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當然在我們眾多的人口基數中出了很多各行各業的名人,今天我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小縣城,這個縣城十分的了不起!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為什麼說這裡了不起呢?因為這個小縣城中人口不多,也就一百萬左右吧,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百來萬的小縣城卻出了上千位的教授和文化名人!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在蘄春縣蘄州鎮還有一條十分有名的文化街叫做博士街,這條街只有不到一公里長,卻在這裡走出去了上百號的博士!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蘄春縣在湖北的東南部地區,現在是歸湖北的黃岡市管轄,現在大家知道黃岡為什麼每年都會這麼牛逼了吧!這個縣城的總面積只有區區240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10萬左右,現在能有這樣的成績也是十分的了不起!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說起蘄春縣這裡真的是一個人才輩出的縣城,這裡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的教授縣,因為這裡面積不大,卻出了很多的教授和博士,還有很多的公務員也都是來自原這裡!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當然除了近代的這些人增加了蘄春的名氣,蘄春在古時候的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十分有名的,就拿中國的藥典學家李時珍來說吧,他就是出自於這裡!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不知道大家對湖北蘄春這個縣城怎麼看,歡迎大家給我留言說說你們心目中的蘄春的時候什麼樣的!還是最好到蘄春來看看!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汪潮湧

一個縣有31個“教授村”

一條玉帶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蜿蜒於大別山的南麓。蘄河,帶著山脈綿延的餘韻,與奔騰不息的黃金水道長江,共同滋潤出山明水秀、人傑地靈之地——蘄春。雖然對地圖上那巴掌大的一塊——無論岡巒還是河流,早已爛熟於心,但每看到這紙上的山河,已年逾八旬的趙德鼎老先生仍會激動不已。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駱清銘

“這片土地上,自宋代以來,孕育了眾多名人巨擘。而更值得現代人驕傲的,還是散佈於海內外的眾多蘄春籍教授、學者。”退休後仍擔任《蘄春縣教育志》編輯的趙德鼎老先生,被稱為研究“教授縣”的權威,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一直沒有間斷從事對蘄春籍教授的蒐集、整理工作。根據他們的最新統計,從這個人口只有百萬的普通縣,走向海內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級工程師等各類高級人才,蘄春籍教授級人物更多達4000多人。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梅全喜

尤其令人稱奇的是,蘄春竟然有31個“教授村”。“所謂‘教授村’,就是一個村裡至少有10個以上的教授。”趙德鼎解釋。

在赤東鎮範鋪村,60多歲的村民童德年悠閒地過著農家日子,但他一家就出了兩個博士和3名教授。“在我們村裡,不怕你沒權,也不怕你沒錢,就怕家裡沒有讀書人。”說這話的時候,童老漢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據介紹,這個小小的村子,竟走出了80多名教授級人物,僅在美國新澤西和舊金山兩地大學當教授的就有11人(其中新澤西大學有8人),現任上海某研究所所長、42歲的博士後童光志“一個人就頭頂三個教授銜”。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童光志

而青石鎮大樟樹村,則以“黃氏一門七教授”而遠近聞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蘄春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重量級人物之一——北京大學國學教授、“章黃學派”創始人黃侃。

大樟樹村,因村中有兩棵生長了近300年的大樟樹而得名。黃侃1886年出生在村中一個書香門第。遠祖中有以詩詞書法聞名於世的黃庭堅,其父黃雲鵠官至清廷二品大員,也是著名的經學家和散文家,是張之洞的密友。據介紹,“黃侃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其研習勤苦,加之天性聰穎,與其師章太炎共創‘章黃學派’,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多有創見,終成一代大師。”可惜黃侃命運不濟,不到50歲便英年早逝。但其在國學上的成就卻影響深遠,毛澤東生前對黃侃非常推崇,他親筆寫給黃侃之子的信件,原件至今還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內。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黃恆學

黃氏一門裡,黃侃之後還有其侄子黃焯,是武漢大學教授,也是訓詁學家,他承繼了叔父的衣缽;黃侃的長子黃念田,原是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後轉回湖北任政協委員;次子黃念寧是原華中理工大學物理系教授,著名的原子能專家;此外還有三子黃念勤、長女黃念容和侄孫黃曾暘(黃焯之子)等,都是教授。故有“黃氏一門七教授”的說法。

教授層出不窮有“秘訣”

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小縣,經濟並不發達,為何歷史上會誕生那麼多的名人巨擘,現代又走出那麼多的教授、博士呢?蘄春奇蹟產生的背後,有什麼特殊的魔力嗎?“蘄春歷來是‘吳頭楚尾,荊揚交會’之區。春秋時期,吳、楚兩國官員、文人及商賈便在此相互往來……”趙德鼎老先生指著一幅老舊的地圖,解說蘄春人文鼎盛的歷史淵源。

從資料上看,蘄春尤其是蘄州,在明清時代的確是山清水秀、物阜民豐。明朝中葉,蘄州便是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參差十萬人家”的美麗、繁盛之地。清朝中葉後,蘄州更是商賈雲集,眾多名人、學者紛聚於此,讀經誦典,形成深厚的人文氣息。據說,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就是在蘄州荊王府做小吏時,遍遊蘄州山水寺廟,才獲得了創作靈感,在蘄州寫出了《西遊記》。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在蘄州,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以佐證當地的鐘靈之氣:該鎮同濟醫科大學教授楊仕豪的舊居,上世紀60年代出了四個大學生。由於兄弟姊妹全部離開了蘄州,老房子長時間無人居住,家人便將舊居賣給外地人王貴才。令人驚奇的是,王貴才買得房子後還沒來得及翻新,兩個兒子也先後考上了重點大學。“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蘄春人傳統上對教育的重視。”趙德鼎說。

蘄春人歷來有“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從蘄州王家大屋走出的王氏後人、現任蘄春《教育志》編輯的王樹蘄告訴記者,王氏家族至今保留下來的祠堂名叫“鋤經堂”,已有近700年的歷史。祖先起名“鋤經”的含義,是“鋤則帶經,牧則編簡”的簡稱,也就是告誡族人要時刻不忘讀書好學,哪怕是在務農放牛之時也要“手不釋書”。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類似王氏家族這樣的門風,也成為當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樣。據蘄州鎮黨委宣傳委員龔智勇介紹,對蘄州人而言,家裡有無讀書人,是關涉到臉面的大事。一個家庭哪怕經濟條件再好,倘若家裡不出個把大學生,也會感覺抬不起頭來。所以,一般家庭都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唸書。對小孩而言,改變家庭困境的希望之一就是發奮讀書。

更有傳言,環山面水的蘄州是一塊風水寶地。東長街地勢較高,東西走向,街道兩側房屋坐北朝南,其前庭和後院均朝南,日照充足,空氣對流,十分適合讀書。且後院多深井,水清味甘,據說極養人。不過,博主認為,讀書求功名的傳統,再加上家學淵源深厚是名人輩出的重要原因。如東長街王氏家族“鋤經祠堂”就是最好的明證,“鋤經”是“鋤則帶經,牧則編簡”的簡稱,即告誡族人要時刻不忘讀書好學,哪怕是在務農放牛之時也要“手不釋書”。“鋤經堂”至今保存較好。

醫聖故里蘄州有一條博士街 ,我們去看看!

蘄春人文鼎盛的另一方面,也與當地政府重視教育有關。這裡,不能不提到蘄春歷史上的兩任“縣長”——清末蘄州知州陳樹屏(字介庵,實際是縣令職務)和民國時的縣長辜仁發。陳介庵曾東渡扶桑,在日本考察新政,對日本舉國辦教育印象深刻。他到蘄春任職後,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便創辦了蘄州師範學堂、實業學堂、高等小學堂各1所,模範初等小學堂5所,女子小學堂3所,初等小學堂60所。其辦學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辜仁發同樣重視教育,一上任便大辦學校,並在蘄春實行早期的“義務教育”。而解放後,當地政府更加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據介紹,蘄春縣自恢復高考以來,已向各類高校輸送新生5萬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