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和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不同,吉林市傳承至今的歷史並不久遠(可追溯的歷史則很長),市區也不過是脫胎於清代在松花江左岸新建立的吉林木城。因此探究吉林城初建時的許多細節並非難事,其中就包括瞭解城市的設計者和主持修建的負責人——瓜爾佳-安珠瑚(永昌源注:瓜爾佳後改漢姓關)。有人會說:一座城市的建立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的成果,所有參與建設城市的人都應該被後來者紀念。這一點我不否認,不過那些眾多應該被紀念的城市建設者中,最應該紀念的莫過於主持城市建設的人。如果沒有安珠瑚對選址、設計、用料、施工等一系列工作的決策和指揮,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吉林市。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史載:安珠瑚(?—1686)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先世居蘇完,清朝將領。父阿喇穆,任牛錄額真,順治元年,從入關,擊李自成,戰死,授世職半個前程。安珠瑚襲職,遇恩詔,累進三等阿達哈哈番。擢甲喇額真,兼刑部郎中。從大將軍伊爾德攻舟山,從將軍濟什哈討萊州土寇於七,皆有功。康熙六年,授寧古塔副都統。康熙十年(1671年),“居官廉明,嚴而不苛”的安珠瑚率軍隊移駐船廠,並奉皇命籌建吉林城。兩年後,肩負抗擊沙俄後勤保障任務的吉林城池開工。康熙十五年,增設吉林烏喇副都統,以命安珠瑚,佐巴海撫新滿洲,進世職如巴海……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江東(松花江右岸)東團山子舊影

安珠瑚在吉林城選址問題上比較科學。此前吉林市周邊歷史遺留下的城市遺址基本上都在松花江的右岸,屬於地質學裡典型的侵蝕岸,極容易受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影響而使江岸不穩固。今天主城區一帶屬於河流左岸,屬於堆積岸受此影響較小,可這裡當時還是被烏拉街古城的光環掩蓋下的蠻荒草莽、泡澤縱橫之地。隨著三千八旗士兵的駐紮、建設,一座造型設計奇特的木城(臨江軍屯城寨,擴建後形成琵琶形城市格局)拔地而起。

安珠瑚指揮監修的吉林城樹立松木為牆,周長超過七華里。並以木城為堡壘,興建水師船廠,在安邊撫民、訓練兵丁、鞏固清朝肇祖之地的同時,積極為日後以吉林基地痛擊雅克薩俄軍做著精心的準備。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鳥瞰吉林城的老照片


康熙二十一年,納蘭性德以扈從身份隨皇帝東巡吉林市,那時,他寫下《浣溪沙-小兀喇》一詞,記錄了安珠瑚修建完畢的吉林城。名“小兀喇” 或是因為當時吉林市的城市規模要小於臨近的烏拉街:

樺屋魚衣柳作城,蛟龍鱗動浪花腥,飛揚應逐海東青。

猶記當年軍壘跡,不知何處梵鐘聲,莫將興廢話分明……

在那之後不久,各地的移民商賈不斷匯聚在這座木城的四周,木城不斷向四周拓展,最終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城市,並在規模和繁盛上超越了烏拉街和寧古塔,成為幾百年間柳條邊外一系列城鎮的核心城市。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取自互聯網的吉林文廟石碑照片

而主持城市建設的安珠瑚在餘生的宦海沉浮後,最終也選擇長眠在他支持修建的城市西郊溫德河畔,西團山東側,——守望著自己建造的城市日新月異。可惜的是如今安珠瑚的墳墓早已被無情地摧毀,只有吉林市文廟博物館院內的樹蔭下,碑林中,還陳列著曾立在他墓前的二通漢白玉墓碑。一通碑的正面刻有“繩其祖武”,另一通刻有“貽厥孫謀”,碑後則刻有安珠瑚後代請人為其立的傳記。

吉林紀事:吉林市欠這個人一尊塑像


在安珠瑚營建塞外濱水邊寨幾百年後,吉林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百萬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城市,作為一個具有光榮創業傳統的城市,我們感恩古往今來每一個為城市建設付出辛勤汗水的人。當然更不能忘了四百多年前,帶著幾千東海八旗士兵在此開荒建城、保塞安邊的領頭人——安珠瑚。也許我們不能像俄羅斯人那樣用開拓者的名字命名城市或街道,但總不該只去對視察過吉林的清代皇帝感恩戴德!在城市一隅為安珠瑚塑立一尊塑像,讓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記住這位開拓者對後來人的功績——這也是一種始發於感恩,作用於激勵的責任之舉。

吉林市欠安珠瑚一尊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