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期貨就是一種博弈怎樣理解?

a1030941713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期貨的初衷,肯定不是博弈。

19世紀中期,美國五大湖區域一群農產品貿易商聚集在一起,為了解決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他們想出了遠期合同的主意。

遠期合同在買賣雙方之間簽訂,在價格劇烈波動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違約事件。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把遠期合同標準化,放到統一的交易所中。

交易所對買賣雙方收取保證金,並通過法律保障各自利益。這個遠期的價格,大家都可以對它進行交易,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金融產品,也就是現在我們交易的期貨。

到這裡我們明白,所謂期貨,就是某種商品未來的價格。該價格本質上不是博弈出來的,而是由未來該商品的供需情況決定的。

期貨逐漸演變成一部分人的博弈工具

雖然期貨價格是由未來的供需決定,但是,未來的供需誰能說得清楚?

大家都是盲人摸象一般,根據自己掌握的有限的信息、加上自以為是的分析,對未來價格進行預判,這就叫做基本面分析。

既然誰都說不清楚,就有一部分人放棄了這種基本面分析,把期貨背後的現貨丟到了一邊,把它當成了一種博弈的工具。

任何金融產品,如果脫離了它背後的載體,都是毫無生命的K線而已。

期貨本身的特性使它具有成為博弈工具的可能

期貨具有槓桿特性,這種槓桿特性有什麼特點呢?

我們設想一種情境:假如我有一種超能力,預知到某種商品未來的供需情況,能夠精準預判期貨價格。當我躊躇滿志、滿倉入市的時候,有一個王思蔥的土豪偏偏和我對著幹。

在期貨高槓杆的作用下,我扛不住行情反向的劇烈波動,最終無奈認輸離場。

雖然我看準了價格,卻抵不過資金的短期對價格的扭曲,這樣看,期貨交易和博弈真的很像。

期貨的博弈是怎麼樣的?

在實際的期貨交易中,是怎麼樣的博弈呢?

既然我們放棄了對確定性的追求,那麼入市交易就好比是參與一場賭局,每一次下注就好比是每一次的交易。

每一次入場時,我們都需要明確:這次博弈,準備用多少錢,去搏多少利潤?

這樣,經過多次的博弈,我們最終的結果就由兩個因素決定:勝率和賠率。

勝率,就是多次博弈之後賺錢的概率;賠率,就是多次博弈之後,平均計算,拿一塊錢的虧損能博取到多少利潤。

到這裡,對於期貨的交易,就完全轉為對於博弈的把控。


凡事金融


期貨交易本是一場交易心理的自我博弈和交易資金的隨波逐流。

1.交易心態的自我博弈。

矛盾之所以產生,那是因為路是固定的,但是人卻喜歡尋找捷徑。

盈利需要時間去醞釀,但是很多交易者總覺得自己等不起,所以一是著急賺錢,二是僥倖虧損。

感動的灑脫跟理性的規則,造成了交易者會自我博弈的既視感。

有的機會明知道不是機會,可還是忍不住去做,有些機會明知道應該抓住,可還是忍不住落袋為安,怎麼破?

所以,那些成熟的交易者不僅僅技術一流,而且心態一流,高度的知行合一總是能夠保證他們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去走該走的路。

2.交易資金的隨波逐流。

很多交易者被告知,他們兜售的交易秘訣可以預測高低點,探究主力動向,就像是可以抵禦洋槍的義和團戰士一樣。

同樣,在期貨市場我也見過很多拿著兩三萬資金的賬戶卻任性的做著“我就不信價格不回來”的交易,舉止像極了自以為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戰士。

所以,很多交易者虧損的原因不是因為不自信,而是因為太自信。

市場的價格只有一個,做對了就能賺錢,所以早在利維摩爾時期就提出了,價格總是沿著最小阻力的方向波動。

價格的波動就像是洋流,順著方向做能帶你去賺錢的地方。


交易匠人


感恩邀請。確實是這樣,這個世界其實就是個零和博弈,學期貨是必須要看看約翰納什的博弈論的。包括擲硬幣,在博弈論裡是經典案例,是否要玩硬幣遊戲,勝算多少,期貨更得要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