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当然在我们众多的人口基数中出了很多各行各业的名人,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小县城,这个县城十分的了不起!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为什么说这里了不起呢?因为这个小县城中人口不多,也就一百万左右吧,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百来万的小县城却出了上千位的教授和文化名人!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在蕲春县蕲州镇还有一条十分有名的文化街叫做博士街,这条街只有不到一公里长,却在这里走出去了上百号的博士!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蕲春县在湖北的东南部地区,现在是归湖北的黄冈市管辖,现在大家知道黄冈为什么每年都会这么牛逼了吧!这个县城的总面积只有区区240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10万左右,现在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十分的了不起!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说起蕲春县这里真的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县城,这里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教授县,因为这里面积不大,却出了很多的教授和博士,还有很多的公务员也都是来自原这里!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当然除了近代的这些人增加了蕲春的名气,蕲春在古时候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十分有名的,就拿中国的药典学家李时珍来说吧,他就是出自于这里!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不知道大家对湖北蕲春这个县城怎么看,欢迎大家给我留言说说你们心目中的蕲春的时候什么样的!还是最好到蕲春来看看!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汪潮涌

一个县有31个“教授村”

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蜿蜒于大别山的南麓。蕲河,带着山脉绵延的余韵,与奔腾不息的黄金水道长江,共同滋润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之地——蕲春。虽然对地图上那巴掌大的一块——无论冈峦还是河流,早已烂熟于心,但每看到这纸上的山河,已年逾八旬的赵德鼎老先生仍会激动不已。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骆清铭

“这片土地上,自宋代以来,孕育了众多名人巨擘。而更值得现代人骄傲的,还是散布于海内外的众多蕲春籍教授、学者。”退休后仍担任《蕲春县教育志》编辑的赵德鼎老先生,被称为研究“教授县”的权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没有间断从事对蕲春籍教授的搜集、整理工作。根据他们的最新统计,从这个人口只有百万的普通县,走向海内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蕲春籍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梅全喜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蕲春竟然有31个“教授村”。“所谓‘教授村’,就是一个村里至少有10个以上的教授。”赵德鼎解释。

在赤东镇范铺村,60多岁的村民童德年悠闲地过着农家日子,但他一家就出了两个博士和3名教授。“在我们村里,不怕你没权,也不怕你没钱,就怕家里没有读书人。”说这话的时候,童老汉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据介绍,这个小小的村子,竟走出了80多名教授级人物,仅在美国新泽西和旧金山两地大学当教授的就有11人(其中新泽西大学有8人),现任上海某研究所所长、42岁的博士后童光志“一个人就头顶三个教授衔”。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童光志

而青石镇大樟树村,则以“黄氏一门七教授”而远近闻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蕲春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

大樟树村,因村中有两棵生长了近300年的大樟树而得名。黄侃1886年出生在村中一个书香门第。远祖中有以诗词书法闻名于世的黄庭坚,其父黄云鹄官至清廷二品大员,也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是张之洞的密友。据介绍,“黄侃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其研习勤苦,加之天性聪颖,与其师章太炎共创‘章黄学派’,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终成一代大师。”可惜黄侃命运不济,不到50岁便英年早逝。但其在国学上的成就却影响深远,毛泽东生前对黄侃非常推崇,他亲笔写给黄侃之子的信件,原件至今还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黄恒学

黄氏一门里,黄侃之后还有其侄子黄焯,是武汉大学教授,也是训诂学家,他承继了叔父的衣钵;黄侃的长子黄念田,原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转回湖北任政协委员;次子黄念宁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的原子能专家;此外还有三子黄念勤、长女黄念容和侄孙黄曾旸(黄焯之子)等,都是教授。故有“黄氏一门七教授”的说法。

教授层出不穷有“秘诀”

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县,经济并不发达,为何历史上会诞生那么多的名人巨擘,现代又走出那么多的教授、博士呢?蕲春奇迹产生的背后,有什么特殊的魔力吗?“蕲春历来是‘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官员、文人及商贾便在此相互往来……”赵德鼎老先生指着一幅老旧的地图,解说蕲春人文鼎盛的历史渊源。

从资料上看,蕲春尤其是蕲州,在明清时代的确是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明朝中叶,蕲州便是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的美丽、繁盛之地。清朝中叶后,蕲州更是商贾云集,众多名人、学者纷聚于此,读经诵典,形成深厚的人文气息。据说,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就是在蕲州荆王府做小吏时,遍游蕲州山水寺庙,才获得了创作灵感,在蕲州写出了《西游记》。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在蕲州,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以佐证当地的钟灵之气:该镇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杨仕豪的旧居,上世纪60年代出了四个大学生。由于兄弟姊妹全部离开了蕲州,老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家人便将旧居卖给外地人王贵才。令人惊奇的是,王贵才买得房子后还没来得及翻新,两个儿子也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蕲春人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赵德鼎说。

蕲春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蕲州王家大屋走出的王氏后人、现任蕲春《教育志》编辑的王树蕲告诉记者,王氏家族至今保留下来的祠堂名叫“锄经堂”,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祖先起名“锄经”的含义,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也就是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读书好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类似王氏家族这样的门风,也成为当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样。据蕲州镇党委宣传委员龚智勇介绍,对蕲州人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一个家庭哪怕经济条件再好,倘若家里不出个把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所以,一般家庭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念书。对小孩而言,改变家庭困境的希望之一就是发奋读书。

更有传言,环山面水的蕲州是一块风水宝地。东长街地势较高,东西走向,街道两侧房屋坐北朝南,其前庭和后院均朝南,日照充足,空气对流,十分适合读书。且后院多深井,水清味甘,据说极养人。不过,博主认为,读书求功名的传统,再加上家学渊源深厚是名人辈出的重要原因。如东长街王氏家族“锄经祠堂”就是最好的明证,“锄经”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即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读书好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锄经堂”至今保存较好。

医圣故里蕲州有一条博士街 ,我们去看看!

蕲春人文鼎盛的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重视教育有关。这里,不能不提到蕲春历史上的两任“县长”——清末蕲州知州陈树屏(字介庵,实际是县令职务)和民国时的县长辜仁发。陈介庵曾东渡扶桑,在日本考察新政,对日本举国办教育印象深刻。他到蕲春任职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创办了蕲州师范学堂、实业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模范初等小学堂5所,女子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60所。其办学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辜仁发同样重视教育,一上任便大办学校,并在蕲春实行早期的“义务教育”。而解放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据介绍,蕲春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万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