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烙饃巧治老師心病,醫聖不愧是醫聖

話說在從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那些個名醫的醫術只傳內不傳外。不是常說誰誰誰是門裡出身,坊間有句歇後語說,一跟頭摔到門外面——門裡出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咱閒言少說,直奔主題。話說當年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70多歲了,沒有子女。這在當時那個年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做人子的沒有給祖宗留下個一男半女,可是對祖宗最大的不孝。說起來這沈槐也是飽讀詩書的人,對此自然是耿耿於懷,成天為自己後繼無人發愁。這一發愁,身上的毛病就出來遊蕩,於是茶不思,飯不想,慢慢地便積鬱成疾。當地的郎中大都被請來給沈槐老先生看病,卻一個個愛莫能助,束手無策。之後張仲景用了一個巧方,根治了沈槐的心病,這個絕方不是別的,對,就是一個碩大的烙饃!

“醫聖”張仲景,烙饃巧治老師心病,醫聖不愧是醫聖

烙饃實物圖

聽人說這沈槐病情日漸沉重,作為晚輩,也是沈槐的學生,張仲景知道後,就直奔沈槐家而來。沈家的家院一看是張仲景來了,心裡暗笑,這滿城有名的郎中都來看過,藥方留了一大摞子,藥罐都燉爛了好幾個,也不見得老先生病好。今個看你這個毛頭小子,又能出什麼么蛾子?

其實不光是這家院這樣想,沈槐見到張仲景給自己作揖,心裡雖是感動,但也是一陣冷笑:就憑你,哈哈,小子你還嫩呀!

張仲景可不管老師咋想,認真地察看了沈槐的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和麵做成大烙饃,中間留個窟窿,大小剛好能鑽個人頭,就像小孩家脖子上戴的項圈。看著沈家下人把這項圈饃烙熟弄好,張仲景還煞有其事地鄭重交代,叫沈槐每天吃十口,三天一個項圈饃吃完再做一個吃,估計三個這樣的饃饃就能把病治癒。

“醫聖”張仲景,烙饃巧治老師心病,醫聖不愧是醫聖

沈槐知道張仲景給自己這樣奇葩的藥方,心裡不覺好笑,也自然沒當回事。他叫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項圈饃掛在屋簷下,逢人就指著這物件把張仲景奚落—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真是笑話!笑死人啦!”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三天能吃完這項圈饃?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沈槐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我看了幾十年病,聽都沒聽說過,你們誰聽過?”他一心只想著這件事可笑,只想著一次次奚落張仲景。這樣一來二去,原先憂慮無後的事全拋到腦後了,病也就在不知不覺之間好了起來。

“醫聖”張仲景,烙饃巧治老師心病,醫聖不愧是醫聖

張仲景石像

時隔不久,也就是月餘時間,張仲景來拜訪了。他一進門就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這方子咋樣?”沈槐一聽不解,又瞅瞅自己的身子果然與先前大不一樣,渾身輕鬆,好像飯甚也比以前好多啦。忽然間沈槐恍然大悟,心裡對這個學生是既佩服,又慚愧。張仲景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呢!”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自己心裡的那個結全然釋放。從此以後,沈槐把張仲景他們年輕的郎中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悉數把自己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使南陽的祖國醫術實現跳躍式發展,張仲景也由此成為中華醫術界一個傳奇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