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名的“九龍奪嫡”,為何八爺黨四人卻輸給四爺黨兩人呢?

張光久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平三藩,平準葛爾,收復臺灣,一生也是雄才偉略。和他的雄才偉略匹配的,還有康熙的後代的繁盛,康熙一生留有24子11女在世。這麼多的子女在康熙在世的時候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奪嫡”之戰,其中八爺黨和四爺黨是最有實力的兩撥人,尤其是八爺黨,不過最後的勝利者卻是四爺黨,這是為什麼呢?



八爺輸就輸在他爭的太厲害。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八爺黨一直是太子位的有力爭奪者,無論是在前朝還是在後宮支持八爺的人比比皆是,八爺也因此積極爭取太子位,但他爭的太明顯。太子被軟禁的時候,阿哥中只有四爺說情,八爺黨落井下石,吃相相當難看,康熙皇帝更是因此認為八爺不適合做帝位,只有權謀,沒有情味。

八爺輸就輸在他勢力過大。九子奪嫡是康熙朝的事情,康熙是一個雄才偉略的人物,他容不得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手下擁有這麼大的實力。太子被軟禁,康熙讓文武大臣推薦新太子人選,結果百官聯合推舉八王爺,這對於康熙來說是一個信號:“老八瞞著他勾結群臣”,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

將在精不在多。八爺黨雖然有四個人,可是並不厲害,九阿哥撈錢,十阿哥不堪大用,十四阿哥和八阿哥也不是一條心,手底下的大臣能打的只有佟國維,還早早的被打倒了。反觀四阿格黨只有兩個人,可是厲害的人物不少,鄔思道,年羹堯,田文境等,相比較於八阿哥黨,能人太多了。


雍正帝上臺以後,八爺黨的末日就來了。起初,雍正初登帝位,八爺黨在朝中勢力龐大,雍正動不了八爺,便進封他為和碩廉親王署理工部,兼任理藩院尚書。等到雍正坐穩帝位,便找各種藉口削了八爺的爵位,改其名為“阿其那”,滿語意思為:狗。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八爺黨輸在爭的太厲害,太明顯,太想要!雖然眾皇子裡面,九爺胤禟,十爺胤鋨,十四爺胤禵,都是八爺的鐵桿擁躉,但是八爺的表現太過操之過急,導致康熙從剛開始就把八爺從心裡踢出掉了!

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康熙要求眾官員推薦新太子合適人選,八爺看到時機來了,迫不及待的聯名眾官員去推舉自己,隨後以佟國維為首的眾官員都推舉自己,這一下子在康熙面前暴露了八爺黨的實力,讓康熙內心深為驚駭!

康熙明白了八爺在朝堂的實力,他一直在籠絡人心,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爭得皇位!

可惜,八爺失算了!

他沒想到康熙只是試水,試試眾皇子在朝堂的水有多深,這一試,第一個跳出水面的就是八爺胤禩!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他的實力非同小可,他的態度無比強硬!這一切,讓康熙深惡痛疾,竟然在朝堂結黨,如若任其發展,豈不是以後要威脅到自己的位置!

康熙冷靜的思考,他必須剪除他的黨羽,而最關鍵的就是核心人物佟國維!隨後,康熙單獨召見佟國維,佟國維與隆科多唱了一出雙簧,隨後佟國維退出政治舞臺,隆科多開始走馬上任!

康熙隨後一步步制衡八爺黨的實力,他內心厭惡八爺,他不允許八爺成為他的繼承人!

八爺確實太過操之過急!因為他的出身低微,他只有拼命證明自己的能耐,對他而言:不爭,他不可能成為繼承人;爭一下,他還有一線希望!

八爺絕不放過這一絲的可能性。

於是他拉攏九爺十爺十四爺,拉攏朝堂佟國維等等,這一切都是他的籌碼,至少在臺面上他是最強的!

於是,他想盡一切辦法把局勢搞亂,把局勢抬到明面來,然後趁機摸魚!於是,他讓朝堂官員舉薦自己,他炮製“死鷹事件”,這一系列事件確實都驚天動地,但其實每件事都讓康熙更加厭惡他,始終適得其反!

八爺其實也明白,自己很難成功,但是他走到這一步,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而八爺最關鍵的地方沒有軍隊,康熙駕崩最關鍵的時刻,九門提督是隆科多,是四爺的人物,關鍵的豐臺大營還被十三爺奪權!想拼死一搏,也沒有一搏的資本!八爺焉能不敗!


四爺胤禛一直不顯山露水!前期一直追隨太子,後來在鄔先生的指導下一直隱忍,而唯一一個鐵桿兄弟十三爺胤祥卻被康熙軟禁十年,知道雍正登基才被釋放出來!

但是,正是因為四爺的隱忍為他增加很多的籌碼,讓康熙看到了四爺與眾不同的一面!

而且,四爺最務實!四爺遇事敢迎難而上,不怕得罪權貴,雖是孤身皇子,卻始終去幹實事,而這一點康熙是最看重的!

因為康熙後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吏治腐敗和國庫空虛。如果說這兩個問題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那麼大清可能就面臨著滅亡。 試想八爺一直籠絡人心,他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嗎?不可能!而四爺卻是不懼權貴,敢於面對這些問題,所以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只有四爺!

康熙的頭腦是最強大的,面對眾皇子的,奪嫡,他始終鬆弛有度,頭腦清醒,見招拆招!而四爺用他的行動贏得了康熙了信任,最終成為繼承人!

以上非正史,根據《康熙王朝》而來,不喜勿噴!




忠肝義膽嶽老三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等,刀光劍影,閱人無數,是個很厲害的角色。所以康熙帝最終的選擇的皇位繼承人並沒有錯。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第一位皇后赫舍裡,赫舍裡的祖父索尼是順治皇帝去世前任命的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帝和赫舍裡的關係很好,但是赫舍裡在胤礽出生後就去世了,胤礽自小失去母親的關照,太可惜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處死索額圖,索額圖是索尼的兒子,是胤礽的外叔公,康熙此舉導致胤礽不滿,父子關係緊張。

皇太子胤礽從不懂事當太子到被廢,30多年時間,期間親兄弟也都長大了,個個虎視眈眈,覬覦儲君之位,胤礽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位也開始結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為由,廢除太子。康熙帝廢除太子的理由,沒有實際內容,比較空洞,最多就是說胤礽生活作風有問題。

老大胤禔是庶長子,康熙帝一向不喜歡他。太子被廢后,他向康熙提議立老八胤禩為皇太子,理由是老八天生貴相,又說要替父殺掉廢太子胤礽,把康熙帝嚇了一跳,同時對老八胤禩嚴加提防。老大胤禔算是給老八幫了一次倒忙。

老三胤祉揭發老大搞巫蠱加害胤礽,康熙查實後,毫不猶豫將大阿哥囚禁,這事和老八胤禩也脫不了干係,康熙將老八也關押起來,不久將其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覺得當初廢除胤礽太過草率,於是又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復位後的太子胤礽被人告發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等人結黨,康熙很重視,經查確有此事,康熙帝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從此,廢太子胤礽一直被圈禁至死。三阿哥胤祉多少有些文人氣息,看到競爭如此殘酷,主動退出了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知道自己不為父親所愛,當皇太子的機會算是沒有了,但他又不甘心就此打住,為此聯合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支持老十四胤禵。

老十三胤祥是唯一支持老四胤禛的。老四胤禛一直有高人指點,自己也比較有悟性,他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后,仍然在父親康熙帝面前為胤礽說好話,這讓康熙覺得老四算是有情有義的人。老四為什麼敢為廢太子說好話?因為他琢磨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只是一時生氣,廢太子胤礽確實沒有什麼大錯。

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老四胤禛看到胤礽已無復立之可能,就開始自己謀取皇太子之位。但是老四的表現一直是不溫不火,不顯山不露水,屬於盡人事聽天命的作風。

這樣一來,皇子之間實際形成了,以老四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老八雖然沒有機會還上位,但是他牽頭支持老十四,所以沒有叫十四爺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當時八爺黨支持的老十四胤禵遠在西北,老四胤禛在北京。康熙帝駕崩後,康熙帝的寵幸的大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帝的遺囑,由老四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老四胤禛之所以最終被康熙帝選中,主要是老四比較穩重,既能在康熙帝面前合適表達自己的願望,又較好地在康熙帝面前展現自己的才幹,幹一樣成一樣,幹什麼像什麼。而且老四這個人處事較為公平,有情有義,可謂德才兼備。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老四的德才表現,最終在九子奪嫡中勝出。

老八的失敗,敗在過於顯山露水,善於拉幫結派,搞團團夥夥。康熙帝廢除太子的原因就是太子拉幫結派,老八居然看不出康熙帝的喜好,重蹈廢太子隱忍的覆轍,所以不能上位也很正常。

雍正皇帝為防止今後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而是由皇帝生前寫好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皇帝駕崩後,由大臣當面打開並宣佈皇位繼承人。


坐看東南了


將不在於“猛”而在於“智”,兵不在於“多”而在於“忠”,前者即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後者不必細說,那就是四爺黨!四個回合見分曉。

所謂四人的“八爺黨”,就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哦、十四阿哥胤禵等四人為一個奪嫡集團,上竄下跳忙個不停。

四爺那就清晰了,就是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的務實派,不過那是以靜制動,按照鄔思道的話說這叫不爭就是爭,坐山觀虎鬥。

九王奪嫡敗三王后的陣營

在九王奪嫡中,第一個敗下陣來的就是太子胤礽,即是康熙四十一年的熱河木蘭秋獮,由於被魘鎮而瘋迷了的太子胤礽淫亂,失德及假調兵符的陷害,被康熙現場廢掉了。

第二個敗下陣來的是大千歲,就是大阿哥胤褆,據三阿哥胤祉向康熙老爺子舉報;大阿哥胤褆曾經使用汙穢之法“魘鎮”太子胤礽,使廢太子胤礽做了不可啟齒之事。

那天大阿哥胤禔竟然出了一個豬都想不到的主意,要代父親康熙“除掉太子胤礽”,說怕給父親留下殺子的罵名,康熙帝一怒之下旨意將大阿哥胤禔交宗人府永遠禁錮。

三阿哥胤祉由於發現大阿哥胤禔做的苟且之事沒有及時上奏,被康熙在心中認為不是牢靠之人,對三阿哥胤祉加以申飭,自行退隱。

所謂的八爺黨就是他們

八阿哥胤禩;聰明伶俐,由於母親的出身卑微,他想;同是皇子,為什麼自己就低人一等,使胤禩自小就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處處學父皇康熙帝的做派又學不來,不過他辦事圓滑倒是落了一個八賢王稱號。

九阿哥胤塘;他的聰明與八阿哥胤禩不同,學西語、造海船、玩槍炮炸藥,人人皆知羨慕,他倒是沒有野心,可不知什麼時候與八阿哥胤禩死心塌地勾結在一起非常頑固。

老十阿哥胤哦那就是個二桿子,有些像地痞無賴,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傢伙,八阿哥胤禩利用他放炮。

十四阿哥胤禵我一直懷疑他是黨中之黨,看似八爺黨一夥,可是在當上大將軍王的那一刻起,他的野心膨脹了,有利用八阿哥胤禩之嫌。

以靜制動暗中取勝四爺黨

四阿哥胤禛與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個媽養的,自小在皇后身邊長大,康熙帝對他的評語是:喜怒無常的阿哥,講究實幹,吃齋唸佛是他的個人愛好,照理說,吃齋唸佛的人應該慈悲為懷,可是四阿哥胤禛偏偏得了個“冷麵王”的稱呼,在康熙帝面前自稱為沒“孤臣”一個,可就是與十三阿哥胤祥交好,無話不談。

十三阿哥胤祥;母親去世早,有一點自卑感,不過據記載其母親出身高貴,是一位蒙古王爺。胤祥性格豪爽,行俠仗義,對父皇康熙忠心耿耿不說,還懂軍事,一直跟著四阿哥胤禛積極辦差,下江南、搞賑災、籌糧籌款,得到了康熙誇獎。

四阿哥胤禛的勝出因素:

一、第一個回合;幹實在的事,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幹實事,在康熙帝執政的後期國庫空虛的情況下,積極承擔責任,追討欠款,不怕得罪人。賑災、化緣、籌銀。這;八阿哥胤禩集團做不到。

二、第二個回合;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四阿哥胤禛掌握康熙帝的心思,繼續積極保舉太子胤礽,立場堅定,可是八阿哥胤禩卻“明火執仗” ,以勢在必得、大有炸平廬山之勢,威脅到了皇權,使康熙帝恐怖至極,馬上整頓形勢,不得已復立太子胤礽以穩定朝局。

三、第三個回合;刑部大案,八阿哥胤禩集團買賣人命,被康熙帝抓了一個現行,就此派十三阿哥胤祥進駐刑部,八阿哥胤禩以逼迫任伯安交出“百官行述”為條件私自放出要犯任伯安,最後讓四阿哥銷燬。

四、第四個回合;四阿哥胤禛眼看康熙帝“夕陽將落”,積極掌握了身在大西北的年羹堯作為守門員,看住了十四阿哥胤禵西北大營,裡面有九門提督隆科多控制宮廷戍衛,即使不是傳位與四阿哥也要上位。這一點,八爺黨沒有料到。


綜上所述;四阿哥胤禛的上位是必然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四阿哥胤禛已經具備,就等著老爺子駕崩的那一刻 ,另外四阿哥胤禛最提氣的是有十三阿哥胤祥的擎天保駕之援,何愁不能登上大位!

這就是所謂“孤臣”的四爺黨,別說有影視劇裡的鄔思道出謀劃策,即使沒有,也是一位經過驚風密雨的,必能是一位穩穩當當的雍正帝。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一起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


只說其中兩條理由。但都非正史記載。

一,八爺黨過於傲氣,太輕視某些臣子;二,又加上一個豬隊友十阿哥胤䄉。

恭喜八阿哥,賀喜八阿哥。

八爺黨過於輕視的康熙臣子有兩位,一位是張廷玉,另一位是衍璜。

表面上,張廷玉升官升得極慢,康熙60年才就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但是,張廷玉從很早就身居內廷,“久持講握,簡任機密”。他的經歷有點像秦朝的李斯。官職看似不高,卻能時時接近康熙皇帝,偶爾三言兩語,天長日久,也足以改變康熙的心境。

跟電視劇不一樣的是,其實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跟張廷玉接觸得非常早。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胤禛的老師,所以兩人很早起便有所交往。張廷玉經常在康熙身邊,他的一些話,康熙很聽得進去。

在這一方面,胤禛可算是佔了大便宜。

和碩顯親王衍璜是肅武親王豪格的曾孫,為第四代肅王。從表面上看,衍璜在九子奪嫡中並不顯眼,但是,八爺黨偏偏輸給了這不顯眼。

衍璜輩份小,也比雍正小著十來歲,小小年紀襲了世爵,看似是個富貴閒人。但是,歷史上真實的衍璜卻是個特務專家。他利用他的不起眼,替雍正處理了很多“江湖事”。很多人都知道,雍正有一個最出名的特務部隊“血滴子”,也叫“粘杆處”,在暗裡幫助雍正做了不少事,而這其中,衍璜居功甚偉。

衍璜受雍正的信任到什麼程度?雍正8年,由他打理潛邸也就是雍和宮的事務。正常來講,當時原四爺黨的皇族功臣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都在,怎麼會輪到一個小字輩的衍璜來管理潛邸呢?可見他被雍正看重到什麼程度。

另外,雍正13年,也就是臨死前,又解除了衍璜的職務,這是為什麼?恐怕是覺得衍璜萬一坐大,可能對即將登基的乾隆不利吧。至於乾隆登基後,令衍璜總管鑲白旗覺羅學,這就是後事了。

在野史裡,曾提到衍璜根本是個特務頭子,從衍璜的奇葩經歷看,也不像是空穴來風。

十阿哥胤䄉,由於11歲時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病逝,他一直跟隨八阿哥,是八爺黨裡的鐵桿核心成員。《清史稿》中對他的描述很短,但是在民間,這位十阿哥卻有“十閻王”之稱。由於胤䄉出身高貴,沒什麼人敢指責他的為人處事,使得這位十閻王越發驕縱跋扈,隨意打罵責罰官員,自己名聲不佳,也間接使八爺黨得罪了很多人。

在他這,沒道理可講。甚至說,這位十阿哥胤䄉的心裡根本不存在那些禮儀概念。

胤䄉的奇葩舉止,一直到他被圈禁也沒改。長達十三年的圈禁生活,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跟八、九兩位阿哥全然不同,終於活到了乾隆2年,最後被放了出來。


純鈞LHGR


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儲棋局具有永久魅力,它薈萃了中國古代政治權術的精華。



皇位繼承製度

皇位傳承是傳統中國社會專制主義皇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漢族地區實行預立儲君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樣可以排除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有利於政權穩定,減少宮廷鬥爭。

但是這一制度存在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儲權和皇權的矛盾。儲君有儲權,皇太子是未來皇帝的法定繼承人,他平時輔政,戰時監國,分擔了部分皇權,將來會繼承全部皇權,因此皇太子周圍會形成一個權力集團,這個集團欲改變現實和長遠權力分配,這為皇權所不容。所以說,皇太子和皇帝要處理好關係,儲權和皇權也要平衡。

康熙兩廢太子

康熙皇帝採用漢人的嫡長子傳承製度,康熙十四年,不滿兩歲的嫡長子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康熙皇帝非常喜愛這個兒子,親自選理學名臣湯斌等博學鴻儒來教導鋅礽,康熙皇帝還抽時間手把手傳授皇太子治國之道,用兵之道。康熙親征之時,命太子留京監國,處理政務,歷練太子。

以重臣索額圖(太子母親的叔叔,索尼的兒子)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集團,他們為了將來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在太子門下結黨,隨之太子日益驕橫,曾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儲權和皇權得矛盾越來越尖銳,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拘囚太子黨核心索額圖,一是打擊太子黨,二是警告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宣佈廢掉太子,由於儲位虛懸,加之康熙皇子眾多,而且個個文武全才,因此諸皇子瘋狂結黨,互相構陷,夢想自己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儲君爭奪的鬥爭達到高潮。

康熙為了穩定政局,也為了諸皇子的未來,他決定復立胤礽為太子,但是胤礽周圍很快又聚集一批黨羽,康熙忍無可忍,再次廢掉太子。

儲君問題,成了康熙皇帝胸中無法消除的塊壘,他多方猜忌,反覆無常,大臣和皇子也是無所適從。

胤禩蠢蠢欲動

胤禩是皇八子,出身低微,但是很又才幹,又會籠絡人心,因此在他周圍形成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大臣王鴻緒,阿靈阿等八爺黨爭儲集團。

皇八子胤禩處處爭先,處處表現自己,自以為在外結交大臣,獲得文武大臣的支持,在內獲得康熙的喜愛,就連道士張德明也說胤禩有“帝王之相”,此時的八爺黨籌籌滿志,自以為勝劵在握。

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便命文武百官推薦新太子,此時的八爺黨蠢蠢欲動,聯絡朝廷大臣,文武百官,因此在這次推舉新太子事件中,八爺黨獲得的大多數官員的支持,包括重臣馬齊,佟國維等。



康熙皇帝本意是找個臺階下,讓大臣再次推舉胤礽為太子,但是事情不但沒有朝著康熙預想的方向發展,反而讓康熙看到了八爺黨恐怖的勢力,文武百官中竟然有那麼多人推舉八阿哥胤禩,這讓康熙皇帝的神經再次緊張,因此康熙決定打擊八爺黨,康熙怒斥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並把八爺黨中的阿靈阿等革職審查。這也宣佈八爺黨的覆滅,八阿哥胤禩的皇帝夢徹底破滅。

雍正韜光養晦

雍正的幕僚戴鐸為他出謀劃策“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雍正深以為是。

雍正很有心機,平日細心觀察,不露聲色,不參加太子黨,也不參加八爺黨,他韜光養晦,暗地裡發展自己的勢力。

雍正對待太子非常尊敬,即使太子被廢,他仍然為太子求情。雍正也和八爺黨保持良好的關係,這種兩面派的做法,使雍正免於政治對手的打擊報復。

雍正一面假裝不參與皇位爭奪,時時寬慰父親,康熙生病時,親自檢查藥方,伺候康熙吃藥療養。雍正處處揣摩康熙皇帝的心思,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第一次廢太子時,雍正假惺惺為太子求情,不像其他皇子落井下石,因此很得康熙的歡心。

雍正不結黨營私(假裝)的同時,把康熙交代的事情辦好,他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因此在康熙皇帝心中,對雍正愈來愈看好。


康熙去世前把皇位傳給雍正,詔書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雍正把道家“不爭是爭”哲學發揮到極致,贏得了這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我是一個小書蟲


莞嬪甄氏用蝴蝶把皇帝的心都飛亂了。齊妃和富察貴人氣乎乎地回到自己宮裡。

富察貴人:娘娘您怕什麼呀?您是妃子,我是貴人,莞嬪她只有一個人。

齊妃狠狠瞪她一眼:宮裡爭寵人多就能勝嗎?

奪嫡也一樣,人多就能勝嗎?

立儲,既是國事也是家事。皇子們固然可以爭一爭,大臣們固然也可以說說意見,但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屬於康熙皇帝的。

二阿哥胤礽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當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之前,哪個皇子都不敢有奪太子之位的妄想。這時候太子是儲君,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身份一樣,都是臣子,沒有區別。甚至這時候胤禛和胤禩兩個集團還算是關係良好。

廢了太子胤礽之後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激烈爭奪,這是康熙所始料未及的。康熙在這種情況下讓滿漢文武大臣各自舉薦新太子。這時候胤禩黨現形了,胤禩黨的大學士馬齊在內閣公然說“眾議欲舉胤禩”。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理藩院尚書阿靈阿、戶部尚書王鴻緒、工部右侍郎揆敘都暗中勾結,手書“八阿哥”示人,為胤禩拉票。

胤禩的用力過猛體現在八爺黨的聲勢浩大上,這對康熙的君權是一種挑戰。胤禩連儲君都不是,就有這麼強大的號召力,康熙怎麼可能不防範他,也絕不可能再對他有好感。所以說,胤禩之敗還就是敗在人多上。

康熙皇帝食言了,不承認推舉結果,明確表示絕不會立胤禩為太子。原因:第一,胤禩沒有理政的經驗;第二,胤禩在太子問題上有罪,而且又剛遭到處分;第三,胤禩生母低賤,是辛者庫賤籍出身,所以她的兒子不適合做儲君。

康熙皇帝說的這些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有的甚至像是在敷衍。總之就是根本否定了胤禩這個人。胤禩之敗和胤禛集團關係不大,所以更和哪個集團人多人少無關。

總而言之就是康熙皇帝從來心裡沒有一點要立胤禩為儲君的意思,胤禩爭得又太生猛、太明目障膽,完全暴露了自己而引起康熙皇帝警惕以至於更厭惡他。

胤禛的策略則和胤禩完全不同。

一廢太子的時候胤禛很明白自己替補無望,所以也沒有去力爭。胤禛採取了觀望態度,並把廢太子胤礽看作兄長關心又仗義。康熙因為廢太子的事而重病,也是胤禛體貼地關心父親。對於胤禩爭得這麼猛,胤禛表面上看是中立的,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康熙說胤禛“為諸阿哥陳奏之事甚多。”胤禛甚至表示願意降低自己的爵位被給爵位低的兄弟,使兄弟之間地位相當,不要太懸殊。他的種種做法都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認可,對他另眼相看,這才是不爭是爭,比胤禩大規模的奪取要聰明得多。

只要康熙皇帝認可他就好了,無所謂有沒有四爺黨,四爺黨有多少人。


沅汰


哪裡有那麼多理由?還鋪陳一大堆!

彷彿全都是小說裡的!就連所謂的“好聖孫”也不是關鍵因素!

真正的原因是,雍正符合康熙的需求,符合康熙眼裡清朝發展的需求。

康熙未年,國庫空虛,咋一聽,只是沒錢而已。其實不然,國庫無錢,是這國家衰亡的前兆。而究其原因,是康熙的施政特點所導致的。

這一點康熙自己也心知肚明!

他要做明君,做仁君,明君他當之無愧,可是這盛世的仁君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仁慈的結果導致腐敗,導致國力衰弱。

晚年好名!連康熙也躲不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大清過不了幾代就亡了,但是顧及仁君的名聲,卻又無法深除其害。

只能留給下一任!

康熙的兒子沒有省油的燈,別看小說裡寫得有人勇,有人虎,有人楞,其實不然,都是他們表現的面具而矣。

拋開康熙對八王爺勢力的忌憚之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八阿哥同樣好名聲,同樣想做明君,仁君,可是國庫裡沒有做明君和仁君的銀子了,這才是最致命的,勢力龐大,還要做仁君,只能是上下勾結,敗壞朝廷。哪怕是想要變法,也會有諸多顧忌,處處摯肘。也就是說,如果八阿哥繼位,大清會繼續爛下去。其餘幾個皇子也是如此,論聰明,論謀略,論城府都相差無幾。老二,四十年的太子,心中必然有怨。這是連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然後偏偏康熙還用幾個阿哥給其做磨刀石,都有過中層歷練的經歷,都允許構建自己的勢力網。康熙自己當年對兄弟可沒有這麼大度的!老三,權謀心術太薄了,過於理想化,比較務虛。書讀得太多,儒化過重。實際上除勢力網不及老八以外,骨子裡都要做明君做仁君的料子。老大,自以為是,毫無主見,關鍵時候沉不住氣。老十四剛愎自用,關係錯雜。

做一個好皇帝,與品德無關!

康熙心中需要的下一位皇帝必須不是仁君,因為會導致亡國!

雍正務實,不尚虛名,重要的是為父分憂,敢於擔當!而且不怕背禍!

當陰狠,隱忍,毒辣,刻薄的目標是充實國庫銀子的時候,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所有的負面標籤都會化成一種光芒!

所以,四阿哥是唯一的選擇!

所有之前的你來我往,刀光劍影,都是對他的磨礪,是涅槃。即,康熙晚年,早就內定的人選就是老四!

為了大清,委屈你了!


亦有所思


沒研究過清史,就從小說、影視的所說的來研究下。

康熙朝九龍奪嫡故事流傳最廣的是來自於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

九龍中,八爺黨就有8、9、10、14四位皇子,可謂人多勢眾。八阿哥胤禩性格溫和,能力出眾,深受滿朝文武的喜愛,人稱“八賢王”。

他為什麼會失敗?

其實他敗就敗在一個“賢”上。


首先,為了奪嫡,胤禩也是煞費苦心,他採取的策略就是拉攏人心。於是,滿朝文武都知道八爺禮賢下士,沒有架子。於是,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是“八爺黨”。

其次,胤禩養了這麼多人,卻沒有一個是管用的,沒有一個是在關鍵時候給他使上力的。

相反,很多官員投靠胤禩,是“大樹底下好乘涼”,是來找他抗雷的。

“千里做官,為了吃穿”,官員們大肆撈錢,一部分送給胤禩,大部分中飽私囊。東窗事發,就找胤禩想辦法。於是,清查虧空、治理黃河,一次次軍國大政都被八爺黨攪黃了。


第三,康熙可是洞若觀火的精明之君。

康熙要的是固若金湯的大清朝,可是一次次被人破壞,自己有心無力,當然會不爽。

所以,康熙更重視的是能幫自己治理好天下的兒子。

可是,滿朝文武交口稱讚的老八,遇事就躲,不但不承擔重任,反而經常暗地裡使絆子。

康熙對胤禩是有保留意見的。


第四,康熙不怕兒子們結黨,恨的是不顧“國家”的結黨。

老四胤禛入康熙的法眼,不是他“孤”,而是他一次次用於任事,在康熙眼裡,是真真正正在替國家做事。這是最打動康熙的。

總之一句話,領導的心思要猜好,不要以為拉一群狐朋狗友就可以威脅領導了。關鍵時候,這些人不但不是幫手,反而是累贅。甚至會是叛徒。


故紙匯


在我國曆史上,“九龍奪嫡”指的是清聖祖康熙帝晚年時,諸子爭奪皇位的事件。康熙帝有24個兒子,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諸子奪嫡之爭裡,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屬於一個政治團伙,他們有很多追隨的人,人稱“八爺黨“。而四阿哥一貫以孤臣自處,支持他的只有十三阿哥一個,但他最終獲得帝位,為何“八爺黨”輸給了四阿哥兩個人呢?

康熙立儲的選擇裡,有個基本要求:其一,威脅皇權;其二,不顧孝悌。作為皇帝,他不允許任何人對他造成威脅,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他也不願意看到親生兒子們手足相殘,束甲相攻的局面。但是康熙帝活的時間太久了,太子身邊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結果繼承人反而形成了對康熙皇權的威脅。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殺太子陣營的索額圖;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廢胤礽。自此眾阿哥看到了奪儲的希望。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違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皇太子開釋。”(《皇清通志綱要》),康熙帝對於兒子奪嫡很不滿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幕,太子,大阿哥,十三阿哥被圈禁,其他人被警告。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復位。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廢,皇位之爭進入白熱化。

就整個太子二次被廢的時間段,八爺黨昏招百出,看似實力強大,黨羽眾多,但是已經沒有多大希望。康熙帝一廢太子時,對八阿哥的訓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一出皇太子矣。”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八阿哥已經出局,而十四阿哥風頭正盛,看似機會很大,出任大將軍王,掌管大軍,事實上也基本上告別皇位了。

實際上,四阿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是必然。


首先,四阿哥勢力並不明顯,沒有威脅皇權的嫌疑。最重要的一點,十四阿哥從一開始就是「八爺黨」,現在康熙疑忌的「八爺黨」換了個候選人來推,胤禵和八爺集團過從甚密,反而是扣分項。

其次,四阿哥胤禛有聲望,胤禛在內有忠孝的印象,在外有「冷麵王」的外號,從為君的角度綜合素質高。而胤禵為了胤禩衝動地頂撞過康熙,更像個愣頭青。

再次,四阿哥封爵更高。「大將軍王」聽起來威風,但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王爵;胤禛的「和碩雍親王」,是實打實的。

最後,四阿哥真正實力更高。最重要的兩大人物:九門提督、步軍統領隆科多,在緊急時刻可以控制京城;四川總督年羹堯,正好掐著胤禵大軍的後路和後勤。這兩點在胤禛即位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六十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來之後代祭太廟;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禮。臨終那天,醜刻急召胤禛,寅刻召其他皇子。從這一系列的做法可以看出,康熙帝是中意於四阿哥的,不然一個帝王不可能晚年遲暮之際,把一個未來儲君放在外面,這顯然是不正常的,這隻能說明他並不在意,儲君之位另有安排。

整個“九子奪嫡”過程裡,看似人數眾多,黨羽無數的“八爺黨”,其實輸得不冤,他們錯就錯在實力過大,有威脅皇權之嫌,四阿哥能勝取得最後的勝利除了韜光養晦外,還要感謝對手的“神助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