉害。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八爷党一直是太子位的有力争夺者,无论是在前朝还是在后宫支持八爷的人比比皆是,八爷也因此积极争取太子位,但他争的太明显。太子被软禁的时候,阿哥中只有四爷说情,八爷党落井下石,吃相相当难看,康熙皇帝更是因此认为八爷不适合做帝位,只有权谋,没有情味。

八爷输就输在他势力过大。九子夺嫡是康熙朝的事情,康熙是一个雄才伟略的人物,他容不得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手下拥有这么大的实力。太子被软禁,康熙让文武大臣推荐新太子人选,结果百官联合推举八王爷,这对于康熙来说是一个信号:“老八瞒着他勾结群臣”,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

将在精不在多。八爷党虽然有四个人,可是并不厉害,九阿哥捞钱,十阿哥不堪大用,十四阿哥和八阿哥也不是一条心,手底下的大臣能打的只有佟国维,还早早的被打倒了。反观四阿格党只有两个人,可是厉害的人物不少,邬思道,年羹尧,田文境等,相比较于八阿哥党,能人太多了。


雍正帝上台以后,八爷党的末日就来了。起初,雍正初登帝位,八爷党在朝中势力庞大,雍正动不了八爷,便进封他为和硕廉亲王署理工部,兼任理藩院尚书。等到雍正坐稳帝位,便找各种借口削了八爷的爵位,改其名为“阿其那”,满语意思为:狗。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八爷党输在争的太厉害,太明显,太想要!虽然众皇子里面,九爷胤禟,十爷胤锇,十四爷胤禵,都是八爷的铁杆拥趸,但是八爷的表现太过操之过急,导致康熙从刚开始就把八爷从心里踢出掉了!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康熙要求众官员推荐新太子合适人选,八爷看到时机来了,迫不及待的联名众官员去推举自己,随后以佟国维为首的众官员都推举自己,这一下子在康熙面前暴露了八爷党的实力,让康熙内心深为惊骇!

康熙明白了八爷在朝堂的实力,他一直在笼络人心,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争得皇位!

可惜,八爷失算了!

他没想到康熙只是试水,试试众皇子在朝堂的水有多深,这一试,第一个跳出水面的就是八爷胤禩!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他的实力非同小可,他的态度无比强硬!这一切,让康熙深恶痛疾,竟然在朝堂结党,如若任其发展,岂不是以后要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康熙冷静的思考,他必须剪除他的党羽,而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人物佟国维!随后,康熙单独召见佟国维,佟国维与隆科多唱了一出双簧,随后佟国维退出政治舞台,隆科多开始走马上任!

康熙随后一步步制衡八爷党的实力,他内心厌恶八爷,他不允许八爷成为他的继承人!

八爷确实太过操之过急!因为他的出身低微,他只有拼命证明自己的能耐,对他而言:不争,他不可能成为继承人;争一下,他还有一线希望!

八爷绝不放过这一丝的可能性。

于是他拉拢九爷十爷十四爷,拉拢朝堂佟国维等等,这一切都是他的筹码,至少在台面上他是最强的!

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把局势搞乱,把局势抬到明面来,然后趁机摸鱼!于是,他让朝堂官员举荐自己,他炮制“死鹰事件”,这一系列事件确实都惊天动地,但其实每件事都让康熙更加厌恶他,始终适得其反!

八爷其实也明白,自己很难成功,但是他走到这一步,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而八爷最关键的地方没有军队,康熙驾崩最关键的时刻,九门提督是隆科多,是四爷的人物,关键的丰台大营还被十三爷夺权!想拼死一搏,也没有一搏的资本!八爷焉能不败!


四爷胤禛一直不显山露水!前期一直追随太子,后来在邬先生的指导下一直隐忍,而唯一一个铁杆兄弟十三爷胤祥却被康熙软禁十年,知道雍正登基才被释放出来!

但是,正是因为四爷的隐忍为他增加很多的筹码,让康熙看到了四爷与众不同的一面!

而且,四爷最务实!四爷遇事敢迎难而上,不怕得罪权贵,虽是孤身皇子,却始终去干实事,而这一点康熙是最看重的!

因为康熙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吏治腐败和国库空虚。如果说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么大清可能就面临着灭亡。 试想八爷一直笼络人心,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不可能!而四爷却是不惧权贵,敢于面对这些问题,所以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只有四爷!

康熙的头脑是最强大的,面对众皇子的,夺嫡,他始终松弛有度,头脑清醒,见招拆招!而四爷用他的行动赢得了康熙了信任,最终成为继承人!

以上非正史,根据《康熙王朝》而来,不喜勿喷!




忠肝义胆岳老三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等,刀光剑影,阅人无数,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所以康熙帝最终的选择的皇位继承人并没有错。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第一位皇后赫舍里,赫舍里的祖父索尼是顺治皇帝去世前任命的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帝和赫舍里的关系很好,但是赫舍里在胤礽出生后就去世了,胤礽自小失去母亲的关照,太可惜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处死索额图,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是胤礽的外叔公,康熙此举导致胤礽不满,父子关系紧张。

皇太子胤礽从不懂事当太子到被废,30多年时间,期间亲兄弟也都长大了,个个虎视眈眈,觊觎储君之位,胤礽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位也开始结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废除太子。康熙帝废除太子的理由,没有实际内容,比较空洞,最多就是说胤礽生活作风有问题。

老大胤禔是庶长子,康熙帝一向不喜欢他。太子被废后,他向康熙提议立老八胤禩为皇太子,理由是老八天生贵相,又说要替父杀掉废太子胤礽,把康熙帝吓了一跳,同时对老八胤禩严加提防。老大胤禔算是给老八帮了一次倒忙。

老三胤祉揭发老大搞巫蛊加害胤礽,康熙查实后,毫不犹豫将大阿哥囚禁,这事和老八胤禩也脱不了干系,康熙将老八也关押起来,不久将其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觉得当初废除胤礽太过草率,于是又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五十年(1711年),复位后的太子胤礽被人告发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等人结党,康熙很重视,经查确有此事,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从此,废太子胤礽一直被圈禁至死。三阿哥胤祉多少有些文人气息,看到竞争如此残酷,主动退出了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知道自己不为父亲所爱,当皇太子的机会算是没有了,但他又不甘心就此打住,为此联合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支持老十四胤禵。

老十三胤祥是唯一支持老四胤禛的。老四胤禛一直有高人指点,自己也比较有悟性,他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后,仍然在父亲康熙帝面前为胤礽说好话,这让康熙觉得老四算是有情有义的人。老四为什么敢为废太子说好话?因为他琢磨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只是一时生气,废太子胤礽确实没有什么大错。

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老四胤禛看到胤礽已无复立之可能,就开始自己谋取皇太子之位。但是老四的表现一直是不温不火,不显山不露水,属于尽人事听天命的作风。

这样一来,皇子之间实际形成了,以老四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老八虽然没有机会还上位,但是他牵头支持老十四,所以没有叫十四爷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当时八爷党支持的老十四胤禵远在西北,老四胤禛在北京。康熙帝驾崩后,康熙帝的宠幸的大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帝的遗嘱,由老四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老四胤禛之所以最终被康熙帝选中,主要是老四比较稳重,既能在康熙帝面前合适表达自己的愿望,又较好地在康熙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干,干一样成一样,干什么像什么。而且老四这个人处事较为公平,有情有义,可谓德才兼备。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四的德才表现,最终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老八的失败,败在过于显山露水,善于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康熙帝废除太子的原因就是太子拉帮结派,老八居然看不出康熙帝的喜好,重蹈废太子隐忍的覆辙,所以不能上位也很正常。

雍正皇帝为防止今后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而是由皇帝生前写好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驾崩后,由大臣当面打开并宣布皇位继承人。


坐看东南了


將不在于“猛”而在于“智”,兵不在于“多”而在于“忠”,前者即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后者不必细说,那就是四爷党!四个回合见分晓。

所谓四人的“八爷党”,就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哦、十四阿哥胤禵等四人为一个夺嫡集团,上窜下跳忙个不停。

四爷那就清晰了,就是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务实派,不过那是以静制动,按照邬思道的话说这叫不争就是争,坐山观虎斗。

九王夺嫡败三王后的阵营

在九王夺嫡中,第一个败下阵来的就是太子胤礽,即是康熙四十一年的热河木兰秋狝,由于被魇镇而疯迷了的太子胤礽淫乱,失德及假调兵符的陷害,被康熙现场废掉了。

第二个败下阵来的是大千岁,就是大阿哥胤褆,据三阿哥胤祉向康熙老爷子举报;大阿哥胤褆曾经使用污秽之法“魇镇”太子胤礽,使废太子胤礽做了不可启齿之事。

那天大阿哥胤禔竟然出了一个猪都想不到的主意,要代父亲康熙“除掉太子胤礽”,说怕给父亲留下杀子的骂名,康熙帝一怒之下旨意将大阿哥胤禔交宗人府永远禁锢。

三阿哥胤祉由于发现大阿哥胤禔做的苟且之事没有及时上奏,被康熙在心中认为不是牢靠之人,对三阿哥胤祉加以申饬,自行退隐。

所谓的八爷党就是他们

八阿哥胤禩;聪明伶俐,由于母亲的出身卑微,他想;同是皇子,为什么自己就低人一等,使胤禩自小就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处处学父皇康熙帝的做派又学不来,不过他办事圆滑倒是落了一个八贤王称号。

九阿哥胤塘;他的聪明与八阿哥胤禩不同,学西语、造海船、玩枪炮炸药,人人皆知羡慕,他倒是没有野心,可不知什么时候与八阿哥胤禩死心塌地勾结在一起非常顽固。

老十阿哥胤哦那就是个二杆子,有些像地痞无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家伙,八阿哥胤禩利用他放炮。

十四阿哥胤禵我一直怀疑他是党中之党,看似八爷党一伙,可是在当上大将军王的那一刻起,他的野心膨胀了,有利用八阿哥胤禩之嫌。

以静制动暗中取胜四爷党

四阿哥胤禛与十四阿哥胤禵是一个妈养的,自小在皇后身边长大,康熙帝对他的评语是:喜怒无常的阿哥,讲究实干,吃斋念佛是他的个人爱好,照理说,吃斋念佛的人应该慈悲为怀,可是四阿哥胤禛偏偏得了个“冷面王”的称呼,在康熙帝面前自称为没“孤臣”一个,可就是与十三阿哥胤祥交好,无话不谈。

十三阿哥胤祥;母亲去世早,有一点自卑感,不过据记载其母亲出身高贵,是一位蒙古王爷。胤祥性格豪爽,行侠仗义,对父皇康熙忠心耿耿不说,还懂军事,一直跟着四阿哥胤禛积极办差,下江南、搞赈灾、筹粮筹款,得到了康熙夸奖。

四阿哥胤禛的胜出因素:

一、第一个回合;干实在的事,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干实事,在康熙帝执政的后期国库空虚的情况下,积极承担责任,追讨欠款,不怕得罪人。赈灾、化缘、筹银。这;八阿哥胤禩集团做不到。

二、第二个回合;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四阿哥胤禛掌握康熙帝的心思,继续积极保举太子胤礽,立场坚定,可是八阿哥胤禩却“明火执仗” ,以势在必得、大有炸平庐山之势,威胁到了皇权,使康熙帝恐怖至极,马上整顿形势,不得已复立太子胤礽以稳定朝局。

三、第三个回合;刑部大案,八阿哥胤禩集团买卖人命,被康熙帝抓了一个现行,就此派十三阿哥胤祥进驻刑部,八阿哥胤禩以逼迫任伯安交出“百官行述”为条件私自放出要犯任伯安,最后让四阿哥销毁。

四、第四个回合;四阿哥胤禛眼看康熙帝“夕阳将落”,积极掌握了身在大西北的年羹尧作为守门员,看住了十四阿哥胤禵西北大营,里面有九门提督隆科多控制宫廷戍卫,即使不是传位与四阿哥也要上位。这一点,八爷党没有料到。


综上所述;四阿哥胤禛的上位是必然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四阿哥胤禛已经具备,就等着老爷子驾崩的那一刻 ,另外四阿哥胤禛最提气的是有十三阿哥胤祥的擎天保驾之援,何愁不能登上大位!

这就是所谓“孤臣”的四爷党,别说有影视剧里的邬思道出谋划策,即使没有,也是一位经过惊风密雨的,必能是一位稳稳当当的雍正帝。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


只说其中两条理由。但都非正史记载。

一,八爷党过于傲气,太轻视某些臣子;二,又加上一个猪队友十阿哥胤䄉。

恭喜八阿哥,贺喜八阿哥。

八爷党过于轻视的康熙臣子有两位,一位是张廷玉,另一位是衍璜。

表面上,张廷玉升官升得极慢,康熙60年才就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但是,张廷玉从很早就身居内廷,“久持讲握,简任机密”。他的经历有点像秦朝的李斯。官职看似不高,却能时时接近康熙皇帝,偶尔三言两语,天长日久,也足以改变康熙的心境。

跟电视剧不一样的是,其实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跟张廷玉接触得非常早。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胤禛的老师,所以两人很早起便有所交往。张廷玉经常在康熙身边,他的一些话,康熙很听得进去。

在这一方面,胤禛可算是占了大便宜。

和硕显亲王衍璜是肃武亲王豪格的曾孙,为第四代肃王。从表面上看,衍璜在九子夺嫡中并不显眼,但是,八爷党偏偏输给了这不显眼。

衍璜辈份小,也比雍正小着十来岁,小小年纪袭了世爵,看似是个富贵闲人。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衍璜却是个特务专家。他利用他的不起眼,替雍正处理了很多“江湖事”。很多人都知道,雍正有一个最出名的特务部队“血滴子”,也叫“粘杆处”,在暗里帮助雍正做了不少事,而这其中,衍璜居功甚伟。

衍璜受雍正的信任到什么程度?雍正8年,由他打理潜邸也就是雍和宫的事务。正常来讲,当时原四爷党的皇族功臣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都在,怎么会轮到一个小字辈的衍璜来管理潜邸呢?可见他被雍正看重到什么程度。

另外,雍正13年,也就是临死前,又解除了衍璜的职务,这是为什么?恐怕是觉得衍璜万一坐大,可能对即将登基的乾隆不利吧。至于乾隆登基后,令衍璜总管镶白旗觉罗学,这就是后事了。

在野史里,曾提到衍璜根本是个特务头子,从衍璜的奇葩经历看,也不像是空穴来风。

十阿哥胤䄉,由于11岁时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病逝,他一直跟随八阿哥,是八爷党里的铁杆核心成员。《清史稿》中对他的描述很短,但是在民间,这位十阿哥却有“十阎王”之称。由于胤䄉出身高贵,没什么人敢指责他的为人处事,使得这位十阎王越发骄纵跋扈,随意打骂责罚官员,自己名声不佳,也间接使八爷党得罪了很多人。

在他这,没道理可讲。甚至说,这位十阿哥胤䄉的心里根本不存在那些礼仪概念。

胤䄉的奇葩举止,一直到他被圈禁也没改。长达十三年的圈禁生活,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跟八、九两位阿哥全然不同,终于活到了乾隆2年,最后被放了出来。


纯钧LHGR


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棋局具有永久魅力,它荟萃了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的精华。



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传承是传统中国社会专制主义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汉族地区实行预立储君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可以排除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有利于政权稳定,减少宫廷斗争。

但是这一制度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储权和皇权的矛盾。储君有储权,皇太子是未来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他平时辅政,战时监国,分担了部分皇权,将来会继承全部皇权,因此皇太子周围会形成一个权力集团,这个集团欲改变现实和长远权力分配,这为皇权所不容。所以说,皇太子和皇帝要处理好关系,储权和皇权也要平衡。

康熙两废太子

康熙皇帝采用汉人的嫡长子传承制度,康熙十四年,不满两岁的嫡长子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亲自选理学名臣汤斌等博学鸿儒来教导锌礽,康熙皇帝还抽时间手把手传授皇太子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康熙亲征之时,命太子留京监国,处理政务,历练太子。

以重臣索额图(太子母亲的叔叔,索尼的儿子)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集团,他们为了将来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在太子门下结党,随之太子日益骄横,曾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储权和皇权得矛盾越来越尖锐,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拘囚太子党核心索额图,一是打击太子党,二是警告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宣布废掉太子,由于储位虚悬,加之康熙皇子众多,而且个个文武全才,因此诸皇子疯狂结党,互相构陷,梦想自己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储君争夺的斗争达到高潮。

康熙为了稳定政局,也为了诸皇子的未来,他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是胤礽周围很快又聚集一批党羽,康熙忍无可忍,再次废掉太子。

储君问题,成了康熙皇帝胸中无法消除的块垒,他多方猜忌,反复无常,大臣和皇子也是无所适从。

胤禩蠢蠢欲动

胤禩是皇八子,出身低微,但是很又才干,又会笼络人心,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大臣王鸿绪,阿灵阿等八爷党争储集团。

皇八子胤禩处处争先,处处表现自己,自以为在外结交大臣,获得文武大臣的支持,在内获得康熙的喜爱,就连道士张德明也说胤禩有“帝王之相”,此时的八爷党筹筹满志,自以为胜劵在握。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便命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此时的八爷党蠢蠢欲动,联络朝廷大臣,文武百官,因此在这次推举新太子事件中,八爷党获得的大多数官员的支持,包括重臣马齐,佟国维等。



康熙皇帝本意是找个台阶下,让大臣再次推举胤礽为太子,但是事情不但没有朝着康熙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让康熙看到了八爷党恐怖的势力,文武百官中竟然有那么多人推举八阿哥胤禩,这让康熙皇帝的神经再次紧张,因此康熙决定打击八爷党,康熙怒斥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并把八爷党中的阿灵阿等革职审查。这也宣布八爷党的覆灭,八阿哥胤禩的皇帝梦彻底破灭。

雍正韬光养晦

雍正的幕僚戴铎为他出谋划策“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雍正深以为是。

雍正很有心机,平日细心观察,不露声色,不参加太子党,也不参加八爷党,他韬光养晦,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

雍正对待太子非常尊敬,即使太子被废,他仍然为太子求情。雍正也和八爷党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使雍正免于政治对手的打击报复。

雍正一面假装不参与皇位争夺,时时宽慰父亲,康熙生病时,亲自检查药方,伺候康熙吃药疗养。雍正处处揣摩康熙皇帝的心思,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第一次废太子时,雍正假惺惺为太子求情,不像其他皇子落井下石,因此很得康熙的欢心。

雍正不结党营私(假装)的同时,把康熙交代的事情办好,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因此在康熙皇帝心中,对雍正愈来愈看好。


康熙去世前把皇位传给雍正,诏书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雍正把道家“不争是争”哲学发挥到极致,赢得了这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我是一个小书虫


莞嫔甄氏用蝴蝶把皇帝的心都飞乱了。齐妃和富察贵人气乎乎地回到自己宫里。

富察贵人:娘娘您怕什么呀?您是妃子,我是贵人,莞嫔她只有一个人。

齐妃狠狠瞪她一眼:宫里争宠人多就能胜吗?

夺嫡也一样,人多就能胜吗?

立储,既是国事也是家事。皇子们固然可以争一争,大臣们固然也可以说说意见,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属于康熙皇帝的。

二阿哥胤礽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当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之前,哪个皇子都不敢有夺太子之位的妄想。这时候太子是储君,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身份一样,都是臣子,没有区别。甚至这时候胤禛和胤禩两个集团还算是关系良好。

废了太子胤礽之后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激烈争夺,这是康熙所始料未及的。康熙在这种情况下让满汉文武大臣各自举荐新太子。这时候胤禩党现形了,胤禩党的大学士马齐在内阁公然说“众议欲举胤禩”。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理藩院尚书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工部右侍郎揆叙都暗中勾结,手书“八阿哥”示人,为胤禩拉票。

胤禩的用力过猛体现在八爷党的声势浩大上,这对康熙的君权是一种挑战。胤禩连储君都不是,就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康熙怎么可能不防范他,也绝不可能再对他有好感。所以说,胤禩之败还就是败在人多上。

康熙皇帝食言了,不承认推举结果,明确表示绝不会立胤禩为太子。原因:第一,胤禩没有理政的经验;第二,胤禩在太子问题上有罪,而且又刚遭到处分;第三,胤禩生母低贱,是辛者库贱籍出身,所以她的儿子不适合做储君。

康熙皇帝说的这些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有的甚至像是在敷衍。总之就是根本否定了胤禩这个人。胤禩之败和胤禛集团关系不大,所以更和哪个集团人多人少无关。

总而言之就是康熙皇帝从来心里没有一点要立胤禩为储君的意思,胤禩争得又太生猛、太明目障胆,完全暴露了自己而引起康熙皇帝警惕以至于更厌恶他。

胤禛的策略则和胤禩完全不同。

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禛很明白自己替补无望,所以也没有去力争。胤禛采取了观望态度,并把废太子胤礽看作兄长关心又仗义。康熙因为废太子的事而重病,也是胤禛体贴地关心父亲。对于胤禩争得这么猛,胤禛表面上看是中立的,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康熙说胤禛“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胤禛甚至表示愿意降低自己的爵位被给爵位低的兄弟,使兄弟之间地位相当,不要太悬殊。他的种种做法都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对他另眼相看,这才是不争是争,比胤禩大规模的夺取要聪明得多。

只要康熙皇帝认可他就好了,无所谓有没有四爷党,四爷党有多少人。


沅汰


哪里有那么多理由?还铺陈一大堆!

仿佛全都是小说里的!就连所谓的“好圣孙”也不是关键因素!

真正的原因是,雍正符合康熙的需求,符合康熙眼里清朝发展的需求。

康熙未年,国库空虚,咋一听,只是没钱而已。其实不然,国库无钱,是这国家衰亡的前兆。而究其原因,是康熙的施政特点所导致的。

这一点康熙自己也心知肚明!

他要做明君,做仁君,明君他当之无愧,可是这盛世的仁君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仁慈的结果导致腐败,导致国力衰弱。

晚年好名!连康熙也躲不过,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清过不了几代就亡了,但是顾及仁君的名声,却又无法深除其害。

只能留给下一任!

康熙的儿子没有省油的灯,别看小说里写得有人勇,有人虎,有人楞,其实不然,都是他们表现的面具而矣。

抛开康熙对八王爷势力的忌惮之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八阿哥同样好名声,同样想做明君,仁君,可是国库里没有做明君和仁君的银子了,这才是最致命的,势力庞大,还要做仁君,只能是上下勾结,败坏朝廷。哪怕是想要变法,也会有诸多顾忌,处处挚肘。也就是说,如果八阿哥继位,大清会继续烂下去。其余几个皇子也是如此,论聪明,论谋略,论城府都相差无几。老二,四十年的太子,心中必然有怨。这是连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然后偏偏康熙还用几个阿哥给其做磨刀石,都有过中层历练的经历,都允许构建自己的势力网。康熙自己当年对兄弟可没有这么大度的!老三,权谋心术太薄了,过于理想化,比较务虚。书读得太多,儒化过重。实际上除势力网不及老八以外,骨子里都要做明君做仁君的料子。老大,自以为是,毫无主见,关键时候沉不住气。老十四刚愎自用,关系错杂。

做一个好皇帝,与品德无关!

康熙心中需要的下一位皇帝必须不是仁君,因为会导致亡国!

雍正务实,不尚虚名,重要的是为父分忧,敢于担当!而且不怕背祸!

当阴狠,隐忍,毒辣,刻薄的目标是充实国库银子的时候,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所有的负面标签都会化成一种光芒!

所以,四阿哥是唯一的选择!

所有之前的你来我往,刀光剑影,都是对他的磨砺,是涅槃。即,康熙晚年,早就内定的人选就是老四!

为了大清,委屈你了!


亦有所思


没研究过清史,就从小说、影视的所说的来研究下。

康熙朝九龙夺嫡故事流传最广的是来自于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

九龙中,八爷党就有8、9、10、14四位皇子,可谓人多势众。八阿哥胤禩性格温和,能力出众,深受满朝文武的喜爱,人称“八贤王”。

他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他败就败在一个“贤”上。


首先,为了夺嫡,胤禩也是煞费苦心,他采取的策略就是拉拢人心。于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八爷礼贤下士,没有架子。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八爷党”。

其次,胤禩养了这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管用的,没有一个是在关键时候给他使上力的。

相反,很多官员投靠胤禩,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来找他抗雷的。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官员们大肆捞钱,一部分送给胤禩,大部分中饱私囊。东窗事发,就找胤禩想办法。于是,清查亏空、治理黄河,一次次军国大政都被八爷党搅黄了。


第三,康熙可是洞若观火的精明之君。

康熙要的是固若金汤的大清朝,可是一次次被人破坏,自己有心无力,当然会不爽。

所以,康熙更重视的是能帮自己治理好天下的儿子。

可是,满朝文武交口称赞的老八,遇事就躲,不但不承担重任,反而经常暗地里使绊子。

康熙对胤禩是有保留意见的。


第四,康熙不怕儿子们结党,恨的是不顾“国家”的结党。

老四胤禛入康熙的法眼,不是他“孤”,而是他一次次用于任事,在康熙眼里,是真真正正在替国家做事。这是最打动康熙的。

总之一句话,领导的心思要猜好,不要以为拉一群狐朋狗友就可以威胁领导了。关键时候,这些人不但不是帮手,反而是累赘。甚至会是叛徒。


故纸汇


在我国历史上,“九龙夺嫡”指的是清圣祖康熙帝晚年时,诸子争夺皇位的事件。康熙帝有24个儿子,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诸子夺嫡之争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属于一个政治团伙,他们有很多追随的人,人称“八爷党“。而四阿哥一贯以孤臣自处,支持他的只有十三阿哥一个,但他最终获得帝位,为何“八爷党”输给了四阿哥两个人呢?

康熙立储的选择里,有个基本要求:其一,威胁皇权;其二,不顾孝悌。作为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对他造成威胁,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他也不愿意看到亲生儿子们手足相残,束甲相攻的局面。但是康熙帝活的时间太久了,太子身边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结果继承人反而形成了对康熙皇权的威胁。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杀太子阵营的索额图;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废胤礽。自此众阿哥看到了夺储的希望。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皇太子开释。”(《皇清通志纲要》),康熙帝对于儿子夺嫡很不满于是就出现了这一幕,太子,大阿哥,十三阿哥被圈禁,其他人被警告。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复位。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废,皇位之争进入白热化。

就整个太子二次被废的时间段,八爷党昏招百出,看似实力强大,党羽众多,但是已经没有多大希望。康熙帝一废太子时,对八阿哥的训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一出皇太子矣。”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八阿哥已经出局,而十四阿哥风头正盛,看似机会很大,出任大将军王,掌管大军,事实上也基本上告别皇位了。

实际上,四阿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必然。


首先,四阿哥势力并不明显,没有威胁皇权的嫌疑。最重要的一点,十四阿哥从一开始就是「八爷党」,现在康熙疑忌的「八爷党」换了个候选人来推,胤禵和八爷集团过从甚密,反而是扣分项。

其次,四阿哥胤禛有声望,胤禛在内有忠孝的印象,在外有「冷面王」的外号,从为君的角度综合素质高。而胤禵为了胤禩冲动地顶撞过康熙,更像个愣头青。

再次,四阿哥封爵更高。「大将军王」听起来威风,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王爵;胤禛的「和硕雍亲王」,是实打实的。

最后,四阿哥真正实力更高。最重要的两大人物:九门提督、步军统领隆科多,在紧急时刻可以控制京城;四川总督年羹尧,正好掐着胤禵大军的后路和后勤。这两点在胤禛即位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六十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来之后代祭太庙;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礼。临终那天,丑刻急召胤禛,寅刻召其他皇子。从这一系列的做法可以看出,康熙帝是中意于四阿哥的,不然一个帝王不可能晚年迟暮之际,把一个未来储君放在外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这只能说明他并不在意,储君之位另有安排。

整个“九子夺嫡”过程里,看似人数众多,党羽无数的“八爷党”,其实输得不冤,他们错就错在实力过大,有威胁皇权之嫌,四阿哥能胜取得最后的胜利除了韬光养晦外,还要感谢对手的“神助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